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的記憶中最鍾情的家鄉美食是什麼?

營養師江新鈺


你的記憶中最鍾情的家鄉美食是什麼!

我的家鄉在四川廣安!那是一片美麗而富饒土地,人傑地靈,養育一代偉人,深深為之驕傲!

來說說美食吧,

讓我鍾情美食太多!隨便說幾個,

嶽池米粉,砂鍋粉,廣安鹽皮蛋,豆花飯,豆花魚,



提起生活丶擁抱未來


童年的記憶漸行漸遠,兒時的味道卻一直留在身上。

長大後的我們,就算吃到與小時候一模一樣的食物,咀嚼之間,口腔裡似乎也沒有兒時的味道迴盪了,這同樣也是一個不解之迷。

到底是我們的口味變了,還是食物變了?

小時候,能吃到媽媽親手做的月餅入口的那一刻是一種不能言表的感覺;那時月餅的種類不像現在的這麼多,記憶中大概只有蓮蓉、五仁、豆沙、蛋黃、棗泥等5、6種。但這在當時已經足夠讓我們饕餮一番了。最開心的還是一家人晚上圍著一張擺滿瓜果點心的桌子邊賞月邊嘮家長。小孩是隻管吃,大人偶爾會給我們講一些關於常鵝呀、美國人登月呀一類的故事,現在想想還是蠻應景的。一想起這些就是一種幸福的滿足感。

我們總會抱怨:“這個一點也不好吃,怎麼和小時候的味道不一樣了?”因此,慢慢的小時候的味道也就成了人們意識裡最美的味道了,其實我記憶中最鍾情的家鄉美食就是“媽媽做的...“

在此送於大家一首唐代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 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吉安谷


我記憶中最鍾情的家鄉美食當然是老北京炸醬麵了。

炸醬麵,我從小吃到大就沒有中斷過,隔幾天不吃一次,覺得心裡好像每空落落的。

炸醬麵,在別人看來可能是再普通不過的一道家常便飯,我卻不這樣認為,我把吃炸醬麵當成我生命中最喜歡的一道美食。每次吃到一碗炸醬麵,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舒服,一個字:爽。

今天悟空的問題又一次話提醒了我,本來還想說中午吃什麼呢?這下不用想了,就是我最愛吃的老北京炸醬麵了。

老北京炸醬麵最正宗的是自己合面、擀麵。這樣能把自己的感情融進面中,吃出家鄉的味道,有一種親近感。

小時候媽媽經常給我們做炸醬麵,都是自己手擀,很少去外面買,因為自己做的麵條有很多的愛在裡面。

合面時加一點點鹽,據說這樣合出的麵筋鬥。面合好後,放置一會兒,擀成薄薄的圓片,摺疊,切出粗細均勻的麵條🍜,有媽媽味道的麵條🍜就做好了。

吃老北京炸醬麵最重要的是菜碼 ,根據自己的喜好可以切點蘿蔔絲,黃瓜絲,胡蘿蔔絲,白菜絲,土豆絲等等。但是,白菜和胡蘿蔔,土豆絲要過熱水汆燙。

炸醬也是有講究的,肥瘦豬肉🐷切成丁,鍋中倒油,油熱放蔥、姜,肉丁入鍋煸炒,待肉丁變色後,倒進黃醬,煸炒時間要長一點,快出鍋時再放些蔥花,取出,炸醬就完成了。

煮麵條不能煮的時間太長,也不能太短,煮的時間短可能會煮不熟,那樣的話吃到胃裡非常的不好消化,而且口感也不好。煮的時間長了的話麵條就會非常的軟,根本就沒法吃,所以一定要掌握好火候。

冬天吃一碗炸醬麵,可以一邊吃麵一邊喝湯,這樣有助於消化還能暖胃抗寒。

夏天吃炸醬麵,將煮熟的麵條過一下涼白開水,再加上一些菜碼,吃的那叫一個爽。

所以說,這老北京炸醬麵,無論什麼季節吃都可以,隨意,不需要什麼儀式感。

另外,吃麵條🍜之前,再拍幾瓣蒜,搗碎,放一些醋,少量鹽,調成醋蒜汁,澆在撈出並拌好炸醬的麵條上,攪拌均勻後,哇哇,那味道,簡直是太棒了!

一碗香噴噴的炸醬麵就這樣可以敞開懷大吃了,真是吃出幸福感。這濃濃的情,純純的愛都融進這一碗麵條中。











水果阿蘭


我最鍾情的家鄉美食是,每年大年夜,母親為我們做出的五花肉片和大白菜炒涼粉。

記得那還是我小的時候,小學畢業之前的那幾年,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那個年代。我家住華北農村,記憶的開始年代是包產到戶前,生產隊分的糧食不夠一家人吃。平時吃飯的時候都是要讓大姐二姐和父親每人吃一個玉米麵黃餅子,因為他們三人是家裡的頂樑柱-掙公分的全勞力,然後再留出下一頓的三個餅子,剩下的才是母親和我還有我三姐我們三個吃的乾糧,一般我們三個每人每頓吃半個到三分之一的餅子,剩下的就是用菜湯灌飽了。

因為當時糧食不夠吃,家裡有了一些錢要攢起來買糧食,平時除了家裡存的醃肉不買新鮮肉,所以每年過年是我們過肉癮的難得機會。

我們老家有一個習俗,就是大年夜家裡的成年男人要去給同族或是有威望的長輩拜年。父親都是天黑以後抓緊時間去走訪長輩,去拜年,完成任務之後趕緊回到家中,接受下來小輩的拜年祝福。

在給父母拜年的人中有我的叔伯兄弟們,也有同族的我的侄子抑或是孫子們,也有我的乾哥乾弟們,還有街坊鄰居比我父母輩份小的許多成年男人們。

這些來給父母拜年送祝福的人的到來,是父母最為重視的大事情,除了拿出買好的過年糖果瓜子請大家品嚐,還擺上酒席拿出好酒好菜請這些晚輩們痛飲,最後的一道菜就是母親最拿手的小肉片白菜炒涼粉。

在整理年豬肉時,母親每年都選出上好的五花肉,三十下午做餃子餡時就留好了白菜芯,還有就是用自家產的蕎麥上石碾人工推出然後上鍋熬製的顫顫涼粉,等到來給父母拜年的人們酒喝的差不多了,母親就開始了最後一道菜的製作,大約十分鐘的時間之後,一大盤熱氣騰騰的小肉片白菜炒涼粉就端上桌了。每每這個時候,大家都會不停地嘖嘖稱讚肉片如何的鮮嫩,白菜如何的香軟,涼粉如何的勁道爽滑,聽著這些年長的人們的稱讚,我的口水都是不斷線的往肚子裡咽。還好,因為我們年齡小,母親都是給我和姐姐每人留出一小碗,等到拜年的人們走後,就是我和三姐大快朵頤的幸福時刻。當時,母親也說好吃,她只是在我和三姐的每隻碗裡吃兩三口就說自己吃飽了。我們年紀小不懂事,遇見好吃的就一掃而光了。

菜雖然是母親做的,拜年的人也是給我父母拜年的,但當地風俗習慣,女人只是站在一旁招呼客人們吃吃吃,自己從來不動筷子的。現在想起來,母親是多麼地偉大啊!

隨著時間推移,包產到戶以後,農村的糧食慢慢的富足起來,我也慢慢的不用那麼的忍飢挨餓了,可是我記憶中的那個小肉片白菜炒涼粉的美好回憶,也許是因了生活的日益富足再吃不出那種如醉如痴的香甜了,這算是生活的一個遺憾吧!


蘆葦草旅遊


我的家鄉坐落於西江邊上,在這裡我生長了23個年頭,在這裡的一切我都如此熟悉,尤其是那家鄉的美食讓我最不能忘懷。長大後出去上學、工作,回到家鄉必然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回味這個味道。這道食物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是填飽肚子,而更多是一種情懷。它有個別緻的名字--竹篙粉。

它類似於廣式腸粉,因晾掛於竹篙上而得此名。做竹篙粉的米漿是用當地的粘米打成粉狀衝就,還記得小時候,家裡沒有錢,媽媽就會盛兩斤米讓我們拿去換粉吃。為什麼要把粉在竹篙上呢?因為在我們這邊天氣比較溼熱,竹篙粉堆壘在一起很容易發臭變酸,聰明的德慶人便把它晾掛於竹篙上,後來發現這樣的粉夾雜著竹子的清香,味道更為鮮美,於是便有了這獨具特色的竹篙粉。

竹篙粉有個經典吃法,就是把粉切成條狀裝盤,在上面淋上特製的醬汁,喜歡吃辣的可以夾上兩顆酸辣,就著一碗白粥,一天便從一份簡單的美味開始。酸椒豐富口感,白粥消解油膩,漸漸地便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在在我們家鄉大街小巷都能看見竹篙粉的店鋪,口味雖不斷創新豐富,但竹篙粉的精髓“爽、滑、香”,以及那一勺經典醬汁,仍然保留。要數我最鍾情的家鄉美食,竹篙粉便一定有名字,表白竹篙粉!


胡說八道自由站


從小生長在天津市河西區,位於西南樓原4路公交站附近有一家西南樓飯館,早晨賣各種早點,有午餐和晚餐。記得小時候最喜歡早早起來跟同學一起去早點部吃早點,各種燒餅,饅頭,蒸餅,油條,豆漿,豆腐腦,遠遠的就會聞到一股豆香味,豆漿二分錢一碗,嫩嫩的豆腐腦三分錢一碗,燒餅四分錢一兩糧票一個,烤餅六分錢二兩糧票一個。混沌9分錢一碗一兩糧票,絕對是真正的高湯,雖不像現在雲吞的肉那麼多但還是小時候的餛飩好吃。午餐有米飯,饅頭,花捲等各種麵食還有炒菜。有時候我會去吃二兩炒麵6分錢一兩糧票賣你一兩炒麵,那時候年齡小吃二三兩就足夠了,那時候的炒麵端上來油亮油亮的,像細鉛絲一樣特別勁道,吃完炒麵再喝一碗免費供給的米湯別提有多帶勁兒啦!

文革期間我跟同學們在店裡學工勞動,除了做一些大人們安排的工作以外,也做做宣傳為大家朗誦毛主席語錄,所以對那裡的美食非常瞭解,如果來不及做飯也可以買一個菜回家也很便宜,但是那時候工資水平很低也是買不起。

最令我難忘的就是小時候吃的早點太好吃啦!


xuefen23961234


上中學時候,我在焦作三中,最喜歡三中的調餅(一塊錢一份),門口一個老阿姨賣的燒餅夾串夾菜夾雞蛋(一塊錢一份),學校對面的素米線(兩塊錢一份)。那時候上晚自習,每天得零花錢就是一個硬幣,所以只能吃一塊錢的飯,偶爾一天不吃飯攢兩天可以去吃一碗米線,其實正在長身體根本吃不飽,但是覺得真是美味。越是稀缺的東西,越是珍貴。


布魯張


我是個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只有每週末,姥姥才會帶著我和姐姐去我們村口的早點攤,吃老豆腐+果子 ,我小時候很能吃,姥姥給我跟姐姐一人兩根,一塊錢六根吧,我印象裡我每次都能吃到三根半到四根,姥姥疼我,姐姐愛我,他們都不捨得吃,對我來說家鄉美食不僅僅在於小吃的味道和特色,更多的還在於我們對家鄉對親人的愛與思念。


自媒體領域小學生KKLL


我記憶中最好吃的就是老媽做的黃元米果,黃元米果是贛州客家人的傳統點心美食,小時候到了冬天,大人們忙完了農活,就幾家人合在一起打餈粑和黃元米果,做黃元米果很有講究的;

首先要把贛南山上特有的一種灌木樹(學名黃瑞木,也是一味中藥材) 砍回來曬乾燒成灰,用開水濾灰得到黃元柴植物鹼水,再用贛南山區種植的大禾米浸泡6小時以上蒸熟後與黃元柴鹼水混合後倒入石臼 然後五六個人用特製的木棍擠兌米飯,口中還喊著口號,十分有趣好玩,把米飯擠爛後 ,取出來做成橢圓形的塊狀(有的地方叫黃板),趁熱新鮮的米果可以粘糖吃,很糯很香(一種自然鹼水的香味) ,吃不完的就用黃元柴鹼水浸泡保存,可以留幾個月不壞,想吃或來客人了就拿出來煮熟,用兩個雞蛋和一點瘦肉壓面,這是以前招待貴客的禮遇,看著一碗金黃的米果美食,口水直流,至今回味無窮。




文橙武醬


很多地方都有燒餅,這是一種大眾美食,而每個地方的燒餅也有每個地方的持色。說說我們河南老家美食,有燴麵;胡辣湯,燒餅最喜歡的,而且這些燒餅都有多芝麻,而且芝麻是我們這裡特產,都是自產加工,做出來燒餅外焦裡嫩,可以切開裡面加一些海帶,雞蛋:豆腐皮,這就是燒餅夾菜,還可以加滷肉,牛羊肉,特別好吃,可我們那個時候是吃不到夾菜燒餅,我小的時候父親在供銷社買,讓我的印象特別深刻,當時生活條件很堅苦,過節時侯大人才給賣。在我印象中一毛錢一個燒餅,那就是很奢侈的事了,我的記憶裡那燒餅餅又大又圓,外面焦黃:焦黃的,餅裡面嫩嫩的特香,拿到手特高興,邊吃邊往家跑,那時候打燒餅是在吊爐裡面,底下燒是木炭,木炭烤出來燒餅特別香,味道特別棒,只過現在的燒餅很少有用木炭烤的,也找不到那時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