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大史官


慈禧保證清朝不亡,靠的不全是威懾力,她更多的是用一套帝王心術,儘可能的籠絡住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把清政府的利益基本盤做到了最大。

或者也可以這麼說,慈禧是靠著一套御人手腕才保證了清朝不亡。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帝帶著老婆孩子跑路,東南半壁江山掌握在太平天國和漢人團練武裝手上,就連北京城也被英法聯軍包圍。此時滿清政府這艘破船四處漏水,離沉沒就差半步之遙了。

既然如此,清政府為什麼在此之後又苟延殘喘了五十多年呢?

因為慈禧找到了一個利益平衡點,主動把利益蛋糕切了,分給了更多的人。

從1861年開始,慈禧與漢人軍頭之間達成了一種類似僱主和承包商之間的關係。

這種關係說白了,就是慈禧把曾國藩、李鴻章這些原來的普通員工,也變成了股東。只要公司還活著,大家就都能分紅。公司要完了,大家就都沒分紅了。你說漢人軍頭們能不為保住大清而賣命嗎?


當然,慈禧也不傻,她養著一幫爪牙,如果控制不住,自己也可能會被爪牙反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慈禧向八國聯軍宣戰,東南督撫直接互保,公然集體抗命,搞得事後慈禧也拿他們沒辦法。

所以在慈禧活著時,她除了分紅外,玩得最溜的一招就是讓這幫軍頭們相互撕,消耗他們的精力,讓他們都沒力氣有異心。而這一撕,就從1861年撕到了1901年。

1901年之後,李鴻章、劉坤一等人先後病死,舊北洋系和舊南洋系沒落。朝廷缺乏一個人出來挑起洋務運動的大旗,而當時張之洞也老不堪用了,於是慈禧就大膽啟用了還算是新人的袁世凱。



1901~1907年之間,袁世凱為清政府這艘破船忙前忙後,六年時間建樹頗豐。眼看著袁世凱又成了新旗幟,於是慈禧故技重施,放岑春煊和鐵良去和袁世凱互撕。最後把袁世凱搞了下去,而慈禧則收繳了袁世凱的新政成果。

至於袁世凱嘛,明升暗降,吃了啞巴虧還不敢吭聲。而他不敢吭聲,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慈禧只犧牲了他一個人,大部分漢人地方大員的利益,慈禧還是保障了。

綜上所述,慈禧能力保滿清不垮,其實靠的不全是威懾力,她更多的是用一種手腕把地方大員給控制住了。如果說慈禧真是全憑威懾力維繫朝廷,庚子年,東南督撫又豈敢拋開朝廷搞東南互保呢?(東南互保最重要的原因是開戰不符合漢人地方大員的利益)



1908年,慈禧病死,隨即以載灃為代表的一票政治白痴上臺,他們相比於慈禧,威懾力其實是不差的。缺的只是御人手腕。

也就是所謂的吃像太難看了,在剝奪了漢人大員的股份後,居然還幻想漢人大員繼續給他們賣命,這不是白日做夢嗎?

1909年,袁世凱被載灃趕回老家,八旗貴胄與北洋系正式撕破臉。

同年,張之洞病死,維繫派系與清朝中央政府之間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了。

張之洞死前,曾勸過載灃,讓他不要玩的過火了,但載灃不聽。

1910年,八旗少壯派控制了大部分的實權崗位,此時的利益矛盾非常尖銳。

1911年5月,志得意滿的載灃搞出了一個愚蠢到無法形容的皇族內閣,此舉算是徹底把漢人地方大員完全得罪了。

得罪漢人地方大員的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漢族官僚們徹底認識到滿清朝廷完全不想跟他們分享權力,於是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漢地十八省的督撫大佬們都撂挑子不幹了!



其實像武昌起義這種規模的起義,庚子年之後有五次,比如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參加起義軍的人數高達三萬多,革命黨攻克了上慄等多個縣城,逼得清政府調集三省五萬大軍才徹底平定。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慈禧不死,或者說載灃等人不打破政治平衡,武昌起義可能也就是第二個萍瀏醴起義而已。因為清政府手中掌控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

換而言之,當時無論是載灃那幫保皇派還是革命派,力量其實都非常弱小,真正在中國具有統治力的是袁世凱這幫人(在當時被統稱為立憲派)。真正推倒清政府的力量,就是這幫官員。

慈禧活著時,她對這幫人是又打又拉,始終給他們畫大餅,始終沒撕破臉皮,清政府有這幫人的支持,革命自然不可能成功。但載灃得罪了這幫人後,他就站在了立憲派的對立面,此時的清政府沒有基本盤了,又豈能不玩完呢?


Mer86


不得不說,慈禧太后在滿清末年時代的威懾力是相當強大的。她是滿清末年政治上的女強人,被朝野稱為老佛爺,她在政治上確實有相當大的天分,能夠緊緊把持朝政,控制朝中大臣。如果武昌起義的時候,慈禧太后還在世的話,滿清基本上是不會那麼快滅亡的。

慈禧太后執政半個世紀,有了豐富的執政經驗,而且她的威信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老年,她的執政經驗完全是爐火純青了,當時朝中即便是多麼強大的滿漢大臣,到了慈禧面前無一不戰戰兢兢。據宮裡的人在民國的時候回憶,慈禧平時的時候,和一個普通和藹的老太太沒有什麼兩樣。但是一涉及政治權力方面的事情,眼光立刻變得無比銳利,在那種情況下,周圍的人連大氣都不敢喘。那些實力強大的大臣如李鴻章、袁世凱等,在她面前都如同乖巧溫順的免子一樣。

實際上,滿清的滅亡有好幾個失誤,首先是在金融市場的失誤,不過這個和滿清倒沒有多大的關係。據說是西方列強為了即將到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做準備,進行了一場所謂的橡膠戰爭,而滿清不幸被這場戰爭所擊中,導致出現了大規模的虧損。而滿清中央以攝政王載沛為首,居然打算將鐵路收歸國有,以此做抵押來度過這場危機。結果實施不當,引發了大規模的保路運動。在載沛等人眼裡看來,這完全是動亂,居然決定用武力強行鎮壓。

如果慈禧太后還在世的話,碰到這種情況,肯定不會如此輕率地做決定。因為以她的幾十年的執政經驗,肯定能從事件表象中,嗅覺到事情的嚴重性,會把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會引發如此之大的動亂。載沛等人看到四川亂了起來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派就近的湖北新軍前往鎮壓,這件事的結果是,一個亂子還沒有平息下去,結果另外一個更大的亂子又起來了。只能說攝政王載沛實在是太年輕,經驗閱歷方面都不足,以慈禧太后的老道肯定不會這麼幹。即使這麼幹,肯定也會留有很多的後手,絕不會搞得一團糟。

事實上,最終引起滿清滅亡的是北洋軍閥,北洋軍閥的首領袁世凱對北洋軍有很大的掌控力,而攝政王等人根本就指揮不動北洋軍。但是這些到了慈禧太后那裡一切都不是問題,因為有慈禧太后在,袁世凱根本不敢有任何的異動。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派袁世凱南下平叛的話,只需下一道聖旨即可。袁世凱也只敢乖乖的立刻帶兵出征,根本不可能向朝廷提各種要求。

攝政王載沛在滿清末年的時候,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張之洞勸他的時候,他就說“有兵在”,在他眼裡只要有北洋軍在,就可以平定一切。張之洞就說不願聞此亡國之音,事實上張之洞早就看出來了,以載沛的名望和實力根本就掌控不了北洋軍。但是慈禧太后在的話,掌控北洋軍肯定沒有任何問題。北洋六鎮是當時中國實力最強大的一股軍隊,在國內沒有任何軍隊的實力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當時國內雖然號稱有36鎮,但事實上很多都是空殼子,除了北洋六鎮之外,也就湖北新軍實力稍微強一點點。但是在武昌起義之後的作戰中,湖北新軍也完全不是北洋軍的對手。而在民國,由於袁世凱違憲,孫中山組織革命,北洋軍完全是以碾壓的態勢擊敗孫中山組織的二次革命。

慈禧太后不在,攝政王載沛和隆裕太后根本掌控不了北洋軍,所以給了袁世凱逼宮的機會。如果慈禧太后在的話,北洋軍應該很快就能擊敗湖北新軍,收復武昌。而其他各地軍隊的實力則更加弱小,根本不是北洋軍的對手,所以滿清收服武昌之後,完全可以循序漸進地攻下各省,革命軍估計只能和孫中山一樣逃亡海外。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慈禧太后對於大清王朝確實起到了續命的作用!很多人覺得如果晚清時期沒有慈禧太后臨朝聽政、把持朝政;中國也許便可以完成維新變法走向現代化強國!但實際上慈禧太后才是清朝時期最後的救命稻草。


儘管慈禧太后作為一介女流。在當時對於權術和奢侈的生活有著極高的要求和嚮往。慈禧太后日常的生活起居也十分鋪張浪費。但是慈禧太后卻在用人方面大膽的啟用能人。比如說晚清時期的四大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全是因為慈禧太后的重用,而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和聲名!同時也挽救了搖搖欲墜的晚清政府。使得這座千瘡百孔的大船繼續向前駛進。





反觀之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親兒子,光緒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親外甥和親侄子。後來也過繼給慈禧太后做了乾兒子。也就是說,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在位期間,慈禧太后實際上也並非對其趕盡殺絕。而是在對其短暫的放權之後發現兩任皇帝均不具有亂世之中治理國家、挽救滿清政府的能力。因此慈禧太后才一而再、再而三的退隱後宮又復出主持朝政。


我們來看一下,持續了103天的百日維新。也就是著名的戊戌變法。光緒皇帝想要憑戒指一群只會讀書寫文章的文人。來實現改變中國國體,變法圖強的目的。但事實上是變法期間頒佈的許多政策都不符合當時的國情,同時也嚴重的觸犯到了當時的貴族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利益。這才促使利益嚴重受損的貴族階級和地主階級不得不去求慈禧太后老佛爺出來主持公道。

實際上當時的慈禧太后本已經放權給已經成年並且成婚的光緒皇帝。但是看到戊戌變法中的種種條款並不適合當時的國情。並且在從中央向地方推廣的過程中,地方官員根本沒有執行變法中的相關條款。慈禧太后相信如果任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繼續進行變法。勢必將大清王朝帶入萬劫不復之地。



因此慈禧太后才決定出手製止戊戌變法。其實在慈禧太后將要動手處置戊戌變法的主要人物時,光緒皇帝曾經秘密召見了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夠為戊戌變法保駕護航。而袁世凱表面答應暗中卻支持慈禧太后鎮壓戊戌變法!實際上袁世凱也並非是看重當時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之間的實力差別。而是因為明白光緒皇帝及變法派人士所推行的政策並不正確。


正是由於慈禧太后在用人方面以及把控時局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滿人和漢人之中都擁有著極高的威信力。因此在慈禧太后沒有去世之前,儘管天下也遭遇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叛亂、義和團運動、收復新疆等等活動!但是最終都化險為夷,成功的保留了清王朝的國體和統治的穩定。在這些事件中,慈禧太后所發揮的作用是積極的!

而且如果慈禧太后尚未去世,在武昌首義爆發之後,袁世凱也不敢玩弄心機、左右逢源,一方面派人與南方革命軍協商竊取武昌起義的勝利成果;一方面又軟硬兼施勸說清朝皇室和平遜位,退出歷史的舞臺。倘若慈禧太后仍在世,恐怕袁世凱早已人頭落地!孫文也不敢大搖大擺的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



珞珈山的貓


不得不說慈禧太后當時的威望還是相當高的,不但讓那些漢人不敢心生反意,即使那些滿人在她面前也是戰戰兢兢。當然除了慈禧太后的威望之外,慈禧太后還非常會耍弄權術,這也是短期末期一直能夠保持安定的重要原因。



雖然在滿清初年,康熙皇帝說滿漢一家,但是那個時候滿心是主子,漢人只能夠算奴才而已。但是太平天國之後漢人勢力崛起,所以滿心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對待漢人來對待他們。而慈禧太后在權術這一方面確實相當的有天分,她非常懂得和漢族那些實力派進行博弈,一直維持著整個國家的平衡。



在滿清後期,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人等人受到重用,這些人在漢人中的地位和威望都非常的高。話說這些人事實上可以算是漢人的代表,而慈禧太后讓出了部分利益和他們共治天下,所以維持了滿清末年的平衡和安定。當然雙方也不是沒有矛盾的,例如刺馬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就是雙方合作中的一點小矛盾的體現。



但是到了慈禧太后死後,年輕的攝政王載灃掌握大權,可是他在政治這一方面實在是不具有太多的能力。張之洞當時勸告他,可惜他壓根本就不聽,最後導致滿清走向滅亡。如果慈禧還在的話,斷然不會犯載灃所犯的那種低級的錯誤。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慈禧到底是導致清朝滅亡的罪人還是延續清朝壽命的功臣眾說紛紜,事實上就是慈禧不死,清朝也病入膏肓,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了。

很多勢利文人都在誇大慈禧的作用,把太平天國起義以後清朝仍然能苟延殘喘五十多年的功勞歸功於慈禧一個人,這是絕對不客觀的。無論是咸豐、肅順、慈安、奕訢等當政,其實都不亞於慈禧。

實際上,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官僚鎮壓太平天國等起義,主要是咸豐與肅順的功勞。

咸豐死後,慈安慈禧勾結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消滅八大臣,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很多人都忽視慈安的作用而誇大慈禧的作用。


事實上,在國事決策方面,慈安堪稱遠見卓識、決斷英明。對於陷城失地、臨陣脫逃的兩江總督何桂清與驕奢淫逸的勝保,慈安下令賜死。 而對於開明漢人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慈安大力提拔、賞賜爵位,為清朝國祚的延續立下了汗馬功勞。

公元1881年4月8日,43歲的慈安被慈禧毒死以後,清朝才真正進入慈禧統治的時代。

慈禧驕奢淫逸,禍國殃民,也許她依靠個人權術的確延續了清朝的殘暴統治,但實實在在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比如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戰爭的喪權辱國,慈禧毫無疑問是罪魁禍首。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以後,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名言更是證明她是一個厚顏無恥的賣國賊。


因此把清朝滅亡歸咎於慈禧或者把清朝在太平天國起義以後延續五十多年歸功於慈禧都是不客觀的。

如果洪秀全楊秀清等的太平天國在攻克南京以後一鼓作氣大舉北伐,直搗北京,無論誰都難以挽救清朝的滅亡。因此主要是太平天國領導層的決策錯誤,讓清朝苟延殘喘了五十多年。

至於慈禧死時清朝已經千瘡百孔病入膏肓,即使慈禧不死,清朝滅亡也是大勢所趨。畢竟當時民主共和的世界大勢已經不可阻擋,不僅清朝的統治無法維持,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滅亡也是大勢所趨。

手握重兵的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試圖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的中華帝國,僅僅做了83天洪憲皇帝,就眾叛親離被迫取消帝制就是證明。

綜上所述,清朝在慈禧死後開始大亂並僅僅三年就滅亡,並不是慈禧有多大的威懾力,而是歷史大勢,不僅是慈禧活著無法改變清朝滅亡的命運,任何雄才大略的統治者都無法改變清朝滅亡及封建帝制滅亡的必然結局!


厚德載物49847


當慈禧走向她生命的終結時,清朝也敲響了喪鐘,彷彿清朝因慈禧而在風雨中飄搖了47年,而屹立不倒,這到底是因為慈禧手段高明,憑她一已之力,維繫著最後的封建王朝,還是恰好只是一個巧合呢?

對於慈禧,歷史一直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她是近代社會的罪人,頂級奢侈品的代言人,愚昧落後的守舊者。而有人認為她是保守的開放派,她支持洋務運動,支持立憲法,支持變法強國,是近代社會走向光明的護衛者。

但是清朝實實在在的在她死後3年,就走向了滅亡。

慈禧上位時,清朝還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同治時期,慈禧當政是非常勤奮的,在她的統治下實現了同治中興,她破格重用漢臣,誕生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權臣。慈禧雖然是守舊派,但是她卻並不是頑固派,洋務運動、清末新政都是在慈禧的支持下推動的,當時還組織了亞洲第一水軍北洋水師。

說起慈禧的威懾力,首先需要知道她的權力來自何處?

慈禧通過辛酉政變除去八大輔政大臣,同時得到滿清貴族的支持,籠絡西藏,蒙古的貴族,支持喇嘛教,通過聯親,提拔軍功卓著的將領等手段,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可見慈禧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她在政治 上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

雖然她重用漢臣,但是並不沒有讓他們成為一個整體,而是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清朝的四大疑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案,成功瓦解了湘軍的勢力,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讓清朝上上下下100多位官員受牽連。這2個案件牽扯的官員幾乎清一色全是漢臣。慈禧也是通過這種手段,讓漢臣不得不依附於清朝,依附於慈禧。

慈禧的威懾力真的能讓所有官員都聽她的話嗎?

10多年的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朝的臣民有了一種反清的心態,對於清朝的勢力也開始反抗,在朝中光緒帝搞起了圍園殺後行動,事情敗露後,光緒被囚禁。

1900年,慈禧預備更換新皇帝廢除光緒,她打算立端郡王次子溥儁為新君,然而此行動卻招致朝中重臣的強烈反對。也正是溥儁父子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使得慈禧匆忙西逃,此時,受慈禧重用的李鴻章、張之洞卻並不受慈禧調遣,而是與列強簽訂東南互保條約,使大清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

相對於漢人集體來講,洋人更願意扶持清廷,畢竟每年上億的賠償金,也是一筆非常大的收入,列強集團也願意加強清朝內部統治,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所以洋人願意支持慈禧,承認她的合法地位。

但是後期的慈禧權勢並不是人人都能畏懼的,如: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就死於小皇帝和丁寶楨的手裡。

所以慈禧到了後期,威懾力已經明顯減弱了,但還有洋人集團願意維持她的地位,使得漢人集團不敢正面與她進行衝突。

慈禧死後,掌權的隆裕太后政治手段太差勁

清朝的滅亡和慈禧選擇的後續接班人,有著很大聯繫,此時的清朝需要的是一個政治手段高明,且成熟的皇帝,而不是一個3歲的孩子,當然,慈禧選擇溥儀的私心非常明顯,不過是為自己的第三次垂簾聽政做準備。

攝政王載灃也不過是一個25歲的年輕人,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影響力實在有限,畢竟他進入官場的時間短,1906年之前,他根本沒有參與軍國大事,擔任的都是一些武職,1907年,載灃開始進入軍機處,進入權力的中心。一年以後,他成為大清帝國的實際負責人,僅僅1年的時間,載灃又如何能在這個艱難的漩渦中生存。

隆裕的政治手段更是無法與慈禧相比,辛亥革命爆發時,隆裕便輕易在袁世凱的哄騙下籤下了退位詔書。

清朝的滅亡,是一種必然趨勢,這和慈禧是否在世關係 並不大,畢竟清朝亡於革命而非亡於洋人。若說洋人支持慈禧有著私利,而革命的目的卻是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同胞。


雨霽視角


一提到慈禧,我們都會說她禍國殃民。中國近代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她的腐朽統治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不能不正視,這就是慈禧去世後,大清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這是不是說明,慈禧對於大清王朝來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呢?是不是說明,如果大清王朝沒有慈禧太后的統治,就真的不行了呢?

(慈禧劇照)

這件事看起來確實很有道理,在慈禧統治期間,有幾方面可以表現慈禧統治下,國家的穩固性。

其一,雖然國內起義不斷,但無法動搖國家根基。自古農民起義,尤其是像太平天國運動這樣超大型的農民起義,一般都會由此引發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比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軍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無一例外。但是慈禧統治下,天下並沒有大亂,諸侯也不割據。曾國藩這樣的諸侯,還及時解散湘軍,阻絕了藩鎮的產生。

其二,沒有任何人能動搖慈禧的統治。在皇權社會,大家為了最高權力,都會展開血腥的廝殺,沒有任何人能夠長久地保持穩定統治。但是慈禧卻能夠。尤其是戊戌變法。雖然大家都知道慈禧的統治是腐朽的,但是最終朝中的實權派,包括榮祿、袁世凱等人,都倒向了慈禧一邊。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大家極力攛掇李鴻章取代西逃的慈禧。但是,李鴻章卻並不願意。總之,當時並沒有朝中大臣想造反,也沒有宗室成員站出來把慈禧趕下臺。

其三,外國的持續入侵併沒有引發遷都之類的事情。古代只要外國入侵得太厲害,都會引發遷都。比如東周、東晉、南宋、南明等等。但是慈禧一直沒有遷都,這說明中央政權極為穩定。

總之,慈禧的存在,確實確保了大清朝的穩定和持續。

(李鴻章劇照)

但是,雖然慈禧的存在,確保了大清朝的穩定和持續。但正是慈禧的存在,把大清王朝推向了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慈禧沒有培養強有力的接班人。

慈禧為了自己能夠在清廷的最高權力位置上呆更長的時間,多次反覆選擇幼年皇帝,包括同治、光緒、宣統,都是年幼的皇帝。在選擇宣統的時候,她都要行將就木了,可她依然不願意放棄權力,要選幼年皇帝。

慈禧不但選擇幼年皇帝,而且從不對幼年皇帝進行培養。大事小事,都是自己說了算,不給漸漸長大的幼年皇帝做事的機會。就算給了機會,也不支持他。比如,當她還政於光緒後,又反覆對他指手畫腳。光緒稍微有點什麼變法,她立刻就叫停,還把他囚禁起來,這樣怎麼能培養光緒能力呢?

慈禧不但不培養接班人,同時,由於害怕光緒在她死後,改變她的政策,還提前把光緒毒死,讓大清王朝徹底後繼無人。

(光緒劇照)

其二,清朝走向滅亡主要是慈禧的腐敗統治造成的。

清朝最初和洋人開戰,打不贏洋人,這怪不得慈禧。是從乾隆開始的閉關鎖國及自命不凡造成的惡果。但是,此後清朝走向更加落後,以及最後崩潰,慈禧卻要負重要責任。

首先,慈禧沒有堅決抗戰的勇氣,這給予了西洋人、東洋人瓜分中國的信心。武器固然落後,打仗固然打不贏。但是,只要堅決抗戰,未必就場場失敗。再說了,與其拿那麼多錢賠償洋人,不如把這些錢都用來買武器,進行軍事強國。

其次,慈禧不積極自強奮進。清朝開展的洋務運動,以及光緒皇帝的變法維新,都是一種自強奮進的方式。但是慈禧不但自己不自強奮進,還打擊自強奮進的奕和光緒,同時還為了自己過生日,動用北洋艦隊的軍餉。

所有這些,都寒了仁人志士的心,讓他們最終選擇與清廷離心離德,選擇暴力革命來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

可以說,慈禧太后是腐朽清朝的最後一塊擋板。雖然她這塊擋板看起來還比較完好。但是,整個那條船已經被慈禧自己給弄破了,她又沒有培養出新的修理師。因此,她的去世,就相當於把最後一塊稍微好一點的擋板給抽走了。這樣一來,整個一條破船,怎麼還會不土崩瓦解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慈禧的威懾力毋容置疑

袁世凱也算是一代人傑了,政治手腕也比較強硬,從他對待慈禧的態度就可看出來慈禧的威懾力。維新變法的時候,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密謀叛亂,決定發動政變幹掉慈禧,他們看中了袁世凱,準備拉攏袁入夥。袁世凱一邊裝病,不見來客,實在躲不過了又支支吾吾表面答應,維新人士前腳剛走,袁世凱就趕緊找到榮祿告密,結果慈禧先下手,維新變法流產。

八國聯軍侵華,慈禧逃亡西安,讓李鴻章在京城談判。談判妥當,迎接慈禧回京的重任就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極盡諂媚,恭迎皇上,皇太后回京,把列車佈置的奢華無比,更是請最好的駕駛員,掐著點送到北京城,不差一秒!可見慈禧在清末的威懾力。

雖然國家不怎麼樣,三天兩頭挨欺負,但是在大清的一畝三分地,慈禧太后是說一不二的一號人物,沒有人膽敢忤逆太后。

從孤兒寡母起家的強人

對任何家庭來說,孤兒寡母都是悲慘的,對皇家來說更是如此。一不下心就被政敵吃的骨頭都不剩,要想不挨欺負只能強硬一點,站穩腳跟更待強硬一點。宣太后與嬴稷,秦惠文王死後,嬴蕩繼位,但是嬴蕩早死,嬴稷上了大位。但是王位並不安穩。宣太后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政治智慧,超強的政治手腕,或是殺,或是安撫,或是隱忍,女中豪傑。慈禧也是這樣,咸豐帝死後,朝政被顧命大臣把持。奕訢被排除在外,因此非常惱火轉而扶持慈禧,聯合發動政變,史稱辛酉政變,這次政變搞掉了顧命八大臣,新皇帝的年號也由肅順等人擬定的 “祺祥”改成了“同治”,同治什麼意思呢,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與新君同治天下,也意味著奕訢與新帝分享權力。這次政變恭親王奕訢掌握了大權,所以慈禧並不十分開心。奕訢的爵位前又加了一個“議政王”,這是多爾袞時期才有的。昔日的盟友已經成為了敵人,對慈禧來說,敵人必須消滅。

在奕訢的眼中慈禧與帝國中的其他女人一樣,目光短淺,知識淺陋,自己屈居她之下只是因為尊卑名分而已。奕訢的傲慢更加劇了慈禧的不滿。兩人明爭暗鬥,同治四年慈禧利用御史,彈劾奕訢拿掉了他的“議政王”頭銜,但是奕訢在朝中還是大權獨攬。接著慈禧寵信的太監安德海,出宮辦差,仗著慈禧耀武揚威,飛揚跋扈,被山東巡撫拿下。報告到奕訢那裡,奕訢授意殺了那閹賊。兩人的樑子大了。

時間到了1884年,同治已經駕崩,新帝是同治的堂弟醇親王府來的載湉,也就是光緒帝。法國入侵藩屬國安南(現在的越南),奕訢不想打仗,按兵不動展開外交手段,但是他的行為被御史指責為,畏縮不前,有投敵賣國的嫌疑,恭親王不得不出戰迎敵,結果清軍潰敗,這到了御史的嘴裡又成了因循懦弱,貽誤戰機,無軍事才能。

這次慈禧的盟友是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訢倒臺,禮親王接了他的班子,禮親王是大清的鐵帽子王,是第一代禮親王代善的後人,到光緒年間,血緣越來越遠已經不受皇帝信任了,宗族中沒啥影響力。因此把禮親王排在前邊只是一個面子工程,重點是後面那句話,“與醇親王商辦”。這次權力的更替叫做“甲申易樞”。

醇親王雖然是帝國新晉的紅人,慈禧扶持他,但是因為皇帝生父的身份,慈禧也是時刻點醒他,叫他不要忘了身份。醇親王深知“這個嫂子不簡單”,因此唯命是從,成了慈禧獨攬大權的白手套。慈禧從此樹立了在帝國的權威,乾綱獨斷,說一不二。

久居高位,不怒自威

慈禧為了掌握大權,她想了一個損招,怎麼損呢,任用一大批志大才疏的人,這造成新的軍機大臣與上一屆差距很大,新的大臣只知道阿諛奉承,不斷重複慈禧的決定,都是一批只知道做事的奴才,這才是慈禧想要的。結果上行下效。

一個愚笨的領導,怎麼保證自己的權威呢任用才能比不上自己的人,下一級的幹部呢,也這樣做,機構不免都爛掉了,大清就這樣腐朽的。

幸虧慈禧為人不蠢,清朝在她手裡延續了幾年,但是她忘記了,新君需要能臣輔佐才能保證國家不亂,朝廷留下的都是庸臣,自然鎮不住。

果然慈禧死後,被強行融合在一起的帝國分崩離析。袁世凱的北洋軍閥也是這樣。

袁世凱在都和和氣氣,袁世凱一死軍閥頭子誰都不服誰,各自佔山為王,劃分勢力範圍,對北京政府陽奉陰違。


良人說史


在晚清慈禧太后專政的這段時期中,慈禧太后的威懾力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慈禧太后掌握朝政後,幾十年苦心經營的結果,當時不管是滿清王公,還是朝中重臣,慈禧幾乎都能管束得住,甚至是西方列強,多少都還得給點面子,也可見慈禧太后在晚清時期的威懾力。

慈禧太后

為何慈禧太后死後會天下大亂?

慈禧太后死後,天下大亂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清朝皇室權威逐漸下降,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而這個問題是在慈禧太后死前就已經出現的,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西逃,當時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人,在接到朝廷對十一國宣戰的詔書後,一律概不奉詔,另外搞了個東南互保。

從這次事件開始後,清政府在地方的權威就在不斷的下降,而袁世凱等人則在不斷培養壯大自己的勢力,1908年慈禧太后死後,清朝主要還是靠皇室年輕一代來接手,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載灃能力平庸,雖然也想力挽狂瀾,但是沒這個能力,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相繼去世,清朝最後的幾根頂樑柱塌了。

攝政王載灃

袁世凱的苦心經營開始初見成效,南方革命黨隔三差五搞起義,一時之間清政府中樞出現了權力真空,這個時候,如果載灃直接推行議會制,可能還能給清政府延幾年壽,但是他搞出個過渡期,且不說清朝等不等得起,南方革命黨早就難耐不住要革清王朝的命了,這也讓更多人看到了清政府改革根本就沒有誠意,進步一激化了社會矛盾。

所以慈禧太后死後清政府皇權權威不斷下降,有能力維持國家穩定的大臣相繼去世,載灃這群皇室年輕人又不具備革新政體的能力,袁世凱雖然隱退,但是仍然和北洋聯繫緊密,加上革命黨加緊了革命活動,導致了慈禧太后死後,清朝社會動盪不斷。

晚清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黨起義

慈禧太后在晚清有多大的威懾力?

慈禧太后政治手腕非常強硬,咸豐帝死後,她很快就發動了辛酉政變,搞掉了顧命八大臣,兩度垂簾聽政,特別是在慈安太后死後,慈禧太后成為了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光緒皇帝繼位後,他完全沒有實權,本來光緒皇帝想要搞維新變法,袁世凱如果支持光緒皇帝,最後政變成功,那麼毫無疑問袁世凱必將得到光緒皇帝重用。

但是為什麼袁世凱權衡再三後,最後還是決定投靠慈禧太后,最主要還是因為慈禧太后地位比光緒穩多了,光緒皇帝能不能把王公們搞定都得打一個問號,但是在慈禧太后面前榮祿,奕譞這些王爺都得謹言慎行,而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這些晚清重臣,他們的升職過程除了有自己能力外,還有慈禧太后的影子。

袁世凱

袁世凱苦心訓練出的新軍,在慈禧太后統治晚期,兵權也是一句話就奪走了,如果慈禧太后不死,袁世凱雖然暗中和北洋六鎮均有聯繫,但是也不敢有過多的小動作,而在慈禧太后統治時期,雖然革命黨也在謀劃起義,但是清政府由上至下的鎮壓是非常奏效的,但是慈禧太后一死,地方勢力迅速崛起,各自為政給革命黨活動創造了條件。

結語

慈禧太后統治時期的清朝,雖然已經是千瘡百孔,但是清政府的權力相對是比較集中的,對朝中重臣,主要的軍事力量掌控能力也比較強,國家內部雖然危機四伏,但是基本維持著穩定,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在晚清的威懾力。慈禧太后死後,清政府沒有出現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接管政權,內憂外患之下,原有秩序逐漸崩坍,也就導致了慈禧太后死後天下大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首先清末,中國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清統治已是搖搖欲墜,此時慈禧掌握實權。光緒帝雖然想要變法,但無奈沒有實權,只得鬱郁無為。光緒帝和明朝末期的崇禎帝一樣,有心治國,無力迴天。如果把權力交予光緒,那麼袁世凱極有可能會叛亂,像袁世凱這樣的權臣怎可會聽從於一個乳臭未乾的小毛孩發號施令。慈禧太后雖然守舊,因為當時慈禧太后掌握著實權,所以袁世凱還是極為害怕慈禧太后的。


慈禧,後人對她的評價大多為心狠手辣,獨裁等等,但在當時慈禧太后的地位還是不可磨滅的,若不是慈禧太后,清朝的統治可能會比起歷史縮短十年甚至二十年。那麼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呢?她的威懾力到底從何而來呢?

慈禧17歲那年便入深宮,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慈禧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慈禧開始獨掌大權; 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


經歷瞭如此多的事件,慈禧早已褪卻了有人當政時的躡手躡腳,開啟了自己獨裁的一生。

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政府官員還是不敢覬覦權力的,還是能安分守己的。但慈禧太后一死,這個約束力就沒有了。 總的來說,慈禧太后是一個強權性的人物。但是強權性的人物背後,也必然存在另一個情況,就是後輩子女的才能被壓制,即使有才,也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後繼接班人一旦乏力,強權性的臣子必然一躍而起,紛紛為自己謀權奪利。

難道真是因為慈禧的存在才得以保住大清命脈這麼多年。 只不過,慈禧有政治手腕,能讓朝臣互相保持平衡,並以西方列強周旋才能一直為大清續命,慈禧死後,清朝再有沒有人有慈禧的能力,故清朝很快走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