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世上絕無僅有的墨脫背夫,用結實的肩膀打開了這座“高原孤島”


在中國攝影圈中,盧廣算得上近年獲得國外攝影獎最多的攝影師之一,媒體和網絡充滿了關於他的各式評論,2002年中央電視臺《瞬間世界》欄目中國攝影的大盤點中,盧廣被評為“十大新聞攝影人物”。盧廣曾五進我國當時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脫縣,反映墨脫運輸隊生活的組照《墨脫背夫》獲得第十五屆中國新聞攝影金獎。攝影|盧廣

早在2006年7月,盧廣拍攝青藏鐵路建設專題,便藉著這個機會獨自一人去墨脫考察。 盧廣打開電腦,彈出一張墨脫背夫圖片,竟是4名門巴人揹著小山般的貨物,艱難翻越多雄拉山。盧廣跟隨背夫腳步,仔細觀察他們的揹簍,有三條用細藤編成的約二寸寬的帶子,背運時使用頭背式,兩條套在雙肩,一條套在前額。因長年累月背運物資,他們的前額上被藤帶勒出一道明顯凹下的痕跡。圖:墨脫背夫揹著沉重的貨物翻越多雄拉山。攝影|盧廣

盧廣連續兩年跟隨墨脫背夫,體驗他們的生活。最讓他難忘的卻是10歲的白瑪貢桑,指著一位看上去稚嫩、頭頂藤帶的小男孩說:“這位就是白瑪貢桑,德興鄉那東村人,在家裡是老大,還有兩個弟弟。父親準備帶他走出大山,到林芝八一鎮購買家裡所需用品。他的父親這次是為了鍛鍊孩子,也讓他認識出山的道路。”圖:十歲的白瑪貢桑第一次離開家隨父親背貨。攝影|盧廣


從那東村到米林縣派鎮需要走4天的路。派鎮是到墨脫路上的物資中轉站,雖然貨物很多,但價格還是比外面貴,很多人寧願到更遠的林芝八一鎮購貨。山路崎嶇,森林密不透風,悶熱至極,穿行在山地溫帶針葉闊葉混交林中,時而下雨時而露出一縷陽光。圖:門巴人建起水磨房,依靠河水動力將糧食磨成粉。攝影|盧廣

第一次走出大山的白瑪貢桑,第一次坐上汽車,第一次走進寬廣的大街,第一次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特別是兒童玩具,小飛機、小火車、小汽車、小手槍,樣樣都愛不釋手。圖:多雄拉雪剛開山不久,一匹馬累死在大崖洞附近的路上,開山半個月以來,這已經是累死的第二匹馬了。攝影|盧廣

“在墨脫古驛道上,每走半天就會有一處驛站。也就是旅館,很簡單,6月中旬開放,10月底封山驛站就關了。當地人住5塊一天,自帶米菜燒飯,用驛站的柴火,一人1塊。外地人住一天15塊,一頓飯15塊。可墨脫的背夫們為節省幾個錢,一般都是20人一個大開間,有的甚至住在路邊。”盧廣到達背崩時,不時便能看到墨脫背夫的身影。圖:在茂密的森林裡,雨水最多,背夫都被雨淋得渾身溼透。攝影|盧廣


在墨脫兩條主要運輸物資的線路上,都有上千村民、幾百匹馬投入運輸,背夫們翻越雪山,穿越原始森林,走過緊鄰深淵的老虎嘴,衝出螞蟥山,躲避泥石流,來回需要7天。2006年底,《墨脫背夫》組照在新聞媒體刊出後,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盧廣鏡頭下墨脫背夫的艱難處境,無疑對墨脫公路建設起著一定的助推作用。圖:八月份各地的村寨都要為政府運輸物資,路邊的驛棧都住滿了背貨的人,很多人只能在路邊過夜。攝影|盧廣

“我敢斷言,墨脫的背夫是世上絕無僅有的,無與倫比的,人們不會忘記他們為家鄉經濟建設作出的貢獻。”。圖:雅魯藏布江寬近200米,村民在比較窄的江面固定了兩根溜索,一來一去。村民的包穀種在對面的山上,每年都要來去幾趟。攝影|盧廣

當盧廣第二次進墨脫時,一名從事30多年的背夫羅布說,他一直都渴望著墨脫公路能早日開通,這樣居住在墨脫的人們就不用這麼辛苦,這麼危險了。可羅布心裡又很矛盾,公路開通了,人們坐著汽車進墨脫,他還能當背夫?圖:村民要穿過4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要遭受毒蛇猛獸以及螞蟥的襲擊,茂密的森林裡只有一條几百年前留下的馬道。攝影|盧廣


2010年12月15日,西藏墨脫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順利貫通。2013年10月31日,墨脫公路舉行通車儀式,墨脫正式“摘帽”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縣的歷史,墨脫人民也將不再因雪山阻隔而遠離世人的視線,墨脫背夫也逐漸成為記憶。 圖:這些來自5個村寨的村民他們第一次出山背貨。攝影|盧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