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印度的大米煮熟是散状的,而我们的大米煮熟后成胶团状呢?

李楚培


看到这个问题,以及一些人的答案,莫名的就想说两句,虽然我对大米的种类和怎么做米饭没啥研究,但是也蒸过几种大米,在蒸的方法上也算有点儿经验,自认为大米煮熟是散状还是团状和大米的粳米籼米品种关系不大,而是和蒸米的方法有很大关系。



现在都是用电饭锅蒸米饭,想吃硬一点散一点的大米,那你就少放点水喽,想吃软一点的,那你就多放点水咯,通常放水应为淹没过大米表层一指为准,大概也就是接近两厘米吧,想吃干一点散一点的可以略少一点,反之就多放一点。


我没有亲眼看到过印度人吃的大米什么样,不过我认为如果题主所说的印度人吃的大米非常散的话,应该是蒸大米的办法不一样,我知道有一个蒸出来的大米非常散的老办法,喜欢吃这种大米饭的朋友们,不妨试一试,方法简介如下:

先将大米淘好之后,在锅里放水,把大米放到锅里,水量要多一些,然后加热煮一下,水刚开就停止,赶紧把大米捞出来,然后再用蒸锅,把捞出来的大米放到蒸锅上面去蒸个十来分钟,那么这样做出来的大米饭就非常散,一粒一粒的都不粘,我想印度人的散状大米很可能是用这样的方法做的,其实在如今大家使用的电饭锅出现之前,这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蒸米饭的方法,我觉得很可能是印度人仍然在使用这种蒸米饭的方法吧。


您认为是这样的吗朋友?期待见过印度人做米饭的朋,能在下面的评论区说一说哦!


科普大世界


印度的大米煮熟是散状的,较蓬松、干干的,为什么呢?主要有3个主要原因。

原因一:饮食习惯带来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印度吃饭是用右手抓的,不像中国有筷子,西方有刀叉。故此,要是米饭煮熟后成胶团状的,则出现三种情况:



①不符合饮食方式,他们极少吃白米饭,而是类似于拌饭、炒饭、米饭沙拉之类,米粒当然要干而韧才好。

②其次是黏手,每吃一口饭,允许一会手指,麻烦!

③散热慢,烫嘴烫手。


原因二:米饭的烹饪方式。

有人讲印度的大米品种好,久煮不烂。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您是没见过印度人用同样的大米煮粥,成品的样子不忍直视啊,太粘稠了吧,一大坨的。所以姿势很重要,我是说方法很关键!

印度人淘米放漏勺冲洗过滤两三遍,去除多余的粉,或者提前浸泡半个小时。

其次米饭不用电饭煲煮,通常是先放黄油或者豆油在锅底,下洋葱、香料粉、盐调味,以及藏红花汁或姜黄(咖喱的重要原料之一)调色,接着放入大米略炒,加入一半的清水(水下得少啊)。



水沸腾后煮个大概15分钟即可,要是太干了,再加点水煮五分钟。划药点~煮制的时间比我们短。

还有一种方法是,大米份量加多(准备全天食用),加水煮至半熟,过滤出水份备用,食用时煮熟即可。


原因三:大米的品种。

印度大米常见的有3种:野生稻、莉莉、巴斯马蒂,这三种有着工同的特点轻盈,芳香、粘度性小。

要数巴斯马蹄大米(俗称印度香米)最受印度人欢迎,生米粒是普通大米的3倍之长,煮熟会膨胀2~3倍,且干韧、颗粒分明。关键是带有特殊的香味,是常规大米的12倍,因此闻名于世。

为什么印度香米如此特别呢?

1、在于含有乙醇基和吡咯啉物质,芳香的来源。

2、含有淀粉物质较少,而且淀粉的主要成分是直链淀粉占据最多,意味着粘度小。而糯米是支链淀粉占据了95%以上,故此才软糯粘稠,而普通大米的支链淀粉也不少,大概在40%而以。

大米品种的不同,造就了印度米饭是干散的。

佘小厨(完)


佘小厨


南亚地区,包括印度、泰国等国家都种植籼稻,一年可以三熟,但口味差,没粘性,吃到嘴里像渣渣,所谓“稻香”只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和我们国产高品质梗米是没法比的。国产的梗米,烧好饭,打开盖子,真的是有一股香味的。

山海经讲,世界上除了穆斯林和耶稣基督以外,一切神佛的发源地都在古印度,但是有了欧洲几百年的奴役,古印度文明断了传承,现在的印度文明传承一塌糊涂,信仰也难以理解,就说他们现在食用的超长大米吧,山海经讲述:它是众神的食物,偶尔的打打牙祭,这种大米的名字叫龙牙米,因为中印的关系,他们不宣传我们,相应的官方也不怎么报道他们的民生,就是说了也是一句话新闻,相对的民众对印度也通过官方了解的少。

印度大米,又干又散,吃嘴里干巴巴的给人一种扎嗓子的感觉,煮的稀饭清汤寡水就象过去四川一带出产的二茬米(现在都喂猪吃)似的。经常吃那种米后突然换吃银川大米和东北大米就感觉好象我们的这种大米有油性,粘稠度高,尤其是煮稀饭粘的象儒米一样,所以你若经常吃那种长米粒的米的确不好吃。

口味和习惯问题,我喜欢吃蒸子饭,即水烧开,下米煮一开,再捞出大米,将之放在铺了纱布的蒸笼里蒸熟。我喜欢粒粒分开的米,不喜欢沾乎乎的米。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倭人因寿司必须将米煮成沾乎乎的像糯米般的饭,否则咋成型?

印度的大米其实我们中国也有,叫野米,现在要吃只能吃野生的了,卖的挺贵,曾经我们也是食用这种米的,后来袁隆平教授搞出了杂交水稻产量比这种长长的米高得多,而且这种长长的米人吃了容易生病,所以才放弃了种植这种大米。南亚大米生长期短细长品相好但无粘性,煮不成粘稠的粥,做成米饭也是一粒一粒不互粘,适合做成手抓饭。不适合中国大多数人的口味,谁吃谁知道。如果是从六、七十代过来的长江流域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的水稻种植有两种,一种是种双季早稻和晚稻,另一种是单季种中稻,其中的早稻就是籼稻,这种早稻米做饭就是不粘,比较散而硬,一般都不用来做米饭,而是煮稀饭。

只要是亚热带一年两季、三季的大米都是籼米,尤其是东南亚的籼米,食之如同嚼蜡!本人吃过最好的泰国籼米,前几年开车带回来20代给亲戚朋友们……对于吃惯北方大米的人来说,吃籼米如同嚼蜡,一点都不夸张!对于南方地区来说,亚热带气候,土地面积小,众多人口压力,只能种植籼米,倘若把南方的橙子大面积弄到北方来养,肯定不行,北方的苹果弄到南方来种也行不通。


历史深度揭秘


众所周知印度的大米又长又大,而我国的的大米就比较小又圆滑,印度的大米非常的大是我们平常吃的一倍多,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大米那么的长呢?今天就来聊一聊。

其实并不是印度所有的大米粒都是这么大这么长,而是说有一些特定的产品的大米,长得会比较长一点。而这种大米会被称为印度香米,印度的香米不仅个头大,而且里边的淀粉也是我们所吃大米的一倍多。所以印度大米的粘性非常的低,煮熟以后基本上都是一粒一粒的,不会像我们平常吃的有时候大米煮熟之后就黏在一起像面一样。所以印度他们吃米饭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用手抓饭(这点一直都我们吐槽的一点),当然他们的大米吃起来也非常的香甜可口。




据研究表明印度香米之所以长得非常长,而且个头非常大,是因为跟他植物的基因有关。香米和普通的大米作比较的话,那么普通的大米这个基因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处于沉寂的状态,也可能就没有这个基因。所以总的来说,是咱们的大米跟印度的大米基因不同,所以才导致有不同的形状。



那么大家觉得是什么原因呢?不妨交流一下。


小晓彪仔


一说到大米,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吃起来又香又弹牙,但对于印度,大米就是形状扁长,松松散散的,不沾在手也不沾在口,有人就有疑问了都是大米,为什么印度大米那么散而我们的大米就是团状呢?

这是因为印度的饮食习惯是手抓饭 ,如果米饭过粘那吃一顿饭、就不知道要舔多少次手指了,所以为了让米饭松散 ,他们的烹调方式, 比如用蒸笼来蒸饭只留饭不留水或者只加少许水在锅中 。

最后配上香料和咖喱来吃 ,而我国的米饭烹调方式通常是电饭锅 。电饭锅煮饭不管怎么煮 ,都会有米饭喝饱水 ,变成一团的感觉。

当然这也和水稻的品种有关, 印度米是两季成熟水稻 。阳光照射和生长周期较短 ,大米的直链淀粉多不容易糊化产生糖分 。所以抓起来的手感更干爽 ,我国南方的籼米虽然也是两季稻。

但因为其杂交品种, 它的口感会比印度大米软很多, 也不像印度大米那么长长长 ,粘性也要略高些 ,至于北方的大米是四季成熟, 支链淀粉更多更容易产生糖分 。口感也更粘润 ,当然比如贵州有些地区的主食 ,糯米就更加软糯粘人啦。

其实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都各不相同 ,也有人觉得印度大米长长干干的口感刚好合适 ,炒饭, 炒蛋都很赞。那么你又喜欢吃哪种米饭呢 ?


爱问爱答


大米的糯与不糯、黏黏的或者是松散的一一主要是大米中她们所含的淀粉结构不同。支链淀粉含量高的大米做成的米饭就比较黏,支链淀粉含量最高的就是糯米。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大米做成的米饭就比较松散。大米中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多寡主要是由环境温度和日夜温差以及生长周期这几个因素决定的。环境温度较高、日夜温差小、生长周期短的,生产出来的这个大米直链淀粉含量就高,用这种大米做出来的米饭就比较松散。比如,印度越南的大米以及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岛的大米都是这样的。环境温度不是很高,日夜温差大的,生长周期长的大米她的支链淀粉含量就高,用这种米做出来的米饭就比较的黏。黏性最足的是糯米,她的支链淀粉含量是所有大米中含量最高的。大米养不养人与好吃不好吃、黏与不黏、是否松散无关。印度人你一天到晚让他吃黏性十足的大米他肯定会吃出病来。俗话说得好一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出产的物产包括粮食才是最养人的。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大米最容易被淀粉消化酶附着,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整个过程人体消耗的能量极少一一这种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大米最适合印度这种居住环境十分炎热的民族。试想一一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气血都往体表走(为了散热),而体内的气血往往不足、特别是胃肠的消化系统这个时候是最薄弱的,在这种内外环境下吃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大米既节省了能量消耗、有能很快的补充血糖、迅速的恢复体力一一食物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存在好吃不好吃一一关键是你要吃对、吃合适的。


小小阿米巴


这个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其它人说的粳米籼米之分。

我国长江以北主要都吃粳(jing)米,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五常大米、东北大米、小站米。

南方、四川主要吃的都是籼(xian)米。最有名的就是丝苗米、泰国香米、印度米。

我个人当然是爱吃东北米了。又香又弹牙。个人偏好。

粳米籼米主要差异是其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不同。籼米直链淀粉多,也不容易糊化产生糖分。而东北大米好吃,第一方面因为蛋白质含量低,另一方面因为支链淀粉含量高,导致口感很好。

这种优秀的口感,主要来自日本长达100年来对水稻的培育。即便是我们国家现在的五常稻花香,品种也是来自于日本。…东北种植稻米主要是因为满铁农事研究所的推广,以前东北都是种高粱的,日本人坏归坏,但是事实咱们还是要遵守。

我国自己研究主要方向都是杂交水稻,主要是针对高产来设计,袁隆平先生为了喂饱中国这么多张嘴真是不容易。而且对这些品种也不藏私,要是国外,早就被孟山都(种子农药公司)收购专利了。不过好吃的米,确实还是来自日本品种。从东北五常到台湾池上,好吃的粳米的亲代都是日本品种。

那再延伸一下,印度为什么不种好吃的粳米呢?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长久以来的口味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印度他们本土的籼米和国内籼米还不太一样,他们的叫做高杆籼米。比我们的籼米乃至比泰国香米还要细长一点。

再者,印度自己也吃不饱…所以还是种植双季稻或者三季稻比较合理…反正印度是热带,种植期很长。

空口吃白饭,粳米比较好。但是要松散感,做炒饭。毫无疑问是籼米。扬州炒饭的地方标准就是必须用籼米制作。还有煲仔饭,用籼米才有那种粒粒分开的感觉。

还有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说印度米难吃,一方水土一方人而已。


餐饮倒闭观察


说起印度大米,大家第一反应恐怕是手抓饭,就像印度电影里一样,每个人吃饭都是用手抓。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手抓咖喱饭了,不过似乎看着就没啥食欲。我们细看印度煮熟的大米饭都是散状的,颗粒分明,并没有很大的粘性,而我们的大米煮熟后却都粘在一起,跟胶团一样。如果印度的大米煮完跟我们的一样那么粘,想象下咖喱手抓饭,那画面太美了。造成这种差异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大米的做法不同,当然大米的品种也是会有一定影响的。印度大米都是先把米饭煮半熟,然后捞出来放在蒸笼里蒸,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就是一粒一粒的。而我们的大米都是用电饭煲做出来的,用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一般都是胶团状的。

当然这也和水稻的品种有关, 印度米是两季成熟水稻 。阳光照射和生长周期较短 ,大米的直链淀粉多不容易糊化产生糖分 。所以抓起来的手感更干爽 ,我国南方的籼米虽然也是两季稻。但因为其杂交品种, 它的口感会比印度大米软很多, 也不像印度大米那么长长长 ,粘性也要略高些 ,至于北方的大米是四季成熟, 支链淀粉更多更容易产生糖分 。口感也更粘润 ,当然比如贵州有些地区的主食 ,糯米就更加软糯粘人啦。

大米品种就是为了适应手抓吃饭而生。印度的大米主要品种是“印度香米”,有着坚果的香味,颗粒长,粘性低,出饭率高,煮熟后的米粒长度能发大两到三倍。假如像我国的糯米饭那样子粘性,估计一顿饭吃不下来,手都沾满了,啃都啃不净,还怎么往下进行?做饭方式也是为了适应手抓吃饭。豫南新县,出了名的将军县,红军鄂豫皖边区政府所在地。当地最大特色和印度有点关联,就是煮米饭。当地水“寡”,一天三顿干饭还饿得快,就有了传统的米饭做法。水开下米,煮几滚捞出来沥着水,然后分三顿蒸熟。这样的米饭粒粒分开不粘连,印度米饭也类似做法。不沾手指才吃着爽。

印度是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很多的生活方式都有独特的迷人之处。譬如最简单的吃饭,我们的讲究是色香味型,五味俱全是最顶级的感官享受,可也只是眼、耳、鼻、口和胃的感触,看到、闻到、听到、尝到、撑到。印度不仅也有这些享受,更重要的比我们多了一种:“摸到”。手的触摸享受非同一般,譬如男人女人,看到对方那东西和手摸到的感受完全两码事。印度人吃饭就是这个完美的享受,所以世界再文明,人家依然故我,就是手抓着饭吃。


连阳地区第一吃喝玩乐


大米的是松散状还是胶团状取决于大米的黏性。

大米淀粉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多糖高分子化合物,其中含有以分支结构为主的支链淀粉和以线性结构为主的直链淀粉。决定大米黏性的正是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所占比例。它直接影响着大米在蒸煮过程中水分的吸收和体积扩张,以及米饭的粘稠与松散性。



印度大米直链淀粉含量高,米型纤长,黏性差,弹性低;而中国的粳米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米型圆润,黏性好,有弹性。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国籼米,米型细长,但比印度大米短,类似于椭圆形,黏性适中,口感软硬适中。

所以印度大米适合做手抓饭,完全不粘手;中国粳米适合做粥,比较软的米饭;中国籼米适合做蛋炒饭、煲仔饭,不粘稠,又比较弹牙。

印度大米


粳米


珍珠米


春树木云


没有吃过印度米,不知道,只知道同一种米,煮法不同,出来的效果不一样。自家种的米,每年一季,现在化肥不放、农药不打,自家种自家吃,自产自销。直接用电饭锅煮(以前是铁锅或铝锅煮),不用倒米汤,肯定黏的;用大锅煮至还有一点米芯,也就是用大拇指和食指一捻,米中间还有一部分是硬的时候,捞起,控干米汤,然后用甑子蒸,蒸出来的米饭是散的,没有那么黏,一般我们这边冷天吃电饭锅煮的,热天吃甑子蒸的。还有不同品种的大米,粘度不一样。地点贵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