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趣談歷史」嘉靖帝鬥爭三年,只為證明“我爸是我爸”!

「趣談歷史」嘉靖帝鬥爭三年,只為證明“我爸是我爸”!

正德十六年(1521年),貪玩的明武宗朱厚照突然駕崩,由於他還沒有皇子,也沒有親兄弟,所以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與內閣大臣楊廷和等人商議,決定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沒辦法,皇位總得有人坐啊,不然就亂套了。

皇位從天而降

興王府年僅十五歲的朱厚熜,不愧為見過大世面的興王世子,在短暫的慌亂之後,很快接受了這一天上掉下的大餡餅——皇位,隨即從容地以藩王身份進京登基。當隊伍到達北京城外的良鄉時,朱厚熜與迎接使團發生了矛盾。因為根據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安排,要禮部用太子的禮儀迎接朱厚熜,即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但朱厚熜年紀雖小,道理卻很通透,他並不接受這種方案,霸氣回絕,說:“遺詔是讓我繼承皇帝位,而不是皇子之位,怎麼能從東華門入宮?”

「趣談歷史」嘉靖帝鬥爭三年,只為證明“我爸是我爸”!

朱厚熜一行與朝廷大臣僵持不下,最後實在沒招,還是由皇太后出面調和,朱厚熜從大明門入宮,隨即在奉天殿即皇帝位(他就是嘉靖皇帝明世宗)。

關於皇位繼承,任何禮儀細節的背後都有深刻含義。朱厚熜作為皇家子弟,對這些禮儀自然耳熟能詳。很快,事實就會證明他這般堅持的確很有先見之明。如果從東華門入宮,就在無形中說明他是以皇太子身份繼承皇位,而皇太子這個身份意味著他默認自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弟弟,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兒子,那麼,從宗法意義上來說,他跟父親興獻王將不再是父子,而是叔侄。

「趣談歷史」嘉靖帝鬥爭三年,只為證明“我爸是我爸”!

皇帝被大臣過繼

這一回合,聰明的朱厚熜勝出。可是,緊接著他會迎來更激烈的身份問題——大禮儀之爭。

朱厚熜的父親剛過世兩年,既然自己當了皇帝,怎麼著也得給死去的老爹弄個響亮的名號啊,而且以後父親這一脈的祭祀問題也得解決,畢竟他是獨子。

朱厚熜想追尊他的父親興獻王為皇帝。但是大臣們死活不同意!

楊廷和與禮部官員認為,按照漢朝和宋朝的先例,皇上你繼承的是你伯父明孝宗傳下來的皇位,而不是你父親傳下來的皇位,這意味著你過繼給你伯父了,你應該尊你伯父明孝宗為皇考(對亡父的尊稱),稱你父親興獻王為皇叔,至於興獻王和王妃的尊號,可以稱皇叔考興國大王(皇叔考即對已故叔父的尊稱)和皇叔母興國太妃,另外從別的王府中過繼一個孩子來繼承你父親這一脈的香火。

朱厚熜傻眼了,好你們一幫大臣,把我過繼給伯父,再從叔父家過繼一個孩子給我父親,繞不繞啊?

「趣談歷史」嘉靖帝鬥爭三年,只為證明“我爸是我爸”!

以退為進,靜待時機

當時,絕大部分官員支持楊廷和的意見,只有一個禮部觀政的進士(相當於實習)張璁站出來,說皇上是直接繼承皇位的,而不是先被養在宮中做皇子,再以皇子身份即位,所以不能更改父子關係。可惜張璁既無權也無實職,很快就被楊廷和派到地方去,再無人敢替朱厚熜發聲。

朱厚熜的母親興獻王妃得知此事,大為惱火,這不是明擺著要把我兒子過繼給別人嗎,不行!她因此不肯來京。朱厚熜也不幹了,表示你們如果不同尊朕的父母為帝后,那我就回老家當藩王照顧母親去,不當皇帝了。

群臣得知後大為惶恐,於是各退一步,楊廷和答應給興獻王和興縣王妃上“帝后”尊號,但需要尊號前需要加“生本”二字,朱厚熜則同意認明孝宗為皇考。

朱厚熜作為藩王,入京時勢單力薄,孤立無援,要與楊廷和集團周旋,並非易事。楊廷和多次拒絕朱厚熜的要求,而且將支持朱厚熜的人排擠出去。朝上跟著楊廷和一起站出來阻撓朱厚熜的大臣有一百多人,朱厚熜迫不得已,於是在嘉靖元年(1522年)下詔,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王、王妃為本生父母。

「趣談歷史」嘉靖帝鬥爭三年,只為證明“我爸是我爸”!

隱忍三年,一招致勝

可這事兒沒完!

朱厚熜這一等就是三年。嘉靖三年,嘉靖帝的地位逐漸穩固了,也是時候給死去的老爹弄個“皇考”名號了。楊廷和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嘉靖帝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嘉靖帝立刻緊鑼密鼓地張羅給父母正名,他根據張璁等人的意見,要求去掉親生父母尊稱中的“本生”二字。這次更不得了,仍然是支持他的大臣少,反對的多,甚至有二百三十多名大臣跪在宮殿外面又哭又鬧。

朱厚熜急眼了,拉出去給我打!四品以上者奪俸,五品以下者杖之,其中134名官員被收監, 180多人被杖責,以至十幾人被杖斃,創了紀錄。左順門血流一片,哀嚎遍地。

再這麼鬧下去也不行啊,事已至此,反對的大臣們終於明白退一步海空天空。嘉靖帝等了三年,終於以一頓板子的不光彩形式宣告勝利,尊稱親生父親為“皇考”,改稱明孝宗為“皇伯考”,而他也通過這場證明親爹是親爹的博弈,牢牢掌控了皇權,真正開啟屬於他的時代。



「趣談歷史」嘉靖帝鬥爭三年,只為證明“我爸是我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