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成長案例分析:

小月,12歲。最近小月在學校裡可能碰到了一些問題,媽媽想和她談談心,但是聊著聊著,小月就不知為何生氣了。媽媽覺得很困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溝通,是親子關係的基礎,也是親子問題最難攻克的一環。很多家庭都存在著這樣的情況:家長一心想走進孩子的世界,但孩子卻十分抗拒。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為什麼小月和媽媽聊著聊著,她就生氣、拒絕溝通了呢?主要原因如下:

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❶ 孩子在青春期有很大的交往需求,他的交往動機特別旺盛,也特別渴望成功、並且期待自己的與眾不同,而媽媽沒有重視孩子青春期的需求、以及她在這一階段敏感的心理

媽媽並沒有做到與孩子共情,只是急切地對事情下了評價。這其實是我們常說的,不平等不尊重的愛。溝通是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的,如果你以居高臨下的視角來看,就只是命令、管教,而不是溝通。

孩子的情感得不到父母的回應,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就會自我封閉,更加不願意跟父母說話,演變成“徹底放棄溝通”的狀態。

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目前,大部分中國父母的溝通問題,主要集中在第二點的原因上,也就是溝通的不平等性。我們將這個稱為“無效溝通”、“暴力溝通”。也就是說,你以為自己在溝通,孩子卻覺得你在教訓他、責怪他,那雙方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

這種無效的溝通方式,從以下幾句常見的話就能表現出來:

“你這麼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父母通過威脅的方式,讓孩子產生恐懼或愧疚,覺得是他自己的問題,導致爸爸媽媽傷心、導致他們不愛我,我應該對所有事情負責……

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這種說法,一錯在把溝通失敗的原因全部推給孩子,父母迴避掉了自己的責任;二錯在把“溝通”與“聽話”對等起來,溝通是雙向的,不是孩子非要聽你的話、按照你的想法去生活。

另外常見的一種,就是類似這樣的對話——

“你今天學什麼啦?”

“我今天學了畫畫,班上同學說…”

“好,給我看看你畫的畫吧。”

這段對話看似沒有問題,但孩子在想說話的時候,總是被父母打斷。很多父母帶著一顆渴望溝通的心,去跟孩子聊天,但沒說幾句話就開始不耐煩,孩子可能會說一堆,家長只想聽重點。那麼請問,你是真的想走進孩子的世界嗎?

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要進行良好的親子溝通,首先要擺正我們的觀念。親子溝通不是任務、也不是“你問我答”,只讓孩子說你想聽的話、只跟孩子說你想說的話題,這不是平等的溝通

所以,從改變觀念開始,慢慢接觸孩子、走進他的內心吧。你內心是不是真的想跟孩子溝通,就決定了你能否對他真正的尊重。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共情”是很重要的一環。有共情能力的人,往往能夠最大限度地理解別人並贏得別人的理解,因此更能和自己、和別人愉快地相處。在親子關係中,共情是家長與孩子情感連接的橋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共情 ≠ 講道理、說教

當孩子有情緒時,儘管家長很想和孩子的情緒連接,可心中總是記掛著要去“糾正”孩子的行為,一心兩用的情況下,常常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說教、講道理。

許多家長認為:講道理,聽上去比打罵好多了,可為什麼還是難以和孩子建立連接呢

這首先是因為,當孩子陷入負面情緒中時,大腦處於非整合狀態,其負責思考的部分已經無法有效進行工作。這時,父母說道理,孩子往往很難聽進去,即使聽到了,也很難理解和消化,更別說心悅誠服地執行

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其次,在講道理時,家長和孩子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因此,一旦開啟了說教模式,再有道理的言語也變得乏味,難以接受,更容易讓孩子覺得“你根本不理解我”,激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

因此,一旦覺察到家長開始說教,有些孩子會爆發更多的負面情緒,衝家長髮火;有些則自動關閉了聽覺通道,讓自己好受一點;最糟糕的是,有些甚至需要隔離自己的感受,才能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

如果這樣的情形重複發生,慢慢地就會變成一種自動化的反應模式。

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習慣於隔離自己感受的孩子,長大後會顯得特別漠然,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情緒反應都失去覺察,而對講道理有許多逆反情緒的孩子,長大後會特別喜歡反駁別人。不管多麼中肯的道理,他總能找出其中的漏洞和別人理論,已經不是為了真理而辯。

而他們的潛臺詞,其實只是那個小時候在心底環繞了很久卻沒能發出的聲音:“你不能制服我”。因此,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家長一開始講道理,無意中就已切斷了與孩子連接的橋樑。

共情 ≠ 放任行為

還有些人會認為,既然要共情,我需要理解孩子,而孩子的做法都是事出有因,因此我必須無條件地允許孩子的行為。這種想法,是把情緒和行為混為一談了。

接納情緒,不代表要允許所有的行為。如果孩子的行為傷害到自己、別人或環境,依然需要有適當的引導。家長需要多傾聽孩子,去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還需要和孩子一起去探索,除了這麼做,是否還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共情

可以把共情的過程歸納為覺察、接納、傳遞三部曲。

共情要求家長放下自己的評判和情緒,全然地和孩子在一起,進入孩子的世界,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設身處地”。

在感受中,家長會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有覺察,既去覺察孩子直接用言語表達的內容,更要覺察孩子非言語傳遞的信息,比如孩子的聲調、語速、表情、動作、身姿等等。

此外,還需要覺察孩子產生情緒的導火索,以及孩子想說的潛臺詞究竟是什麼,也就是孩子的需求或願望。因此覺察是第一步。

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帶著這樣的覺察,家長接著需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家長需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穩定的容器,能夠去抱持孩子情緒的湧動。在這樣的抱持中,孩子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情緒是被接納的,而不需要擔心自己被否定或拒絕。通過接納,孩子和家長的情緒就可以對接並流動起來。

當家長可以穩定地和孩子的情緒對接,接下來家長就可以向孩子傳遞理解,讓孩子知道,你是被看見的。

可以通過語言的方式。

比如:

媽媽知道你現在覺得……(感覺詞彙),

是因為……(情緒的導火索),

要是……(孩子的願望)就好了。

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有時,只是需要會心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擁抱,或是一個牽手。

在這樣的傳遞中,孩子得以充分體驗自己的情緒,並確認自己被理解。在許多情況下,孩子一旦知道自己已被看見,情緒就會慢慢地淌走了。

要做到真正的共情,我們還需要經常問自己:

● 我對孩子是否有不帶評判的尊重?

● 我是否承認孩子是獨立於我的個體?

● 我是否在心底承認我們的地位是平等的?

● 在共情之前,我是否已擦亮我心靈的鏡子?

我們把共情比喻為照鏡子,也就是,如其所是地去映照對方的情緒。當我們能在另一個人的眼中看到自己情緒和內在需要時,我們就能夠更有力量來調整自己。

孩子拒絕交流?「共情」這個溝通法寶,你一定要了解!

如果家長自己處在情緒當中,就不要急於和孩子共情,而需要先和自己的負面情緒做這三部曲,覺察、接納、傳遞。也就是,讓自己先暫停下來,允許自己和負面情緒對話,看看它是想告訴自己什麼,自己真正的渴望是什麼,然後在情緒的流動中慢慢地去調整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