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河南,1942

历史永远不像冯小刚导演说的那么简单分明:“统治者对人民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摘自电影《一九四二》映后感谈)。在特殊时期犹是如此。

河南,1942


1942年到1943年,抗战已经进入到第六、七个年头,没有哪部神剧编剧出来提醒中国人民,抗战何时会结束,又会是以何种方式结束,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和传统的鱼米之乡尽皆落入敌寇之手,战争资源开始捉襟见肘。

1941年底,日寇侵占东南亚,彻底堵死中国的进口通道,后来的驼峰航线承载力有限,只能以军事物资为主,所有的其他战争资源,必须靠自己深挖潜力想办法。

战争资源最需要的是人,前期的爱国热情高潮下,有觉悟的学生都已经参与进来,甚至都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后期只好采取抽丁制,抗战期间,总共抽丁1300多万人,人海战术是中国军队面对日寇时不得不采用的手段。

抽丁大省第一名四川,抽了258万,第二名河南,抽了190万,特殊时期,统治者对人民百姓并不十分友好,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有了兵员,其次就是要有粮食,当兵的没粮吃,怎么上战场打仗?

四川、湖南、江西,这三个省是抗战时期上交田赋的前三名,第四名的有力争夺者是河南,1941年,大灾初起,河南全省征粮158万石,全国第四;1942年,旱灾肆虐,全省征粮245万石;1943年,局部受灾依然严重,全省征粮302万石,全国第五。

国府征粮手段,自然不够友好,当时河南东北部和南部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日寇占去,他们统治的伪政府征粮手段同样不够友好,抗日根据地所在的冀南地区与河南紧挨着,灾情同样重大,也有很多豫地灾民北上至此,1943年由于数量太多,不得不遣返1万名灾民,也很难照顾到位。

河南,1942

各个政权虽然都无法太友好,但道义上的事情都还在做。

元、清异族统治的封建朝代都知道遇到大型天灾要减免田赋,国民政府就不知道?敌占区的伪政权和抗日根据地也都明白,民心是需要抚慰的。

日本人在危急关头,也有个别地方开仓放粮之举,拿出一定的军粮用于赈济,你说他们以防民变也好,收买人心也罢,他们反正做过,冈村宁次也“号召救灾”,个人也捐资不菲。

根据地这边的太行地区在1942年减免公粮5.6万余石,也积极组织人员帮农民抢种。

国府方面,虽然河南当地粮政人员出自征粮的核心目的(他们也需要业绩考核),在前期有所瞒报,后来在当地驻军的汇报和外国记者的报道下,纸里总归包不住火,蒋介石当然也是大怒(估计这怒火多半是针对外国记者白修德太不给面子,让他在美国人面前丢脸),但之后的各种救灾赈灾手段也无从指责。

河南,1942

灾情刚一爆发,国府连续三次急赈,拨付3400万,河南调用中央其他资金急赈5300万,省府另行筹集急赈1500万;省府开仓散粮51.4万石,从军队方面的汤恩伯处借粮160万斤,从第一战区蒋鼎文处借粮400万斤,各处驻军也展开每月节约两顿饭或其他方式纷纷捐粮。灾荒期间,河南一共从外省调进平价供应粮3亿斤,从统设的救灾委员会到各受灾地区,设置粥场四千多处。从粮食限价、到禁杀耕畜、到以工代赈,应该说,该出的政策和主意,都比较到位。

但是在严重的灾情面前,运输能力拖了后腿,唯一进出河南的大动脉陇海线西段处于日寇炮火射程之内,铁路设备老化,每天能运入灾区的粮食终归有限。河南灾区人民大多选择沿陇海线向西面的关中地区逃亡,有的进入冀南,有的进入鄂北,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里,所描写的路线就是灾民首选的西线。

1942至1943两年多的河南大灾荒中,共造成1484983名灾民死亡,各地区死亡统计结果如下表:

总体说来,此次灾荒死亡人数过多,可以归结为“初期灾情隐瞒不报”和“后期赈济粮食运不进来”这两大主要的直接原因。

追根溯源,除了天灾,这还得把仇恨放在日寇的侵略战争这“人祸”上来,这才是最基本的原因。

河南,19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