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印度的大米煮熟是散狀的,而我們的大米煮熟後成膠團狀呢?

李楚培


看到這個問題,以及一些人的答案,莫名的就想說兩句,雖然我對大米的種類和怎麼做米飯沒啥研究,但是也蒸過幾種大米,在蒸的方法上也算有點兒經驗,自認為大米煮熟是散狀還是團狀和大米的粳米秈米品種關係不大,而是和蒸米的方法有很大關係。



現在都是用電飯鍋蒸米飯,想吃硬一點散一點的大米,那你就少放點水嘍,想吃軟一點的,那你就多放點水咯,通常放水應為淹沒過大米表層一指為準,大概也就是接近兩釐米吧,想吃幹一點散一點的可以略少一點,反之就多放一點。


我沒有親眼看到過印度人吃的大米什麼樣,不過我認為如果題主所說的印度人吃的大米非常散的話,應該是蒸大米的辦法不一樣,我知道有一個蒸出來的大米非常散的老辦法,喜歡吃這種大米飯的朋友們,不妨試一試,方法簡介如下:

先將大米淘好之後,在鍋裡放水,把大米放到鍋裡,水量要多一些,然後加熱煮一下,水剛開就停止,趕緊把大米撈出來,然後再用蒸鍋,把撈出來的大米放到蒸鍋上面去蒸個十來分鐘,那麼這樣做出來的大米飯就非常散,一粒一粒的都不粘,我想印度人的散狀大米很可能是用這樣的方法做的,其實在如今大家使用的電飯鍋出現之前,這也是我國最常見的蒸米飯的方法,我覺得很可能是印度人仍然在使用這種蒸米飯的方法吧。


您認為是這樣的嗎朋友?期待見過印度人做米飯的朋,能在下面的評論區說一說哦!


科普大世界


印度的大米煮熟是散狀的,較蓬鬆、乾乾的,為什麼呢?主要有3個主要原因。

原因一:飲食習慣帶來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印度吃飯是用右手抓的,不像中國有筷子,西方有刀叉。故此,要是米飯煮熟後成膠團狀的,則出現三種情況:



①不符合飲食方式,他們極少吃白米飯,而是類似於拌飯、炒飯、米飯沙拉之類,米粒當然要幹而韌才好。

②其次是黏手,每吃一口飯,允許一會手指,麻煩!

③散熱慢,燙嘴燙手。


原因二:米飯的烹飪方式。

有人講印度的大米品種好,久煮不爛。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是您是沒見過印度人用同樣的大米煮粥,成品的樣子不忍直視啊,太粘稠了吧,一大坨的。所以姿勢很重要,我是說方法很關鍵!

印度人淘米放漏勺沖洗過濾兩三遍,去除多餘的粉,或者提前浸泡半個小時。

其次米飯不用電飯煲煮,通常是先放黃油或者豆油在鍋底,下洋蔥、香料粉、鹽調味,以及藏紅花汁或薑黃(咖喱的重要原料之一)調色,接著放入大米略炒,加入一半的清水(水下得少啊)。



水沸騰後煮個大概15分鐘即可,要是太乾了,再加點水煮五分鐘。劃藥點~煮制的時間比我們短。

還有一種方法是,大米份量加多(準備全天食用),加水煮至半熟,過濾出水份備用,食用時煮熟即可。


原因三:大米的品種。

印度大米常見的有3種:野生稻、莉莉、巴斯馬蒂,這三種有著工同的特點輕盈,芳香、粘度性小。

要數巴斯馬蹄大米(俗稱印度香米)最受印度人歡迎,生米粒是普通大米的3倍之長,煮熟會膨脹2~3倍,且幹韌、顆粒分明。關鍵是帶有特殊的香味,是常規大米的12倍,因此聞名於世。

為什麼印度香米如此特別呢?

1、在於含有乙醇基和吡咯啉物質,芳香的來源。

2、含有澱粉物質較少,而且澱粉的主要成分是直鏈澱粉佔據最多,意味著粘度小。而糯米是支鏈澱粉佔據了95%以上,故此才軟糯粘稠,而普通大米的支鏈澱粉也不少,大概在40%而以。

大米品種的不同,造就了印度米飯是幹散的。

佘小廚(完)


佘小廚


南亞地區,包括印度、泰國等國家都種植秈稻,一年可以三熟,但口味差,沒粘性,吃到嘴裡像渣渣,所謂“稻香”只是自己幻想出來的,和我們國產高品質梗米是沒法比的。國產的梗米,燒好飯,打開蓋子,真的是有一股香味的。

山海經講,世界上除了穆斯林和耶穌基督以外,一切神佛的發源地都在古印度,但是有了歐洲幾百年的奴役,古印度文明斷了傳承,現在的印度文明傳承一塌糊塗,信仰也難以理解,就說他們現在食用的超長大米吧,山海經講述:它是眾神的食物,偶爾的打打牙祭,這種大米的名字叫龍牙米,因為中印的關係,他們不宣傳我們,相應的官方也不怎麼報道他們的民生,就是說了也是一句話新聞,相對的民眾對印度也通過官方瞭解的少。

印度大米,又幹又散,吃嘴裡乾巴巴的給人一種扎嗓子的感覺,煮的稀飯清湯寡水就象過去四川一帶出產的二茬米(現在都餵豬吃)似的。經常吃那種米後突然換吃銀川大米和東北大米就感覺好象我們的這種大米有油性,粘稠度高,尤其是煮稀飯粘的象儒米一樣,所以你若經常吃那種長米粒的米的確不好吃。

口味和習慣問題,我喜歡吃蒸子飯,即水燒開,下米煮一開,再撈出大米,將之放在鋪了紗布的蒸籠裡蒸熟。我喜歡粒粒分開的米,不喜歡沾乎乎的米。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倭人因壽司必須將米煮成沾乎乎的像糯米般的飯,否則咋成型?

印度的大米其實我們中國也有,叫野米,現在要吃只能吃野生的了,賣的挺貴,曾經我們也是食用這種米的,後來袁隆平教授搞出了雜交水稻產量比這種長長的米高得多,而且這種長長的米人吃了容易生病,所以才放棄了種植這種大米。南亞大米生長期短細長品相好但無粘性,煮不成粘稠的粥,做成米飯也是一粒一粒不互粘,適合做成手抓飯。不適合中國大多數人的口味,誰吃誰知道。如果是從六、七十代過來的長江流域的人都知道,那個時候的水稻種植有兩種,一種是種雙季早稻和晚稻,另一種是單季種中稻,其中的早稻就是秈稻,這種早稻米做飯就是不粘,比較散而硬,一般都不用來做米飯,而是煮稀飯。

只要是亞熱帶一年兩季、三季的大米都是秈米,尤其是東南亞的秈米,食之如同嚼蠟!本人吃過最好的泰國秈米,前幾年開車帶回來20代給親戚朋友們……對於吃慣北方大米的人來說,吃秈米如同嚼蠟,一點都不誇張!對於南方地區來說,亞熱帶氣候,土地面積小,眾多人口壓力,只能種植秈米,倘若把南方的橙子大面積弄到北方來養,肯定不行,北方的蘋果弄到南方來種也行不通。


歷史深度揭秘


眾所周知印度的大米又長又大,而我國的的大米就比較小又圓滑,印度的大米非常的大是我們平常吃的一倍多,是什麼原因導致印度大米那麼的長呢?今天就來聊一聊。

其實並不是印度所有的大米粒都是這麼大這麼長,而是說有一些特定的產品的大米,長得會比較長一點。而這種大米會被稱為印度香米,印度的香米不僅個頭大,而且裡邊的澱粉也是我們所吃大米的一倍多。所以印度大米的粘性非常的低,煮熟以後基本上都是一粒一粒的,不會像我們平常吃的有時候大米煮熟之後就黏在一起像面一樣。所以印度他們吃米飯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手抓飯(這點一直都我們吐槽的一點),當然他們的大米吃起來也非常的香甜可口。




據研究表明印度香米之所以長得非常長,而且個頭非常大,是因為跟他植物的基因有關。香米和普通的大米作比較的話,那麼普通的大米這個基因沒有發揮它的作用,處於沉寂的狀態,也可能就沒有這個基因。所以總的來說,是咱們的大米跟印度的大米基因不同,所以才導致有不同的形狀。



那麼大家覺得是什麼原因呢?不妨交流一下。


小曉彪仔


一說到大米,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吃起來又香又彈牙,但對於印度,大米就是形狀扁長,鬆鬆散散的,不沾在手也不沾在口,有人就有疑問了都是大米,為什麼印度大米那麼散而我們的大米就是團狀呢?

這是因為印度的飲食習慣是手抓飯 ,如果米飯過粘那吃一頓飯、就不知道要舔多少次手指了,所以為了讓米飯鬆散 ,他們的烹調方式, 比如用蒸籠來蒸飯只留飯不留水或者只加少許水在鍋中 。

最後配上香料和咖喱來吃 ,而我國的米飯烹調方式通常是電飯鍋 。電飯鍋煮飯不管怎麼煮 ,都會有米飯喝飽水 ,變成一團的感覺。

當然這也和水稻的品種有關, 印度米是兩季成熟水稻 。陽光照射和生長週期較短 ,大米的直鏈澱粉多不容易糊化產生糖分 。所以抓起來的手感更乾爽 ,我國南方的秈米雖然也是兩季稻。

但因為其雜交品種, 它的口感會比印度大米軟很多, 也不像印度大米那麼長長長 ,粘性也要略高些 ,至於北方的大米是四季成熟, 支鏈澱粉更多更容易產生糖分 。口感也更粘潤 ,當然比如貴州有些地區的主食 ,糯米就更加軟糯粘人啦。

其實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各個地方的飲食習慣和風土人情都各不相同 ,也有人覺得印度大米長長乾乾的口感剛好合適 ,炒飯, 炒蛋都很贊。那麼你又喜歡吃哪種米飯呢 ?


愛問愛答


大米的糯與不糯、黏黏的或者是鬆散的一一主要是大米中她們所含的澱粉結構不同。支鏈澱粉含量高的大米做成的米飯就比較黏,支鏈澱粉含量最高的就是糯米。直鏈澱粉含量高的大米做成的米飯就比較鬆散。大米中支鏈澱粉和直鏈澱粉含量的多寡主要是由環境溫度和日夜溫差以及生長週期這幾個因素決定的。環境溫度較高、日夜溫差小、生長週期短的,生產出來的這個大米直鏈澱粉含量就高,用這種大米做出來的米飯就比較鬆散。比如,印度越南的大米以及我國廣東廣西海南島的大米都是這樣的。環境溫度不是很高,日夜溫差大的,生長週期長的大米她的支鏈澱粉含量就高,用這種米做出來的米飯就比較的黏。黏性最足的是糯米,她的支鏈澱粉含量是所有大米中含量最高的。大米養不養人與好吃不好吃、黏與不黏、是否鬆散無關。印度人你一天到晚讓他吃黏性十足的大米他肯定會吃出病來。俗話說得好一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出產的物產包括糧食才是最養人的。直鏈澱粉含量高的大米最容易被澱粉消化酶附著,並且在較短的時間內被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整個過程人體消耗的能量極少一一這種直鏈澱粉含量高的大米最適合印度這種居住環境十分炎熱的民族。試想一一高溫環境下人體的氣血都往體表走(為了散熱),而體內的氣血往往不足、特別是胃腸的消化系統這個時候是最薄弱的,在這種內外環境下吃直鏈澱粉含量高的大米既節省了能量消耗、有能很快的補充血糖、迅速的恢復體力一一食物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存在好吃不好吃一一關鍵是你要吃對、吃合適的。


小小阿米巴


這個問題主要原因就是其它人說的粳米秈米之分。

我國長江以北主要都吃粳(jing)米,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五常大米、東北大米、小站米。

南方、四川主要吃的都是秈(xian)米。最有名的就是絲苗米、泰國香米、印度米。

我個人當然是愛吃東北米了。又香又彈牙。個人偏好。

粳米秈米主要差異是其中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的比例不同。秈米直鏈澱粉多,也不容易糊化產生糖分。而東北大米好吃,第一方面因為蛋白質含量低,另一方面因為支鏈澱粉含量高,導致口感很好。

這種優秀的口感,主要來自日本長達100年來對水稻的培育。即便是我們國家現在的五常稻花香,品種也是來自於日本。…東北種植稻米主要是因為滿鐵農事研究所的推廣,以前東北都是種高粱的,日本人壞歸壞,但是事實咱們還是要遵守。

我國自己研究主要方向都是雜交水稻,主要是針對高產來設計,袁隆平先生為了餵飽中國這麼多張嘴真是不容易。而且對這些品種也不藏私,要是國外,早就被孟山都(種子農藥公司)收購專利了。不過好吃的米,確實還是來自日本品種。從東北五常到臺灣池上,好吃的粳米的親代都是日本品種。

那再延伸一下,印度為什麼不種好吃的粳米呢?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長久以來的口味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印度他們本土的秈米和國內秈米還不太一樣,他們的叫做高杆秈米。比我們的秈米乃至比泰國香米還要細長一點。

再者,印度自己也吃不飽…所以還是種植雙季稻或者三季稻比較合理…反正印度是熱帶,種植期很長。

空口吃白飯,粳米比較好。但是要鬆散感,做炒飯。毫無疑問是秈米。揚州炒飯的地方標準就是必須用秈米制作。還有煲仔飯,用秈米才有那種粒粒分開的感覺。

還有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說印度米難吃,一方水土一方人而已。


餐飲倒閉觀察


說起印度大米,大家第一反應恐怕是手抓飯,就像印度電影裡一樣,每個人吃飯都是用手抓。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手抓咖喱飯了,不過似乎看著就沒啥食慾。我們細看印度煮熟的大米飯都是散狀的,顆粒分明,並沒有很大的粘性,而我們的大米煮熟後卻都粘在一起,跟膠團一樣。如果印度的大米煮完跟我們的一樣那麼粘,想象下咖喱手抓飯,那畫面太美了。造成這種差異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大米的做法不同,當然大米的品種也是會有一定影響的。印度大米都是先把米飯煮半熟,然後撈出來放在蒸籠裡蒸,這樣做出來的米飯就是一粒一粒的。而我們的大米都是用電飯煲做出來的,用電飯煲做出來的米飯一般都是膠團狀的。

當然這也和水稻的品種有關, 印度米是兩季成熟水稻 。陽光照射和生長週期較短 ,大米的直鏈澱粉多不容易糊化產生糖分 。所以抓起來的手感更乾爽 ,我國南方的秈米雖然也是兩季稻。但因為其雜交品種, 它的口感會比印度大米軟很多, 也不像印度大米那麼長長長 ,粘性也要略高些 ,至於北方的大米是四季成熟, 支鏈澱粉更多更容易產生糖分 。口感也更粘潤 ,當然比如貴州有些地區的主食 ,糯米就更加軟糯粘人啦。

大米品種就是為了適應手抓吃飯而生。印度的大米主要品種是“印度香米”,有著堅果的香味,顆粒長,粘性低,出飯率高,煮熟後的米粒長度能發大兩到三倍。假如像我國的糯米飯那樣子粘性,估計一頓飯吃不下來,手都沾滿了,啃都啃不淨,還怎麼往下進行?做飯方式也是為了適應手抓吃飯。豫南新縣,出了名的將軍縣,紅軍鄂豫皖邊區政府所在地。當地最大特色和印度有點關聯,就是煮米飯。當地水“寡”,一天三頓乾飯還餓得快,就有了傳統的米飯做法。水開下米,煮幾滾撈出來瀝著水,然後分三頓蒸熟。這樣的米飯粒粒分開不粘連,印度米飯也類似做法。不沾手指才吃著爽。

印度是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很多的生活方式都有獨特的迷人之處。譬如最簡單的吃飯,我們的講究是色香味型,五味俱全是最頂級的感官享受,可也只是眼、耳、鼻、口和胃的感觸,看到、聞到、聽到、嚐到、撐到。印度不僅也有這些享受,更重要的比我們多了一種:“摸到”。手的觸摸享受非同一般,譬如男人女人,看到對方那東西和手摸到的感受完全兩碼事。印度人吃飯就是這個完美的享受,所以世界再文明,人家依然故我,就是手抓著飯吃。


連陽地區第一吃喝玩樂


大米的是鬆散狀還是膠團狀取決於大米的黏性。

大米澱粉是由葡萄糖組成的多糖高分子化合物,其中含有以分支結構為主的支鏈澱粉和以線性結構為主的直鏈澱粉。決定大米黏性的正是支鏈澱粉和直鏈澱粉所佔比例。它直接影響著大米在蒸煮過程中水分的吸收和體積擴張,以及米飯的粘稠與鬆散性。



印度大米直鏈澱粉含量高,米型纖長,黏性差,彈性低;而中國的粳米支鏈澱粉含量較高,米型圓潤,黏性好,有彈性。介於兩者之間的是中國秈米,米型細長,但比印度大米短,類似於橢圓形,黏性適中,口感軟硬適中。

所以印度大米適合做手抓飯,完全不粘手;中國粳米適合做粥,比較軟的米飯;中國秈米適合做蛋炒飯、煲仔飯,不粘稠,又比較彈牙。

印度大米


粳米


珍珠米


春樹木雲


沒有吃過印度米,不知道,只知道同一種米,煮法不同,出來的效果不一樣。自家種的米,每年一季,現在化肥不放、農藥不打,自家種自家吃,自產自銷。直接用電飯鍋煮(以前是鐵鍋或鋁鍋煮),不用倒米湯,肯定黏的;用大鍋煮至還有一點米芯,也就是用大拇指和食指一捻,米中間還有一部分是硬的時候,撈起,控幹米湯,然後用甑子蒸,蒸出來的米飯是散的,沒有那麼黏,一般我們這邊冷天吃電飯鍋煮的,熱天吃甑子蒸的。還有不同品種的大米,粘度不一樣。地點貴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