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名綿竹中學教師的震後記憶:因愛重生,向愛而行

作者 唐曉波

作者為綿竹中學教師

幾乎每年的5月12日晚上,我都會在天黑以後到漢旺的地震公墓,點上一束香,燒上幾張紙。在那裡,埋葬的有我的同學、我的朋友,還有我的同事。我回憶著他們的面容,回憶著他們的聲音,甚至想象著他們生命中最後的時刻。在綿竹,每一個活著的人都可以稱為倖存者,每一個活著的人都因為活著而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

轉眼間,十年過去了。我們放不下對逝者的回憶和悲痛,同樣也放不下心中的感激和感動。

綿竹,幾乎在震後的大悲大慟中喪失了力量,在恐慌中變成了空城。綿竹中學的老師和學生也被通知放假,不知道重新開學的日期。但是僅僅十年的時間,綿竹重新站了起來,充滿了活力,川西明珠再一次綻放出了迷人的光芒。綿竹中學擁有了新的校舍和更加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比起震前,教學質量也有了更大的提升。我們知道,大災大愛,是愛讓我們變得堅強!震後的日子裡,是全國人民,尤其是江蘇的援建者陪伴我們度過最困難的時光。

在由特殊黨費援建的綿竹中學校園裡,同學們正在愉快地學習。

第一次和江蘇援建者接觸是在一個小飯館裡。朋友從漢旺深山死裡逃生,輾轉返回綿竹。找到我們時,都是一陣唏噓。有人劫後重逢,也有人生死兩隔。死去的人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痛,活著的人都不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到一個小飯館吃飯,為朋友壓驚,也為了紓解內心的悲痛和迷茫。隔壁桌坐著幾位江蘇來的援建者,他們說的話我們聽得不大清楚,但是從他們的口音裡,我們知道他們正是來援助我們的江蘇人。江蘇援建綿竹的消息我們已經略有耳聞。在我們泅渡於苦難之中的時候,他們的到來,帶給了我們信心和希望。我們都是普通百姓,不知道在這樣的時刻該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感激之情。我們一致決定,趁他們不注意的時候,替他們買單,然後悄悄地離開。可惜飯館的老闆馬上就通知了那些援建者,他們走到我們桌前,溫和而堅決地謝絕了我們的好意。我和一位援建者手握著手,就餐費的問題不斷爭執。圍觀的綿竹老鄉都支持我們,紛紛勸說江蘇的援建者接受我們的謝意。但是江蘇的援建者卻反覆強調他們有著紀律,不肯接受。我語言笨拙,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幸好飯館老闆提出了折中的辦法:由我們點一個菜送到他們桌上,而老闆對他們這一桌的費用半價收取。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江蘇的援建者。之後越來越多的援建者進入綿竹,成為綿竹重建的主力軍。回想起那次爭執,我感到愉快,更增添了對援建者的敬意。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我們學校的重建已經成為了江蘇援建的重點項目。

震後的時光緩慢流逝,人心漸漸安定,援建的工程全面鋪開。路旁剛剛豎立的牆上處處可見鼓舞人心的標語。“江蘇綿竹一家人、一條心、一個目標”這樣的標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感受到了重生的活力。短短兩三年間,江蘇在綿竹投入了超過110億的援助資金,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援建的最高峰,江蘇在綿竹的援建工人就有10萬人,設計人員超過200名,據說空運到綿竹的設計圖紙就有7噸重!綿竹在江蘇的無私援建中一點點開始復甦。

名綿竹中學教師的震後記憶:因愛重生,向愛而行

校舍在建築形態上,注重川西北傳統的穿鬥結構形式在建築中得以提煉和傳承,同時也將一些江蘇元素——磚雕、景牆、花格窗,和諧地融入校園環境中。

綿竹中學新校區建設的時候,我們老師常常懷著期盼的心情到工地上張望。慢慢成型的不僅僅是校園,我們的心靈也在漸漸地康復。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走出了震後的陰影,開始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們看著新校園的成長,看到了學生的希望,看到了學校的希望!

工地上一片忙碌,施工人員緊張有序,管理人員行色匆匆。他們都忙著為學校的每一棟建築、每一處景緻、每一處花木磋商潤色。在這裡我們第一次聽說了他們的口號:“5加2、白加黑。”為了讓綿竹的學子儘快回到永久性的校舍,江蘇援建者用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構建出了綿竹中學的夢想!

當我們搬到了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的新校區時,我們還時常見到江蘇的援建者在校園裡奔波的身影:為一處小小的調整,他們殫精竭慮;為一條線路的佈局,他們通宵達旦……他們努力滿足學校的每一個要求,幫助我們一點點實現重建的夢想。到現在我還記得上課的時候,援建人員怕影響學生上課,全部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他們望著教學樓,等下課鈴聲一響馬上重新工作的形象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

十年過去了,我們走在綿竹中學的校園裡,深深地感受到:這裡不僅是神聖的育人場地,也是精美的蘇州園林;這裡不僅是建築和花木的搭配,更是愛與力量的匯聚!

名綿竹中學教師的震後記憶:因愛重生,向愛而行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震後十年,江蘇援建者留給綿竹中學的不只是建築,更是精神和理念。綿竹中學在這十年裡,實現的不僅是恢復,更是實現了我們以前難以企及的夢想。科學的選址讓綿竹中學擺脫了以前侷促的舊貌,在嶄新的環境裡大展身手,為綿竹中學恢復初中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安全精美的建築為教學提供了保障;先進的教學設備助推綿竹中學教學水平的發展;而先進的理念更是幫助我們找到了發展的方向。

江蘇援建並非停留在建設本身,在這十年裡,援建者多次回到綿竹中學,回訪當年的建築,解決新出現的問題,並對綿竹中學的發展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十年裡,江蘇多次組織綿竹的老師到江蘇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幫助綿竹中學和江蘇的學校結成對子,引導著綿竹教育質量的飛躍提升。綿竹中學的老師來到江蘇,受到江蘇人民的親切接待。江蘇的教育同仁毫無保留地傳授他們的經驗,讓綿竹中學受益匪淺。

現在的綿竹中學在休養生息的同時勵精圖治,在深懷感恩的同時奮發圖強。

震後的日子裡,我們把對江蘇親人的感激化作了前進的動力,用越來越優異的成績回報江蘇人民的深情厚誼。從2008年到現在,綿竹中學每年一個新目標、每年一個新臺階,連續九年的高考升學率、重點率都穩居德陽市第一。

名綿竹中學教師的震後記憶:因愛重生,向愛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