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給孩子講道理總是不聽,到底該怎麼辦?

好多家長因為教育自己家的孩子而苦惱不已,原以為,和孩子講道理就可以了,可發現時間一久,孩子開始充耳不聞。那好,好說好商量不解決問題,那就大打出手好了,但哭爹喊娘之後,記吃不記打,我行我素。

面對著些軟硬不吃的熊娃們,家長真是哭笑不得,索性隨其自然,卻不知道這樣的結果會更糟糕。其實,家長們不知道,對於教育來說,一味的給孩子講道理絕對是下策,而暴力就是下下之策了。

給孩子講道理總是不聽,到底該怎麼辦?

01家長越喜歡講道理,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她講述了這麼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髒髒的。

陳述完事情後,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次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給孩子講道理總是不聽,到底該怎麼辦?

我對家長說,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牴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如何教育她?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長一聽,恍然大悟,對啊,這麼簡單,我怎麼沒想到呢!我怎麼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應該在於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麼沒道理。就這件事,孩子不過是想變個花樣走樓梯,家長卻不體恤孩子,這麼微小的一點童趣都不給孩子,對這麼簡單的嘗試都不能容忍,這和家長所說的給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要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給孩子講道理總是不聽,到底該怎麼辦?

02講道理給孩子,遠遠不如“以身示範”

我們經常一遍一遍地給孩子“講道理”,可是換位思考,如果是我們,有人天天給我們“講道理”,告訴我們“要這樣……”“不要那樣”,我們樂意接受嗎?其實講道理,遠遠不如“以身示範”,所謂“言傳身教”,“言”只是“傳”,“身”才能“教”。

真正能讓孩子明白一件事應該怎麼做,需要家長身體力行,用行動去引導;換位思考,去感受孩子的內心;因材施教,耐心等待變化發生……與這些相比,講道理多簡單啊。 諄諄教導孩子要好好學習寫作業,自己卻整晚刷手機打麻將,教導孩子要講規則,自己卻插隊逃票闖紅燈。你覺得孩子是聽你說的,還是看你做的?

要使教育深入到孩子的心中,必須靠父母的實際行動和人格魅力去影響他。幼兒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家長的言談舉止、行為方式都對孩子起著舉足輕重的示範作用。因此家長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首先要從加強自身的修養做起。

給孩子講道理總是不聽,到底該怎麼辦?

在很多家庭中,遇到問題,先是循循善誘講道理——不聽,開始批評指責——再不聽,就會動用武力解決……所謂家庭教育三部曲。 我們自己是這麼長大的,不知道除此以外更好的辦法。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講道理。 道理,永遠抵達不了一個人的內心深處。 好的教育,是要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尊重人性。 只有用生命去關照生命,用情感去體會情感,用行動去引導行動,才能讓一顆心抵達另一顆心,無論這顆心是大人的還是小孩的,都一樣。

另:不是說不能給孩子講道理,是不要講那些大道理,遇到具體的事,可以講具體的小道理,比如,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你就可以問問孩子:如果別人隨便拿了你的東西,你會是什麼感覺呢?引導他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一下。這樣的小道理還是很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