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說星巴克店鋪的設計上,處處都是營銷的心機?

果子日跡


星巴克是北美首屈一指的特色咖啡烘焙商和零售商,其7000多家風格獨特的咖啡連鎖店遍及北美、歐洲和環太平洋地區。如今,星巴克中國門店數量達到2000家,已經成為美國本土之外的全球最大國際市場。

  星巴克能把一種世界上最古老的商品發展到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持久的、有高附加值的品牌,與其剛開始創業時堅守的“體驗文化”和獨特的營銷手段分不開。

  咖啡文化與體驗營銷

  星巴克公司出售的不僅僅是優質的咖啡、完美服務,更重要的是顧客對咖啡的體驗文化。並且致力於在消費者腦海中植入“咖啡=星巴克”的概念。

  “星巴克”咖啡館致力於渲染的氛圍是一種崇尚知識,尊重人本位,帶有一點“小資”情調的文化。顧客體驗是星巴克品牌資產核心訴求。就像麥當勞一直倡導銷售歡樂一樣,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體驗的元素:視覺的溫馨,聽覺的隨心所欲,嗅覺的咖啡香味等。試想,透過巨大的玻璃窗,看著人潮洶湧的街頭,輕輕啜飲一口香濃的咖啡,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覺體驗,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嚮往!jesper kunde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於,在消費者需求的中心由產品轉向服務,在由服務轉向體驗的時代,星巴克成功地創立了一種以創造‘星巴克體驗’為特點的‘咖啡宗教’。”

  會員營銷與兼職文化

  星巴克喜歡招聘大學生兼職夥伴,每個夥伴工作滿一定時間後每月有10張免費咖啡券。實際上,星巴克員工幾乎上班就能免費喝到星巴克飲料,這10張咖啡券呢?大部分人的選擇會是送給同學朋友。由於星巴克的兼職夥伴多來自大學校園,大量的免費券實際流向正是尚未養成喝咖啡習慣或正在培養喝咖啡習慣的學生。他們也許本來因為一杯三十幾元的飲料被擋在外面,但免費券卻讓他們可以沒有壓力地喝到不同口味的飲料。

  而這些學生們畢業幾年內,就會有相當一部分成為白領……至此星巴克的培養潛在的忠誠消費者和員工福利順利合二為一。

  在會員制度方面,會員卡一張88元,升級之後甚至更貴。裡面有一張早餐券、三杯買一送一、一杯免費升杯,限時3個月用完。星巴克準確把握了消費者的心理,一般有劵都會盡量全部用掉。買一送一,就是兩杯,難免帶上朋友同學一起喝星巴克,並且互相嘗一下對方的飲料。早餐券?為什麼故意起這個名字?希望你買個糕點,也在培養顧客“早餐去星巴克”的消費習慣。免費升杯?其實升杯的成本很低,有時候多做的甚至要倒掉。但是這張券既然是你買的,一般人都覺得要用出去才不吃虧。於是你為了幾乎沒成本的升杯再掏錢買一杯。

  至此大多數人都已經喜歡並依賴上星巴克了。這就是為什麼星巴克從不過分強調單次銷售,卻唯獨努力推銷其會員卡的原因。

  口碑營銷與社群營銷

  有個有趣的現象,在國外買星巴克的時候,店員總是會在杯子上寫上你的名字,而且還總是錯的。Susie寫成了Soozee。“Kinzi”寫成了“Lazy”實際上是他們故意寫錯名字,是為了讓顧客“生氣”,然後一怒之氣把寫錯名字的星巴克發到社交網絡上吐槽,引起公憤。這樣,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星巴克。

  於是網上真的出現了專門彙集吐槽星巴克照片的Tumblr賬號和Facebook頁面,Facebook的賬號為When Starbucks Gets Your Name Wrong #當星巴克把你的名字寫錯#省下了大筆社交網絡上的廣告費,還有不錯的傳播效果。

  內容營銷

  今年夏初,星巴克又推出了瓶裝新品,不過這次並不是咖啡,而是奶茶——紅茶星冰樂&抹茶星冰樂。

  它是如何推廣新產品?答案是內容營銷


回憶影迷


店面是最直接吸引消費者的地方,不做營銷,何以營銷呢。

咖啡店的節奏是慢,不同於快餐店,至於店面顏色選擇的研究我這裡就不細說了。

1.店面風格本土化

在北京結合故宮的設計風格打造店鋪,在日本福岡也將本土文化融入店鋪設計當中 ,上海浦西用玻璃方盒子打造,星巴克花在設計上的投資不是蓋的,強調特色,從設計構思到空間佈局,都是為了滿足和創新客戶的體驗。

2.體驗咖啡製作全過程

平常只能在幕後製作看不見的過程放在人們眼前,對客人來說潛意識會有安全感,會信任星巴克的咖啡,讓客人可以透明地看到咖啡的製作過程,親民化。

3.店內很多裝飾標誌

在環保上,星巴克通過可以回收利用的材質製作標誌,來提醒人們。這屬於一種文化營銷。其實如果相同的配方,相同的店鋪環境放在你眼前,你可能還是會選擇去星巴克,因為在那裡品嚐一杯咖啡真的很舒適,是一種星巴克文化的吸引。文化氛圍是靠裝修模仿不來的。

4.點單橫向排隊

不是縱向,在你點單的時候可以看到吧檯的一些商品,吧檯右側的甜點都會展示在你的眼前,激發客人購買慾望,這種設計方式可以排隊點單的效率更高,讓客人在排隊的時候減少焦慮感。

我有我的見解,你有你的看法,歡迎您的留言評論,展現您不一樣的態度!

關注懂財帝微信公眾號(ID:znfinance),奔向財務自由之路。


懂財帝


星巴克在店鋪的設計和店內的細節上有著很不同的特點,這也是他們能在眾多咖啡店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範圍內一個文化符號式的咖啡店一個重要的原因。

首先他們主打高端商業場景,出現在高端寫字樓一層,把招牌在街邊露出,顯示出自己針對的消費者層次,讓消費者覺得在星巴克進行消費也是進入了高級白領的階層,是一種心理暗示行為。然後在店內擁有了舒適的消費場景,更近似於商務談判和工作場所,讓目標消費者可以帶著電腦在店內工作,店員不進行驅趕,還會提供充電的插座。當然,在店內時間的延長通常也會促進消費行為,畢竟高端白領素質更高,也不願意在店內吃白食。

店內除了舒適座椅還有周邊的售賣,包括杯子,毛絨玩具等展示櫃,飲品的製作需要時間,在店內等待的時候也可以欣賞展示櫃,而展示櫃佈置的精緻鮮豔,也有可能促進購買,加之星巴克在周邊上總有福袋等優惠,也容易令人衝動消費。

在點餐階段,星巴克會利用會員卡信息或者是直接詢問的方式獲知客戶的姓,然後寫在杯子上用以叫號,這個設計讓消費者和店之間產生了情感聯繫,覺得星巴克的服務是貼心的,而自己是獨特的消費者。

製作過程也是完全開放的,消費者可以直接觀看製作過程,同時,標準化的製作過程也讓等待咖啡的時間進一步縮短,讓消費者在等待之間不至於焦急。叫號的方式也讓人不至於一直在等待處一直排隊。

星巴克不僅是一種飲品品牌,也是一個社交空間的象徵,這是他們區別於其他咖啡館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他們品牌的最高護城河。


鉛筆道


星巴克的等待區是橫向的,這有如下幾個原因:

  • 1,即使排隊人很多,在視覺感受上會相對不那麼擁擠;

  • 2,橫向排隊會讓顧客儘可能長時間的瀏覽咖啡製作過程;

  • 3,同時,這樣也有助於增強顧客購買其他內容的購買慾;

上面這些設計,是要讓顧客感覺自己是在享受,即使等待也是一種享受。

不管這個理念是否讓所有人認同,不可否認的是,很少有人在星巴克產生焦慮感。

在這點上,星巴克與costa的佈局是極為類似的!

星巴克的杯子為什麼沒有小杯?

眾所周知,星巴克的杯子有中杯/大杯/超大杯,其實就是小中大三種。

只不過,聽上去好像讓顧客佔了便宜——其實根本沒有好麼!

杯子還是那麼大,咖啡一杯還是那麼貴,不過只是讓你感覺上有了更好的消費體驗。

所以說,星巴克的套路就是提高人的精神感知。

漲價的秘訣

這是好幾年前的一個案例。

某年,星巴克因為諸多原因對咖啡要進行漲價!

但是呢,中杯與大杯的漲價幅度是不同的——

以拿鐵為例(具體數字記不清了)大概中杯從25元變成28元,大杯從35元變成36元,

沒錯,你看出區別了吧,大杯的漲幅低於中杯。

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就更願意買大杯。

這樣,對於星巴克來說,增加了咖啡的銷量,減少了杯子的使用成本,進而增加了收入;

對於消費者而言,的確多了咖啡(實際也不見得多多少),面子上似乎也有點光彩(雖然只是假象)——但買賣雙方都有實惠。

上面的例子僅作參考好了,很多數據也記不清了。

  • 總之,你會覺得,企業花心思在這些地方,不僅能討用戶喜歡,還能多賺錢,這才是精明的商人!


喜脈的世界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嗯是這樣的,星巴克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用足了小心思。

1.甄選店的小心機

比如,如果是甄選店,他們會在門口表上R,體現自己店裡的與眾不同。而且甄選店由於有專門的咖啡師進行手衝、氣質冷萃等等。他們就會選擇在最顯眼的位置,讓咖啡師給顧客做手衝的咖啡。

你需要繞行、上樓等方式去購買你正經需要的一杯普通拿鐵。那麼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把你培養成喝手衝的消費人群,而是為了讓你的繞行記住更多他們想傳達的信號:

品質。
服務。
香醇。
專業。

是的,同樣的,在繞行的部分還會有咖啡豆、咖啡粉、馬克杯、保溫杯、點心等售賣的區域。顯得自己在咖啡及其相關領域的專業。

2.裝潢的與眾不同

星巴克的裝潢其實往往是一片商區裡最顯眼的:莊重的黑色加醒目的綠色、以及昏黃色的燈光。

黑色顯得莊重、有品質。綠色呢是logo的顏色。組合起來讓你覺得星巴克是一個可以時長去逛逛的地方。

3.咖啡師的圍裙

咖啡師圍裙的顏色,代表了咖啡師的等級。綠色是咖啡師,黑色圍裙呢,是很厲害的咖啡師。。。

實際上呢,咖啡有學問,但是在星巴克,學問不大,因為是流程化、高自動的操作,所以品質控制很穩定,但是這樣的設定讓你覺得:哇!好嚴謹的商家!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希望您可以給我點個贊!花不了多少流量噠!相信我!嘿嘿嘿!


不哈韓的小韓


1. 當一個品牌擁有上千家門店時,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具有大量的事實依據。星巴克不斷在更新店面設計和佈局,所具備的資金和人力是雜牌小咖啡店所不能比的,也包括costa和太平洋這種大型連鎖咖啡。

2. 星巴克的選址通常都會拿到最好最高客流的鋪位,甚至業主還允許星巴克簽訂排斥其他咖啡品牌的合同。那麼在選址開店的環節,已經完成了一半的營銷任務。

3. 進入店內其實沒有那麼多的學問,只是在消費動線上做了很好的設計,通過零售貨架,再通過食品展示櫃到收銀臺。當你買完咖啡,走到取咖啡的區域通常都會寫23秒製作一杯好咖啡,去減少等待的焦急感,自助調理臺會放有更多的咖啡知識宣傳品讓你自行取閱。

4. 零售貨架是最專業的部分,集成了最專業的零售貨架擺放科學,無懈可擊。

5. 星巴克在桌椅佈局方面,也是考慮到了不同的消費場景,創造會議、soho、閒聊、商務等場景,滿足更多更廣泛的消費者。

總而言之,星巴克是最專業的咖啡品牌,任何號稱自己比星巴克好的咖啡店或者咖啡品牌,都是小丑。這麼多年,星巴克從來不詆譭任何咖啡品牌,他們的競爭對手只有自己。

用一句話結束: 星巴克,你學不會。


波比布鞋更加努力


大家應該都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現象: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雀巢咖啡等飲料品牌都很喜歡在電視,網絡視頻,公交站臺等地方打廣告。而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卻貌似只會在自家的微博上發發廣告,或者偶爾放出來一兩支創意視頻廣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其實,關於“星巴克很少打硬廣”的問題,早就有人討論過了。

有人說:

星巴雖然不打硬廣,但在其他方面(比如公關,品牌故事和事件營銷等)都做得很好。另外,門店的選址和精美的包裝等也具有很好的廣告效應。

但是,如果硬廣本身也有效,那為什麼不做?

還有人說:

星巴克暫時沒有在國內做廣告的必要。

硬廣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已經有很多同類產品參與競爭了,消費者已經養成了消費咖啡的習慣,硬廣可以提醒你來我們星巴克家而不是去COSTA。

而星巴克目前這一點很成功:國人之前不懂咖啡,他在國人腦海中植入“咖啡=星巴克”的概念。而且暫時不存在有明顯威脅的競爭對手,自然還不到打廣告的時候。

這是知乎上的最高贊回答,最開始我也認同這個答案。

不過,前段時間我在分析飲料行業內容營銷的時候,就不再這麼認為了。

今年夏初,星巴克又推出了瓶裝新品,不過這次並不是咖啡,而是奶茶——紅茶星冰樂&抹茶星冰樂。

如果說“咖啡=星巴克”,那奶茶肯定就不等於了吧...那為什麼星巴克依舊沒有做硬廣呢?

另外,它又是如何推廣新產品?以及為什麼採用這種策略呢?

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星巴克做營銷”背後的奧秘。

一、星巴克是如何推廣新品的?

雖然我不能確定星巴克推出這兩款新品的具體時間,不過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消息是5月25日發出的。(詭異的是:即使在星巴克官微,我都沒看到與這次出新品有關的消息)

不過,這並不是說星巴克真自信到“即使不做推廣也能把它賣出去”的程度。

其實,在5月24日到6月8日,在微信端一共有10多個大號參與了星巴克新品的推廣。

它們都來自不同的領域,有廣告界的,攝影界的和時尚界的等等,也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品進行了宣傳。

在這些KOL們的筆下,本來只是一款用來喝的飲料,突然就變成了具有“各種神奇屬性”的東西,比如下面幾個比較典型的:

一款能讓你體驗英式貴族氣息的飲品。

出自公號:月之海

原文鏈接:《避暑 | 想舉辦一場英式茶會?少了它可真不高貴》

一款能讓你體驗生活美學的飲品。

出自公號: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原文鏈接:《為什麼“吃貨”反而有把生活過得更好的能力?》

一款注重研發的、本土化的高端茶飲料。

出自公號:廣告門

原文鏈接:《星巴克又出奇招 , 要橫掃整個夏天的節奏!》

一款能讓自拍更有範兒的飲料。

出自公號:愛範兒

原文鏈接:《星巴克沒把“獨角獸”帶入中國,卻送來另一“自拍神器”》

是的,星巴克非常擅於內容營銷。它明白喜歡不同內容的受眾勢必會關注不同的產品屬性,所以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這與大部分人理解的定位理論非常不同,他們認為:一個產品一般只能主打一個需求,比如王老吉就一直主打防上火。

而內容營銷注重的是需求與受眾的匹配。雖然它也有定位,但要根據不同的人定不同的位。

另外,星巴克也非常擅於利用“影響力”來做營銷。

它選的這些公眾號,要麼是“喇叭達人”,要麼是“雞湯達人”,再要麼就是“時尚達人”。

1)廣告傳媒號就不說了,這是幾乎所有信息的上游,同時也是一個大喇叭。

2)雞湯號也有它的優勢——非常擅於製造能引起人共鳴的語言,將讀者帶入一個感性的精神世界。而星巴克恰好需要人們足夠感性,才更有可能認同它的品牌,購買它的產品。(下文會詳述)

3)時尚號就更加重要了。什麼是時尚呢?時尚就是“別人買了我也要買”,它是一種跟風潮流。

讓時尚達人們展示手中的星巴克飲料,會很容易吸引其他那些“偽時尚達人”也去跟風購買…

另外,說“星巴克適合用來做自拍”,也是在暗示別人為它做傳播——那些喜歡攝影和自拍的人,肯定會把星巴克拍的比實物還漂亮,然後再發朋友圈,吸引更多的人。

不得不說,星巴克真的很有心機。

二、為什麼採用內容營銷而不是硬廣?

如果說“星巴克採用內容營銷而不是硬廣”是一種商業策略的話,那我們不妨從策略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策略是什麼?

策略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關鍵競爭對手,再有針對性的揚長避短。

1.關鍵競爭對手是誰?

就線下門店來說,星巴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應該是肯德基和麥當勞等。(costa暫時還不算,其門店數量還不到星巴克的1/10;其他那些又貴又難喝的雜牌咖啡店就更不用說了)

而星巴克的瓶裝飲料(包括咖啡和奶茶),由於主要是在各大商超出售,所以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應該是其他飲料,比如可口可樂,雀巢咖啡,味全果汁等。

好了,既然找了這些主要競爭對手,下面就應該分析自己與對手的長短了。

2.優劣分析

星巴克的優勢是什麼?

很明顯,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優勢(否則也不會活得這麼好了),也就是“品牌文化”,或者說“講故事的能力”。

從“LOGO的深邃含義”,到“裝修細節的內涵”,到“CEO供員工(夥伴)上大學”,到“隱藏菜單的奧秘”,到“自帶杯子免費喝,倡導環保”,再到“顧客在店內的輕鬆體驗”…無不在強調品牌的內涵與文化。

那它的劣勢是什麼呢?

也很明顯,那就是它在物質層面的性價比不高。別家的咖啡一般不超過10元,而它要30多元,更別說20多元的礦泉水和10元一顆的糖果了...

3.揚長避短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星巴克大規模參與硬廣的投入,就會產生幾個問題:

以推銷產品為目的的商業廣告很難表達品牌“深邃的文化內涵”;

與其他品牌在同樣的地方,以類似的形式打廣告,會降低星巴克的差異化(比如“內涵”與“逼格”)。

而一旦降低了差異化,就容易讓用戶將星巴克與其他品牌的產品當成同一種東西,這對性價比不佔優勢的星巴克來說,可不是件好事。

所以,要想讓用戶買單,星巴克需要把用戶帶入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景,避免自己與其他品牌的直接對比,然後再慢慢講述自己的品牌故事與文化。

而內容營銷就是很好的選擇。

每一個內容都有一個主題,而一旦人們進入該內容設定好的主題,就不太會關心與主題無關的其他信息。比如當人們讀到以“生活美學”為主題的文章時,就不太會關注“性價比”之類的信息,更不會想到肯德基與可口可樂。

這其實跟看電影一樣。

當你在看《泰坦尼克號》的時候,由於電影的主題是“愛情”,所以你的思維會偏感性,注意力會放在人物和情節上,而不會去思考“如何改進大型船隻夜間導航系統”之類的問題。

而如果你在看一部名為《泰坦尼克號沉沒之謎》的科教片,那情況就完全顛倒過來了...

另外,星巴克將營銷主戰場放在社交媒體平臺,還能與它另一個優勢相互協同。

人們更願意對別人說“我今天去了趟星巴克”,而不會對別人說“我今天喝了一瓶可口可樂”。

也就是說,星巴克相對高端的定位讓它具有更高的話題性。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在銷量上星巴克遠不如可口和百事,但它在社交平臺上的影響力卻絲毫不會輸給它們。

數據來源:FooAds.com

所以,星巴克喜歡做內容營銷和社會化營銷,是在放大自身的相對優勢——品牌內涵和話題性;而它不做傳統硬廣,則可以避免暴露自己的劣勢——性價比低。

三、內容營銷就是講故事?

剛才我們說星巴克很擅長講故事,那是不是說內容營銷就是“關起門來只講自己的故事”呢?

並不是。

“故事”只不過是一種形式,內容的關鍵是要創造一個對自己產品最有利的場景。

跟大家分享另一個營銷案例,也是飲料行業的:

《我連喝了16種功能飲料,心臟差點爆炸》

這是一篇給一個小品牌功能飲料寫的軟文。

文中的KOL用自己做實驗,連續幾天喝了16種功能飲料,評測它們誰的提神效果最好。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力保健”的效果最好。

而“力保健”就是這篇軟文的廣告主。(我推測的)

與文中其他飲料比起來,力保健最明顯的劣勢就是品牌知名度較小。不過,它也並非一無是處。

根據文中描述,它的牛磺酸和咖啡因的含量幾乎是紅牛的兩倍。

而這就是它最明顯的優勢——提神效果更好。

那可以如何體現自己的優勢呢?

做個測評唄!

評比什麼呢?

就比提神效果,其他的都不說!

而這就是我剛才說的“創造一個對自己產品最有利的場景”。

雖然這篇文章整體比較粗糙,但它的確體現出了一種戰略思維——通過對不同產品的單項屬性進行評測,將產品的競爭基礎從“品牌的知名度”轉換到“提神效果”。其實道理跟雷軍的安兔兔跑分非常類似:我的賽場我定規則,你蘋果三星品牌再大,也跑不過我...

不過,這個品牌的名字,以及像藥品一樣的包裝就不值得我們去學習了...

普遍的觀點認為:是藥三分毒,誰願意經常喝像藥一樣的東西呢…

如果廠家就是想利用藥品的形象突出它強勁效果的話,那為什麼要找“吃喝實驗室”這種娛樂性質的公眾號去推廣...

另外,“力保健”這個名字一聽就感覺是個三俗、三流產品,其“形象成本”和“健康成本”都比較高…

總結一下

星巴克喜歡做內容營銷和社會化營銷,是在放大品牌的相對優勢——品牌內涵和話題性;而它不做傳統硬廣,則是在避免暴露自己的劣勢——性價比低。

這是一種揚長避短的策略。(PS,並不是說性價比低就一定不適合做硬廣,蘋果和耐克的性價比都不高,但仍然可以做硬廣。原因之一是“手機與衣服是大部分人的剛需,而咖啡在中國市場並不是”)

另外,雖然大家都在說“品牌故事”,但這並不是說你有個“好故事”就行了,關鍵是這個故事塑造的場景,要能最大化體現自己產品的優勢。

“自律給我自由”本身是個好故事,但如果“可口可樂”採用了這個故事,那就相當於是為“農夫山泉”做了嫁衣……


好片兩部半


我是星巴克黑粉。我喜歡把starbucks翻譯成傻大巴——人傻、店大、巴子多。

它家東西巨難吃。在一個黑乎乎的環境下喝著莫名的混合液體,吃著一團黏糊糊的東西。環境吵鬧像菜市場。尤其是一些銷量新品,口味之差讓我腦補東京食屍鬼裡嗜種面對普通食物的場景。

但生意就是好。原因不外乎:店面布點好,價格透明,略微能裝。傻大巴布點的科學性沒話說。消費者之所以買賬還是出於裝門面的消費心態。

傻大巴最大的成功就在於利用不同顧客群體的心態相互拉攏:用老外拉巴子,用巴子拉小年輕,用小年輕拉大媽。

老外怕被坑就去找他們熟悉的美人魚標誌;

辦公室請喝下午茶時又覺得傻大巴眾人皆知且不丟面子;

職場老鳥把傻大巴視為方便獲得咖啡的習慣性地點;

初出茅廬的新人就把傻大巴當成社會人象徵;

在大媽眼裡傻大巴又是一個趕小年輕時髦的聚會點。

傻大巴就是做品牌、賣文化的典型。店裡的小心機很多:中杯大杯,圍裙顏色,杯子牆,點餐取餐位置,產品陳設,員工對話……都是商業常規,但做的很細緻。

論環境和口感比傻大巴好的店太多了,但都是小品牌,消費者沒精力去挖掘,自身品質控制也不穩定。只能眼睜睜看著傻大巴在身邊做大。

資本品牌開始湧現,有規模、有投入。但在做品牌、賣“文化”上不如傻大巴討巧,目前對傻大巴構不成威脅。

傻大巴最大的敵人還是它自己:一旦消費者格調轉變,get不到它的“文化”,傻大巴就完蛋。(我get不到傻大巴的“文化”可能是因為我是一個文盲。)


a布酷祿ta


星巴克的咖啡館,總是有讓人留戀的地方,每次喝完一杯咖啡,總要待上一小會才忍心離去,不為別的,只為喝完咖啡的那一刻,覺得周圍的環境和此刻的心境如此相符。

  • 注重體驗的設計細節
每個城市的咖啡館,都應該成為一個城市的夢境。悠閒的下午、舒適的陽光、味濃香醇的咖啡,在這種舒適閒散的氛圍中,設計應當以順應人的心境為最高前提。一切的細節,都不應當破壞這美好的體驗,星巴克的創始人Howard Schultz說過,Retail is Detail。做好每個細節,才能營造更好的用戶體驗。吳漢中的《美學CEO》裡提到,”星巴克設計並非是一成不變 (cookie-cutter design),而是在規範與使用者經驗間取得一個平衡,這裡的使用者包括第一線的員工及消費者。因此,星巴克的設計師要在第一線的店裡工作,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瞭解星巴克的空間、商品與服務。因此星巴克允許設計師基於使用者及社區的特性,來調整壁畫、佈置與燈光等。“

可見,星巴克的店鋪設計、佈置、裝飾的每一個細節都被充分的考慮,從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空間佈局,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

  • 規範而又富有創意的設計流程
傳聞星巴克有一套完整的設計流程圖(Global Creative Processway),長得酷似地下鐵線路,首先由概念(concept)然後進入城市(downtown)打磨雕琢,最後進入產品區域(production district),中間經過的各個車站即是對一個概念進行一步步的雕琢和打磨,最後成為現實。每年初始,店面設計團隊、創意小組和公司其他高管確定下一年度的設計概念及主題,而在這一階段就納入了消費者的意見和當年的設計趨勢,接著對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加工之後,會由一線員工給與反饋意見,由一線員工親自參與設計的店鋪裝飾和佈置,使得設計更加貼近消費者。

圖片來源designcouncil.org.uk 的頁面,高清大圖blogger.com 的頁面

  • 富有地方特色的設計風格
星巴克的咖啡館設計,絕大部分是富有當地特色的藝術風格,不會讓人覺得太突兀,反而有一種交融的魅力。這也是本土化設計的成功案例。日本星巴克目黒店,牆面是日式風格的絹紙和圖案香港旺角洗衣街星巴克店,牆面設計是香港經典電影和日常生活

德國柏林星巴克,裸露的鋼樑結構和通風設施有很強的工業建築的味道。很符合德國人的口味吧。

星巴克北京前門店,木質的樓梯設計、方桌和窗戶設計,有沒有一種北京茶館的感覺。星巴克自己官網有這麼一段解釋:

星巴克充分尊重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在門店設計、地方食品和飲料供應等方面,完美地將當地習俗融合到星巴克體驗之中。作為一個面向終端產品的設計師或者企業,在銷售時不得不考慮設計的本土化,例如對各個國家對不同顏色在不同場合的運用,都有著很特殊的要求。以中國為例,咖啡其實進入國內消費市場的時間並不長,如何快速讓人接受這一消費品?如果星巴克的店鋪設計高端洋氣,充滿歐式風格,讓絕大部分人望而生畏,覺得消費不起,何談對產品的接受呢?因此無論何地,本土化設計都是非常必要的。

  • 大膽前衛的設計理念
日本福岡星巴克,散置的木塊與木條營造出 3D 立體的感受,貫穿整間店鋪,前衛但又與傳統的街景相融合
美國華盛頓,四個再生集裝箱作為咖啡廳,設計既環保又很有新意

波爾圖奇諾星巴克(泰國),看看這外觀設計,大膽新穎。

設計講究細節、本土化,並不意味著因此因循守舊或者遵循常規建築的特點,適當的創新和融合依然是一大殺手鐧。


每日一安利


形象、氛圍、品質、文化、價值等都體現的玲離盡致

!作為一家寡頭式的飲品企業,星巴克在細節上的用心確實很值得我們輕餐飲從業者的學習;行業內也有句話:細節確定品質、細節確定成敗!做好每一個細節,用到每一處營銷,靜待它的爆發和成長!

輕餐飲空間,專注輕餐飲創業實踐和經驗分享(茶飲、咖啡、果汁、甜品、沙拉、小吃、西快、烘焙、、、)!從業十餘年,扶助個人創業千餘人!歡迎大家點擊右上角“關注”,交流更多創業實戰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