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並非難以溝通,想打破叛逆,關鍵在於學會“共情”


導語

孩子叛逆只是人生中極其微小的一段歷程,也是在正常不過的行為表現了,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孩子的青春期也是至關重要。

案例分析

李女士生氣地掛掉電話,又一次被自己兒子小明氣哭了。聽來一陣唏噓不已,母親怎麼會被兒子氣哭了吶?原來自己的兒子正處於青春期,不好好上課,老師課堂上做些小動作。

青春期的孩子並非難以溝通,想打破叛逆,關鍵在於學會“共情”


老師實在是管不住這個小痞子,就時常給李女士打電話,說是自己管不好,要李女士管好再送進學校。每次李女士一說自己的孩子小明,小明就很沒有耐心,只要李女士多說兩句,小明就開始大吵大鬧。李女士也沒有辦法,很是無奈。

大家都經歷過青春期,也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想法,他們的叛逆大部分是父母不習慣孩子的突然長大,沒有把手放開;還一直覺得他們獨自幹不成事情;覺得他們還小,仍舊需要來自父母的幫助。

但是與之相反,孩子們已經覺得自己長大,可以獨立自主地做成一件事情,並且他們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立,他們也極其不願找父母幫忙。父母的關心和孩子的獨立之間的矛盾造成了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孩子卻一句話都聽不進去。究其原因還是父母不理解孩子,沒有與孩子達到“共情”。

青春期的孩子並非難以溝通,想打破叛逆,關鍵在於學會“共情”


一、什麼是“共情”

“共情”通俗點講,就是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事情。把自己帶入到孩子的角色,身臨其境,用平等交流的態度和孩子“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當然最忌諱就是用所謂的旁觀者角度,一個父母對兒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這樣只會加深親子間的矛盾。

二、為什麼家長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的“共情”?

1.父母覺得自己說的永遠是對的

父母對孩子天然上有一種優越感,也就是成年人對待嬰兒時的感覺。父母認為自己生活了那麼多年,必定是經驗豐富,孩子還不懂人情世故。

自己的經驗之談肯定會讓孩子少走一點彎路。可是孩子卻似乎不領情,面對父母的經驗之談嗤之以鼻。

青春期的孩子並非難以溝通,想打破叛逆,關鍵在於學會“共情”


2. 父母覺得孩子還小,沒必要在乎

孩子無論走多遠都是自己父母的孩子,無論多大都還是一個小孩子。當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突然間長大,而父母卻對此不感冒,仍舊把孩子當做小時候對待。孩子難免會厭惡,從而不聽勸告。

三、共情的好處

1.孩子擁有同理心

父母對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事情,會得到孩子的認可。我們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對孩子而言至關重要,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便是如此。當父母對孩子有“共情”,那麼孩子也必會受孩子影響成為一個同樣共情的人。

2.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父母站在孩子角度為孩子考慮事情,和孩子做朋友,鼓勵孩子。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勵,必定會有信心做事情。久而久之,一件事有一件事的信心積累,必定能夠使孩子更加自信,從而成功成才。

青春期的孩子並非難以溝通,想打破叛逆,關鍵在於學會“共情”


四、父母應該怎麼做?

1.要考慮孩子的感受

孩子總歸要長大,這是人世間不可避免的規律。孩子也總會離開父母的臂彎,去自我翱翔。但是有些父母卻把孩子長大標誌看成是孩子無理取鬧的表現,是壞孩子的行為。這是一個多麼可笑的論調!

父母依舊用以前對待嬰兒的方式對待青春期的孩子,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沒有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那孩子相應地就會抵制和厭惡。所以,父母應該懂的“共情”,考慮孩子感受。

2.和孩子敞開心扉平等的交流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外表堅強或者說是嘴硬,但是他們內心依舊只是個比較大一點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青春期的孩子並非難以溝通,想打破叛逆,關鍵在於學會“共情”


只是這種愛護是需要把孩子當做一個小大人對待,而不是以前還認為他們只是一個孩子。父母應該與孩子平等交流,把他們當成一個小大人,敞開心扉聽聽他們的想法,適時地給他們一些建議。

3.要尊重孩子,維護孩子尊嚴

青春期時孩子是愛面子的時期,這時候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父母應該刻意地規避一些,尊重孩子們的隱私。父母們要相信,只有給予孩子們應有的空間,他們才能夠和父母敞開心扉交流。

才能有困難時找你們幫忙,做錯事情會主動和你們道歉。

青春期的孩子並非難以溝通,想打破叛逆,關鍵在於學會“共情”


總結

如果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時候,父母只是一味的認為孩子是壞孩子,除了打罵和一些不入心的假大空教育,沒有對孩子設身處地的考慮,永遠不會和孩子達到共鳴。也永遠不會把孩子從彎道上掰扯回來。所以,父母面對孩子的叛逆,不應該用暴力解決,而是和他們處於同等位置,聽聽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共度難關。


讓你我共同探討孩子的成長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