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这是整理出版的书稿,欢迎大家挑错!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单人单骑 | 403天 | 31省区 | 7万公里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从黄岗回到小黄村,想起昨夜小伙谈起的矿山,临时起意,前去看个虚实。本以为矿山经常有车辆运矿,道路不会太差,结果出乎所料。进入矿山的是条山路,没有硬化,坑洼不平,又刚下过雨,路面较为湿滑。走走停停,近二十分钟走了五六公里。看到两排工棚,已经废弃,工棚一头设有警务室,可见曾经规模不小。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沿着山路继续向上两公里,在一个相对平缓的山凹里,又出现一排工棚,工棚里只有两三个人,大概其它工人都在井里挖矿。我只是想求证一下侗族小伙的说法,对矿区生产不感兴趣,只在路边拍了几张照片。一个中年男子走来询问,我说旅游的。他不信旅游的人会往这种荒山里跑,说我肯定是记者。最后看我也没有要采访他的意思,才没再坚持。

我问他山上还有没井点,他说山上的矿已经挖得所剩无几,就他们一个井点。他既然怀疑我是记者,我当然就怀疑他有所隐瞒,于是继续沿着山路往山中深入,直到山顶,确实再没发现矿井。沿途梯田仍在耕种,侗族小伙的话多有不实。

山外浓雾弥山,朦朦如世外之境;打开手机地图,山外即是从江县城方向,但不知山路情况如何。正想返程,一个侗族小伙载着一个侗族老大娘冲上坡顶。大概看我一身护具,捆绑得像个变型金刚,感到几分新奇,停车相问。我与青年交谈,侗族大娘大概听不懂普通话,用手捏捏我雨罩下的驮包,问我卖什么。

侗族青年告诉我,山外的路比返回小黄村的路要好,他们经常用摩托车载着两人行走,况且直接下山就可以到达从江县城。

于是听从侗族青年建议,骑进雾中。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开始几公里路况尚好,路面铺了石沙。山雾渐行渐淡,群山苍翠,山脊横错相接,如龙飞舞。下行几公里,路已是黄泥山路,许多地方被洪水冲出横斜交错的小沟,不比返回小黄的山路好到哪去。一个新手在这样的山路上骑行,摔倒在所难免。

沿途不时有木屋瓦房散落在山坞山梁的密林中。弯弯拐拐,再下数里,数面渐渐横向前行,光线越来越清晰明朗。转过一个山堡,已出山林,豁然敞亮。一侧木屋俨然,排排并列成村,村中有鼓楼,可知是周围零散村落的中心。村前稻穗轻黄,梯田层层相接,直至河涌谷底,谷底部份稻谷已经收割。

沿横向土路,淌过几个泥潭,进入村中。村口有叉路,在这样的山路上走错一公里都是大错误。停车问路,踏着石阶走进一间木屋檐下,一位侗族妇女正在打谷。房前木架上还挂晒着几排稻穗,是侗族爱好的糯稻。

云贵高原上的农村普遍喜好糯食,逢年过节和重要日子,糯食都必不可少。于是五彩糯米饭,糍粑等小吃成了云贵高原上的一道特色。近年来,随着传统节日在民间逐渐淡化,云贵高原上汉人聚居区大多已经放弃糯稻种植,改种产量较高的杂交籼稻,只有一些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仍留给糯稻几分水田;黔东南的侗族就是其中之一。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侗族妇女只会讲一些当地的汉语方言,也不知道她听懂我的问题没有,反正她指指点点的说些什么,我也没完全明白。

辞别妇女在村中边走边问,遇到一位正在搬砖的青年。青年打工归来,普通话较为流利。青年正在翻建自家的房屋;木屋已经拆除,钢筋混泥土的小楼已初上学成型。

按青年的指引,出村沿着一条泥泞山路下行几公里,与一条硬化公路相交,顿感轻松。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

  • 未完待续……

>>>>>>>>>>

…………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想落天外

云南文山人,不识时务的八零后,上过八年学,读过二十几年书,半个汉语言文学科班生。爱旅行、爱写作;现漂在大理摆摊、读书、写字。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