05.30 河套文化博物院竟藏有這些國寶!背後的故事同樣精彩

河套文化博物院竟藏有這些國寶!背後的故事同樣精彩

當你走進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徜徉在歷史與藝術的長河中,欣賞著每個穿梭時空隧道而來的或奇特或珍貴的文物時,你知道這些藏品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他們又是怎樣得來的嗎?


鎮院之寶—— 人面天神巖畫、人面太陽神巖畫

被“瘦身”才送進博物館

河套文化博物院竟藏有這些國寶!背後的故事同樣精彩

河套文化博物院竟藏有這些國寶!背後的故事同樣精彩

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有兩大巖畫鎮院之寶——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面天神巖畫和人面太陽神巖畫,屬於國家一級文物,也是目前最大的院藏文物。

人面太陽神巖畫長136釐米、寬130釐米,上面清晰地刻著人格化的太陽神和許多星星,畫面宏大,保存完好,形象生動。該院副院長趙佔魁介紹,這幅巖畫的寓意是太陽神居於繁星密佈的蒼穹之中,表現了先民對太陽的崇拜。此外,右下部一太陽神的腹中還懷著一小太陽神,也有生殖崇拜之意。此為陰山岩畫中的精品力作。該幅巖畫是著名考古學家、巖畫專家、內蒙古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蓋山林先生1976年在烏拉特中旗韓烏拉溝發現的,也是他在陰山發現的第一幅巖畫。此次發現,拉開了蓋山林先生連續10年到巴彥淖爾陰山考察、研究陰山岩畫的序幕,發現了數以萬計的巖畫,使陰山岩畫很快馳名中外。

人面天神巖畫長164釐米、寬110釐米,系蓋山林先生在烏拉特中旗陰山白齊溝中發現。畫面上有四個較完整的人格化的天神像,周圍有許多星星,形象生動,造型優美,給人一種震撼力。畫面用石器磨刻而成,刻痕深闊。因為上面有的圖案與孫悟空的面孔相似,故當地人稱它為“孫悟空”。這幅巖畫的真實寓意為天神居於繁星密佈的蒼穹之中,表現了先民對天神、天體的崇拜。

據瞭解,2000年,巴盟陰山岩畫博物館開館布展時,需要大量巖畫展品。當時盟文物站和博物館的文博工作者僱了工匠、車輛、切割機等設備,將其中的這兩幅位於半山腰河槽旁的巖畫切割下來運下山。但是,在陳列這兩幅重量級“國寶”時卻費了好大勁兒。因為這兩幅巖畫每幅都有兩噸重,而當時的博物館比較簡陋,展廳在三樓,只有600平米,經測算,展廳的地板無法承受如此之重物。為此,博物館又專門僱了工匠為巖畫“瘦身”。為了確保巖畫不被破壞,工匠用鑿子一點一點地將畫面背後的岩石往下鑿,用了整整7天的時間才將巖畫削薄。削薄的巖畫有一噸多重,只能把三樓的窗戶取下,用吊車把巖畫從窗戶送進去,放在特製的帶輪鐵車上,推到陳列位置。因為人力無法將它抬下去,巖畫只能留在車上。為了不影響美觀,布展人員又將鐵車進行一番裝飾。

2012年,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建立後,巖畫又從窗戶吊出去送到博物院。這次,博物院的設備先進了,有了專門運送文物的電梯和推車,還有適合室內開的小吊車,兩幅巖畫終於被陳列在展臺上。


鎮院之寶——漢代骨尺

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漢墓群出土

河套文化博物院竟藏有這些國寶!背後的故事同樣精彩

去過河套文化博物院的朋友不知有沒有注意過,這裡陳列的兩把尺子與我們現在的尺子“身高”“長相”有所不同,其中一把長23.2釐米,另一把長23.1釐米。兩把尺子都是用動物骨頭磨製而成,呈乳白色,正面、背面都標有刻度,尺上繪有龍鳳、漢代車馬等不同圖案,做工精湛。

據介紹,從文獻記載和已出土的古尺得知,商代一尺為15.8釐米,秦朝一尺為23.1釐米,東漢一尺為23.75釐米,兩晉一尺為24.1釐米。以此推算,一些古文獻中記載的古人身高七八尺,均屬常人身高,並非古人身高普遍高於今人,其實是古今用尺長短不同造成的誤會。隨著朝代的更替,新的王朝受利益的驅動,尺的度值不斷加大。

目前,我國已出土的兩漢骨尺共20餘把。

1992年~1993年,在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漢墓群的三個墓葬中,先後出土了3把骨尺及大量的青銅器、陶器、漆器等陪葬品。3把骨尺色彩、質地、形制大致相同,只是紋飾略有區別。當時巴彥淖爾盟文博工作者查閱文獻資料,發現這樣的骨尺很少見,是研究漢代度量衡的重要實物證據,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研究和科學價值。另一把骨尺現藏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均為國家一級文物,是河套地區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罕見青銅鑄幣——“一刀平五千”

被農民挖走後追回

河套文化博物院竟藏有這些國寶!背後的故事同樣精彩

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有一個形狀頗似鑰匙的小物件——西漢新莽青銅鑄幣“一刀平五千”。這枚貨幣由刀形幣和圓形幣兩種造型的錢幣組合到一起,是王莽時期的鑄幣面值最大貨幣之一,一枚“一刀平五千”價值相當於普通貨幣5000枚,當時的發行量極少,十分珍貴。它的設計和做工十分精美,貨幣上的銘文“一刀平五千”的“一刀”二字原為嵌金而成。遺憾的是,這枚貨幣因鏽蝕嚴重,現在看不到銘文了。

經鑑定,這枚錢幣為國家二級文物。

據介紹,這枚貨幣是磴口縣沙金套海漢代墓葬的隨葬品。1987年,當地農民在自家耕地發現了漢代墓葬,挖出許多隨葬品。第二天,恰逢當時巴彥淖爾盟文物工作站專業人員趙佔魁等來此調查當地的漢代墓葬,發現了這座被毀的墓葬,經過多方打聽找到了挖墓葬的農民。當時,這些農民並不知道私自發掘文物違法,趙佔魁給他們講了相關法律法規,做了思想工作,才把這批出土文物追回來,其中包括這枚罕見的“一刀平五千”貨幣。


民族特色文物——高足木鑲銀鏨花八寶龍鳳紋大盤

10萬元從文物收藏愛好者手中淘得

河套文化博物院竟藏有這些國寶!背後的故事同樣精彩

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內陳列著一個用料、做工十分考究,看起來豪華大氣的盤子。這個盤子口徑31.5釐米、底徑12.8釐米、高13.2釐米。與現在的盤子不同的是,這個盤子有高高的底座,厚重的木胎外包著一層白銀,從盤子的底座到盤口布滿紋飾。據考證,此盤為典型的清代喀爾喀蒙古族(即現在的蒙古國)王公貴族用器。

2008年,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籌建期間,原巴彥淖爾市博物館館長韓永亮、副館長趙佔魁從臨河解放街原城裡影劇院附近一家古玩店發現了這個盤子,並認識到它是一件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價值很高的文物。這家古玩店是臨河一文物收藏愛好者開的,當時這件文物要價很高(15萬元),並且只購買這一件不出手。而當時市博物館沒有這筆文物徵集經費,為了不錯過徵集珍貴民族文物的機會,同時也為籌建新館——河套文化博物院布展做準備,兩位館長緊急給自治區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打報告,爭取這筆文物徵集經費。經過努力,他們終於第一次爭取到國家下撥的一批文物徵集費,隨即從該古玩店選購了一批文物,其中這隻大盤花了10萬元購得,經鑑定屬於國家二級文物。

巴彥淖爾日報社記者 焦錦平

河套文化博物院竟藏有這些國寶!背後的故事同樣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