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疫情之下“線上搶菜”火爆 生鮮電商迎來大考

央廣網武漢2月29日消息(記者任夢巖)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越來越多的人宅在家裡。隨之而來的,則是線上買菜需求激增,一時間,各大生鮮電商平臺訂單火爆。在武漢,有的生鮮電商還在堅持配送,訂單天天“爆滿”,有的則因為供應鏈不足、人手緊缺直接關門大吉,這次疫情會成為生鮮電商的分水嶺嗎?

武漢宣佈禁止個人進入超市購買後,武漢盒馬鮮生果嶺公元店配送部的小哥依舊在堅持為附近居民配送,十幾個小哥來來回回動作極快,似乎“開了兩倍速播放”。

從疫情發生到現在,這已經是他們的常態。門店負責配送的經理曾迪告訴記者,現在全市除了團購,能做到個性化購買、配送的生鮮電商不多了,現在的訂單從早上可以一直送到夜裡12點。

不過,疫情發生一個月以來,人們購買的產品,也從囤積變成了按需購買。曾迪說:“囤完米、面、糧油,就開始囤凍品,凍餃子、湯圓,還有肉凍品,基本上都是能夠存放的。我們這邊賣得最好就是能存放的東西,像土豆可以存放,我們剛一開業,第1個賣完的就是土豆。買菜的時候顧客已經不看價格,也不看品質,就直接往裡面放。”

在這家門店,20多個騎手,平日一天的極限是1100單,但是疫情發生後,單數沒變,每一單的購買量激增,讓本已缺少人手的門店不堪重負。曾迪說:“最忙的時候,整個店除了必要的留店人員外,其他所有人都在送貨。比如平日如果我家缺調料品,我就買點調料品,但是現在一聽到開業的消息,米、面、糧油、零食等能下單的,顧客就會下到極限。一家的商品,我們得跑3、4趟,手動拎進去。”

在地處武漢市中心的盒馬鮮生首義店,門店經理董鵬說,現在最大的挑戰是缺人手,供應鏈緊張。憑藉著本地的供應鏈,他們能保障每天都有新鮮蔬菜、水果、肉類,甚至還有魚。但是薯片、泡麵等零食,實在顧不過來。“在人力少了1/3的情況下,我們服務的家庭比以前還翻了將近一倍。雖然在特殊時期,但是我們對商品品質的要求、對整個商品供應鏈的要求是沒有變化的。我們在武漢有自己的生鮮加工中心,所有的貨進來之後,在那裡會有第一道的品質把關,然後進行分解、包裝之後,再送到我們分店。”董鵬說。

盒馬鮮生公關部負責人滕浩說,現在全國各地的渠道都在全力支援武漢門店:“在供應的保障上,特別是生鮮商品,盒馬武漢以本地的供應為主,外省調撥作為補充,最大程度保障供給。盒馬總部在全力幫武漢從上海、長沙等地大倉調撥各類商品,有全國供應商從幾千裡外為盒馬專門開闢生產線,運輸物資,保障武漢的供應充足。”

而放眼全國,疫情期間,生鮮電商紛紛迎來“大考”,更多市民都會選擇“足不出戶”的線上方式來購買生鮮水果和生活用品,也讓生鮮電商的訂單量獲得巨大的增長。

春節期間,京東到家全平臺的銷售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70%,每日優鮮的數據也顯示,從除夕到初八,每日優鮮實收交易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50%。而就在去年,卻有多家生鮮電商倒閉。

那麼,這次疫情催生的龐大購買力,能夠讓線上生鮮像2003年的淘寶一樣“起飛”嗎?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說,這並不是崛起的機會,因為現在處於特殊時期,一旦恢復正常,傳統菜市場、飯店還是有吸引力的。

魯振旺分析:“很多人宅在家裡都要通過生鮮電商平臺購買一些菜、肉等,然後自己在家裡做。現在這種需求激增的情況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會持續很久,只要疫情過去,需求量還會大幅度回落。但是為什麼還有一些機會,是因為有一部分人會對生鮮電商形成依賴,所以會有一部分用戶留下來,但是它不會逆轉中國人的消費習慣。飯店還是開的,還有一些人喜歡去菜市場逛一逛,只是因為這麼一個特殊的時期,我認為肯定不能跟當年淘寶崛起相比。因為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生鮮電商的成本都比菜市場要高很多,所以說只有一部分追求品質的、願意花高成本的人,習慣在生鮮電商裡購買菜和肉,這是一個特殊的環境所導致的。”

魯振旺認為,這次疫情也會加速生鮮電商的洗牌速度,暴露出生鮮電商比拼的本質是供應鏈和規模的較量。未來,擁有自己供應鏈的一些大企業會“強者更強”。他說:“很多用戶會喜歡、習慣利用生鮮電商平臺購買商品。未來生鮮電商的規模要比去年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這是毫無疑問的。將來能夠崛起的,肯定是在供應鏈方面更強大的平臺,像盒馬,因為它有門店,所以就有很多配送人員。但是其他沒有供應鏈,或者相對來說規模比較小的商家,沒有達到一個大的、應對疫情發展的供應鏈儲備,所以面臨的壓力會更大一些。所以我認為將來還是供應鏈制勝,誰的供應鏈做得更好、成本控制得更好,誰就能夠活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