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章丘相公莊發現80多年前房屋土地典當契約,其背後有故事,你看看

民間拆遷,不經意間常有重要發現,既使是一張帶字的老紙,有時堪比黃金。近日章丘相公莊某村拆遷時就發現了一份八十多年前的房屋土地典當契約,記述了一戶人家典當土地宅院,以償還學校借款一事,從中可以瞭解民國教育基金的管理使用問題。

章丘相公莊發現80多年前房屋土地典當契約,其背後有故事,你看看

典契全文如下:

立字據人顏振聲,因家父顏錫純在時曾息借第五區立相公莊小學基金國幣兩仟圓,比至家父故去,家庭現狀已頻破產,不但基金不能如數償還,即所有利息亦不能按期繳納。敝人為清楚此項債務起見,情願以本莊東首自己私產南北地一段官畝九官畝(略四至),本莊半壁街445號房子一所,計地官畝壹畝壹分壹釐貳毫九絲七忽,上帶房子十九間,大小樹株四十株(略四至),四至明白,償還學校基金兩貳仟圓,地內糧糟,照上地過撥。茲招集該校基金保管委員會(人名略)等共同商討,各委員等均表贊同。茲於三月二十日邀請房地鄰佑及縣政府第五科科長常經庸、縣督學馬丹臣,各委員等眼同丈量清楚。自此之後,該房子地畝所有權永歸相公莊小學管理,恐後無憑,立字存證。

顏振聲 章丘縣第五學區區立相公莊小學基金保管委員會委員(略)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三月二十日

章丘相公莊發現80多年前房屋土地典當契約,其背後有故事,你看看

整張典契為毛邊紙質,呈白色,二尺見方,毛筆書寫,豎排繁體字,無標點,蓋有“章丘縣第五區相公莊鎮驗訖”的藍色大章。為了更清楚地瞭解典契的時代背景,我們先從民國年間的“章丘教育基金”說起。 章丘歷代重視教育,教育基金古已有之。即使戰亂年代,也未中斷。據《章丘縣教育志》中“教育經費”一欄中記載:“晚清的縣學和書院,經費來源多靠捐資和臨時籌措。民初,各系軍閥交替執政,教育經費由地方自籌,區、村立小學經費由區、村自籌,縣教育費給以必要的補助。區村立小學經費主要來自附捐、學田、房租等。”

民國年間,章丘縣的各小學都有自己的教育基金。基金除縣政府教育科少量拔附外,大多來自附捐、學田、房租等。筆者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讀於淺井小學,那個小學校園內就有十多畝稻田,當時我以為是文革學生學農種地之用,後來聽老人們說這是學校的“校田”,學校就是地主,把校田租出去收租金,以用於發展教育。從這份典契上看,當事人借了相公莊小學國幣貳仟圓,可見相公小學的教育基金還是不少的。當時教育基金有剩餘時,一般是放在鹽行、典當行生息,這樣相對來說保險,借給個人可能利息高,但風險也高,本地契中的相公莊小學就出事了,正如典契中所言,當事人去世時,“不但基金不能如數償還,即所有利息亦不能按時繳納。”好在當時民風尚好,政府官員也積極作為,縣政府第五科科長常經庸、縣督學馬丹臣親自參與,迫使當事人的兒子以一官畝土地和一處宅院移主,償還了學校的兩千元教育基金(連同利息)。

章丘相公莊發現80多年前房屋土地典當契約,其背後有故事,你看看

半壁街上的大門

典契中提到的相公莊“半壁街”,民國時期為相公莊的最北端,因只有南面有住戶,北面為麥田,故名半壁街。如今半壁街還在,街北早已房屋連連,但仍稱半壁街,解放後屬前進大隊,文革中稱東方紅大隊,現在叫相三村。至於文中提到的半壁街445號,因年代久遠,院號多有變更,早已無處查詢,詢問街上老者,也不知此處曾有民房民國時期轉主為相公莊小學一事。

章丘相公莊發現80多年前房屋土地典當契約,其背後有故事,你看看

1933年章丘分庭對另一教育基金案催繳文書

筆者曾收藏一份1933年濟南地方法院章丘分庭催交審判費的通知,原告是章丘第一學區第三小學基金保管委員會,也是教育基金出了問題,不過這次就沒有前文那麼幸運了,雙方打起了官司,至於官司如何,未見正文,不便表述,但由此可知民國年間章丘教育基金還是出了不少問題的。(圖文:赭山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