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契丹人被唐朝盯著打,150多年翻不了身,最終是如何成功逆襲的?


契丹人被唐朝盯著打,150多年翻不了身,最終是如何成功逆襲的?

契丹人

契丹,我國東北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曾建立強大的遼朝。不過,在崛起之前,契丹人的日子過得也不太舒服,原因是遇到了大唐王朝。唐玄宗時期,為了更好地打擊邊境之敵,創立了藩鎮節度制度;其中,由平盧、范陽和河東三個藩鎮來鎮撫東北地區,鎮壓的對象主要為契丹、奚人等族。

當時鎮守東北的大將為安祿山,為了立功,沒事就去揍契丹人,“天寶十年,安祿山誣其(契丹)酋長欲叛,請舉兵討之。”又據《資治通鑑》記載:“安祿山屢誘奚、契丹,為設會,飲以莨菪酒,醉而坑之,動數千人,函其酋長之首以獻,前後數四。”經常誘騙契丹人來喝酒,酒中下藥,挖好土坑,等契丹人昏迷了,砍頭埋掉,一次就殺掉幾千人,還把首領的頭顱向朝廷邀功,僅這樣的鴻門宴前後擺過四次。

安史之亂之後,雖說唐朝因藩鎮割據,帝國分崩離析,但藩鎮的軍力還是非常強大,打壓邊境的外族還是綽綽有餘。也就是說,就算是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算起,一直到907年唐朝滅亡,至少有150多年,契丹人是處於大唐帝國的強勢打壓下,根本就成不了氣候。

而也就是唐朝滅亡的那一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了契丹人的首領,契丹人趁著中原內亂,得到了一個相當有利的發展空間,迅速壯大,逐漸成為諸藩鎮爭相拉攏的對象,終於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啟了逆襲之路。

初入江湖,契丹小心謹慎。

唐朝末年,汴州的梁王朱溫和太原的晉王李克用兩大集團互相爭鬥,誰也不服誰,但朱溫技高一籌,篡唐建立後梁王朝。而李克用便打著匡扶大唐的旗號,與朱溫對決,但實力不如人家,便想到了向契丹借兵,“使人聘於契丹”,契丹首領阿保機“以騎兵七萬會克用於雲州”東城,“大具享禮,延入帳內,約為兄弟”,受到了李克用的隆重接待和歡迎,二人還結為異性兄弟。李克用說:“唐室被朱溫奸賊給篡了,我計劃今年冬天起兵討賊,希望弟弟派騎兵2萬來助陣,一起收復汴州、洛陽”,同時也給契丹人送了一份厚禮,而阿保機為了表達謝意,就回敬了三千匹馬。

“阿保機許之,賜與甚厚,留馬三千匹以答貺”

此時的契丹實力還偏弱,阿保機之所以表面上答應與李克用結盟,主要還是想結交中原諸侯,來加強自己在契丹內部的地位,誰強就跟誰一起混,並不是真與李克用一條心。因此,阿保機“

既歸而背約”,撕毀了與李克用的盟約,馬上派人向梁朝朱溫示好了。朱溫就想啊,既然契丹想與大梁交好,自然是很開心,打算讓契丹一起來滅掉李克用,成功之後,雙方約為甥舅之國,朱溫為舅舅,阿保機為外甥。李克用聽說了這個事,對契丹恨得是咬牙切齒,生了一場大病,臨死之時交給兒子李存勖三支箭,代表三個仇敵,其中一個就是契丹,讓兒子一定要滅了契丹。

契丹人被唐朝盯著打,150多年翻不了身,最終是如何成功逆襲的?

李存勖

對契丹來說,雖說朱溫的實力比佔據河東的李克用要強大,但真要讓自己與實力甚強的李克用集團翻臉,在當時還真沒那個膽子,更多的還是左右逢源,保存自己的實力重要。因此,當朱溫派人讓契丹出兵滅晉,阿保機就沒答應,再說自己也不想當外甥被人家佔便宜。於是,契丹就在後梁、晉之間周旋,利用中原諸侯忙於相互征戰之機,不斷擴充力量,實力也漸漸得到了加強。

實力漸強,契丹圖謀燕雲之地。

李存勖雖然在父親病床前發誓必滅契丹,但為了抗衡後梁而對契丹“賄以金繒”,希望契丹能派兵相助。而契丹的應對之策就是,無論是後梁還是晉王來求援,都是假惺惺的同意,但口惠而實不至,就是不真正出兵,而是偷偷地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因此,當後唐莊宗李存勖與後梁大打出手,並取得一定主動權之時,契丹則加緊用兵幽、薊地區,以圖燕雲十六州。

貞明二年(916年),契丹軍隊攻佔了朔州、蔚州等地,“是時,莊宗已得魏博,方南向與梁爭天下,遣李存炬發出北兵

”,李存勖已經奪取了魏博,實力大增,準備南下與梁朝爭奪天下,讓李存炬調出幽州的兵馬,但是幽州裨將盧文進卻殺死了節度使李存炬,率兵投降契丹了,契丹乘機向幽州發起進攻。

此時的形勢,對李存勖很不利,面臨兩線作戰,無奈,只好抽調南邊的軍隊支援北邊,李存勖還是能打,將契丹人殺得人仰馬翻,迫使其退兵。雖然契丹這次沒撈著便宜,但可沒有死心,還是時刻盯著燕雲之地,三年後又捲土重來了,起因是李存勖部出現內亂了。

原來,鎮州防城使張文禮殺了成德節度使王鎔,自封留後(候補節度使),但又擔心李存勖問罪,就“南通朱氏,北結契丹”;同時,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也開始擔心“晉兵(李存勖)必並擊己,遣使子鬱說契丹,使入塞以牽晉兵”。原來,王處直雖然已歸附了李存勖,但還享有很高的自治權,如果晉兵來攻打張文禮,順手也把我整編了咋辦呢?出於這種擔憂,就派人請契丹求援,來牽制一下晉兵。契丹覺得天賜良機啊,就大舉南下,下涿州,圍定州,與李存勖決戰於沙河、望都;但“會大雪彌旬,平地數尺”,大雪瀰漫,讓契丹人斷了糧草,餓死無數,無奈只好撤兵。

也就是說,契丹兩次南下劍指中原,但都被李存勖給揍得鼻青臉腫,打不過中原諸侯,咱就打弱一些的,遂將軍隊主力轉向攻打渤海國,只留少量兵力侵擾一下河北邊境。這時候梁朝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失去了契丹人的幫忙,根本就無法抵禦李存勖的進攻,被後唐滅國了。

晉王李存勖建立了後唐,就通告了一聲契丹,而契丹正在打渤海國,“懼中國乘其虛”,擔心唐朝來打它,就與唐朝修好。於是,唐朝與契丹就經常互派使節問好,沒爆發過大的衝突,但這種相對和平的日子沒過幾年,雙方又打起來了。因為,後唐帝國的統治並不穩定,其他與朝廷有過節的,或者有野心的藩鎮,往往都喜歡暗中勾結契丹來反叛唐朝,就算是失敗了,也可以投奔契丹。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定州主帥王都“作亂,求援於契丹”,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就派兵大舉南下,還攻佔了平州。不過,後唐軍隊的戰鬥力爆表,三戰三捷,契丹五十多位將領被幽州唐軍俘虜了,“自是契丹大挫,數年不敢窺邊”。

也就是說,契丹與後梁、後唐王朝打交道的時候,都是出於弱勢地位,中原王朝基本都掌握著主動權。但是,等到了後晉、後漢時期,已吞併渤海國的契丹勢力逐漸轉盛,對中原諸政權的影響也大增,並基本掌控了主導權。

契丹人被唐朝盯著打,150多年翻不了身,最終是如何成功逆襲的?

助晉滅唐,契丹得償所願。

後唐末年,明宗次子李從榮為爭奪皇位,便以“契丹帳族在雲州境上”為藉口,把六軍諸衛副使石敬瑭趕出了京城,讓他出任河東節度使兼北面蕃漢馬步軍總管,以防備契丹。河東乃龍興之地,自古兵強馬壯,這對石敬瑭來說,簡直就是塞翁失馬,不但擺脫了朝廷的牢籠,還有了自己的地盤。

後來,李從榮密謀奪位失敗被殺,內心受到打擊的唐明宗也很快駕崩了,閔帝李從厚即位,但很快就被末帝李從珂奪了帝位,也就是說,此時的唐朝政局一片混亂,而這也讓石敬瑭撿了個大便宜,勢力也越來越大,但也不可避免地被李從珂猜忌。

末帝李從珂想剝奪石敬瑭的河東兵權,而早有“異謀”的石敬瑭自然是“遂拒末帝之命”,與朝廷翻臉了。但是,雖然河東不弱,但真要與中央軍打起來,還是吃虧,太原被唐軍給圍了。於是,石敬瑭便“遣間使求救於契丹,令桑維翰草表稱臣於契丹主,且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向契丹稱臣,當耶律德光的兒子,事成之日,就割盧龍及雁門關以北諸州即燕雲十六州。一直想奪取燕雲之地的耶律德光,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幾乎是傾舉國之力去救援石敬瑭。

後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年)九月,遼太宗耶律德光引軍至太原,一戰擊潰圍城之唐軍,並將唐軍主力圍困於晉安寨,隨後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不久,後唐大將楊光遠和趙德鈞、延壽父子等相繼投降契丹,契丹騎兵會合太原晉兵南下洛陽,唐末帝自焚,後唐滅亡。因此,後唐帝國土崩瓦解,並非在於契丹騎兵的強悍,而是其統兵大將為一己私利而競相歸附契丹所至。

契丹人被唐朝盯著打,150多年翻不了身,最終是如何成功逆襲的?

兒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成為契丹的“兒皇帝”,特別是將戰略地位重要的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使契丹從此控制了古代農牧分界線之燕山一線,外族第一次將勢力深入華北漢人腹地,其騎兵可直搗中原王朝的防線,從而在與中原王朝對峙中佔據了有利的地位。

石敬瑭雖然奉契丹為父,但持“

屈節外國,非久長策”觀點的臣僚也不在少數;石敬瑭死後,即位的石重貴也對父親認賊作父很生氣,不滿後晉與丹“子”、“父”的關係,就與契丹鬧掰了。父皇駕崩,石重貴就修書一封告知契丹,但其國書是“稱孫不稱臣,契丹很不滿,兩國就打起來了。

問鼎中原失敗,契丹國力受損。

後晉與契丹交戰,在軍事上,動不動就把契丹人揍一頓,還一度佔據了主動。但是,中原諸藩的老毛病又犯了,在後晉、契丹交惡期間,一些欲取代後晉成為中原皇帝的藩鎮,又紛紛暗中勾結契丹,幾天時間晉朝二十萬軍隊不戰而降,契丹南下汴京,俘虜石重貴,後晉亡。

契丹在滅亡後晉的過程中,政治權謀玩得是爐火純青,很好地利用了中原諸藩的野心,將他們玩得團團轉。

當年勾結契丹想篡後唐政權的趙延壽,此時為幽州節度使,“見晉衰而天下亡,嘗有意窺中國”,這次見後晉衰弱、天下大亂,想當皇帝的野心又冒出來了。而遼太宗為了讓趙延壽為自己效力,就說滅晉之後就立你為中原皇帝,而得到契丹承諾的趙延壽就很賣力地充當滅晉的先鋒。同時,石重貴的姑父杜重威想投降契丹,遼太宗為了讓他盡心盡力地為自己賣命,就對他說“所得漢兒皆與爾”,也許諾他當中原皇帝。

遼太宗雖說分別承諾讓趙延壽、杜重威為“中原皇帝”,並還御賜他們二人穿上象徵天子的“赭袍”,但是,正如《契丹國志》記載:“其實皆戲之耳”,都是在戲弄他們兩人呢。遼太宗真正目的是讓自己當中原皇帝,將中原直接置於契丹的統治之下,根本不想立傀儡皇帝,畢竟有前車之鑑。

遼大同元年(947年)正月,遼太宗耶律德光“備法駕入汴”,當上了中原皇帝,但是,還是拿著統治草原的經驗來管理中原,以“打草谷”的方式盤剝百姓,以致民怨沸騰,中原人紛紛揭竿起義。而遼太宗也不得不倉皇北撤,並病死於歸國途中。

契丹人被唐朝盯著打,150多年翻不了身,最終是如何成功逆襲的?

契丹人突然從中原撤退了,一時之間,中原出現了權力真空,各股勢力蠢蠢欲動,都想問鼎中原,如西蜀、南唐等,但成功者卻是佔據河東的劉知遠。當初遼太宗進入汴州,劉知遠就曾派牙將王峻去表示祝賀,而耶律德光估計是當爹當上癮了,“呼之(劉知遠)為兒,賜以木拐”。王峻帶著尊貴的木柺棍回來了,就跟劉知遠說“契丹必不能有中國,乃議建國”,契丹人統治不了中原,建議劉知遠早做準備建國稱帝。於是,劉知遠建立後漢稱帝,等契丹人逃走了,立馬從太原揮軍南下汴京,輕而易舉地成為了中原皇帝。

蟄伏後的契丹,王者歸來。

耶律德光駕崩後,即位的遼世宗“慕中華風俗”,就不顧契丹上次進入中原失敗後造成的國力損耗,多次派兵攻打後漢,“俘獲甚眾”,但是自身也損失很大,“人馬傷死者大半”。但總的來說,契丹在與後漢的戰爭中,依然是佔據著主動權。

後漢是個短命王朝,從建立到滅亡,不過三年時間。後漢隱帝即位之後,胡亂猜忌、誅殺大臣,把領兵在外的樞密副使郭威全家給殺了,逼反了郭威。於是,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滅掉後漢政權建立了後周,是為周太祖。後漢宗室劉崇於太原自立為帝,建立了北漢政權,就勾結契丹來攻打後周郭威。遼世宗覺得這是個機會,就會諸部首領商討南征之事,但“

諸部皆不欲南,帝強之”,終激起兵變,遼世宗被弒。

原來,自從耶律德光入主中原失敗,契丹國力損耗也很大,再加上遼世宗上次攻打後漢,使得國力進一步損耗,契丹人都打累了,都想休兵恢復一下元氣。但這次遼世宗又要強制攻打後周,激起了大家的不滿,就殺了遼世宗,遼穆宗即位。

遼穆宗,世人稱之為“睡王”,昏庸無道,許多大臣因言獲罪,朝廷一片混亂,此時的契丹人已經失去了入主中原的雄心,對後周的大政方針就是“敵來,則與統軍司並兵拒之;敵去,則務農作,勿勞士馬。”如果後周來打我們,我們就回擊,打退了敵人,千萬不要追擊,繼續幹咱們的農活。也就是說,此時的契丹對後周是採取了守勢,不再主動挑起事端。一直到後周太祖郭威病死,周世宗柴榮即位,北漢劉崇認為後周“國喪”,人心必定不穩,就覺得是個機會,“遣使請兵於契丹”,一起攻打後周。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周世宗御駕親征,在高平大敗北漢、契丹聯軍,雖然沒有攻下太原,但高平之戰的大勝,使後周掌握了此後於契丹或戰或和的主動權。於是,周世宗採納了王樸的《開邊策》建議,制定了統一天下的基本國策,即“

先南後北”。

但是,當週世宗用兵南方的時候,契丹又在北邊搞小動作。原來,契丹人也知道後周“先南後北”之策,為了不讓後周順利統一南方,就經常出兵南下牽制後周,甚至還經常聯合北漢攻打後周的邊境城池。而周世宗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就改變了統一天下的順序,乾脆率軍北上,一舉攻取了契丹關南地區,正準備拿下幽州、收復燕雲十六州之時,無奈突然得病,回到京城不久就駕崩了,可以說是天意如此,契丹人躲過一劫。

契丹人被唐朝盯著打,150多年翻不了身,最終是如何成功逆襲的?

宋、遼、夏三足鼎立

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了後周江山,建立了大宋王朝。而此時的契丹也不想鬧事,雖然北漢屢次邀請契丹侵宋,但契丹也只是以救援北漢為主,堅決不大舉南侵宋朝。宋朝也不想與契丹開展,朝廷嚴令邊疆守將不得主動攻擊契丹,如果契丹兵進入宋境搶劫,也只是發兵迎擊一下。宋遼兩國的這種“默契”,維繫著兩國邊境的微妙平衡,這種平衡一直維持到宋太宗時期,滅掉北漢之後,宋太宗兩次北伐契丹,欲收復燕雲十六州,但都慘敗而歸,致使周世宗、宋太祖設定的統一方略未能實現,而契丹則國力大增,從此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一直到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兩國再也沒爆發大的戰爭,迎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總結:五代、宋初這一歷史時期,在中原諸侯角逐的時候,契丹周旋於各股勢力之間,為自己撈取了足夠的利益,順勢發展壯大。

契丹相關文章: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