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現在的職場越來越不穩定,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這篇文章我本來不想寫,因為一定會有偏激的人,說我在販賣焦慮。但作為一個自媒體,如果左搖右擺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那寫作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所以,我今天寧願冒著罵販賣焦慮的風險,也要提醒忠實粉絲們,從2019年開始後的10年裡,提前做好準備,避免以後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動盪的職場淘汰。

現在的職場越來越不穩定,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最近一兩年裡,各種企業裁員的新聞特別多。前段時間,就連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甲骨文都宣佈:從研發中心砍掉500人。

以前,我們覺得:只有工作能力不強的人才會被淘汰。但現在,甲骨文用實力告訴我們:即使能力再強,在職場上也沒有鐵飯碗。

我身邊有個朋友,去年年底離職,到現在為止還沒找到工作。

一來是自己看不上某些崗位;二來是與以往相比,招人的企業真的變少了。而這是他裸辭之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包括他在內的很多朋友跟我抱怨:

怎麼感覺今年好像很多企業在一夜之間都不招人了一樣。

昨天,我的小社群裡有人討論:

每天都想離職,不想上班。自由職業會不會是未來的大趨勢所在?

我想肯定地說:是的

10年之後,大量崗位會消失,而自由職業者將會變成很重要的一股生產力。

現在的職場越來越不穩定,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為什麼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美國《經濟學人》曾經統計了從1990年到2014年這20多年的職場變化。發現:在公司坐班的穩定工作者,比例下降一半,而自由職業者上升一倍。

現在的職場越來越不穩定,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①對於企業來說,和自由職業者合作更省錢

有數據顯示:企業招聘一名合適的員工,需要90-120天,但找一個合適的自由職業者,可能只需要兩三天。

所以,為了節省人力和物力,如今企業的很多工作都是通過外部資源來完成的。也就是說:工作不一定要交給內部的人去做,外包可能更划算。

現在的職場越來越不穩定,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我們來算筆賬:

在我原來工作的公司,僱傭一個新媒體內容編輯,一個月要10k的工資,其主要工作量就是2天產出1篇原創文章,1個月15篇。

而這個原創工作如果外包的話,找別人寫一篇一般500塊可以搞定,一個月15篇才7500塊,而且不用交社保公積金。

所以,對於企業的部分工作來說,外包更加划算,而這麼一來,留下的職位也讓會讓公司的員工缺乏安全感。


②員工缺乏安全感,90後更想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

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90後已經開始謀劃做副業了,有了副業之後,他們受不了領導就會直接跳槽。

我認識一個攝影師朋友,他的正常工作是在公司攝影棚裡攝影,老闆讓拍什麼就拍什麼。但如果老闆跟他生氣,他一點也不犯怵。

記得有一次他跟老闆當面懟:

你要是能尊重我,那我就幹,你要是不尊重我,那我也不是非得要這份工作,我還有兼職。

現在的90後現在不怕老闆。因為他們的出路很多,所以不會待在一個地方受委屈。

現在的職場越來越不穩定,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③機器式工作終將終結

全職工作者,或者說僱傭制,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因為在工業時代,大部分工人其實本質上是機器的延伸,所以他們必須像機器一樣,待在一個地方,整齊劃一的工作。
但全職員工並不是保證經濟正常運行的唯一工作方式,它只是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用以滿足工作需求的產物。隨著新型工作方式的出現,這一歷史階段很快就會壽終正寢。

其實我之所以說自由職業是未來的趨勢,是因為我身邊肉眼可見的自由職業者越來越多了。

比如,藍田,2016年年底開始做自由職業,靠寫作為生;比如,大蔥,2017年開始做自由職業,靠約稿撰稿為生。比如,我上面提到的攝影師朋友,現在已經脫離了職場,只要在社交平臺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就有源源不斷的單子找他。

所以,互聯網時代有互聯網時代的工作方式。

現在的職場越來越不穩定,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我之前看過一本書,裡面說:

未來企業員工會減少,大家的工作狀態更可能會是這個樣子-有特長和專業能力的人不用上班,每天早上起來打開電腦,在網絡平臺上接收各個公司發佈的任務,大數據會幫公司和自由職業者最精準地進行匹配。

既然一定會變,那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應該做什麼,才能保證自己能應對10年後的職場風險?


普通人如何應對這種趨勢?


001找到自驅力,想清楚自己能提供的價值:

在被僱傭的時代,我們給公司打工,即便你做的是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但忍一忍總能過得去,畢竟一想到每個月月初固定有工資可以拿,就什麼都不是事兒。

有份固定的工作看起來很美好,但如果這份固定的工作內容自己不喜歡,那麼在這個階段,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養成一個缺點,就是:

把工作和痛苦相關聯,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是什麼。也從來不去想,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樣的事業。

所以,我們開始混日子,每天一開電腦,就盼著下班。

現在的職場越來越不穩定,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雖然每個月的工資是下個月發,但其實你簽了合同,不出大錯,就相當於工資是公司提前預支給你的,你知道自己每個月幹多幹少,都拿得到那份工資。

但對於自由職業者來說,“先做事,後賺錢,並且按完成度和質量賺錢”是常態。所以,在自由職業的過程中,我們最應該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到自己長期熱愛的發展方向,因為這份熱愛會給與我們“自驅力”。

什麼意思?簡單來講,你工作不是因為錢驅動,而是因為內心的熱愛在驅動。這樣你做自由職業才能做得長久。

但什麼是熱愛?什麼會驅動你一直努力?往高處說,其實就是做完這件事,你會獲得的價值感。你所做的事情,是對別人有幫助的,甚至是對社會發展有幫助的。

就比如我自己,我自由職業的主要任務就是寫文章。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寫文章是件很痛苦的事,但我為什麼能堅持?除了能通過寫作拿到收入之外,我更享受我的乾貨文章幫助粉絲解決了職業迷茫的問題。

每次粉絲來感謝我,我都會從他們的言語裡獲得無比大的動力(感覺自己半夜爬起來都能再寫個10篇)

所以,在做自由職業之前,不要因為看什麼行業賺錢就去做什麼行業,而是要仔細想想,你做什麼事情給自己帶來了最大的價值感?

現在的職場越來越不穩定,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002抱團發展,著重開發自己的弱關係:

我從2018年年初開始做自由職業,在這個過程中,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單個自由職業者的力量還是薄弱的。

因為當你脫離職場之後,你的眼界會變窄,你的行業嗅覺會不靈敏。所以必須適時地和身邊的朋友,合作者進行深入溝通,獲取一定的情報。尤其是要維護好自己的弱關係。

什麼是弱關係?

舉個例子。

剛畢業的時候,我來北京找工作,完全沒有人脈圈子,只能靠自己投簡歷面試,無線循環。但身邊有個同學,沒幾天時間就去了一家翻譯公司,月薪3500(2014年)。她找工作就動用了弱關係-她姐姐的朋友。

之所以叫弱關係,是因為她姐姐的朋友和她並不認識,而在這種狀態下,她們兩個的圈子是完全不同的,接觸的東西也不同,所以能提供更多新鮮的機會。

另外,除了行業嗅覺不靈敏之外,單個自由職業者的戰鬥力也會相應變弱。

舉個例子。

我自由職業之後,其中一份工作是給得到APP寫講書稿,一篇稿子有6000塊稿費。本來我以為自己可以靠這份工作活得很滋潤。但現實是單個的兼職作者不如外包工作室更受歡迎。2018年年中,得到撤掉了一些產出量不高,以及質量不高的兼職作者,轉而更願意和專業的外包工作室合作。這些工作室其實也不是公司,只是以幾個人為夥的一個小團隊,大家協作工作,戰鬥力更強一些。

所以,以後自由職業者如果抱團發展,前景會更加廣闊。

現在的職場越來越不穩定,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003提前享受自律,自由職業不是996,而是007:

自由職業最大的缺點就是,你可能比在公司996的時候還要忙。

說一下我自由職業的狀態,基本沒有好好享受過一個週末。即便是出去旅遊,晚上也要打開電腦,把該做的工作做完。

所以,當你真的進入自由職業之後,最需要改變和調整的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包括管理自己的作息,管理自己做事的效率。不自律的人是很難把自由職業這份工作做下去的。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強制自己自律呢?有。

在剛開始做自由職業的時候,我也很頹廢,每天睡到自然醒,什麼都沒幹,拖拖拉拉一天又過去了。後來意識到不能再保持這種狀態,於是我提起揹包,帶著電腦,在家附近找了一家咖啡館,每天像正常上班一樣,早上9點出門,晚上7點回家。效率比自己呆在家裡要高很多。

自由職業的自律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所以可以趁現在早早培養自己的時間觀念,休息的時候不要過度放縱,該看書就看看書,該學習就學習。提前進入自由職業的狀態。

現在的職場越來越不穩定,自由職業是大勢所趨?


004做好財富規劃,應對每月不穩定的收益:

收入不穩定,是每個人不敢投身自由職業的一大攔路虎。

而對於自由職業來說,關於工資問題,更適合回答的是:我年薪是多少。而不是:我月薪是多少。

因為自由職業很有可能某個月會一分錢都不掙。

現在社會,大部分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是“掙多少,花多少”,每個月工資一發,花唄全部扣掉。

這種狀態是完全不適合做自由職業的,對於一個想投身自由這也的人來說,在放棄全職工作之前,起碼要保證自己有半年的生活積蓄,也就是說:半年時間,即便你一分錢都不掙,也能正常生活下去。

自由職業很難,但自由職業是趨勢。提前佈局,總是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