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天祝:從“古色古香”到“活色生香”

天祝:從“古色古香”到“活色生香”

  文化,城市文明之魂。

  銅犛牛、明漢長城、古剎天堂寺,這裡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賽馬、文藝演出、文化創作等各色文體活動層出不窮,從“古色古香”的傳統文化到“活色生香”的大眾文藝生活,天祝,“文城”的魅力正徐徐展開。

天祝:從“古色古香”到“活色生香”

  “遙途是蘊藏駿馬的寶藏,轡頭是開啟寶藏的鑰匙,請放開轡頭讓駿馬奔馳……”優美動聽的華銳藏族民歌在當地迎來送往的酒席上,在遼闊的草原上,在節日聚會演出上,人們對唱、填詞,耳熟能詳的曲調在民間不斷傳唱。有著上千年曆史的華銳藏族民歌在當地政府的蒐集整理與保護傳承下,重拾光芒,現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確立了國家、省、市各級傳承人7人。除華銳藏族民歌之外,天祝縣還確立了土族格薩爾、華銳藏醫藏藥等一大批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6項,培養民間藝人100多人,出版大量光盤書籍,傳承演習演出遍地開花,讓悠久的民族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天祝:從“古色古香”到“活色生香”

  近日,一支修繕田野文物的專業隊伍正整裝待發,松山古城的修繕工作經過前期的論證、招標,即將進入施工階段。“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如果不能保護好,文化就失去了根基,文城的創建更無從談起。”華銳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謝能薩語重心長地說。近年來,天祝縣高度重視文物的挖掘、搶救、保護工作,先後確立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有館藏文物894件。

  栽得梧桐樹,引來鳳凰棲。西北山水畫寫生創研基地、南拉民俗文化村、扎西多傑唐卡等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落地天祝,立足天祝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充分發揮其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據統計,西北山水畫寫生創研基地每年接待全國各地文化藝人達5000多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000萬元,其創作的大量反映天祝山水人文的作品不僅是該縣文化內涵的生動具現,更是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有力載體,實現著文化與經濟“雙效統一”。

天祝:從“古色古香”到“活色生香”

  如今的天祝農村,不只有牛羊、莊稼的“土氣”,還有歌舞、琴音的“書香”。朵什鎮石溝村村民韓天蓮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但她愛讀書卻是遠近皆知的事,她的家裡擺滿了書籍,她寫的散文、詩歌在各大報刊、雜誌上都有發表,“讀書是不分城鄉的,農村人愛讀書的也越來越多。”韓天蓮覺得讀書改變了她的生活。

  近年來,天祝縣建成了1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25個農家書屋、113個“鄉村舞臺”,成立了186支民歌隊、則柔隊、社火隊、棋社等文藝社團,音樂家、作家等5個協會300多名會員,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變得日益活躍和豐富,練歌跳舞讀書已成為農村人茶餘飯後的新風尚。

本報記者 張海濤  通訊員 金玲雪

文章配圖均選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