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社交中,越是討好別人,越是不被別人尊重”,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社交關係中,真正能長久維持下去是靠著彼此平等,尊重,交換,有著共同的話題和價值觀。討好別人的人,從心理學上講,沒有主見,內心自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希望通過附和討好別人來讓對方認可,被稱為討好型的人。而人際關係中,這種低姿就演變成了不對等的關係,沒人聽他講話,沒人注重他的心裡感受,沒人會在乎他的想法。於是不尊重產生。

所以,人要勇敢的活出自己!傾聽自己的內心的聲音!想擁有什麼,首先讓讓自己有能力匹配它!


懿芮


首先你去討好別人就已經是放低自己的姿態了,你把自己的姿態都放低了,怎麼讓被人看得起你,別人不會因為你太有禮貌就看得起你,更不會因為你遷就他就看得起你,只有先愛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這讓我想起了一件事,高中同學聚會吃飯,一女同學站起來,繞了大半個桌子走過來,到我這兒拿了一瓶可樂。我當時還有點納悶,因為她原本可以說一聲讓我幫她拿,就在我腳邊,舉手之勞的事兒。我後來問她,她說不願意麻煩別人。當時她說這句話時,我是理解的,因為我過去也是這樣的人。總把自己想得很低,稍微勞煩一下別人,心裡都會愧疚得很,恨不得把世界上最耀眼的讚美詞都送給對方。到後來我才明白,這就是自我的低價值感。因為不認同自己,在內心深處否認自己,所以覺得自己配不上別人的幫助。別人幫一下下,彷彿就是天大的恩惠。所以寧可把自己累死,也不拖累別人。人際交往中,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重要,是自私。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是自卑。把自己看得和別人一樣重要,才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

沒有必要去討好別人,做人活得要有尊嚴,要有骨氣,如果你付出越多,越會被人看不起,越不被人尊重和善待,不要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不要試圖在別人面前營造出善良、平和、大度等好形象,大多數人往往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獲得別人的認可而去做一些不適合自己做的事,你要樹立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在成年人的社交關係中,對方會如何看待你、如何對待你,本質上只是取決於你個人的價值,你對別人的任何討好行為不僅不會令你和對方的關係變得更好,反而會降低你在對方心目中的價值。社交關係絕不僅僅是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你要記住,你對別人的付出能否獲得別人的回報,最根本的是取決於你是誰,你是否有足夠的價值。

你擁有了足夠的價值,別人自然會尊重你,或者說在這個時候你為別人的付出才能得到別人的重視,你希望別人滿足你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你沒有足夠的價值,再多的討好不僅沒用,反而會令別人在心底貶低你。要想被別人看得起,那就停止你的討好,做回自己。


愛鳴芒A狼


這應該是一個從古到今,亙古不變的真理吧!

一般而言,人性潛意識中,都有欲優於他人,強於別人的心態,爭強好勝,一枝獨秀,亭亭玉立,讓人仰視欽佩,也是人之常情。‘’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實乃至理箴言。

鑑於人的上述心理,有的人慾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於是,便自以為是,他們在社交圈中,痴迷於達官貴人,位高權重,名人名星者,欲從中獲取更多更好的資源,他們施展技倆,阿諛奉承,趨炎附勢,溜鬚拍馬,巴結討好,企圖借‘’高人‘’的一臂之力,以達到自已目的。

殊不知,這些人的行為,愚蠢荒謬至極,只是一廂情願而已,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須知,社交朋友,從本質上來看,應是名利交換,互惠互利,而且基本對等的,所謂純粹的鐵桿朋友,也只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說法罷了。

試問,那些佔有資源,風光無限者,難道不想再佔有更多的資源嗎?難道不想再名利雙收,勇奪桂冠,遺世獨立,讓自已更加璀璨奪目,魅力四射嗎?要實現這些,他們一樣需資源的,倘若你一無所有,手長袖短,毫無資源,人家憑什麼視你為座上賓,待你彬彬有禮!

所以,你的巴結討好,都是徒勞的,人家只是敷衍應付,逢場作戲而已,假如你還不知趣識像,恐怕招來的只是嗤之以鼻,不屑與厭惡,一個沒有自知之明,沒有人格尊嚴的人,有誰來尊重?




雨落起漣漪


為什麼別人越來越不把你當一回事情,因為你太好說話了。什麼事情,別人一找你就答應;什麼東西,別人一給你就要。這樣你就變得沒那麼珍貴了。做人除了說YES之外,還是要經常說一下NO。親和力雖然很重要,但是人的價值,卻是靠拒絕而來的。拒絕,可以讓你變得更珍貴。

對你突然發火的人,你不知道他在心裡忍了你多少次;看起來決絕果斷的人,你不知道他在心裡下定了多少次決心,才能真正做到不回頭;閃閃發光如同信仰存在的人,你不知道他背後付出的代價和努力,讓他看起來毫不費力。別怪他們太冷漠,別羨慕他們很果斷,別說他們不付出,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人生需要“歸零”。每過一段時間,都要將過去“清零”,讓自己重新開始。不要讓過去成為現在的包袱,輕裝上陣才能走得更遠。人的心靈就像一個容器,時間長了裡面難免會有沉渣。時時清空心靈的沉渣,該放手時就放手,該忘記的要忘記。扔掉過去的包袱,時時刷新自己,這樣必能收穫滿意人生。

不要帶給自己煩惱,也不要帶給別人困惱。對自己好,就要用心;對別人好,就要關心。看別人,煩惱起;看自己,智慧生。體諒別人,就會做人;清楚自己,就會做事。人經不起考驗,故不要輕易考驗於人。走入人心很難,走入己心更難。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確定,則當下就定。心靜則智生,心亂則愚起。。




阿東啊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我接觸過不在少數的來訪者都有著討好別人的傾向。

幾乎每一個討好者都清楚,討好別人會令自己很累,會令他受很多委屈,會令他喪失自我,會令他變得軟弱。

討好別人不僅是一件很沒有必要的事,而且還會對他自己造成很多的損失。

但是儘管他們在理智層面是很清楚討好行為的負收益性,卻在實際生活中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停止對別人的討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

討好型的人必備的一個特質就是敏感。

他們非常的、超乎常人的心思細膩,這種對於別人感受與想法的洞察力似乎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他們總能十分敏銳的覺察到別人的需求,並隨時都準備、並能夠無條件的去滿足對方。

他們總是非常的無私,幾乎難以拒絕任何人的請求。即便是一些無禮的、過分的要求,他們也根本難以反駁。“委屈自己,成全別人”這種事情經常在他的身上發生。

“討好者們”似乎是沒有需求的人。他們幾乎從來不會提出自己對別人的期望,要求,喜好,或不贊成。他們好像也從沒有什麼想要的東西。

他們非常過度的害怕和別人起衝突。他們總會本能的避免一切可能會引起和別人的爭吵發生的事情,本能的會逃避和別人的衝突,和別人的競爭。

即便是和別人起了衝突,他們絕對會是最先道歉的那一個。他們似乎根本不知道該怎樣生氣,在和別人起衝突時非常輕易的就會妥協。

即便是別人的過錯,他們也會向別人道歉。哦,說到這裡又引申出了另一點——討好者不知道“是不是別人的錯,自己【該不該】生氣”。

討好者總是會無時無刻都試圖去營造一種【很溫馨,很和諧】的氣氛。

如果不是通過心理諮詢的話,我想絕大多數的討好者們只有經歷過一次甚至多次「徹底的絕望」之後才能夠放下對別人的討好。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討好者而言,他們往往窮其一生都無法走出討好別人的困境。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討好者想要擺脫討好會是如此的困難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討好者們對於安全感、別人的愛、別人的關注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望。

早年時期,討好者們往往是在一種充斥著“不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倒也不一定是說討好者就一定有一個一言不合就開打的父親、一生氣就將他丟下不管的母親。

其實幼年時他在童年玩伴中的地位,他在學校裡面時是否遭受過不良少年的欺凌,很少得到別人的照顧等等,這些都會令他形成一種膽小、時常擔驚受怕的心態。

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期有過和別人起衝突後被打、被侮辱,和別人爭吵後被拋棄、被孤立,和別人意見不一致就被指為怪胎、異類等創傷的話,那麼他就會對「和別人發生衝突」這件事情變得異常的敏感,他們竭盡所能的試圖避免一切和別人衝突的發生,這樣就能夠不用面對那麼衝突會給他們造成的“巨大”傷害了。

所以討好者們總會難以拒絕別人的要求,因為他們害怕拒絕的話會和別人發生衝突;

出現了矛盾他們總會先去道歉,因為他們害怕衝突升級;

他們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因為害怕自己的需要會為別人帶來麻煩、造成別人的不滿;

所以他們會如此熱衷於維持一種表面上的和諧與溫馨的氣氛,只有在這種氛圍當中,他們才會感覺到安全。

在討好者所有的討好行為之後都有一個非常強烈的目的,或者說是信號:我對你這麼好,你能不能也對我這麼好呀?

討好這種表面上看起來是“利他”的行為,其最根本的動機還是為了“利己”。

討好者渴望別人對他好,渴望別人能夠關注他,能夠覺察出他的需求,能夠欣賞他,幫助他,關心他,甚至——保護他。

討好者從骨子裡就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認為自己一文不值,不可能有人會愛他,不可能有人會無條件的關心他,他幾乎從沒得到過、也不相信會有無條件的愛,會有人僅僅是因為他自身的一些特質就欣賞他、就對他好。

對於討好者而言:「我必須做得很好——別人才會對我好」,「我必須成為別人所期望的人——他們才會愛我」這種信念已經從他們的意識至潛意識之中都根深蒂固。

所以他們認為,必須通過討好別人,通過滿足別人的需要,別人才會欣賞他,愛他,關注他。

討好者們的內心之中永遠會有一種從未向別人表達過的潛臺詞:我這樣對你好,我希望你也能這樣對我。

假如一個討好者不喜歡工作的時候被打擾,他就不會在別人工作時打擾別人;

假如他不喜歡被嚴格的要求,他就會對別人的要求非常寬鬆;

假如他希望在出現衝突時別人能夠理解和接納他,他就會先去理解和接納別人;

討好者們很難親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要求,他們總是會試圖通過自己行動的方式來“暗示”對方:我在你難受的時候陪伴你,是希望當我難過的時候你也能走過來陪陪我;

我在你發言無人響應時回應你是希望當我出現這種尷尬局面時你也能幫我解圍;

但無論多少次孤獨時無人陪伴的失落,起衝突時對方的寸步不讓,一次次的在認真工作時被打擾,討好者們始終難以明白: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他會這樣對我?

於是他會陷入強烈的沮喪,失望,委屈,被背叛,被忽視,被拋棄,被不尊重的痛苦情緒之中。

那麼,究竟該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呢?

歸根結底,討好型人格的根源在於三個錯誤的核心信念:

1.我很弱(我還像一個小孩子一樣脆弱)

2.我必須要做些什麼別人才會愛我

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

討好者在潛意識中還是將自己認定為是一個“孩子”。

也許是早年創傷與恐懼的影響太過巨大,他的被拋棄的害怕,被忽視的失落,被打罵的傷痛,這些深刻的留存在了他的潛意識之中,這種創傷泛化到了他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導致他一旦和別人出現一點兒衝突,就會馬上“退行”到童年時的狀態。

有非常多的問題和病症其實本身並不是多麼的嚴重,而是有這些問題的人自己將問題和病症看的太過嚴重和恐怖,並十分堅定的認為自己受到了非常重大的傷害,於是問題就被誇大到“無法解決”的程度。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當事人本身逃避問題的一種手段。

“這個問題太難了,我解決不了。”給了自己這個放棄的理由,就能繼續輕鬆地生活,而不用自己解決問題,或是可以讓別人為自己負責,讓別人來幫自己把問題解決了。

所以討好者想擺脫討好睏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脆弱的孩子了。”

你不是那個要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的小孩,也許你現在還靠父母的經濟支持在讀大學,但即便沒有了父母的經濟支持你也不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任何一個超過十八歲,沒有身體殘疾或病症的人只要認為“沒有父母我就活不下去”這絕對都是在逃避責任和過度的軟弱。

最不濟的去飯店打工,去做些體力活,你也不至於餓死。

既然你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你也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即便是和別人發生衝突,即便你被別人拋棄,即便你不去滿足別人的需求,你也不會死。

你知道為什麼你會不由自主的討好別人嗎?你知道為什麼你害怕和別人起衝突嗎?你知道你為什麼不敢拒絕別人嗎?

因為你真正害怕的是——死亡。

死亡是最強烈、最根本的恐懼來源。

在你幼年時期,你認為如果不討好你的撫養者,你就可能被拋棄,對於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小孩子而言,被大人拋棄就意味著死亡。

這一原始恐懼是你今後所有人際關係中恐懼的根本模型。你害怕和別人起衝突所真正畏懼的也是怕被別人打死,怕別人都拋棄你——這一切都和對死亡的畏懼有關。

而你是錯誤的把童年時對死亡的恐懼帶入了你成長中所有的人際交往裡,你也一直還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的脆弱的小孩子。

而現在你必須徹底認識到這一點:你不再是一個脆弱的小孩子了。

所以即便別人拋棄了你,即便你和別人發生了衝突,即便你向別人表達出了你的不滿,你也不會死。

第二點你要意識到的是:追求別人對你的愛或者關注是一件無意義的事。

人在童年時期能否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這是會對一個人的一生造成巨大影響的事情。

區別就在於,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就能夠得到滿足,他們在成年後就不會始終處於一種對愛極度匱乏的心態之中,他們就不會對別人的愛有太多的執念,不會太過的在乎別人是否愛他關注他。

而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則會由於童年時對愛的需求未被滿足而對別人的愛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執念,他們會拼命地尋找機會試圖彌補童年時的遺憾。

就像是性一樣。那些在青春期性慾有得到良好的滿足與釋放,曾與異性發生過多次性關係的男孩,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夠對性滿足了,性對於他們而言就變成了一種很正常的生理慾望的一部分,轉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業與追求上。

而那些性慾未在恰當的時機得到良好滿足的男孩可能以後許多年都會始終處於一種“性匱乏”的狀態之中,他們會不停地尋找與異性發生性關係的機會。

強烈的性慾未被滿足的時期使他們產生了非常多的對於性的過度美化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不停地試圖尋找能夠將過去的那些幻想滿足的機會。

你現在對於別人無條件的愛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滿足你童年時未被滿足的遺憾,和你的那些過度美好的幻想。

但是對於現在的你而言,無論怎樣,過去的遺憾都是不可能被彌補的。

而且,你也不可能再得到別人對你無條件的愛。

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對你好,沒有人會無條件的愛你,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包容你的一切。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包括有時候你自以為的“對別人無條件的好”其實這背後也是有條件的——你希望對方也能給予你同樣的好。

你已經錯過了得到無條件的愛的年紀,就像十歲的女孩喜歡玩芭比娃娃,你小的時候從沒得到過娃娃,現在你賺了錢給自己買了一整間屋子的芭比娃娃,但你不可能滿足十歲的你的遺憾的,你不可能讓30歲的你再因為得到了芭比娃娃而感到滿足。

我知道這一點對於你而言很艱難,因為過去很多年裡你可能不知不覺間都是在以追求別人對你的關注和愛為你在社交關係中的目標,現在要你接受“我不可能得到別人無條件的愛”這一點的確可能會令你不願意面對這一點。

不過你當然可以選擇是否要接受這個現實,是否要放棄對於別人對你的關注和愛的追求,因為你接不接受和別人沒有絲毫的關係,也不關我屁事。放棄了就能輕鬆下來不再去討好別人,繼續維持自己的幻想,那你就繼續痛苦。

第三點你要明白:你必須尊重自己的需求。沒有人會主動過來滿足你的需要。

對於討好者而言,直接講出自己的需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討好者們特別嚮往那種人際關係很和諧、別人都對他很熱情,很照顧的環境。

因為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不需要開口別人就能夠理解和回應他了。

但討好者所渴望的在本質上是一種“邊界混亂”的相處模式,即他能為別人負責,別人也能為他負責。

不清晰的邊界只存在於父母和未成年的幼兒之間,討好者的這種渴望也是一種對於童年時安全感的渴望。

成年人的一個主要標誌就是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邊界,能夠獨立的為自己負責。只有孩子才會不停的在意別人有沒有關注他,才會要求別人來滿足他自己的需要。

所以你要意識到,如果你不親口說出來,別人就很難知道你的需求。因為別人沒有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上。

就像五歲的你很想吃冰糖葫蘆,但又不好意思和你爸爸說。你們走出好遠之後你一直在撇嘴,但你父親可能根本就沒看到你在撇嘴。即便是看到了,他也不可能知道你是因為吃不到糖葫蘆才撇嘴。

在成年之後,如果你還是試圖通過撇嘴來告訴別人你想要什麼的話,這就更是不可能得到結果。因為別人不是你的父親,別人也沒有必要去在意你的需求。

但同樣你也應該明白,別人不在意你的需求,父親看不到你的撇嘴,這絕對不意味著的你的需求就是不重要的,你的需求就不應該被滿足。

你也不在意你其他朋友的需要,這也不意味著他們的需要就是不應該被滿足的。

因為你想滿足自己的需求的話,這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理由,也不需要任何的條件。

你就是想吃糖葫蘆,你就是想讓男朋友把你抱在懷裡,你就是想在難過的時候不和任何人說話。

不要試圖給自己任何的理由來論證你提出自己需求的合理性,也不用拼命地試圖論證清楚對錯認為自己是對的之後你才敢去做什麼事情。

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條件,你想要什麼,你去做什麼,只是因為你想,僅此而已。

在認知的層面上我們已經針對三個核心的信念找出了針對的措施。但你必須在行動層面上執行了之後你才能真正的將這些信念內化。

即便你現在非常清楚,你想要什麼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你完全可以理直氣壯的去提出、去滿足你的需求。但是當你在和別人起衝突的時候還是會感到害怕,你在想拒絕別人的時候還是難以說不,你希望伴侶對你更好一些的時候還是無法說出口。

那你要怎樣才能從行動上逐漸改變自己的討好行為呢?

其實說起來也非常簡單,從現在開始不再討好別人就可以了。你可以找出一張紙,把你的所有討好行為全部都列出來,然後逐條停止就可以了。

那有些人可能會問: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該怎麼做,但我就是做不到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不知道。你能不能做到和我沒關係,這不是我的事。

那有的人可能就會說了:哎你怎麼這樣說話呢?還是諮詢師呢,怎麼這麼冷漠呀!

但我所闡述的只是一個客觀事實罷了。

我的意思是,你所說的“我做不到”這是一個偽命題,沒有人拿刀逼著你不讓你改變,改變行為也不是違反基本公理不可能實現,你只是“不想”去做到罷了。

有很多人習慣了一種逃避問題的思維,他們所希望得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是:很輕鬆的什麼都不用做,問題就自己解決了。

所有在客觀情況下能夠實現,但偏說“我做不到”的人,本質上都是屬於這種不願意付出努力和麵對困難的人。

想改變,就去做;不願意做,就改不了。

如果你把討好別人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也許你早就已經成長到不需要討好別人的程度了呢?

與其討好別人,不如討好自己。

自己權衡吧。

改變,就從改變開始。

開始,就從現在開始。



大阿拉盛


在社交活動中完全沒有必要去討好別人。這是因為:

一是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本來就是本等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有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在人世間,人們的職務、職業不同,財富不同,出生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本來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因此,在社交中人與人是平等的,為什麼要去討好任何人呢?

二是在社會交往中平等互利才會公平、長久。大家在一起,互相尊重,互相勾通,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互相諒解,平等協商,這樣的交往其中的每一個人才覺得舒服,才覺得值得,才能夠持久。

三是社交活動中的依附關係是靠不住的。那些所謂的權貴、富豪,看起來光鮮,但真的有什麼事你找上他們了,多數會推三阻四,還真不如窮哥們靠的住。有的有點良心的權貴富豪,眼下可能是幫了你,但他們的企圖恐怕你一輩子也猜下透。

四是在社交活動中你一味地去討好別人,別人也不一定買你的帳。有的人還會警惕你,防備你,認為你肯定對他有所圖謀。

五是在社交中去討好別人,會被傍人看不起。傍人會嘰嘰咕咕,說三道四。

六是在社交中一味地去討好別人,會玷汙自己的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阿諛奉承、低三下四是不被多數人看好的。人家會認為你沒本事,吃軟飯,丟人現眼,沒骨氣等。

所以,在社交中完全沒有必要去討好別人,一定要活出人格,活出尊嚴,活出自信,活出瀟灑,活的象模象樣。

人這一輩子肯定有求人的時候,人家幫了忙,可以記住這個情,有機會了去還這個情,甚至是滴水之思用湧泉相報,但沒必要去故意去討好他。人,一定要活出尊嚴。


悠閒典雅


實力贏得尊重,並不是一味的討好別人就可以,往往您越討好對方,只會讓您顯得更廉價,有那麼多花著心思,去討好別人,為何不去努力提升自己,不要問自己能討得多少人喜歡。而是能贏得多少人的尊重,一個人往往首先要想到的是如何提升自己,讓自己值錢,才是最重要的,但是不是說一味的自己埋頭苦幹,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閉門造車,使不得,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俊逸Smile


1,很小的時候看過一句話,唯優秀才可愛,這麼多年一直記在心裡,是的,有時候當你將自己身心放的很低,別人覺得你的價值就在那裡,但是當你提升了自己,讓別人從你身上看見了閃光點,也就不存在卑微的說法了。2,真正平等的關係是用真誠作為橋樑的,不卑不亢才是社交中應該有的姿態,當你能平等的和別人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才是有效的社交。3,往往有這種想法的朋友可能是因為有點自卑,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儘量克服心理障礙,認真做一些事情然後獲得成功的喜悅,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等你慢慢自信起來,也就不太會有這種想法了!加油,奧利給!



用戶薇薇的小空間


✎﹏ . 
大家好,我是愛學習、愛分享的玉蕊飄香,也是來自河北唐山的一位北漂客。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社交中,你越是討好別人,越是不被別人尊重,你怎麼看?

首先,對這句話我是非常認同的,我也有這樣的親身經歷。
當我們越是討好別人的時候,越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尤其當我們還是某個領域或者職場中的小白時,這一點更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

無論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和任何人相處,我們都不要一味的向後退。
日常相處中,該有的包容、寬容,這些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但是絕對不要做到縱容。
這個度自己一定要把握好。
否則別人不但不尊重我們,拿我們不當回事兒,把我們的付出不放在眼裡,而且他們會覺得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為他們去付出的!
這樣就會給自己帶來壞情緒,讓自己越來越鬱悶。
我們每個人的付出雖然不一定是要得到對方的回報,但是我們最起碼要得到對方的一種認可,對吧?
但事實情況往往是:如果我們付出的太多,如果我們對對方過分的委曲求全。那麼我們所換來的就是自己的越來越不值錢,越來越不被尊重!

更詳細的回答內容,請看視頻……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7fa15723ea24def80dbfd299ea7143e\

玉蕊飄香


社會交往中,無論你是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靜謐的鄉村,你越是討好別人,越是被別人不尊重人格,到是有一定道理。大多數人為了生活努力扮演著迎合的角色,學會了是心非口是、習慣了溜鬚拍馬,然而卻沒有勇氣沒有底氣做自己。

清朝的和珅,就是特別能討好乾隆皇帝歡心的人,乾隆喜歡寫詩,不喜歡附庸風雅,和紳就在閒暇時學詩,但他卻從不在乾隆面前賣弄,而是作為一個輔助,在乾隆詞窮時幫個一兩句,幫他恰到好處,又不會下乾隆的面子,乾隆皇帝喜歡古懂,和珅就從這方面開始收刮各種奇珍異寶以進獻拜壽的名義獻給乾隆,討他的歡心;和珅幫助乾隆皇帝理財使入不敷出的內務府扭虧為盈,不止滿足乾隆皇帝講究排場,貪圖享受的作風,還不讓他被人詬病,和珅也靠著乾隆這棵大樹,把清朝的高官做了個遍,並斂下了滔天巨資。可是等到嘉慶朝的時候,嘉慶四年,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和珅費盡心機阿諛奉承,去討好的結局是白綾自殺而死。

想贏得上司的信賴,不是靠溜鬚拍馬或者無條件順從就能做到的。他的強項你能欣賞,他的弱處你能填補,這才是維持信任的捷徑。你不想讓人輕視,首先要有不讓人輕視的資本。弱者的自言自語總是難以被人聽到,不是聲音不夠大,而是因為這個世界的規則,兜兜轉轉總為強者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