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本來有希望成為皇帝,卻一失足成千古恨,死於獄中,老婆被搶佔

中國封建王朝歷來都是總結上一朝代滅亡的原因,然後自己加以修正,希望自己的朝代能夠延續的更久遠,比如在政治制度上,秦朝由於殘暴的統治導致了農民起義烽煙四起,所以劉邦建立漢朝初期採用輕徭薄賦的政策,讓老百姓能夠休養生息,政治上也是無為而治,這樣能夠發揮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果然經過文景之治,漢朝就進入了漢武盛世,而對丞相這件事情上,由於丞相的權力過大,所以歷朝統治者都在不斷的分割丞相的權力,所以才有了三生六部制,到了明朝,乾脆取消了丞相,代之而起的是內閣,獨相變群相,丞相專權基本可以杜絕了。

立太子這件事情也同樣如此,從古至今,皇帝都在糾結立嫡還是立賢,周朝定的周禮是立嫡長子,也就是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這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皇子之間的爭奪,但是也同樣無法保證這個人到底是聰明還是傻子,能不能統治整個帝國,所以歷朝統治者先是立嫡,這樣可以減少爭奪,實在看不過去的才立賢,其實也就是自己喜歡的,到了清朝,想當皇帝基本上都是靠爭奪的,很少有立嫡的存在,當然同治、光緒、宣統除外,這三個皇帝都跟慈禧有關。

清朝初期太子的爭奪更加嚴重,皇太極的皇位是爭奪來的,順治皇帝的皇位是爭奪的結果,雍正的皇位更加來之不易,所以才有人說,清朝皇位是爭來的,所以清朝的皇帝都不是傻瓜,治國高手談不上,但都是政治高手。

本來有希望成為皇帝,卻一失足成千古恨,死於獄中,老婆被搶佔

順治皇帝的哥哥豪格就是很明顯的例子,本來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很有希望能當上皇帝的,但是由於自己的原因加上強大的外敵多爾袞,導致當時六歲的福臨意外成為皇帝,豪格不但失去了皇位,後續的人生了很悲催,不僅被下獄,死後老婆還被多爾袞搶佔。

豪格在清朝征服蒙古和入主中原的過程中還是立了很多大功的,少年時期再隨皇太極征戰蒙古的過程中,屢立戰功,被努爾哈赤封為貝勒,在後來攻打明朝過程中又立下戰功,被封為和碩貝勒,皇太極稱帝以後,豪格被封為和碩親王,在跟明朝和朝鮮的戰爭中立下很多戰功,可以說,豪格在清朝的建立和入主中原的過程中立下不世之功,不過,奇怪的是皇太極並沒有立豪格為太子,這就導致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之間為爭奪皇位爭得頭破血流。

其實,豪格開始還是很有優勢的,但是一把好牌,讓豪格打成了臭牌,首先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有天然的即位優勢,其次,豪格有很多戰功,這個是其他替代不了,第三豪格有兩黃旗的支持,還有鑲藍旗及自己的正藍旗,而這兩黃旗是八旗中勢力最大的,八旗中有四旗是支持豪格的,佔有很大的優勢。

而多爾袞擁有的則是自己和弟弟率領的兩白旗,再就是在整個統一戰爭和征服蒙古的過程中,多爾袞的功勞比豪格要大的,而且他還帶回了傳國玉璽,所以豪格和多爾袞對皇位的爭奪日趨白熱化,勢力上豪格領先,但是謀略上還是多爾袞更勝一籌,薑還是老的辣。

本來有希望成為皇帝,卻一失足成千古恨,死於獄中,老婆被搶佔

但是豪格不夠堅定,性格有些柔弱,所以在皇位爭奪不相上下的時候,支持豪格的兩黃旗就改變了主意,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即位都可以,豪格明顯失去了堅定的擁護者,兩黃旗當然是想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多爾袞一看兩黃旗的堅決,也提出了折中的方案,於是六歲的福臨被擁立為皇帝,這場皇位的爭奪以豪格的全面失利而告終。

成王敗寇,這永遠是真理,豪格不僅沒當上皇帝,連攝政王都不是,而多爾袞是,所以豪格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先是因為語言中傷多爾袞被削去爵位,雖然後來被恢復,那是因為入主中原後的大封。豪格爭奪皇位失利之後最輝煌的戰績則是攻破張獻忠軍隊,親手射死了張獻忠,順治帝還下旨嘉獎豪格。

立下不世之功,豪格的日子也就到了頭,順治皇帝給豪格開了慶功宴,這讓多爾袞很不爽,沒過多久,豪格就被多爾袞以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最後死在獄中。

更可氣的是,豪格死後,豪格的福晉們多被多爾袞所搶佔,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也有份,豪格死的時候才四十歲。

本來有希望成為皇帝,卻一失足成千古恨,死於獄中,老婆被搶佔

多爾袞死後,豪格被平反,重新封為和碩肅親王,並立碑。乾隆還將豪格入了太廟,不過這些豪格都不知道了,豪格的皇位爭奪可以說一步錯,步步錯,導致了局勢不可挽回。

參考資料:《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傳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