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淺析東晉皇權旁落,在元、明二帝顧命上的體現

顧命"二字,出自《尚書》,周成王將死,自覺太子無法勝任君位,便命自己信得過的大臣召公和畢公,盡心輔佐,這二人就是所謂的顧命大臣。

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

顧命大臣的任命,往往是源於繼位者年幼,無法獨自處理朝政,由他們來加以輔佐。為了保證新舊君主平穩過渡,顧命大臣的選擇至關重要。或是能臣,或是宗室成員,必須是忠心於君王的人,否則很容易產生權臣甚至篡位者。

淺析東晉皇權旁落,在元、明二帝顧命上的體現


東晉皇帝的顧命,因為門閥政治的存在,又有其獨特的一面。門閥政治在東晉建立時開始逐漸形成,司馬睿依賴琅琊王氏,獲得了南北士族的支持,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軍政格局,因而從立國開始,皇權旁落的局面便已經十分突出了。東晉的政治格局,並非單純的士族掌權,皇帝也在不斷抗爭,努力振興皇權。也正是因為高門士族,對皇權的削弱與制衡,導致了東晉顧命與以往本質上的不同。以元、明二帝為例,可以看出此時的顧命有四個特點:

  1. 皇帝無法獨自決定顧命人選,往往受到門閥士族的影響。
  2. 顧命不僅僅為了輔佐幼主,還為了籠絡士族,甚至向門閥權臣妥協。
  3. 宗室成員在顧命中,被大幅度削弱。
  4. 就顧命大臣而言,個人能力不是第一位,真正重要的是有"時望",且出自高門士族。

這些特點,都突出體現了東晉皇權旁落,被門閥政治影響的一面。下面從晉元帝、晉明帝的兩次顧命,來深刻分析這四個特點。

淺析東晉皇權旁落,在元、明二帝顧命上的體現


晉元帝雖是開國之君,但無異於半個傀儡。沒有王導的精心謀劃,和琅琊王氏的全力支持,司馬睿也就沒法當上這個皇帝。這樣的開局,造成了和西晉完全不同的局面,西晉時司馬家的內鬥貫穿始終,而東晉則是門閥士族的崛起,和對皇權的打壓。

晉元帝的主要威脅是王敦,登上皇位後施行了一些列措施,力圖振興皇權,可惜最終還是失敗了。永昌元年,王敦再也忍受不了晉元帝在背後搞小動作,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從武昌起兵,殺進建康。元帝的一切努力,付之東流。同年,司馬睿病重。

此時的太子已經二十四歲,按理說他自己完全可以獨立主政,不必任命顧命大臣。但元帝有自己的苦衷,畢竟剛剛被王敦打得一敗塗地。任命王導為顧命大臣,正是皇權衰微的體現。

淺析東晉皇權旁落,在元、明二帝顧命上的體現

晉元帝司馬睿


第一, 消除王敦戒心。王敦本來就要廢除太子,而且是以"不孝"這種莫須有的罪名。不過,在眾大臣的極力反對下,此事才得以作罷。王敦這麼做,是怕太子繼位後報復自己。如果是個平庸之輩,他也不必如此擔憂。可太子偏偏文武雙全,深得人心。顧命大臣,立王敦元帝不放心,立別人王敦不放心。立王導為顧命大臣,王敦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是琅琊王氏自家人。

第二, 拉攏王導,分裂他與王敦的關係。這一層面,雖然無奈,但也很高明。王導跟隨司馬睿渡江,跑到建康經營,出了不少力,對君國也相對忠誠。王敦攻入建康,王導暗自出力,也只是為了琅琊王氏的利益,並非如王敦一樣有野心。故而晉元帝讓他當顧命大臣,也是表達信任,施之以恩惠,試圖拉攏王導,最大程度上孤立王敦。

第三, 王導是高門士族的代表人物,又是朝廷中最有威望的重臣,換句話說王導"時望"很高

。他當顧命大臣,朝臣與社會輿論都不會有意見。

綜上所述,晉元帝任命王導為顧命大臣,是門閥政治的脅迫和自我謀劃的綜合結果,也是皇權衰微的無奈。司馬睿既不能決定是否安排顧命大臣,又不能憑自己的意志選定人選。最終只能選擇"時望"高,又被王敦所接受的王導,宗室成員根本不在考慮的行列裡。

淺析東晉皇權旁落,在元、明二帝顧命上的體現


元帝雖然沒鬥過王敦,但他的一系列振興皇權的措施,在他死後,也起到了一定效果。明帝也確實如史書描繪的那樣,年少有為,並且比他的父親更加沉穩,行事沒那麼激烈。繼位後兩年的時間裡,王導站在了明帝這一邊。明帝清除了王敦的力量後,緊接著就要拔除琅琊王氏在朝中的勢力,只靠自己他是辦不到的。因而明帝不得不借助其他士族的力量,高門士族們也樂於幫忙,並藉此獲得更大的權勢,比如庾亮,這時明帝和他們是共榮共進的關係。

明帝對於皇權的振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琅琊王氏的隱患被消除後,眾多高門士族又走到了皇室的對立面。為了自身的利益,皇權振興是不被門閥士族所喜聞樂見的。恰巧這時,明帝病重,二十七歲是個很年輕的歲數,這其中有沒有什麼陰謀,我們不得而知。總之,明帝也走到了顧命的問題上,而且明帝的這次顧命相當複雜,更加體現了皇權的衰微,與高門權臣對皇權的壓制與分割。

明帝的太子只有五歲,無法自理朝政主持大局,顧命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明帝理政期間,大力發展宗室力量。任命司馬宗為左衛將軍,掌管宿衛軍隊。按明帝的性子,司馬宗應該是顧命大臣的最好人選。可是高門權臣們能看著自己好不容易弄到手的權力,重新回到皇室手中麼?

明帝病重,庾亮竟然能衝破禁衛軍的阻攔,哭哭啼啼去告狀。告的還是皇帝重點提

淺析東晉皇權旁落,在元、明二帝顧命上的體現

拔的禁衛軍首領司馬宗,罪名是"有異謀"。這個"異謀"表現在司馬宗要輔政,自行廢立大臣。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庾亮能越過司馬宗掌管的禁衛軍,說明在明帝病重時,這些高門權臣已經開始奪權了。況且司馬宗真當上了顧命大臣,行廢立大臣之事也無可厚非,一切只是庾亮的猜測。只不過想趁明帝病重,找個藉口除掉司馬宗而已。事件的結果卻是以司馬宗降為驃騎將軍,解除兵權收場。

及帝疾篤,不欲見人,群臣無得進者。撫軍將軍、南頓王宗,右衛將軍虞胤等,素被親愛,與西陽王羕將有異謀。亮直入臥內見帝,流涕不自勝。既而正色陳羕與宗等謀廢大臣,規共輔政,社稷安否,將在今日,辭旨切至。帝深感悟,引亮升御座,遂與司徒王導受遺詔輔幼主。——《晉書》

七位顧命大臣中,只有司馬羕一人,是宗室成員,雖居輔政大臣首位,但也只是名義上的,其影響力微乎其微,其他六人皆是高門士族。從史料來看這些顧命大臣的任命,並不是明帝一個人所決定的。當時溫嶠接受召命入宮,領受顧命大臣的職位,邀請阮孚一同前往,並告訴阮孚,他也被任命為顧命大臣。如此重大的事,卻看似是臨時決定的。高門士族實際已經控制了顧命人員的名單,甚至可以私下更改。像阮孚這種能當上顧命,也僅僅是因為"時望"所歸而已。

由此看出,明帝的顧命,較之元帝更加不自主。既不能保護像司馬宗這樣的宗室成員,又不能決定顧命名單。皇權的衰微,顯而易見。

高門士族與皇權的爭鬥,從東晉立國開始便進入了白熱化。皇權的衰落,在元帝和明帝的顧命問題上,也展露無遺。顧命大臣的選擇,不再是君王的特權,反而受到門閥權貴的脅迫和操縱。顧命也不再是保障新舊君主權力平穩交接的手段,卻成為了高門士族瓜分權勢,掌控朝政獲取利益的工具。

淺析東晉皇權旁落,在元、明二帝顧命上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