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未來海戰中潛艇+導彈的作戰模式能否取代航母和飛機成為主流?

簡單的知足


要談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以航母為核心的現代遠洋海軍的優劣勢,並與攻擊潛艇組成的海軍做對比。

在大艦巨炮的時代,兩支艦隊交戰的距離都在視距內。以大和號為例,其搭載的460mm主炮在發射91式穿甲彈時炮口初速高達785m/s,以45度仰角發射的最大射程為42000米。絕大多數戰列艦炮戰的距離都在20-30km之間。

比如決定一戰英德制海權的“日德蘭海戰”,雙方艦隊的戰場跨度還不到100km。

而航母上起飛的艦載機的作戰半徑是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舉個例子,中途島戰役中,美日雙方部隊的戰場跨度就達到了500Km的級別,這大概是大和號戰列艦主炮射程的12倍。

一寸長一寸強,在海戰中,航母艦隊相比戰列艦艦隊更加主動,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就算飛機被打下來也無所謂反正飛機比戰艦便宜多了。

結果就是日軍艦隊好幾艘航母被炸沉的時候,戰列艦部隊還在後方一臉懵逼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除此之外,航母艦載機的搜索範圍也更大。

在沒有艦載機的時代,艦隊中的驅逐艦和護衛艦承擔了海上搜索,預警的任務。

但是畢竟軍艦的速度比飛機慢得多,在搜索效率上自然遠遠比不上飛機。

為此,許多二戰前設計的戰列艦都考慮搭載水上飛機進行偵察以及校射的任務。然而水上飛機的性能低下,並且遇到戰鬥機攔截根本跑不掉。

在以航母為核心的新海軍體系面前,傳統海軍不僅像個瞎子,而且像個瘸子。

在萊特灣戰役期間,唯一一次日本海軍第一機動艦隊碰巧撞上美軍護航航母艦隊的作戰中,日軍也付出了損失4艘重巡洋艦的代價才勉強擊沉2艘美軍護航航母以及3艘驅逐艦,贏這一次都是慘勝。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一種新的海軍體系必須具有在“海上搜索”,“遠距離打擊”這兩個層面上不落於下風,才能與航母相抗衡。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蘇聯紅海軍。

他們的軍艦上搭載著射程500Km以上的大型反艦導彈。

依靠載機巡洋艦上有限的艦載機以及海洋系列海上搜索衛星確保在數百千米外發現敵方艦隊。

由此,蘇聯紅海軍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與美國海軍相抗衡的實力。

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反艦導彈的射程越來越遠,艦載機可以在數百千米的距離上安全的攻擊敵方艦隊。

以艦載大型反艦導彈+空天一體戰場搜索系統為核心的蘇聯紅海軍發展戰略也逐漸擱淺。

而潛艇相比水面艦艇,在海上搜索與通信能力方面有著天然的劣勢。

如今的潛艇作戰時通信也大多需要依靠通信浮標。而通信浮標本身又會暴露潛艇編隊的位置。所以實際使用中現有的攻擊潛艇的作用主要也就是反潛艇,比如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中就配有攻擊型核潛艇,用於反潛作戰以及提供前哨預警。

蘇式大型反艦導彈的重量比潛射彈道導彈還要高。在對海打擊上,潛艇的噸位更小,難以搭載蘇式的大型反艦導彈,很難在遠距離上發起攻擊。而受限於潛艇有限的平臺大小,高超音速導彈也很難搬到潛艇上。

不難看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強國海軍仍然將以航母作為艦隊核心。


戰鬥機解說家


海戰是現代戰爭的重要組成,有關制海權,蘇聯和美國人都曾進行過探索,蘇俄比較側重於發展潛艇,尤其是核潛艇,通過海基核威懾保障國家利益的拓展;美國人則更注重發展以艦載機為核心的航母打擊體系,強化全球海域控制和作戰能力,同時兩國對於潛艇和航母的發展認知有自個的理解,兩款不同類型的裝備皆有發展。不過當前海戰模式下,國際上普遍認為航母打擊群的威懾力和實戰效能更突出一些。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潛艇和航母這兩款主戰武器。首先來看看潛艇,潛艇誕生的歷史其實也並不短,在一戰中就已經得到使用,在一、二戰期間,比如德國海軍的潛艇“狼群戰術”在海上力量與盟軍相比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依舊給予了盟軍海上運輸線極為慘重的打擊,先後有數百艘艦艇葬身於海;再比如二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期,美國對日本進行海上封鎖,除了動用到傳統海軍艦艇之外,潛艇也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最終到二戰後日本清晰的認識到潛艇的作戰效能,在注重發展自身潛艇部隊的同時,打造了亞太首屈一指的反潛作戰體系,被軍迷戲稱為“美軍第七艦隊反潛大隊”,成為亞太應對前蘇聯核潛艇的中堅力量。

由上述兩個案例我們可以梳理出,潛艇的作戰樣式更多的側重於制海作戰,強調的是對某個預定海域的水下控制能力,作為一種機動力量來使用。潛艇當前主要有常規潛艇、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三大類;其中戰略核潛艇是海基核威懾的中堅力量,主要用於核威懾和核打擊任務;常規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使用大致類似,兩者的最大區別就在於續航能力上,常規潛艇即便是裝備了AIP系統的潛艇在水下也就十幾天的時間,最長的極限記錄也就是20天,核潛艇則不存在,理論上具備無限巡航的能力,最長水下航行記錄長達90天。

潛艇在制海作戰中,通常憑藉其水下潛行帶來的隱蔽性達到出其不意的攻擊效果。主要作戰樣式有海域封鎖、隱蔽伏擊、航道佈設水雷以及水下戰備巡邏等等;通過隱蔽接敵,對某個海域形成控制能力,因為反潛作戰是當前公認的難度最大的作戰樣式之一。潛艇的武器主要有魚雷和潛射巡航導彈,魚雷的口徑普遍比較大,通常使用533.7mm口徑,一枚即可重創一艘中型作戰艦艇。

再來談談航母,航母是以艦載機為戰鬥力核心的遠洋制海裝備,其通常以體系健全的航母打擊群的形式出現,編隊中涵括了導彈巡洋艦、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高速補給艦以及攻擊型核潛艇,形成了空中、海上和水下立體攻防作戰體系,兼顧了防空反導、對海打擊、搜潛攻潛、電子對抗以及對陸打擊等多重作戰功能,屬於現代海戰的多面手。

美國總統每遇到危機,首先會問最近的航母在哪裡。航母成為美國推行其價值觀、美元貨幣體系以及霸權主義的急先鋒,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以尼米茲級航母為例,搭載有四部蒸汽彈射裝置,可以在2秒內將飛機速度由0增加到300公里每小時,大約20秒即可讓一架艦載機升空,正是如此,尼米茲級航母單日最大起飛架次可以超過150架次,實現對上百個目標的突擊作戰。我們以艦載機作戰半徑劃設控制範圍,尼米茲級航母的預警控制範圍為,E-2C艦載預警機前出300公里加上機載雷達探測距離,保守可達到600公里,控制海域面積可達113萬平方公里;艦載攻擊機制空作戰半徑通常在450公里左右,控制海域面積在60多萬平方公里,由此可見一斑。

相比現代潛艇+導彈的模式,航母+艦載機的模式更加齊全。潛艇無論搭載導彈還是魚雷,都是典型的制海作戰裝備,也只能用於制海作戰。然而現代制海權是由海上制空權和制海權兩部分組成的。細化下來,制海權按照空間維度劃分又由海上制海權和水下制海權兩部分組成,潛艇的作戰使用只有水下制海權這一部分,對於一些反潛能力比較弱的國家,還能獲得部分的海上制海權。綜合上述,可見潛艇的作戰應用還是有很大的侷限性的,尤其是嚴重缺乏制空作戰能力,這就從本質上限制了其無論如何發展也取代不了航母模式,只能相輔相成並存。

除了作戰功能的侷限性之外,在作戰持續性上潛艇也略顯的不足。一個航母打擊群的綜合打擊能力可以堪比一箇中等國家的空軍,其艦載機、護航艦艇所搭載的各類彈藥基數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基數;而潛艇目前載彈量最大的美國由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改裝而來的巡航導彈核潛艇最多也就攜帶154枚戰斧巡航導彈、64名特戰隊員以及2艘微型特種潛艇,其餘的潛艇,常規動力潛艇最大噸位也就3000來噸,能夠攜帶的魚雷和導彈也就24枚左右,攻擊型核潛艇噸位略大一些,但是攜帶的彈藥基數也大致就是這麼一個水準,154枚導彈的攜帶量在航母編隊中只能算的上是九牛一毛。

直觀點對比,一個航母打擊群一天可以打擊數十個目標,而一艘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154枚戰斧巡航導彈兩枚攻擊一個目標,一艘艇也不過是77個目標,這僅僅是一艘航母對地打擊模式下一日的打擊數量,在持續作戰中的劣勢一目瞭然。潛艇受制於技術,截止目前發展的噸位最大的也不過3萬噸多的俄羅斯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在噸位上的差距限制了其載彈量,也從本質上限制了其持續作戰能力的拓展。

由此可見,無論日後潛艇+導彈模式如何發展,取代航母+艦載機模式是不可能的,這兩種模式只能各司其職,發揮各自的效能,最終是以相輔相成的局面並存。


鷹鴿分析


美國海軍還是世界的那個霸主,未來海戰中“潛艇+導彈”的作戰模式能否取代航母和飛機成為主流?這其實實在說美海軍未來作戰是以航母為主,還是以和潛艇為主!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蘇聯解體後,美國海軍就獨霸海洋了,甚至美國自我評估認為,在未來幾十年都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在海上威脅到美國,美國海軍做出了一個錯誤的評估,並對未來海軍發展找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

既然海上已經沒有任何威脅,自然不用將發展的重點不再放在大洋決戰方面,美軍將目光放在了敵人的近海、岸防甚至陸地縱深打擊。1994年美國海軍就提出“前沿—由海向陸”概念,首度將近岸作戰、支援對地攻擊納為海軍主要任務之一,具體要求艦隊能對深入陸地100海里(185公里)的地面部隊實施支援,並提出“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戰”等新概念。於是美國海軍為了這個計劃發展了大量先進的瀕海戰鬥艦、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驅逐艦,這些其實都是在美國的這個指導思想下發展起來的!

瀕海戰鬥艦防空、反艦感覺都不行,看起來很弱,但是價格卻高得嚇人,其實他們的弱是相對這些水面軍艦來說,在美國眼裡這些軍艦已經被航母起飛的戰鬥機擊沉了,因此瀕海戰鬥艦作戰目的就是靠近敵人沿海地區,到近海給海軍陸戰隊掃雷,反潛和打打快艇才是主業,有點像花重金專門打造幹蚊子的大炮。

還有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這是世界最先進的驅逐艦,他的主要武器就是80單元的MK-57垂直髮射系統和先進艦炮系統,美國設計之初更是希望為他配備2門電磁炮,電磁炮進度跟不上後又被忽悠將陸軍155mm榴彈炮改裝了上去,垂髮系統主要裝備對地攻擊的戰斧導彈,而兩門火炮更是被用來定點清除岸基防禦火力點。由於發展方向錯誤,15000萬噸級別的DDG1000在防空火力上其實很弱,未來恐怕並不太適合海上作戰。

美國的想法很好,但是誰能想到中國海軍的快速崛起,美國海軍想要逼近海岸線作戰已經成為一種奢侈的想法,更想不到的是,DF-21D反艦彈道導彈出現更是讓美國航母連靠近海岸線2000公里範圍都不行了,中國更是宣傳另一款東風26也能打擊大型海上移動目標,這要不是忽悠,那麼美國航母靠近中國海岸線4000海里都非常困難了,這是美軍萬萬沒有想到的。

航母戰鬥群的“武功”被廢了,更別提近海作戰理念的瀕海戰鬥艦和DDG1000也全部成了廢物!於是這些年美國大力發展核潛艇來彌補!美國這些年以每年下水2艘核潛艇的速度快速發展核潛艇,但核潛艇雖強卻無法彌補航母戰鬥群的作用。航母戰鬥群作戰是全方面的,他能控制一片海域併為自己所用,以這片海域為海上基地不斷的對周圍半徑1000公里以上範圍實施打擊,是美國海軍對外干預的主力!但核潛艇則完全達不到這個效果,核潛艇只能做到這片海域我不能用,別人也休想用,說白了是一種無奈之舉!至於核潛艇上的導彈打擊力量其實很弱的,不是每一艘核潛艇都是美國改裝俄羅斯級巡航導彈核潛艇那樣能夠發射154枚戰斧導彈,即便如此,他的火力也不如航母艦載機起飛一輪的效果好!更何況攻擊核潛艇作戰主要還是以魚雷為主,反艦導彈、巡航導彈攜帶數量非常有限的,以潛艇+導彈要對陸地縱深進行打擊非常困難,錦上添花可以,真要作為對陸打擊的主力,火力上還是差太多了!

用潛艇來取代航母的作戰模式,實則是美國海軍當前狀態下的一種無奈之舉!以上為個人觀點,同意的麻煩點個贊,不同意的歡迎留言探討!


狼煙火燎


不能。

航母和飛機組合本身具有戰場情報蒐集能力。飛機在空中除了進攻,還可以具有威脅作用。而潛艇是無法蒐集敵方信息的,導彈除了作戰就沒有別的用途了。

海軍除了作戰,還有威懾作用。潛艇主要在水下活動,靠隱藏自己發揮戰鬥力。根本沒有現實的威懾能力。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只能是中小國家進行海戰的主流模式,對大國間的海戰將全系統的對抗,這隻能是對抗中的一個系統而己。


望遠發現探索人生樂趣


不行!航母中國需要!而且十萬噸核動力!


嚴金臺


未來戰爭永遠不會取消空中力量的


成雙木林


不可能,奇兵永遠是奇兵!


家有一寶no1


不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