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鞍山地区及其周边的抗日武装

鞍山地区及其周边的抗日武装 鞍山史志办 辽宁记忆 今天

九一八事变后,在海城、岫岩、台安县及其周边地区,有几支使敌人闻风丧胆、为人民拥护爱戴的英雄武装。他们的英雄业绩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一、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

1931年10月下旬,在凤城县四区小汤沟的顾家堡子(今岫岩县朝阳乡境内),成立东北民众自卫军,邓自任总司令。同年12月,在尖山窑(今大营子)建立根据地,人员增到1500余众,编4个大队,其中一个为大刀队,聘山东武术教师训练砍杀功夫。12月26日夜,邓铁梅率东北民众自卫军夜袭凤凰城,在辽东打响抗日的第一枪。1932年3月,邓铁梅部被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编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二十八路军(仍习惯称为自卫军)。邓铁梅重视自卫军的政治工作。他任命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的邹大鹏为政治部主任,并采纳邹的建议,在自卫军中建立政治教育工作制度,鼓励战士坚定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并提出“抗日救国,保民第一”的政治口号。到8月份,邓铁梅领导的自卫军已发展到1.5万余人,成为东北抗日武装中的一支劲旅。从1932年底到1934年初,邓铁梅先后反击日军4次重兵“讨伐”,揭露和粉碎了敌人“招抚”阴谋,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后来,在部队大量减员,活动地域逐渐缩小,敌军较强的情况下,1934年1月,邓铁梅将自卫军改编成若干小队,开展游击战,使日军在几次“讨伐”中,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中,赞扬邓铁梅是“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鞍山地区及其周边的抗日武装

二、刘景文反正后领导的抗日救国军第五十六路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岫岩县第一任伪县长兼公安局长刘景文,于1932年9月15日,在伪县公署东侧老爷庙门前召开大会,宣布起义,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五十六路军,后被改编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军团第十四路军。这支民众武装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岫岩人民抗日斗争的史册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第五十六路军建制为9个旅,号称万人。原公安大队和新建的自卫大队3000多人,编为第一、第二旅和骑兵营、炮兵营、警卫营、手枪队,是该部的基本队伍。收编的绿林队和民团,授以旅、团番号,多在原地进行抗日斗争,与刘保持着松散的联系。为迎击日本侵略军,刘景文带领官兵投入紧张的练兵活动,全县各族各界人民也积极筹粮筹草,支持刘景文的抗日义举。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五十六路军成立后,历经上百次的大小战斗,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鞍山地区及其周边的抗日武装

三、苗可秀领导的少年铁血军

1934年初,活跃在辽南“三角地带”(岫岩、凤城、庄河接壤的“三角地带”)的抗日义勇军邓铁梅、刘景文部,因日军反复“清剿”,被迫化整为零,在危急关头,又一支抗日武装揭竿而起,它就是奋战在敌后达5年之久的少年铁血军。它是从邓铁梅部义勇军分化出来、由苗可秀组建起来的一支抗日队伍。1932年春,苗可秀与赵同等人受救国会的派遣返回东北,参加邓铁梅部义勇军的抗日武装,苗可秀担任总参议兼军官学校教育长。1933年3月中旬,苗可秀与邓部学生大队的骨干分子赵同、赵伟、刘壮飞、白承润、刘天福等人,决定组建一支秘密的别动队,由刘壮飞、白承润任正副队长。在此基础上,于1934年2月1日,在岫岩哨子河南三道虎岭成立了“中国少年铁血军”,表示要以“黑铁赤血精神”进行抗日救国斗争。这支武装初建时仅百余人,到鼎盛时期的1936年10月,发展到4000余人。苗可秀开始被推为“少年铁血军”的总司令,赵同任参谋长,全军编3个大队,大队下设中队和分队。1935年2月,大队改编为联队。与此同时,苗可秀还创立了一个秘密团体——“中国少年铁血团”(以下简称少年团)。其宗旨是“用黑铁赤血精神,采用全民革命的手段,复兴东北,再造中国”。少年团以中小学教员和有文化水平的青年为主要发展对象,到1936年末发展到370人,其中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0%,少年团通过团员向群众做抗日救国宣传,搜集敌军情报,支持和配合少年铁血军的活动。“少年铁血军”在敌后艰苦奋战5年之久,战绩累累,无数优秀儿女血洒疆场,为祖国和人民献出宝贵生命。他们浴血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牵制敌人兵力,迟滞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步伐,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为抗日义勇军史册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鞍山地区及其周边的抗日武装

四、“老北风”领导的辽南义勇军第三路军

“老北风”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是辽南义勇军中成立较早、队伍较大、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一支抗日队伍。“老北风”,名张海天,原名张贺年,“老北风”是他的绰号。他生于1888年,原为盘山县沙岭二区九台子(今属台安县高力房乡)人。1929年独立成绺,发展成为二三百人的大股匪帮。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老北风”决心把绿林队伍变为抗日军。1931年10月,他同大儿子张秉林及3个弟弟乘事变后地方混乱之机,把队伍拉到沙岭一带,打起抗日救国军的旗号。10月中旬,他联合项青山、蔡宝山、盖凌香等,一举歼灭了伪军总司令凌印清匪帮和日本顾问。“老北风”等抗日救国军的壮举,受到在北平的张学良将军的赞赏和奖励,省警务处长黄显声委任“老北风”为东北民众抗日第二路军司令,后为第二路军副司令;队伍发展到3000~4000人。1932年5月,在东北救国会联络员纪亭榭、杨文龙等的帮助下,“老北风”对所部进行了整编。7000余人,共编成1个警备队、10个大队、42个中队,126个小队。6月1日,“老北风”部被编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1932年9月改称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军区(9月改称军团)所辖的第三路军,“老北风”为司令。整编后的第三路军,加强了宣传教育,严格了军纪,战斗力更加提高,在田庄台、牛庄、营口、高力房、腾鳌堡、海城等地作战数十次,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鞍山地区及其周边的抗日武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