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王朝,沒能重回巔峰而是逐漸衰弱?

我們都知道大唐王朝有四大禍根,正是由於這四大禍根最終導致大唐王朝逐漸衰落,它們分別是藩鎮割據、農民起義、宦官干政和鵬黨之爭。

其中的藩鎮割據是對唐王朝統一集權影響最大的禍根,大唐王朝逐漸衰落的罪魁禍首之一!

為什麼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王朝,沒能重回巔峰而是逐漸衰弱?

導致大唐王朝在到達“開元盛世”鼎盛期後,進入江河日下不斷衰落的衰退期的轉折“安史之亂”,本質上就是唐朝四大禍根之一的“藩鎮之亂”。


那麼唐朝的藩鎮勢力是怎麼崛起的呢?


大唐王朝是歷史上典型的開拓型王朝之一,從李淵太原起兵到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再到唐高宗等時期大唐王朝一直在開疆拓土的路上。先是平定了遼東地區,而後又用計讓強大的突厥分裂,最終打敗東、西突厥,拿下吐谷渾等地區。


最終讓大唐王朝的版圖空前龐大,但是讓大唐王朝版圖擴大之餘,頭疼的問題也出現了,由於新納入中原王朝統治的版圖邊境上有很多不安定的少數民族勢力。

導致大唐王朝的邊境防禦壓力很大,於是為了加強王朝的邊境力量,大唐王朝決定在戰略要地設置最高軍事長官,統籌邊關軍事防禦。

為什麼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王朝,沒能重回巔峰而是逐漸衰弱?

而節度使這個職位正式確立是在唐睿宗景雲年間,到了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制度得到巨大發展。


開元十年,唐玄宗下令設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而這十大節度使中,就屬范陽(北京地區,即古幽州)節度使擁有的兵力最大。


後來胡人安祿山憑藉專營,獲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寵愛,最終一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從個小小的商人,用了數十年時間成了大唐王朝最大的實力派,號稱擁兵二十萬最終成了敲起大唐王朝喪鐘的恐怖勢力。


剛開始的時候節度使設立的初衷只是專門負責邊境國防軍事,而不管地方的民政的。但是到了唐玄宗的天寶年間,節度使的權利開始膨脹。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


這就類似於東漢時期劉焉提出的州牧制類似,節度使們開始成了掌握軍民財政大權的地方實力派,而且有些地方的最高長官刺史也要受節度使節制,甚至出現了節度使兼任所在州的刺史現象。

節度使的權利在不斷的膨脹,卻沒有引起大唐王朝中央的警覺,而是讓節度使們獲得更大的權利。

為什麼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王朝,沒能重回巔峰而是逐漸衰弱?

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後期的統治階層的腐敗,宰相李林甫為了阻止邊將入朝,開始向唐玄宗建議任用胡人出任邊關軍鎮最高長官。


而在此之前胡人是不可能擔任節度使的,節度使都是由對朝廷忠心耿耿的漢人擔任,在充滿機遇的邊關這些漢人將領立功後,有機會進入中央出將入相。


而李林甫為了把持朝政便建議任用胡人擔任節度使,很大程度上減少漢人將領出將入相的機會。但正是由於李林甫等人的做法,最終讓胡人出身的安祿山有了擁兵自重的機會,也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導火索。


後來由於楊國忠和安祿山不和,最終導致安祿山這個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地方大員,公開挑戰中央長達十餘年的“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由盛轉衰。

為什麼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王朝,沒能重回巔峰而是逐漸衰弱?

但是經過“安史之亂”後,大唐王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就開始變得鬆動了。由於平定“安史之亂”依靠的不是唐王朝的中央軍,而且久經沙場的藩鎮軍隊。


但是沒有利益的驅動,緊憑被趕出都城皇帝的一紙詔書,便讓這些地方實力派出兵出錢,顯然不太現實。所以唐王朝迫於形勢,不得不給出升官發財的機會,加官進爵是次要的獲得治理地方的實權,自行招兵買馬擴充勢力才是最誘人的。


於是乎新的徵兵制度出現了,募兵制的誕生讓本來屬於國家的軍隊慢慢變成了某些人的私人武裝,他們名義上屬於國家可實質上只聽命於自己的頂頭上司。


而且安史之亂後存在於邊關的節度使制度,也開始在大唐帝國內部存在,全國各地表面上還算祥和但已經有了割據的苗頭,例如那個存在了數百年的播州楊家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為什麼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王朝,沒能重回巔峰而是逐漸衰弱?

剛開始的時候唐王朝的中央還能對地方進行壓制,藩鎮們也還都聽命於朝廷,沒有幹出太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到了大唐王朝快要滅亡的後期,由於宦官專政,農民起義,朋黨之爭,給了藩鎮們公開和朝廷對著幹的機會。


亂糟糟的朝廷對地方控制越來越弱,到最後混成了“政令不出關中”的地步。

曾經坐擁天下的李唐王朝,如今已經被大大小小的藩鎮割據勢力給瓜分殆盡,最終被從河南中部崛起的朱溫給終結了!

為什麼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王朝,沒能重回巔峰而是逐漸衰弱?

結語


可見古代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朝廷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後,最終導致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