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傳統繪畫題材漫談系列之七十四

琴在傳統文人士大夫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一種傳統人文精神的象徵性符號。作為歷史悠久的一門樂器,其最早可以上溯至三皇五帝之時,文獻典籍中有“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神農作琴”等諸多說法,而歷代詩詞歌賦中關於琴的吟唱之詞俯拾皆是,加上四大名琴、伯牙子期、陶淵明無絃琴等傳說更是賦予了琴這種樂器獨特的腔調,由此衍生出的琴文化的內在核心價值可謂聚合了傳統文化中最優雅溫潤的一面。

是琴文化這樣一種居高聲自遠的超凡魅力,故在以文人畫為主要敘事脈絡的傳統繪畫史冊上各類弄琴圖就此成為一種極富人文內涵的鮮活畫面,這一題材的畫作自誕生起,在歷代文人畫中都是一個熱門的經典題材,或攜琴、抱琴,或撫琴、聽琴,或斫琴、調琴,等等這些層出不窮的琴人合一情景交融的經典畫面中,貫穿其主旨的是表達著一種淡樸優雅的文化情結。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北齊 楊子華 《校書圖》

從史上流傳下來的這一題材的繪畫作品來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琴就在繪畫中有著生動的展示。最著名的如南朝時期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中的嵇康撫琴圖以及北齊楊子華《校書圖》。這些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古琴這一文化符號在文人雅士這一群體中的象徵性意味,嵇康的廣陵散自不必說,而《校書圖》描繪的是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等人負責刊定《五經》諸史的情景,畫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案几上擺放的古琴,這些圖畫中高士與古琴的結合,漫不經心地詮釋了那種魏晉風流的點點滴滴。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斫琴圖》在畫史上罕見的描繪古代文人雅士製作古琴過程的一幅畫卷,圖中將製作古琴的各個步驟描繪的鉅細無遺,線條流暢細膩,這幅作品使美學價值和史料價值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其寫實性的描繪將古代那種制琴技藝充分展示出來,在各種弄琴圖中別出一格。古琴元素在繪畫中的出現一開始就具有某種文雅別緻的韻味,唐代周昉的《調琴啜茗圖》

則是描繪的宮中仕女在一起彈琴、品茶、聽樂的悠閒生活,帶有唐代繪畫特有的富麗堂皇的特點,畫面中三位體態豐腴的貴婦在兩個侍女的伺候下優哉遊哉的略帶慵懶迷離的神情,將深宮之中那種略顯寂寞的生活情趣描繪的活靈活現,透露出大唐盛世那種幽幽的浮華氣息,是仕女與古琴組合在一起的經典佳構。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東晉 顧愷之《斫琴圖》(宋摹本)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唐 周昉 《調琴啜茗圖》


古琴這樣的一種樂器以及它彈奏出來的音色特點,從本質上來看更符合傳統文化中的那種內斂含蓄的氣質,帶有一種內省、自我、寧靜的韻味。由是在五代這樣一個亂世之中,古琴文化所蘊含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精神,具有一種撫慰人心的柔軟的力量,由是這一題材成了一種排解內心苦悶、嚮往歲月靜好的重要題材之一,並於山水畫結合在一起,使之更具有一種掙脫羈絆、逍遙物外的神韻。

五代時期荊浩的《松壑會琴圖》就鮮明地體現了這樣的特色,畫面中兩位高士相會在山壑之間的兩棵松樹之下,其中一位跟隨的侍童揹著琴,這樣的畫面很好地詮釋了那種隱逸世外的高士風範。而宋朝更是一個文采風流的時代,這一時期的各類弄琴圖更是全方位地展現出這樣的一個時代特點。最經典的一幅畫作就是宋徽宗的《聽琴圖》,這幅作品設色典雅、氣韻生動,整個畫面中淡雅中透露出的雍容高貴的皇家氣質和澹泊寧靜的文人氣息水乳交融,有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絕妙意境,畫面上蔡京題詩曰: “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在讚美彈琴的宋徽宗精妙琴藝的同時,將君臣之間那種同氣相合、心意相通的關係委婉地表露出來。除了這幅著名的《聽琴圖》之外,宋代夏圭的《臨流撫琴圖》、佚名的《深堂琴趣圖》等更是從文人的角度詮釋出那種靜謐的禪意和趣味,山水之間,琴趣悠然,那種平靜而美好的情緒在素雅的畫面中汩汩流淌,有一種逍遙世外的雅緻。元代承接了宋代這一題材的內在氣質,但在畫面風格更加簡率,寫意性更強,抒情味更蘊藉,比如元趙孟頫的《松蔭會琴圖》、朱德潤《林下鳴琴圖》、馬臻的《林下撫琴圖》、王振鵬的《伯牙鼓琴圖》、佚名的《聽琴圖》等這些作品,無論是設色還是水墨,都呈現出這樣一種美學特徵。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五代 荊浩 《松壑會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宋 趙佶 《聽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宋 夏圭 《臨流撫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宋 佚名 《深堂琴趣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元 趙孟頫 《松蔭會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元 王振鵬 《伯牙鼓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元 朱德潤 《林下鳴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元 馬臻 《林下撫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元 佚名 《聽琴圖》


明清時期這一題材更是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各類弄琴圖可稱之為汗牛充棟車載斗量,將這一題材推向了一種新高。

比如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戴進、陳洪綬、杜堇、張路以及清代石濤、梅清、王翬、黃慎、袁江、任頤等人這一題材的畫作比比皆是,這些畫作大多都承接賡續著此前弄琴圖這一題材的畫面構圖和內在精神,其本質還是一脈相承的。但與此同時,這樣的一個題材在價值維度上也更有著新的拓展和充實,最典型的就是石濤的《對牛彈琴圖》,這幅作品無論是構圖還是內涵都是別出心裁的另類之作,構圖奇崛,筆墨粗狂,意境深邃,箇中的寓意發人深省,尤其是作者自題的“世上琴聲盡說假,不如此牛聽得真”等詩句,更是一語道破天機,將此圖蘊含的深意深入淺出表達出來。此外,這一期間各式各樣的攜琴訪友圖的批量湧現也是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儘管據傳北宋范寬曾經創作過《攜琴訪友圖》,但一般認為這件現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作品乃明人所作,而其餘的明清畫家所創作的這種主題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其主題意思很明顯,借攜琴訪友這一舉動表達那種嚮往林泉之樂的閒情雅緻,在悠悠流水、習習涼風伴隨著陣陣松濤構成的天籟之音中,攜帶一把古琴徜徉在這樣的意境中去拜訪隱居林泉的好友,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一種避世的情緒,這或許與明清之際那種嚴酷的政治社會環境下文人自身處境的艱險有著一定的關係。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明 陳洪綬 《松下撫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明 沈周 《蕉陰弄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明 杜堇 《梅下橫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明 戴進 《攜琴訪友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明 唐寅《聽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明 文徵明 《攜琴訪友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明 張路 《聽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清 石濤 《對牛彈琴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清 黃慎 《攜琴仕女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傳)宋 范寬 《攜琴訪友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清 上睿 《攜琴訪友圖》


弄琴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沉醉於琅琅琴韻中且銷萬古情愁

清 袁江 《攜琴訪友圖》


手弄七絃琴韻古。弄琴圖這一題材的根本旨趣就在於追求那種素雅的清心之境,無論是“調素琴,閱金經”的淡樸之樂,還是“孤桐秘虛鳴,素樸傳幽真”的怡然之情,亦或“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的隱逸之趣,等等這樣的閒適姿態,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放下的心態,在琅琅的琴韻中遠離喧囂、放鬆身心,且銷萬古情愁,活出真我風采,自有一種人生有味是清歡的閒情逸趣,亦不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灑脫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