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李振亞love


諸葛亮執掌蜀漢政權後,為了國家的穩定,接連發動多次北伐,一開始曹魏被打得非常被動,幸好有司馬懿出山,他靠著龜縮的戰術,生生把諸葛亮給耗死,諸葛亮死後,蜀漢就沒有什麼崛起的可能,他們再也沒有組織起什麼有效的反擊。

那麼在諸葛亮死後,可司馬懿也沒有選擇去進攻蜀漢,明明對方失去最為重要的支柱,可為何他還沒有準備對蜀漢下手呢?

諸葛亮死後是蜀漢最為虛弱的時候,楊儀等人還鬧出內訌。

蜀漢這幾次北伐對它們國家的實力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可司馬懿沒有什麼動靜,這就給蜀漢喘息的機會。我認為他沒有選擇對蜀漢動手,主要的因素還是他為了要爭權,沒有功夫去管蜀漢的事情。

在諸葛亮死後,曹魏內部也發生一些變化,曹睿的突然去世,讓司馬懿開始在朝中掌權,不過他還有一個搭檔曹爽,這個人能力不是非常強,卻有著很大的野心。他與司馬懿之間就開始爭權,在這期間曹爽曾經帶兵去攻擊過蜀漢,可他這一戰徹底失敗。

當時的蜀漢確實已經和當初沒有辦法比了,但他們的地形優勢還在。蜀漢與曹魏交界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山區,想要在這裡行軍非常困難,況且曹魏的軍隊一般來攻擊蜀漢的時候,常常都會趕上大雨天,一下雨山地就更加難走。

魏延等人在漢中經營很長時間,早就已經依託山勢把漢中給打造成一個堅固的堡壘,想就這麼打破蜀漢的防禦確實是很困難。司馬懿看到這點,所以他才沒有對蜀漢用兵,連續多年的戰爭,曹魏的消耗也非常大,況且當時他們在西部的人力財力都不夠。

其實曹魏並不重視對於西部的開發,長安等地集中的資源不夠,這裡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起西征。司馬懿曾經在西部領兵很長時間,他對這些地方的局勢是非常瞭解的,他與曹爽倆人身為輔政大臣,掌握國內的軍政大權,他們這樣的人就容不得失誤,進攻蜀漢對於司馬懿來說,並不是不可以打,而是沒有必要去打。

他打贏了,自己的功勞會變得更大,曹爽對自己會更加忌憚,很有可能因此就對自己下手,打輸了,他之前所經營的一切都會毀於一旦。

因此他沒有動手,而是一直蟄伏,曹爽就不明白這個道理,他貿然選擇對蜀漢開戰,不僅讓國內很多人對他產生不滿,還白白消耗國家的資源,對他的執政帶來不少的影響。當然,司馬懿心裡在乎的還是自己的權力,他一直再想該怎麼去把曹爽給換下來,他也就沒有功夫來管外部的戰爭。等他除掉曹爽,又發動一系列的政變來清除國內反對他的勢力,他就更加沒有功夫去管蜀漢的事情,在他政變之後,曹魏也就陷入動盪中。

忠於曹魏政權的人一直都沒有放棄反抗,司馬懿他活著的時候都沒有徹底穩住自己的統治,況且他在那個時候已經沒有幾年可以活,在他順利奪權後沒有幾年自己也就病死。可他雖然沒有對蜀漢動手,但蜀漢的滅亡是無法避免的,原本曹魏的實力就要比他們強很多,諸葛亮幾次以攻為守保證自己國家的穩定,可在曹魏內部問題解決之後,他們就可以集中資源來對付蜀漢。

單單依靠著地形是沒有辦法守護國家的,況且姜維幾次出征的選擇不是非常合適,反而主動放棄地利去和曹魏交手,這就白白消耗國家的資源。司馬懿沒能滅掉蜀漢,可他卻幫助自己的兒子打下堅實的基礎,他死後,自己的兒子也繼承他的意志,不僅把蜀漢給滅掉,還把其他兩國都給滅掉,司馬家也因此達到巔峰,成功結束三分的局面,統一天下,要是司馬懿當初心急去打蜀漢,可能他們家的命運也會因此被改寫。


貓眼觀史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之所以終身不攻打蜀國肯定不是因為愛和兔死狐悲。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的真正原因有三個,下面讓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魏明帝怕司馬懿做大,不讓司馬懿攻蜀。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想要一鼓作氣攻打下蜀國,但是卻被魏明帝給叫了回來。魏明帝為何會叫停司馬懿的計劃,因為魏明帝知道諸葛亮死後,蜀國人心不穩,司馬懿很可能一舉拿下蜀國,他怕司馬懿在拿到滅國戰爭勝利的功勞後做大,脫離了他的掌控。


第二個原因,司馬懿怕被鳥盡弓藏。司馬懿在之後一直沒有機會帶兵攻打過蜀國,這裡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帶兵攻打蜀國的原因,通過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動作上,司馬懿看出了魏明帝對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蟄伏,而不是跳出來消滅蜀國,然後再被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第三個原因,司馬懿忙著在朝中爭權,抱著攘外需先安內的想法。司馬懿在後三國時期一直在韜光養晦,開始重視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沒有曹操之後,司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爭權奪利了,所以司馬懿對蜀國的事情也不是那麼上心了,也不會主動提出攻打蜀國,因為帶兵出去就代表著遠離朝堂。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司馬懿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帶兵攻打過蜀國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歡迎到留言區留言補充,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蜀軍因為群龍無首,隨即撤退。同時,蜀軍還發生內訌,楊儀和魏延鬧了起來,魏延逃走,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可以說,當時的蜀軍,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司馬懿乘勢追擊,發動大軍碾壓蜀軍,蜀軍一定無法抵擋,說不定當時就把蜀國給滅了。

就算一時不能滅,憑魏軍的實力,只要此後連續不斷地發動進攻,在沒有諸葛亮這根主心骨的情況下,一定能夠打亂蜀軍,同時還可能引發蜀國內部動盪,這樣也很容易找到儘快滅亡蜀國的機會。

(司馬懿劇照)

可是為什麼,司馬懿卻在這時候撤軍了。而且此後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裡,他都沒有主動發動過對蜀國的戰爭。司馬懿這樣做,不是坐失良機嗎?

我認為,司馬懿卻之所以不進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願。

司馬懿其實並不願和蜀國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國打,都是因為諸葛亮挑戰,他被迫應對。但是在應對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防守為主,絕不主動攻擊。以至於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膽小,但他依然不為所動。

照理說,每個大臣都願意打仗,因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業,就可以拜將封侯,這是古代人的共同夢想。為什麼司馬懿反而還堅持息事寧人,不求有功呢?

其實,這是因為司馬懿和古代將軍們的夢想不一樣。古代將軍們是為了建功立業,拜將封侯,封妻廕子。但是司馬懿的志向遠大,不僅僅是要封侯,而是要獲取天下。既然要獲取天下,就必須學會藏鋒。

當時司馬懿已經掌控了魏國的兵權,但是還遠遠沒到奪取曹魏江山,乃至奪取天下的時候。因此,當時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穩住,不讓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擊,曹叡勢必會懷疑他有大志向,說不定就會剪除他的兵權。

(曹叡劇照)

二、不能。

說他不能進攻蜀國,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於司馬懿統兵多年,在軍中的威權越來越大,曹叡也就越來越猜忌他,怕他擁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給奪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軍隊交給他,因為只有交給他,才能退敵,才能打勝仗。所以,曹叡對司馬懿的感情,就處在這樣複雜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馬懿和蜀軍保持一種均衡。只要司馬懿和蜀軍保持均衡,司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當司馬懿多次試圖發動對魏國的進攻時,他都派人阻止司馬懿的行動。最後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著杖節前往司馬懿營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著杖節站在大門口。

而司馬懿也相當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樣子,等到辛毗出現,他立馬就取消行動。他這樣做,一方面表現出自己很聽曹叡的話,曹叡讓幹啥就幹啥;另一方面,又讓他在魏軍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無可奈何啊。

正是因為曹叡阻止,所以司馬懿就算有心進攻,也是不能的。

(諸葛亮劇照)

三、不空。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非常繁忙,他組織了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戰爭,又組織了阻擋孫權進攻的戰爭。

這些戰爭,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隻有他去,戰爭才能打贏。同時,打這些仗,司馬懿不會做大。

因為一直在打這些仗,所以司馬懿其實不空。

後來,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著他發動高平陵之戰,奪取了曹魏的權力。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四、不敢。

在他奪取了曹魏的實際政權後,為什麼還說他不敢發動大軍攻打蜀國呢?

因為他雖然奪取了權力,但政局不穩,國內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試圖把權力奪回來。王凌就搞過一次,想擁戴曹彪,廢了曹芳,同時把他給拿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不敢貿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沒有坐鎮朝堂,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說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馬懿都不敢發動大軍打進蜀國。


張生全精彩歷史


當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下一步的動向,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千年謎團:司馬懿為什麼沒有趁勢去擊滅蜀國?綜合史料,仔細分析,有以下幾點主要原因。

蜀道之難

有人說,諸葛雖死,姜維尚在。的確,諸葛亮將生平所學,都傳給了姜維。但是姜維真正能學到幾層,是個很大的疑問。其實,當時的姜維並非司馬懿的對手;因此,司馬懿所慮者,並非姜維也。司馬懿不進攻蜀國,首先想到的是“蜀道之難”。蜀國有著天然的地理屏障,要進攻蜀國,越過這個屏障,是很困難的。司馬懿是個步步穩走的人,沒有很大把握的事情,不會輕易為之。

自保之策

俗語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馬懿深知此理。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本來就一直視司馬懿為威脅人物。倘若司馬懿拼死力滅了蜀國,下一步等待他的必然就是被誅滅。因此,蜀國在,司馬懿可安在;蜀國滅,司馬懿則危。

平定內亂

諸葛亮死後,蜀軍退去,並不代表魏國就無事了。其實,當時魏國發生了好幾起聲勢浩大的內亂。在行軍打仗方面,魏明帝曹睿最相信司馬懿,那麼平定內亂的職責就自然落到司馬懿手中。公元237年,就是諸葛亮死後的第三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起兵造反。賊勢浩大,司馬懿趕緊去迎敵。不過,這個公孫淵並非無能之輩,可以三兩下就搞定。司馬懿與之周旋,前後幾乎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剿滅他。其他幾起規模較小的內亂,也都要耗費時間去平定。

靜候時機

司馬懿最厲害之處,並非兵法,而是其心態和耐力及忍辱力。無論什麼情況之下,司馬懿都可以保持冷靜的心境。而其耐力,在諸多事例中都有體現。至於其忍辱力,諸葛亮送女人衣服給他,他笑著穿上的事例,則體現的淋漓盡致。作為“冢虎”的司馬懿,其實一直在靜候時機。什麼時機呢?就是奪取曹魏政權的時機。終於,這個時機到來了。

當司馬懿平定內亂不久,收到一份緊急詔書,原來是魏明帝曹睿發來的。魏明帝病入膏肓,死在旦夕,急請司馬懿入朝,並託孤給司馬懿。司馬懿當然連連答應。曹睿一死,司馬懿心中的大石終於掉了;如今在朝中還算個敵手的,唯有曹爽。不過曹爽豈是司馬懿的敵手,司馬懿微施小計,就滅了曹爽。從此,司馬家族挾8歲的天子曹芳以令諸侯,重演了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幕。沒過多久,三國滅亡,晉朝建立。


58同鎮王封街站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終身不攻擊蜀國?不是司馬懿愛屋及烏可憐諸葛亮和蜀國,更不是對劉禪抱有好感,投桃報李。而是實在有他難言的苦衷。

其一,蜀國不是說打就能打的。俗話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說的就是蜀國這個地方不容易安定。為什麼?因為蜀國有它無可比擬的地形優勢。四川盆地,四面環山,就像一圈天然的城牆把天府之國圍在中間。你打它吧,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千里蜀道就夠你喝一壺。你不打它吧,它完全可以關起門來發展,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君不見司馬懿的愛徒鍾會,在佔據蜀地之後也禁不住誘惑企圖割據自立,反叛魏國。所以蜀地難克,也難治,司馬懿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解決這個對手,這是他終生不攻擊蜀國的最根本原因。

其二,戰略條件不允許。諸葛亮去世時,雖然蜀國孱弱,但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然形成,彼此之間都是一個平衡。且不論是否能夠拿下蜀國,就算能,在攻擊蜀國的過程中,吳國也絕不會坐視不管。趁虛偷襲也是必然。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遼東還有一個強勁對手需要解決。司馬懿徵遼東前,天下實際上是四國並立。魏蜀吳之外,在遼東還有公孫家族長期經營的獨立王國。這塊土地長期與曹魏集團貌合神離,到公孫淵手上更是自立為燕王,處於魏國大後方,眼看成為曹魏的肘腋之患。這樣的威脅更勝於蜀國和吳國。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曹魏集團所以派司馬懿北征遼東而非發起對蜀國的滅國之戰。

其三,司馬懿個人的政治盤算。所謂飛鳥盡良弓藏,沒有諸葛亮七出岐山不斷地發起閥魏戰爭,司馬懿在曹氏宗族的懷疑和打壓之下不可能掌握軍權。諸葛亮去世後,姜維有過之而無不及,先後發起十次北伐戰爭,雖都未對魏國構成實質性威脅,但給了司馬懿以足夠理由掌握軍權以抗蜀。某種意義上講,司馬懿能夠得勢,一方面怪曹操後代及曹氏宗族確實太次,一代不如一代。另一方面,確實也應該感謝蜀國幾代掌權人孜孜不倦地閥魏。如果沒有了這樣的外部牽制力量,司馬懿很可能被封殺於曹魏內部。空城計司馬懿並非沒有識破諸葛亮的計謀,只是司馬將計就計放過對手一碼罷了。所以蜀國的存在是司馬懿政治鬥爭的需要,他主觀上不願意滅蜀。當然,最後一種原因只是參考,畢竟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還是靠邊站,是否閥蜀這種軍國大事他說話的分量還是略顯不足的。



週週說古今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前線五丈原病逝。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與司馬懿二人真可以說是亦敵亦友。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並沒有起兵討伐勢弱的蜀漢,蜀漢直到30多年後才滅亡。那麼司馬懿當初為什麼不揮兵南下,攻打蜀漢呢?其實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司馬懿劇照)

曹魏皇帝一直猜忌司馬懿,急召司馬懿回去。

司馬氏當時也是名門望族,司馬懿更是才名遠播,曹操在世時就把司馬懿帶到身邊,成為曹魏集團的謀臣。不過曹操一直不給司馬懿實權,一直提防著他。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曹丕不得已只好重用司馬懿,因為諸葛亮興兵北伐,而當時曹魏中只有司馬懿才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不過曹丕一直都是,一旦諸葛亮被打敗,就馬上抑制司馬懿勢力的發展。

其實曹氏集團一直都是想用司馬懿,但又十分忌憚司馬懿的。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曹魏皇帝又馬上召回了司馬懿,害怕司馬懿會擁兵自重。所以司馬懿也沒能及時揮兵,攻打蜀漢。

當然,以司馬懿的智慧,他如果想要攻打蜀漢,肯定能有辦法,不過他不想,是有其他原因的。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需要的不是國家統一,而是司馬氏當權。

當時司馬懿雖然是前線大都督,但是他是被人控制的大都督,曹魏集團的曹真、曹爽家族依然有勢力和司馬懿抗衡。

如果司馬懿真的帶兵攻打蜀漢,在當時諸葛亮去世,蜀漢窮困的情形下,司馬懿很可能會取勝。可是取勝了,真正勝利的是曹魏,而不是他司馬懿。

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需要的是在曹魏內部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不是帶兵去幫曹操打天下,落得個出力不討好的下場。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不想讓蜀漢滅亡,不想蜀漢大臣被曹魏所用。

對於司馬懿而言,曹魏掌權者越是無能,對自己越有利。如果蜀漢被滅,那麼蜀漢大臣肯定會變成曹魏大臣,而蜀漢當時還有姜維、向寵等能人。如果這些人來曹魏集團,逐漸掌握權利,那麼肯定不利於司馬家族掌握大權。

司馬懿是個聰明的人,這點道理他當然明白了,他也不會自己出力給自己找來更多的對手。

所以司馬懿此時只想保全蜀漢,保全東吳,來和他們共同抗衡曹魏,爭取更多的權利。

司馬懿智慧卓絕,但是他早有取代曹魏之心,所以不可能真心真意為曹魏做事。


斯幽說歷史


司馬懿🐴不是不敢,而是沒時間也沒精力,從戰略意圖上看北方統一南方是大勢所趨,只要穩定了曹魏內部,控制了曹魏政權,蜀國也好、吳國也罷,不足為患!天下歸一,只是時間問題,但必姓司馬!


司馬懿要的是穩定、不折騰,控制曹魏政權,休養生息、屯田生產、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耗垮對方、削弱對方的有生力量,再行攻伐之策那就是水到渠成!


司馬懿也是戰略大師,看的是大局,只是認為沒必要而絕不是不敢!


觀海聽濤164


諸葛亮病死後蜀漢並未陷入薄弱,司馬懿亦非不敢進犯蜀漢,皆是三國自鼎足以來,各國統治都進入穩定期,已形成僵局。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皆當世英傑,都難以打破這樣的格局,實是人力之所限。

先說蜀漢的問題,諸葛亮死後由蔣琬、費禕執政,兩人雖非頂尖人才,卻可保蜀漢政治不亂。鑑於諸葛亮長期北伐使國力有所消耗,蔣琬把漢中一部分主力部隊撤回了蜀地休養,蜀漢進行國力恢復時期。先前司馬懿、曹真、郭淮兵分三路伐蜀,因道路險阻,反損失慘重,郭淮一路部隊還被魏延自衛反擊大勝了一場,也確實有些陰影。但總體來講還是蔣琬、費禕的執政穩固了蜀漢統治,反是國力有一定的恢復。

曹魏在當時的戰略形勢是遭到四方牽制,北方有幾乎統一的鮮卑族,東北有公孫淵,東南有孫權,西南有蜀漢,單獨進攻一方都不足為懼,可一旦陷入多線作戰就會很被動。

依照四方勢力的實力排名是孫吳、蜀漢、燕國、鮮卑,正常情況下蜀漢遭到曹魏進攻,孫吳不可能不救,這是三國鼎足之勢,後來蜀漢被曹魏所滅,是滅得太快,吳軍沒來得及進入蜀中。

曹叡首先考慮的是對付鮮卑和燕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殺死鮮卑首領軻比能,使這種部落聯盟的政治體又陷入了分裂中,一時緩解了鮮卑的崛起。

繼而曹叡和司馬懿開始籌備大規模遠征燕國,最終在曹叡臨死前讓司馬懿滅了燕國,得到了遼東數十萬人口,曹魏國力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同時倭國也向曹魏派遣使者,成為大魏國的附臣。

問題卻出在曹叡病死,這位年齡的皇帝忽然病逝,留下的是年幼的儲君,那麼只能依靠託孤之臣輔佐。於是曹魏內政陷入了曹爽和司馬懿內鬥當中,隨後曹爽執政十餘年,一直在排擠司馬懿。這場政治鬥爭相當的激烈,參與其中的都是當代俊傑之士,若是那些人齊心協力對外擴張,也許滅掉蜀漢並不是什麼難事。

期間曹爽也曾為了增強國中威望,率十數萬大軍伐蜀,卻遭到王平阻擊於興勢。費禕率軍反擊,打破曹爽軍,這場戰爭讓曹魏元氣損傷,不得不讓許多士兵解甲歸田以恢復生產。

至後來正始之變,司馬懿肅清曹爽之黨,引發了王凌企圖擁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為帝事件,司馬懿在平定王凌之亂不久就病逝,當時還有傳聞是王凌向司馬懿索命,令司馬懿活活被嚇死的傳說。所以司馬懿證實掌控曹魏大權還沒坐穩就病死了,這時孫權都還沒死,還興高采烈的去祭天,於是自以為天下無敵的孫權就中風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當時頂尖的智謀之士,但他們不可能超越時代的格局,只能受困於局中盡其所能而已。


蘇沉船


有備而來,相機而動。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之所以到死沒有伐蜀漢,是因為時機條件都未成熟,否則以司馬懿的聰明才智,大好的伐蜀漢時機,一定不會錯過的。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漢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易守難功,自從諸葛亮六出祁山,魏國也是連年受戰,民不聊生,很需要安定下來,於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積聚國力。這時再出動大軍伐蜀漢,無疑於雪上加霜,易致國家動盪不安。自從諸葛亮去世,曹睿覺得大敵已除,多年繃著的心總算放下來了,性情開始大變,以前的歷精圖治沒有了,帶之而來的是不思進取,大興土木,感到西蜀已不足為慮,再不願趁勢動兵蜀漢,放心縱情聲色,安享逸樂。這時的司馬懿也再沒機會出兵伐蜀。234年諸葛亮病死,235年馬岱伐魏,被司馬懿派將打敗,237年遼東公孫淵叛亂,238年司馬懿率軍平定遼東之亂,239年曹睿去世,託孤曹爽、司馬懿共輔魏帝曹芳。接著就是曹爽與司馬懿爭權,曹爽先排擠司馬懿,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除曹爽,壓曹氏,終奪大權。250年司馬懿平息王凌事變,第二年惡夢纏身,受驚嚇而死,終年73歲。穩定自己在朝堂的權力地位,自然要比伐蜀伐吳重要得多,司馬懿作為一個四朝元老,心裡是很明白的,吳蜀只是身外毒刺,只要他們安份不來犯,自己不去碰,自然沒事,但朝堂政治確是心腹大患,處理不好時刻都有權勢地位不保,身滅家亡的危險,因此先奪取朝中大權,穩定自身在朝中地位,才是重中之重。

正因為以上原因,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無人,對曹魏再無重大威脅的情況下,司馬懿再無暇顧及蜀漢,也再無緣無機伐蜀了。


sunjin72976689


當年,劉表借荊州給劉備,劉備駐守蜀州,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原因一樣:蜀州雖然易守難攻,同樣也難攻打別的諸侯,這跟地理位置難以大規模東征,經濟不是特別發達,無法持久提供戰爭所需補給,高級人才缺乏有關。我一直認為,諸葛亮(死於234年)不選荊蜀未必輸,入蜀一定死路一條。

諸葛亮剛死的時候曹魏還是有一批忠實粉絲,司馬懿最大的敵人來自曹魏內部,內部鬥戰消耗很嚴重。從諸葛亮六次出祁山無功而返就知道,完全沒有必要主動消耗自己實力,去奪取蜀。

再來看看這幾個政權滅亡的時間和司馬懿活著的時間,他活著還沒有搞定曹魏: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曹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

東吳(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可以看出司馬懿思考的系統性和嚴密性,這個結果劉禪也看到了,我們不能說劉禪昏庸,只能說劉禪明智。天下歸於司馬家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