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武聖關羽為什麼在明清兩朝倍受尊崇?

義門世家


由於歷史統治階級大勢造神運動,再加上明清時期小說《三國演義》的傳播,使對關帝的崇拜和信卬活動達到高潮。清人王侃《江洲筆談》中說“《三國演妙可以通之婦孺,今天下無不知有關忠義者《演義》之功也。即《三國演義》通俗小說,對社會精神生活和民俗心態,尤其是對下層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心態產生的影響極大。胡適曾談到《三國演妙》對“失學國民”的教育作用:“《三國演義》究竟是部絕好的通俗歷史。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魔力。五百年來,無數的失學國民從這部書裡得到了無數的常識和智慧,從這部書裡學會了看書寫信作文的技能,從這部書裡學會了做人與應世的本領”更主要的是學會了關羽的忠義精神及高風亮節,成為日常處世的行為規範以上說明,《三國演義》在普及“關帝崇拜和信仰”這種傳統文化現象,確實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因此,明清時期在世俗社會中興起崇信關帝的民間文化活動在明清時期,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提倡,關羽已被人們普遍接受,所謂“自王公卿士,下迨販夫走卒,窮鄉荒微之氓,莫不搏顙走之恐後,成為一個廣泛被人們崇拜的神靈。明清時期,由於各階級、階層或人們所從事的職業不同,他們在信奉關羽向其作祈禱時,所表達的要求和索取的內容是不同的。

一)在推翻前任統治階級上,神化,天兵相助,助其能統治天下。

明清兩朝的建立,統治者都不約而同地宣稱得到關帝的協助。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修建祭祀神靈的廟宇十座,未將關帝列入。關羽顯靈託夢對明太

祖說:“陛下鄱陽之戰臣舉陰兵十萬為助”,指朱元璋在與陳友亮鄱陽湖決戰時,關羽曾率天兵助戰。

清朝臨入關時,傳說關羽於陣前助戰,據王嵩儒《掌古拾零》載:“天聰汗既主天下,……關帝即率兵助。

二)在農業上,宣傳神靈保佑,風調雨順。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統治階級為了樹立關羽形象。在受到天災人禍時,認為是上天對人們的懲罰。轉移矛盾。

三)行業規矩上,要求人們講究信譽。

古代社會要求講究信譽,無性不可立世,關羽是信譽的化身。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關羽的信仰遍及社會的各個階層,不但受到歷代皇帝的封崇而且在普通百姓中受到普遍的崇拜。關羽擁有封贈賜號多,祭祀廟宇多和崇拜信仰多。這些都顯示了明清時期“關羽現象”已達到歷史的最高峰。此正如明神宗萬曆時人王世貞《前將軍漢壽亭侯關公廟說》中說“蓋上而後王君公下而紅女嬰孺:近而都掖遠而魑結侏傈之鄉,亡不心儀公者清朝雍正帝也說:“自通都有大邑下至山陬村墟窮僻之壤,其人自貞臣賢土仰德崇義之徒.下至愚夫愚婦,兒重走卒之微賤.所在崇飾廟貌奔走祈禳,敬思瞻依,凜然若有所見。

因此,關羽的忠義武勇精神,在協調人與人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加強民族的凝聚力.捍衛民族和國家的尊嚴及主權、領土完整等方面.不可或缺。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和神秘主義的糟粕,這需要辯證地對待。今天在一些地方仍存在恢復關帝崇信的現象.甚至愈演愈烈,這說明消除神權思想鬥爭任重而道遠。


雨夜中的星空


中國人自古講求忠義,關羽在中國曆朝歷代都備受推崇,尤其明清時期達到頂峰。

一、官方推崇。明朝萬曆年間,關羽被朝廷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之後也是多次被加封,到清朝時期,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宜德關聖大帝”,成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官方大力推崇,自然帶動民間的信仰,關羽在整個社會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二、文化推動。明清正是小說發展盛行的時期,《三國演義》正是在明代開始流傳。《三國演義》塑造的關羽形象深入民心,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刮骨療毒等英雄事蹟在民間廣為傳頌。隨著印刷術的推廣,《三國演義》等三國題材的書籍非常流行,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各行各業都拿關羽當做保護神,從而關羽成為許多行業的祖師爺。

三、明間基礎。宋朝時期明間就已經有了關王廟,到了明清時期,明間專門為關羽立廟,與媽祖等天神相當,後期更是與佛祖、觀音一起接受明間祭拜。關帝廟遍佈全國,甚至很多人家中都有關羽神像,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存在關羽信仰。

推崇關公既符合當時統治階級的利益,又能給百姓帶來希望和寄託,時至今日在中國人心中,關公仍然是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崇。


九鈄重


如果說哪位三國人物最厲害,可能會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要說哪位三國人物在後世最受人尊敬,那一定非關羽莫屬。關二哥不但在民間有廣泛的群眾信仰,還得到多個朝代帝王的官方封贈,佛道兩教也都吸納其成為神祗。時至今日,對關公崇拜的不僅限於中國,甚至被華人帶到了全世界。歷史上的名將何止千萬,為什麼關羽能夠獨享這樣的尊榮呢?關羽的形象總體可以概括成三類,即真實歷史中的形象、藝術作品中的形象以及宗教中的形象,而後兩者是在第一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首先我們先看看歷史上的關羽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能有人會說,關羽我們都熟悉,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blabla……,您先別急,您說的這是《三國演義》裡的。《三國演義》畢竟是歷史小說,七分實三分虛,為了使關羽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吸收了很多民間傳說裡的說法,而正史裡對於關羽的記載基本上僅限於《三國志》和裴松之作的注,而且非常簡略。關羽和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在一篇傳記裡,自己的部分一共只佔1000多字。關羽原籍為河東郡解縣(今屬山西省運城市),不知什麼原因逃亡到了涿郡,投靠了起兵討伐黃巾的劉備,從此追隨劉備一生。劉關張三個人雖然曾經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親如兄弟,同睡一床,但是並沒有什麼桃園三結義的橋段。現在只知道關羽比張飛大,劉備和關羽誰大不知道。之後關羽追隨劉備徵黃巾、討董卓、拒袁紹、救徐州、戰袁術,直到被呂布打敗投靠了曹操,這期間關羽並沒什麼表現(或者說史書上沒有記載關羽的表現),但是《三國志》引用傅玄的記載說劉備剛剛投奔曹操的時候,郭嘉曾對曹操說:“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側面說明關羽還是闖出了一些名頭的。之後劉備帶著關羽張飛隨曹操東征呂布。關羽對曹操說,自己想娶呂布手下秦宜祿的妻子杜氏為妻,曹操答應了。後來關羽又跟曹操請求了好幾次,曹操動心眼了,等到打敗呂布找人一看,這個杜氏果然特別漂亮,就自己留下了,這事弄的關羽心裡挺不痛快。回到許昌後,有一次劉備陪曹操打獵,關羽建議趁機殺了曹操,劉備沒同意。

後來劉備受了衣帶詔之後跑路了,殺了車胄又佔了徐州,派關羽守下邳。結果曹操來了一撥攻勢打跑了劉備,抓住了劉備的老婆,又來一撥攻勢抓住了關羽,一起帶回了許昌。曹操讓張遼去試探關羽的想法,關羽明確表示,雖然曹老闆對我不錯,但是我和劉將軍誓同生死,感情更深,等我報效完曹老闆後就走。這時候袁紹很及時的送來了機會,他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縣。曹操派張遼和關羽作為先鋒迎戰,關羽開掛一般的殺了顏良:“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樣武勇的表現別說三國時期,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少有的。曹操因此表奏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並且重加賞賜。但是關羽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封存賞賜,拜書告辭曹操去投靠劉備。曹操下令手下不要追趕(所以也沒有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事)。

接下來劉備帶著人又投靠了劉表,劉表死後孫劉聯合赤壁大戰打敗了曹操,劉備趁機佔了荊州,封關羽為襄陽太守。劉備取了西蜀後,留下關羽鎮守荊州。這期間與關羽有關的有三件事,一是馬超歸降劉備後,關羽給諸葛亮寫信,問馬超這人怎麼樣。諸葛亮回答說馬超是世之人傑,可以和張飛並列,但是比不上你。關羽看信之後很高興。二是刮骨療毒,只是沒說手術是華佗做的。三是孫權向劉備討荊州不成,派呂蒙奪了荊州的三個郡,劉備則派關羽帶兵去回搶。

劉備即位漢中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同年關羽開始進攻曹仁,包圍了樊城。曹操派于禁救援曹仁,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都準備遷都躲避。至此關羽達到了人生巔峰。加上劉備剛剛在漢中擊退了曹操,眼看諸葛亮隆中對設想的興復漢室方略有了實現的可能。可惜輝煌維持的太短暫,之後孫權和曹操聯合,誘降了關羽手下的糜芳和傅士仁,派呂蒙和陸遜襲取了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手下擒殺,死於臨沮,同時被殺的還有關羽的兒子關平。孫權把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並用諸侯的禮節埋葬了關羽的屍骸。後來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關羽死後兒子關興繼承了爵位,沒幾年就去世了,又由另一個兒子關統繼承,關統死後無子,爵位由關興的庶子關彝繼承。關羽應該還有一個女兒,孫權曾為自己的兒子求娶,被關羽拒絕了。後來龐德的兒子龐會隨鍾會鄧艾一起伐蜀,滅蜀之後龐會殺光了關羽所有的後代。可以看出歷史上的關羽驍勇善戰,為國捐軀,是一名忠勇雙全的武將,同時又驕傲自負,最終大意失荊州,給劉備集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陳壽評價關羽雖有“國士之風”,但“剛而自矜”,“以短取敗”。

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關羽一直還都是勇將的象徵,被稱為“萬人敵”,評論一個人勇武常常說他像關羽、張飛。到了隋朝,開始有關羽顯靈的傳說出現,傳說他幫助佛教天台宗的智顗和尚在當陽修建了玉泉寺。唐代開始,關羽逐漸為人們所推崇。從民間來說,一些地區開始流行關羽崇拜,人們稱之為關三郎,是一副凶神的形象,傳說關三郎經常帶著鬼兵進城,會讓人發熱寒戰,甚至提起關三郎都會讓人兩腿發抖。從官方來說,唐德宗時期,關羽作為歷代名將的64位代表之一,和十哲一起配享武廟。佛教為了便於傳教,也把關羽吸收為護法伽藍神。

到了宋代,隨著經濟的發展,世俗文化興盛,三國故事開始流行,“三國”這個大IP逐漸形成。由於宋代理學的興起,學者對於篡漢的曹氏加以貶抑,對於代表正統的劉備加以擁護。人民群眾中也相應的形成了擁劉反曹的觀念。蘇東坡《東坡志林》中有一篇《塗巷小兒聽說三國語》講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關羽不戀富貴、深明大義、盡忠漢室,還喜歡讀儒家經典《春秋》,“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再加上宋室一直以來面臨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因而關羽忠義凜然、抗強助弱的形象愈加為世人所推崇。這些觀念的變化也逐漸影響到官方對關羽的態度。前面講過,從唐代開始關羽作為64位代表之一配享武廟,聽起來挺高端,其實這64位只有畫像,沒有祭品,大夥都是乾坐著看人家吃。直到後唐時期,有博士看不慣,才上奏建議給這老幾十位加上了供品。即便這樣,宋初,關羽還一度被請出武廟,一直到宋仁宗時期才又重獲配享的資格。到了宋徽宗時期,關羽的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先是被封為忠惠公,又加封為武安王、忠義武安王。同時,由於宋徽宗篤信道教,上行下效之下,道教也吸收關羽為其神祗,有了清元真君、崇寧真君等名頭,還出現了關羽協助張天師斬殺危害解州鹽池惡蛟的傳說。至此關羽達成了儒釋道三教封神的成就。南宋朝廷繼續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英濟王,民間的關王廟也在各地興起。元代出現的《三國志平話》以及元雜劇中的三國戲代表著三國文化達到了一個高峰,元雜劇中有三國故事37種,其中以關羽為“正名”的就有11種。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將以及單刀會等等關羽的演義故事都已形成。朝廷繼續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各地方誌對於關羽廟宇的記載也大幅增加。元朝末年還出現了一位關羽的超級粉絲——巴郡人胡琦,他因為仰慕關羽的義勇忠節,編輯了一本《關王事蹟》,書中不僅記錄了關羽生前和死後顯靈的事蹟,還收集了歷朝歷代有關關羽的封號、廟記、碑記以及關羽的神像、年譜、世系圖等等,是一本宗教色彩濃厚的關羽百科全書。為了樹立文武雙全的形象,元代文人還偽造了關羽寫的八篇書信,這些信也都收錄在《關王事蹟》中。元代三國文化以及關羽信仰的蓬勃發展,都為《三國演義》的出現,以及《演義》中關羽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基礎。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明代開始廣為流傳。《三國演義》對關羽形象的成功塑造,推動關羽崇拜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巔峰,並一直流傳至今。明初雖然去除了關羽的王號(同時去除王號的還有姜子牙,所以關羽也不在作為姜子牙的陪襯了),但是專門為他立廟,與天妃、馬祖等同列,等於不再把關羽當成一個忠臣的代表,而是一位神仙了。到了明萬曆年間,朝廷直接給關羽封了帝號,稱作“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還給配了兩個手下,宋朝的陸秀夫和張世傑。

據說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喜歡讀《三國演義》,還當作兵書來學習,有清一代,朝廷對關羽都很敬重,先是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追封了關羽祖上三代為公爵,還把諡號改為“神勇”,之後又屢次增加封號,直到最終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比慈禧25字的諡號還多一個字。

紫禁城坤寧宮前還設有關羽神位,與佛祖、觀音一起接受祭拜。民間對於關羽的信仰更為廣泛,關羽廟遍佈全國,甚至遠銷海外(朝鮮早在壬辰倭亂時,就在入朝明軍將領的要求下修建了關王廟,之後逐漸擴展到全國。越南也修建有關羽廟。

隨著華人華僑的遷徙,關羽廟或關羽祠堂修到了歐美、日本、澳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存在關羽信仰。關羽還從武聖成了財神,並且被諸如白蓮教、三合會、義和團等秘密宗教、結社活動所崇拜。個人認為,現在關羽的地位和三國演義對關羽的形象塑造用很大關係,演義裡,一方面對君主統治者忠心耿耿,另一方面又藐視權貴,符合封建社會統治核心價值觀,其性格簡單粗暴,表面上智商卓越,但誰都能忽悠他,就算他的敵人,低聲下氣的服個軟,他就把頭都送給你,還有其在演義裡個人武力強大,這樣一個頭腦簡單又符合封建主流的強人,當然受到各方愛戴。






一位愛電影的職工


這就要從金人說起,岳飛一生致力於抗金。而清朝老祖宗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就是後金,所以岳飛儘管是民族英雄,但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就是仇人。

但是為了統治需要,清朝也不能直接取締岳飛,因為岳飛是忠順的化身,這樣才能感化漢人。畢竟滿族人僅僅只有幾十萬,而漢族人加起來有上億。

但是統治者也不願意看到這個打過自己老祖宗的人被頂禮膜拜,於是雍正皇帝想了一個辦法,那就重新找出一個民族英雄。

此人就是現在備受推崇的關羽,為了宣傳關公,雍正下令將岳飛移出供奉了幾百年的武廟,追封漢將關羽三代,在全國普建關帝廟,想借關羽之名,將漢人對岳飛的尊崇全部轉移出去。

所以在之後幾百年裡岳飛的地位逐漸下降,哪怕到現在關羽更受人推崇。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個替代品。在明朝的時候,只有人去拜岳飛,很少有人去拜關公的。

北伐戰爭結束後,岳飛與伏羲、神農、黃帝、孔子、關羽等十二位歷代名人列為“先哲類神祀饗祭”,並列入法典,


歷史的波瀾壯闊


自古以來銅關公在我國曆史文化中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關公在後世尊稱為武聖人,一度與孔子地位齊平,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銅關公像,但是關公作為一名武將,在歷史上關公也並不是武力最高的。

一、為什麼銅關公在後世如此的備受推崇?

回望歷史關公死後,孫權是第一個追封關公為“忠義侯”的,隨後在公元260年劉備之子劉禪追封關公為壯繆候,曹操則追封關公為“荊王”,在這一時期人們對關公的印象是一位對劉備對蜀漢有著忠勇之名的能征善戰的武將,在這一時期關公的名聲並不是十分的受推崇。

後來隨著朝代的更替,各朝各代的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便把關公成為忠義仁勇的化身,此後關公的地位也就在後世備受推崇,由侯封為王,在追封為武聖人,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關羽也因此成為教育人們忠君愛國信念的典例。

關公不僅是忠義仁勇的代表,在民間還是全能神、武財神,明清時期的商人推崇關羽掛印封金、一介不取的故事,尊關羽為義財神。於是關帝在履行扶正壓邪、護佑眾生職責的同時,又多了一項保佑商家招財進寶的職責。

關公在後世是忠義仁勇的化身,非常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很好的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這也就是為什麼銅關公在後世備受推崇的原因。

二、為何在明清兩朝備受推崇呢?

據傳,在滿清入關不久康熙朝,康熙皇帝為了籠絡漢人使其臣服,親自編導一場有特殊意義的戲。一天早朝,康熙帝對大臣們說,朕,每天在去朝堂的路上,總聽見身後有腳步聲,但往後一看並沒有人。諸位愛卿說說這是為什麼?一位大臣提議說,皇上可以問問他是何人。於是,第二天早朝,諸位大臣都藏於皇上早朝的路旁,果然聽見皇上身後有人走路的腳步聲。只見皇上問道,身後何人?答曰,二弟雲長。所為何事?答曰,討個封賞。看到這裡大臣們心裡明白了,原來,康熙爺是劉備轉世。康熙皇帝既然是劉備轉世,劉備又是長期在漢人心目是正統的代表,那麼滿人入關統治中原,康熙當皇帝就不是異族入侵,是玉皇大帝的安排,是正統的,是名正言順的。關羽既然是皇帝的結義兄弟,當然要加以封賞。

更重要是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康熙皇帝當然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所以,在清朝,從康熙開始歷代皇帝對關羽都有封號。從“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到“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伴隨著關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間也日益普及。因而造成了在清朝關帝廟的數量之多和香火之盛是別的朝代無法比擬的。


不講李說史


其實在清康熙以前,民間參拜最多的武聖人是岳飛。關羽雖然在民間也有參拜,但香火遠比不上岳飛。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只是岳飛抗擊的對象是金朝。金朝是女真人建立起來的政權,而女真人又是滿族的祖先。康熙認為過度宣揚岳飛會引起民眾對滿族的不滿,容易引起動亂,不利於統治。但敗武聖人在民間流傳很廣,強行禁止肯定會引起騷亂。於是康熙就找了同樣是忠義代表又與自己祖宗無關的關羽作為武聖人,並且親自在民間推廣。民間信仰遂從拜岳飛改成了拜關公。


足下三尺


關羽,字雲長,三國時期的著名將領。由於他赤膽忠心,一直忠誠於梟雄劉備,說到武聖,要提到岳飛,清朝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的神化關羽,一直以來就有個說法。在清朝之前,武聖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但清朝自稱是金朝女真人之後,清初的國號就叫後金。清統一後,要立一個武聖,又不能立岳飛。因為岳飛抗金,如果立岳飛,不是鼓勵百姓抗清嗎?所以,清朝舍岳飛不用,相中了一直被神化的關羽。清朝帝后對關羽非常尊敬,如果在宮裡上演與關羽有關的戲,帝后都要離座繞場走,再落座。



古今牛人匯


清朝以前的武聖人是岳飛,是滿族人後來才把關公塑造成武聖人的,因為岳飛是抗金名將,滿族人又自詡是後金傳人,宣傳岳飛容易挑動南北對立的民族情緒。明朝是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從始至終都是崇尚忠孝,所以就崇拜關羽


請不要跟我比正能量


關羽是忠義的象徵,領袖考察干部,忠義是第一位的,能力是第二位的!

有能力,無忠義,是呂布!

一正一反!


某掃地僧


關羽在明朝受尊崇原因是明朝軍隊在抗擊外敵時,需要樹立一個偶像,來激勵士氣。清朝時依然受尊崇是因為清朝統治者為了迎合漢族人的喜好,取得中原人士的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