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眼開眼(民間故事)

“眼開眼閉”這句閒話與明末的官場腐敗有關。說到來歷,這裡頭還有一個故事。

鹽業,在阿拉慈溪,曾經是一個很重要的支柱產業,朝廷為了徵收鹽稅呢,在鹽的產地往往設置有許多道關口。

鳴鶴場在當時就是一個鹽關,這個地名中的“場”字,表示的就是鹽場。

既然有“關”,自然不缺守關的人,這守關的人握有收稅大權,就比如掌握了生殺大權。如清正廉潔的官,倒還有律可據,但明後期,還到哪裡去尋清廉奉公的官啊?

社會清明,法制健全的年代,官是好官收稅有據,“關老爺”也不敢胡亂橫來,但明後期政治腐敗,貪汙成風,這收稅也就雜亂無章起來。

一個收稅的“關老爺”的私入,往往比做個清知府的油水還多暱。

話說當時的鳴鶴場“關老爺”,是一個錢姓的小官,倒不是他的姓真正姓錢,只是他見錢眼開,眼裡除了孔方兄再不識其它,所以憎恨他的人就都稱他為是“錢老爺”了。

“錢老爺”守關收稅,可謂“認真、負責”,勤勉有加,從不放過一人一擔,過關交納鹽稅的人,他都要雁過拔毛。

如不敬而有“禮”,往往一擔鹽就被稅得所剩無幾,甚至動輒就給人按上一個造私鹽販私鹽的罪名,讓人吃不了兜著走。

鹽是一個有巨大利潤的行業。有一個丁姓的鹽販子,為了過關逃鹽稅,私底下研究了錢老爺的嗜好,並且打通各種關節,和他拉起了近乎,今日一餐,明日一室,時間一長,就互稱兄弟起來。

既然是“兄弟”了,丁姓鹽販子也給“錢老爺”攤出了底牌,共同走私販鹽。他開出的條件是:販賣私鹽所得,五五分成。

“錢老爺” 只要在過關的辰光,予以方便,眼開眼閉就好。“錢老爺”一看條件這樣優惠,就滿口答應下來。“好,好,儂過關的辰光,阿拉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好了。”

這樣,再過關的辰光,丁姓鹽販子撐著一船私鹽而來,在鳴鶴場停下等侍過稅。

“錢老爺”一看船已停下,就跳下鹽船,然後裝模作樣地計算起來,稍後,開出張鹽單,叫鹽販子去交稅:“丁老闆,交稅去!”

丁姓鹽販子交了所謂的鹽稅,自然一路暢通無阻。而所得收入就按約與“錢老爺”分成,二一添作五平分了,

這樣丁姓鹽販子的生意越做越大,也漸漸引起人們的注目。這日頭,合當有事,丁姓鹽販子交稅的辰光,剛好被旁邊的一個小鹽販看見。

小鹽販一看他滿滿的一船鹽,交的稅竟然不及自己一擔鹽,就囔囔起來。後來還把這個事鬧到了知縣裡。

但知縣也眼開眼閉地話:“不過是算錯了而已,叫伊補上就是了!”原來,這“錢老爺”竟是知縣老爺的小舅子暱。

一個官場如此腐敗,這大明的江山如此還能長得了嗎?

“眼開眼閉”這句閒話,在今天表示故作看不見,息事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