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陸儼少:好作品一定是氣韻生動的!

陸儼少:好作品一定是氣韻生動的!

峽江圖

中國畫主張在似與不似之間,所以一幅畫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具象部分,即所謂“似”。攝取形象,令觀者看懂所描寫者為何物;另外一個是抽象部分,即除去具象部分以外,其他一切,都包括在抽象部分範圍之內。即所謂“氣韻”。是一幅作品完成後的整體效果、氣勢等等。以上種種,首先要生動,即要有生氣,以及靈動的感覺。中國畫應和書法一樣,點畫要能獨立存在,畫上一點畫,除了為形象之外,要有獨立存在的價值。

陸儼少:好作品一定是氣韻生動的!

峽江險水

氣韻之高下,大部分是通過點畫顯示出來的。點畫用筆必須活,如書法講求一波三折,以及龍飛鳳舞、高空墜石、渴驥奔泉等等,簡言之,也不外一個活字,都是要達到生動的境界。所以不僅僅其中氣勢要有動感,即如韻味、品格、氣質等等,也無不要有生命力。有生而有動,有動而後不呆板,而後有高格調、好韻味。所以不是先有氣韻而後生動,而是先生動而後氣韻出焉。所以有人認為有了氣韻,再論生動與否,這樣本末倒置是錯誤的。實則天下沒有不生動的氣韻,有了氣韻,一定生動;生動的對面是死板,既是死板,哪裡還有高格調、好韻味?更說不上有氣勢了。

陸儼少:好作品一定是氣韻生動的!

日出

畫要有生動勢或流動感,也即要有生氣,這樣開創了一個面目。即使如以前論畫,主張貴有靜味。但我們知道靜不是死,靜和動是內涵和外拓的兩個方面,都要有生機,死了也就一切都完了。

我們看一幅畫,拿第一個標準去衡量,看它的構皴法是否壯健,氣象是否高華,有沒有矯揉造作之處,來龍去脈,是否交待清楚,健壯而不粗獷,細密而不纖弱。第二個標準看它的筆墨風格不同於古人或並世的作者,又能在自己的獨特風格中,多有變異,摒去陳規舊套,自創新貌。而在新貌之中,卻又筆筆有來歷,千變萬化,使人猜測不到,捉摸不清,尋不到規律,但自有規律在。第三個標準要有韻味。一幅畫打開,第一眼就有一種藝術的魅力,能抓住人,往下看,使人玩味無窮。看過之後,印入腦海,不能即忘,而且還想看第二遍。

陸儼少:好作品一定是氣韻生動的!

雁蕩泉石

自古以來,中國畫中“氣韻生動”四字,眾說紛紜,解釋不易,一時也說不清。我認為先要搞清“氣韻”的概念,即何為“氣韻”。我認為在一圖之中,除去具象之外,其餘即屬於氣韻範圍。這個氣韻從何而來,全要靠你在用筆上面、積點線之總和,形成一圖之氣韻,如果點線不美,則氣韻不生。所以不是每一圖成,都有氣韻。

優美的點、線,不論其用筆、用墨,一定是力內滿,精神外露,純任自然,毫不造作,流行頓止,生意具足,自是由生動而氣韻,所以既有氣韻,一定生動,世上決無不生動的氣韻,也就是說點線生動了,才能有氣韻。換句話說,先要生動,然後氣韻自會隨之而來。

陸儼少:好作品一定是氣韻生動的!

黃山雲氣

有人認為,先有氣韻,後有生動,這是解說畫之好壞,氣韻是關鍵性的,有些畫畫得很像,但氣韻不高,就抓不住人,有些畫畫得不太像,甚至很稚拙,但是韻味無窮,使人久看不厭,究其妙處,全在抽象部分,抽象要順手自然,發乎性靈,從筆端而來。如果依靠外物,運用特殊技法,終究為第二義,最好要靠筆鋒寫出,得到抽象的效果,這是從作者的感情流露而出,與借重外物,偶然取巧所得完全不同的。

陸儼少:好作品一定是氣韻生動的!

杜甫詩意:江滿

繪畫六法中,第一是氣韻生動,但它只是總攝全局之義,是一張畫畫完之後的第一個總的感覺。

氣韻包括氣息、神韻、韻味等。這些都是抽象的,統攝著整個畫面。一幅畫打開,第一眼接觸到讀者的就是氣息和作者為人的氣息是一致的。所謂人品既高,畫品不得不高,氣息就是人品在國畫上的反映。

陸儼少:好作品一定是氣韻生動的!

花滿蹊

有了好氣息就有高格調,伴之而來將是壯健融液的神韻,靈變清和的韻致,諧美高潔的情趣,真氣流轉,生動活潑,形成一個好面目,讓人看到喜歡,容易接近,過後時常想念,這就是一幅成功的作品,達到氣韻生動,增強了藝術的魅力,吸引觀眾在思想上的共鳴,起到向上的作用。

每有問:這畫好在哪裡?一時很難對答。然而歸納起來,所可看者,不外三點:即看它的氣象、筆墨、韻味,這三點達到較高的標準,即使好畫,否則就不算好畫。

陸儼少:好作品一定是氣韻生動的!

梅石圖

氣韻裡面,還包括氣息。氣息近乎品格,每每和作者的人格調和一致。所以古人說:人品既高,畫品不得不高。

與古人血戰,應該和比我高的來衡量,那末永遠不會滿足,也就永遠在向上。不能和低的比,沾沾自足,早年結殼,要引以為戒。

陸儼少:好作品一定是氣韻生動的!

杜陵詩意:秋水

氣韻一詞,後世解釋不一,頗難說明。予以為:中國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似乃具象,不似為抽象。一圖之中除去具象之外,其餘皆在抽象範圍之內,易言之,即氣韻是也,其要在生動,不生動不足以言氣韻,生動而後氣韻生焉,大之通幅神采,小之筆墨點拂,雖附麗於物象,而自有獨立之價值,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學者得其玄珠,思過半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