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藍田縣老玉川

藍田縣老玉川

老玉川

圖文 寇永斌

秦嶺腹地,大山深處,有一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她猶如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緊緊地鑲嵌在群山之中。這個和輞川並稱“南山二川”的地方,有一個美麗溫婉的名字——玉川。

藍田縣老玉川

歷經滄桑

玉川名稱的來歷,史料沒有記載,揣摩之,也許是此地盛產美玉,而地形地貌多為川道而得名。玉川民國時設鄉,建國後,先後更名玉川區、玉川鄉,1958年改名玉川公社,1984年又改為玉川鄉。玉川鄉轄玉川街、兩河橋、兩河街、核桃溝、印溝、冷水溝、南北溝、天井、董家巖、滲金廟、馬池、三合等12個行政村。人口約6000餘人,鄉政府駐地為玉川街村。

解放前,玉川街是葛玉地區的繁華之地。據老人回憶,當年這裡曾雙面臨街,店鋪林立,每月的二五八逢集。每逢集日,這裡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四面八方的村民及商販皆翻山越嶺匯聚於此。那時玉川又是一個讓周圍幾百里老百姓聞名色變的地方。據說這裡的吳姓鄉長和玉川、草坪等地的土匪鄉紳互相勾結,他們有結拜三十六兄弟,他們燒殺搶掠,魚肉鄉里,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他們組建有民團,擁有步槍、土槍、手榴彈等武器,統治著葛玉及商洛和柞水的部分地區。解放前夕,在解放軍的震懾下,民團解散,吳鄉長倉皇逃亡外地。新政府成立後,那幾個作惡多端的土匪終於在葛牌被公審槍決。

1953年的一場大水,玉川街沿河的那排房屋瞬間被洪水沖毀,風光一時的街道從此變得冷清孤寂。那時的玉川,雖是南山的世外桃源,但交通條件卻十分落後,人們去縣城和焦岱皆需爬山越嶺,走蜿蜒崎嶇的羊腸小道。直至60年代,藍葛公路修建後,才徹底改變了玉川封閉落後的局面。

藍田縣老玉川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政府先後在玉川街建起了初中、小學、供銷社、醫院和信用社等機關事業單位,大搞農田基建時,勤勞的玉川人民硬是憑著一股愚公移山的精神將臨河荒草叢生的河灘地改造成了百畝良田,昔日蒼涼蕭條的玉川街終於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由於氣候溫和,在八十年代初期,玉川街還曾出產稻米。那時走進玉川街村,你會被眼前的美景陶醉,只見山青水綠,白雲悠悠,稻田片片,麥浪滾滾,蝶飛蜂舞,鳥語花香……

1988年8月13日,黃昏還在鄉政府廣場興致勃勃看大戲的人們,怎麼也沒有想到,有一場大的災難會即將來臨。晚上十點開始,由於葛牌、紅門寺突降暴雨,一場百年難遇的特大洪水在半夜人們熟睡時分悄然而至。咆哮的洪水像一頭逃出牢籠的雄獅,氣勢洶洶的撲向玉川。睡夢中被洪水怒吼聲驚醒的人們,驚慌失措的逃往後山,怒斥聲、驚叫聲、哭喊聲混成一片……天亮後,人們被眼前的慘狀驚呆了:玉川街臨河的公路蕩然無存,公路旁的莊稼地已變成淤滿石沙的河灘,昔日清澈的河水,一改她的溫順,變得桀驁不馴,渾黃的河水上漂浮著傢俱、門窗、豬羊和樹木,河岸邊那棵柳樹仍頑強的佇立在那裡,狂風掠過,枝葉嗚咽,彷彿在向人們哭訴她被洪水肆虐後的苦痛……

洪水退卻後,政府迅速組織全鄉人民進行災後自救重建工作。那段日子,工地上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人們揮動著手中的鋤頭和鐵鍁,臉上汗水和著灰塵,就連中小學生也加入了重建大軍的行列。經過半年多的晝夜奮戰,終於使飽受摧殘的玉川又恢復了她昔日靚麗的容顏。

藍田縣老玉川

人傑地靈

玉川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這裡雖然沒有出什麼頂天立地的大人物,文化底蘊卻十分深厚。歷年來,從玉川走出去的人們,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他(她)們有的留學國外,有的政府供職,有的教書育人,有的懸壺濟世,有的玉器雕刻,有的商海淘沙。但最讓玉川人驕傲的還是玉川是藍田的“中醫之鄉”,是藍田玉的主產地。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玉川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名醫輩出,這其中以楊、夏、方、趙四位為典型代表。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楊世忠和夏明堂兩位老先生。

楊世忠是玉川街人,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悟性極高。早年從商洛岳父家偶得幾本醫書後,回家苦心鑽研數十載,經過不斷的臨證實踐,終於在中醫兒科方面闖出了一番天地。在那個西醫匱乏的年代,他醫術高超,聲明遠播,十里八鄉的群眾都抱著孩子慕名找他看病,他是一個謙和豁達之人,從不計較名利,對找上門來的患兒從不拒絕,傾力相救,也不知有多少孩子是在他的靈丹妙藥下才獲得了新生。老先生由於成分問題,在“文革”中飽受欺凌,但他在那樣艱難的環境中,仍偷偷的為求上門來的患兒診治疾病,其醫德令人敬佩。“文革”後,老先生身體每況愈下,在幾年後抑鬱而終。

藍田縣老玉川

夏明堂老先生是兩河橋村人,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據說他把張仲景的“小柴胡湯”運用的出神入化,許多疑難雜病經他精心調治後常常能化險為夷。老先生性情溫和,誨人不倦,對前來求學的晚輩總是循循善誘、傾囊相授。他一生對玉川的中醫傳承事業貢獻很大,先後傳帶出蘇文武、楊志傑、夏中正、魏升漢等多名弟子。楊志傑和夏中正二人後來分別在玉川衛生院和草坪衛生院擔任院長三十餘年,他們在周圍百里享有很高的聲譽。蘇文武和魏升漢也沒有辜負老先生的的一片期望,成為葛玉地區人人皆知的鄉村名醫。

七十年代初,為了響應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各個鄉鎮開始著手培養村級衛生人才,玉川也不例外。玉川衛生院把從各村精心挑選來的十幾名有志獻身農村衛生事業的青年人召集在一起,辦起了短訓班。分別由楊志傑和從衛校剛畢業的夏中正講授中、西醫課程。正是由於他們的啟蒙教育,才使後來成為村醫的這幫人能中能西,在縣衛生局的多次考試中成績均名列前茅。玉川被領導們讚譽為“中醫之鄉”。直至今日,玉川的中醫水平,還是明顯高於其他鄉鎮的。

藍田縣老玉川

玉川是藍田玉的主產地,其出產玉石的歷史源遠流長。傳說秦始皇傳國玉璽的原材料就出自玉川的印溝。玉川的玉石儲量豐富,品質好。玉川所產之玉呈灰、黃、綠、黑,中有花紋,質地較細,光潔晶瑩,是加工玉石枕頭和雕刻玉器的好原料。生長在玉川的人們,對玉石早已見多不怪,房前屋後、大路兩旁隨處可見,甚至有的人還用玉石壘砌廁所。這讓許多來玉川的外地人感到驚詫,覺得不可思議。核桃溝和冷水溝是玉川玉石的主要來源地,它們的出量約佔整個玉川的85%以上。核桃溝是玉川最深的一條溝,雖是一個村,卻跨越玉川、草坪、葛牌三鄉。這個與石頭有著不解之緣的村落,溝口山上出產玉石,溝頂河道出產風景石。這是一種長年經河水衝擊腐蝕,形態各異、酷似假山的青石。因為是天然形成,所以尤為珍貴。許多外地的遊客在核桃溝遊玩時,常常三五結群在河道尋覓,偶得奇石,便大呼大叫,興奮異常,如獲至寶。

藍田縣老玉川

昔日輝煌

玉川雖然有著豐富的玉石資源,但幾百年來這裡的鄉民卻過著耕地牧羊的田園生活。那些玉石就像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躺在深山中呼呼大睡。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他們才被眾多采石者嘈雜的呼喊聲驚醒。

1994年的某天,一陣機器馬達的轟鳴聲響徹雲霄,玉川第一家玉石加工廠開工了!人們好奇的圍站在機器旁邊,望著這一大堆陌生的東西議論紛紛。尤其對那個切石的大鋸片很感興趣,因為祖祖輩輩他們只見過用鋸片鋸過木頭,看到那傢伙削石如泥,心裡很驚訝。主家很興奮的告訴大家,他在河南考察學習後,準備加工玉石枕墊,加工後的產品縣上玉石廠有人高價收購,這些設備是前幾天才從河南高價購置回來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許多以前還持觀望態度的村民,在看到人家加工出來的玉墊供不應求後,也毅然加入了辦廠的行列。短短一年多時間,一百多家玉石加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由於玉川本地有加工產品的原材料,本地又有剩餘的勞動力,工廠的效益很可觀,這對於原本貧窮的玉川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沉寂了一個多世紀的玉川終於變得喧鬧起來,她像臥薪嚐膽的勾踐,終於在這一刻厚積薄發了,玉川終於迎來了她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耀大地的時候,轟隆隆的採石聲便驚飛了林中的小鳥,刺耳的鋸石聲便打破了小街的寂靜。狹窄的灶房裡,油煙瀰漫,灶夫在忙碌著準備早飯;簡陋的廠房裡,燈火通明,工人們穿起雨靴開始了一天新的工作……

一個產業往往可以帶動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隨著到玉川務工的人員越來越多,玉川原本清冷的街道變得熱鬧非凡。一些有商業頭腦的村民,便在加工廠周圍開起來飯館、露天舞廳、卡拉OK廳和檯球場。政府也拓寬了鄉政府到供銷社的街面,並在道路兩旁安置了路燈。臨河的空地在短短兩年時間,又新建了一排房屋,玉川街變得更加靚麗迷人了。每當華燈初上,小街上便霓虹閃爍,樂聲陣陣,忙碌了一天的青年人便成雙成對或三五結群從宿舍裡走出來,或叫幾個小菜,或K歌一曲,或打打檯球,或跳跳雙人舞,夜晚的鄉間小鎮儼然一副都市模樣。

然而好景不長,就像嬌豔的桃花一樣,再嫵媚動人,也會有凋零的時刻。由於管理不善,質量下降,價格的不良競爭等因素,這些最早曾走進西安民生百貨大樓專櫃的玉石枕墊,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慢慢的沒有了銷路,許多廠子收不回來貨款,最終都難逃倒閉的厄運。

藍田縣老玉川

離愁別緒

2008年,為了解決西安東郊和閻良區及藍田白鹿原五個鄉鎮約200萬人的生活飲水問題,西安市政府決定在玉川鄉的李家河修建大型水庫。這是西安市第二大水源工程,它是著眼於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長久考慮,對促進西安城市可持續社發展,實現“八水潤西安”具有重要的作用。

消息傳出,一片譁然。這個據說從民國就開始醞釀修建的工程,終於現在要開工修建了。這意味著,祖祖輩輩生活在玉川的一千餘人將要離開故土遷徙異鄉。但這是國家的為了西安發展做出的重大決策,從“舍小家顧大家”的角度考慮,他們是無法選擇也不能選擇的。

玉川雖名叫“玉川”,但川道並不多,她的地形酷似陝西,面臨搬遷的玉川街、兩河橋、兩河街三個村子就像是陝西的八百里秦川,人口密集,土地肥沃。多少年來,這裡的人們一直過著衣食無憂、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隨著大面積白皮松、丹參、板栗的種植,這裡群眾的日子還是比較富裕的。現在,要他們遷往他鄉,許多人心裡很糾結,心裡想不通。加之財產登記、賠償方面的爭議,拆遷工作進行的十分艱難。

藍田縣老玉川

2009年11月,隨著施工隊的進駐,李家河水庫正式拉開了修建的帷幕。剛剛沉寂了十餘年的玉川,山谷又響起來隆隆的爆破聲。大壩工程和葛牌、紅門寺的改道工程同時進行,汽車、剷車、挖掘機發出巨大的轟鳴,和工人們的吶喊聲混成一片,響徹天宇。玉川像一個命運坎坷的老人,在暮年又得接受一次脫胎換骨的大手術,她是那麼的無奈,是那麼的傷悲,碎石機鏈盤吱吱呀呀的聲音彷彿是她在痛苦的呻吟,靜靜流淌的輞河水彷彿是她在默默的垂淚……

經過五六年的艱苦奮戰,李家河大壩終於器宇軒昂的佇立在人們面前。隨著儲水日子的一天天臨近,庫區的人們再也不能居住了,無奈的他們開始了遷居異鄉的征程。隨著一車車載滿傢俱的汽車駛向白鹿原,這塊曾經繁華喧鬧過的村落慢慢變成了斷壁殘垣。那是一段讓人揪心傷感的日子,多少人隨著遠去的汽車,流下了酸楚的淚水;多少人望著漸漸模糊的故鄉,掩面在無聲的哭泣。的確,就要永遠離開生養他們的故鄉了,他們心裡感到無比的苦痛和傷感,因為他們放不下對故鄉的那份眷戀和牽掛。

如今,一切都塵埃落定,古老的玉川像一位久經滄桑的老人,在完成她的使命後,黯然的退出了歷史舞臺。2015年,整個玉川鎮被劃歸輞川鎮管轄,而且隨著玉川街的消失,“玉川”這個美麗的名字也將會被後人慢慢遺忘。

藍田縣老玉川

而今,漫步在老玉川的林間路旁,心中感到無比的失落,無比的惆悵,耳畔好像傳來陣陣喧囂聲;透過碧波盪漾的湖面,我彷彿又看到了村舍,看到了母校,看到了那一縷縷炊煙。可這一切一切都是夢幻,投入眼簾的依然是蔚藍的天空,依然是熟悉的山戀。河岸上那排挺拔的大白楊風采依舊,風兒吹過,樹葉嘩嘩作響,彷彿是在向人們訴說老玉川的滄桑,一直到永遠永遠……

後記:謹以此文獻給所有熱愛玉川的父老鄉親和已經遷居他鄉的玉川人。由於關於玉川的歷史文獻太少,有許多典故還是道聽途說,所以文章難免有失實之處。希望大家多多諒解! 要用短短几千字來抒寫玉川的歷史,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只能用玉川街作為縮影拼湊成這篇紀念老玉川的文章。願這篇文章能夠喚起大家對已經淡出歷史舞臺的老玉川那些曾經美好的回憶!

藍田縣老玉川

寇永斌,網名南山醜石,藍田縣輞川鎮核桃溝村人,現在輞川鎮甘坪村衛生室工作。工作之餘,喜讀書撰寫小文章,尤愛歷史,希望結識喜歡歷史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