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民間故事:三德範村名的傳說

(一)

遠古時代,今章丘文祖地帶便有了村莊。戰國時期,這裡又是交通要道,齊國為防魯國等進攻,修築了齊長城,在三槐樹村南設錦陽關。關北三里處,有重兵把守,安扎大營寨,人們稱為大寨(今文祖鎮大寨村據此而得名)。在寨西的山峰上,安排了多處瞭望所,並建起峰火臺。一發現敵情,立即點起煙火。現峰火臺底座仍保留完整(現人們稱之為“煙屯”)。大寨兵營的軍械、糧草、醫療等則設立在錦屏山腳下,與兵營大寨相比,人們稱此為“小寨”。每日三餐的飯菜由小寨做完後,用小車往大寨推送,時間已一長,人們又稱小寨為“三推飯”。

因送飯曾遭強人的搶劫,所以,大寨兵營便先派探馬偵察,在確無敵情的情況下,由快馬送信追催送飯。因而,小寨又被稱“三追飯”。現三德範村張家林明朝碑文記載“三墜反”村名,便由“三追飯”諧音訛傳而至,“三推飯”村名也有碑文記載。

(二)

小寨後來被稱村名“三推飯”和“三追飯”,為何又得“三德範”之村名呢?章丘縣誌載:後來因張氏三兄弟宣傳道教而得名。但此村名另一說,卻是一段美麗的神話故事——

自錦屏山下有了小寨以後,人們開始砍柴、挖藥往小寨裡送,有人開始在小寨以北扎棚居住。時間已久,漸漸的在寨北形成了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莊裡有個張老漢早年喪妻,好不容易把兒子張郎拉址大,娶妻姜氏。二人結婚不久,齊魯兩國又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張郎含淚告別老父和嬌妻,隨軍出征。張老漢因常年砍柴、挖藥,患得腰痛病,家庭的重擔便落在了姜氏身上。她每日砍柴送往小寨,換些銀兩維持生計,又要為公爹挖藥煎熬治病。她自己寧願吃糠咽菜,省下點兒米麵讓公爹補養身體。腰痛病最怕受寒,每逢季節變冷後,姜氏做好晚飯讓公爹先吃,自己則去老人的房間,用身體暖熱被窩後,再讓公爹去睡。姜氏的勤勞賢惠受到鄉親們的誇獎。

三年以後,張郎出征還沒有回家。

一個冬天的傍晚。一個鄰居來張老漢家借錘頭,正巧兒,張老漢沒插上大門。鄰居進門後,發現姜氏躺在公爹的房間裡,回家後便和妻子說起此事。於是,小村裡傳遍了姜氏睡公爹的消息。人人誇獎的姜氏,又立即變成了人人唾棄的姜氏。

一日,幾個後生去錦屏山南嶺砍柴,見姜氏正在挖藥。便編唱山歌罵起姜氏來:

“哎——

遍山挖藥為壯陽喲,

兒媳上了公爹的床喲。

哎……”

自從小村裡傳出風言風語後,姜氏滿腹冤屈,又想起出徵不知死活的丈夫,每天晚上對孤燈暗泣。今日又遭人當面辱罵,心裡越想越難過,滿面淚痕,矇頭往懸崖下紮了下去。後生們一看耍貧嘴惹了大禍,連忙趕到山下,見姜氏已摔得血肉模糊。於是,便砍了兩棵樹,綁成一個架子,放上姜氏後,又用雜草蓋嚴。抬起往崖上攀登。剛抬起時,後生們並不覺得肩頭有份量,越往高處攀登,肩頭壓力越來越沉,似有千斤之重。他們歇了三次,才登上了山崖。當他們把姜氏抬到張老漢的家門口時,卻驚呆了:姜氏正在過道里納鞋底呢!

後生們慌忙揭開雜草觀看,卻是一塊光滑的石碑,上刻七個大字:“三從四德之楷範”。

原來,姜氏的勤勞、賢惠感動了錦屏山上碧霞元君的神靈。當姜氏跳崖的剎間,碧霞元君展示仙法,用手絹化做白雲,將姜氏托住,使她像在夢中一樣回到家中。又賜石碑一方,洗刷了姜氏之冤。

於是,人們把石碑立在了張老漢門前的小河岸邊,成了小村的驕傲。百年以後,一場洪水把石碑衝沒。但由“三從四德之楷範”碑刻簡化而得 “三德範“之村名,卻從古流傳至今。

姜氏跳下去的那個山崖,因後生們歇了三次才登上崖頂,因而得名“三登崖”。如今,“三登崖”是錦屏山的名景之一。

來自孫廷華《錦屏夜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