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没人敢盗秦始皇的墓?

数码趣分享


秦始皇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皇帝,他横扫六国,统一华夏,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开启了中国的皇帝制度,他也自然成为了我国的首位皇帝。但是两千多年过去了,秦始皇陵却一直在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因为这个墓是最独特的,一直无人敢挖,因此这个墓也成为了众多盗墓者眼中的终极目标,多少盗墓者对此是垂涎三尺却又无可奈何。

秦始皇墓早在40年前就已经被发现了,但是一直没有挖掘,为什么没人敢挖呢?

在发现秦始皇陵的四十多年来,专家们从未放弃过对秦始皇陵地宫,他们进行大量的考察研究就是为了能够打开秦始皇陵地宫。然而在用一起探测和考察的时候,他们在秦始皇陵墓的外围发现了两具盗墓贼的尸体,两人死于秦始皇陵的机关之下,身上插满了箭矢。盗墓贼惨死与秦始皇陵的机关之下让专家们十分震惊,2000多年过去了谁能想到秦始皇陵中的机关依然保持着运转的状态,而且这还是在秦始皇陵的外围之中。试想在秦始皇陵内部的机关建筑肯定会更加的危险。专家们可没有把握破解秦始皇陵的机关,除非有当时秦始皇陵建造的图纸,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禁让人们望而却步。

当然机关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众所周知秦始皇陵地宫之中有着万吨水银作为江河湖波,循环往复。因此地宫之中的空气充满了毒气,当然这对于现代的科技来说很好解决。不过让专家们担心的是这万吨水银由仪器控制,一旦专家们进入到秦始皇陵地宫中是否会引发一些防盗措施,例如用水银淹死人。要知道这水银可是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恐怕没人能躲过这种危险,更别说可能还存在其他措施。 

最后就是对秦始皇陵墓的保护工作,两千年的文物如果在没有充分的准备下就贸然暴露在外界,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所以神秘古墓的机关重重,致命的大量水银还有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不充分,这都导致了目前无法对秦始皇墓进行挖掘。


历史冷知识钩沉



神农35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出于敬畏。秦始皇被成为祖龙,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其一生众横捭阖,横扫天下,统一六国,一统中原。焚书坑儒,熔天下之兵,其人虽死,余威犹在,要动他老人家的陵墓,不是常人所能为。

二、秦始皇陵有百万兵马守护,这也是秦始皇聪明的地方,如此大规模的兵马守护一座陵墓在世界上也仅此一座,可以说是全球安保系统最强的陵墓,如果盗墓贼惦记上这座墓,首先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干的过这支军队。

三、体制过于庞大,秦始皇陵由李斯设计,大将章邯监工,动用人力最多的时候将近80万人,是胡夫金字塔动用人力的8倍!前后修建了39年时间,可见就李斯那非人类的脑袋到底设计出什么样的陵墓,世人根本无法想象。这样一座陵墓的挖掘绝不是民间团体所能承受的。

四、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群,其中有各种宫殿建筑、奇珍异宝、其价值绝对不下于如今的故宫,发掘秦始皇陵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保存这些珍贵文物,在没有万全的技术手段之前,绝对不可能动。当年被郭沫若毁掉的大量明清陵墓就是一个教训,所以当郭提出发掘秦始皇陵的时候,果断的被中央政府拒绝了。

五、秦始皇陵可能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万一挖墓坏了中国的风水,那这个人就是全民族的罪人,永远的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三日轩主人


秦始皇陵工程浩大,嬴政从13岁登基就开始修建陵墓,整整修了近39年。一直到他死都没有完工,次子胡亥又命大批能工巧匠修建了一年多,才正式完工。

地宫无人敢盗的原因:

一,盗墓贼没有这个能力,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的帝王陵之一。

1,地宫层层防御让盗墓贼无法下手。

据记载,秦始皇每年都用70多万的猛男修建地宫,地宫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两重夯土城垣,非常坚固连弓箭都射不进去。并且夯土层内部由坚硬的石头严密堆砌,这些石头都是工匠舍近求远从渭河北面的山上精挑细选运来的,所砌宫墙有30米高。那么城墙到底有多坚固?经历8级地震城墙竟安然无恙,盗墓者估计根本没有能力动它分毫。
除了城墙防御外,还有浩大的排水渠阻挡盗墓贼的脚步。城墙周边有巨大的排水渠,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青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这又是一道对地宫的坚强防御。


另外,地宫周围面积广大,经专家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如果盗墓贼选择周边开挖,加上层层防御,挖到地宫那得需要久远的时间。

2,地宫太深,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夯土堆,下为地宫。

上面由封土夯筑而成,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形,面 积达25万平方米,封土堆高达五十余仗(高度约115米),但经过两千多年风雨洗礼、大水的冲刷、地震和人为破坏,现 存高度仍为87米,封土底部面积为约12万平方米。




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天下各国能工巧匠汇集有70多万人修建。公元前210年,丞相兼包工头李斯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他向秦始皇汇报是否还要继续,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这深度更让人感到神秘。关于地宫深度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具体有多深,对于实际真相至今仍是一个谜,盗墓贼更无从知晓不敢轻易下手。

3,秦始皇陵地宫内部机关重重令盗墓贼望而生畏。

这是个豪华的“地下王国”,根据史料的记载,地宫上有天文日月星辰,下有地理江河湖泊。当然也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人鱼烛火永不熄灭。地宫内江河百川皆为水银,秦始皇陵地宫中有一个巨大的水银海洋,秦始皇的铜棺漂浮其上,日夜巡游。秦始皇生前追求长生不老,五次巡游踏遍千山万水,对地理颇有研究,水银分布可能与他到过的江海位置相符。盗墓贼胆敢闯入,这些水银就会挥发,分分钟就要了他们的命。经过专家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很可能是水银挥发浸入土壤而致。另外,地宫里面有连射机关暗器弩对付盗墓者。盗墓者如有入侵秒变刺猬,活下来的几率为零,这些对盗墓贼起到很大的震慑。


4,修陵墓的最后一批工人全部陪葬,盗墓贼无法知晓墓中通道和机关秘密。

《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工匠们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墓们关闭,可怜的工人们成了人殉,再无人知道地宫内部通道秘密。自古以来对于是否真的有人进入秦始皇墓也都是些传说故事。据考古学家研究证明,秦始皇陵并没有被盗痕迹。

秦始皇陵周边出土的小墓葬及秦始皇陪葬坑也都完好无损,出土4000多种陪葬品震惊中外,秦始皇陵兵马俑及铜车马更是人间奇迹 。

二,盗墓贼看到宝物得不到

摸金校尉们知道,即使他们进入陵墓拿到文物,因文物年代久远,与空气隔绝,没有相关保护措施见到空气会氧化瞬间会灰飞烟灭,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三,对千古一帝的敬重

秦始皇为了自己的陵墓建设的更加完美,他专门请专业“神官”和自己的专业大臣赵康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专业研究,找到风水宝地骊山(陕西省西安以东30公里临潼县的骊山),开凿出5处水源,在平地上用夯土造出五座坚固的山峰,叫“五爪金龙”。据说让秦始皇越战越猛最终统一六国,秦始皇陵成为龙脉。秦始皇死前起誓说:即使他死了有他的龙魂保佑中华民族千世万世永不衰竭。秦始皇的誓言被传播2千多年,不挖秦皇陵,也许是对千古一帝的敬重吧。历代统治者大都为了安抚被统治的前朝百姓,并对先代君王表示敬意,会对皇陵加以保护严惩盗墓贼。


四,60年代随着我国对秦陵的发现,出动大量人力财力对这一世界遗产进行保护,盗墓贼更不敢进前半步。

盗墓自古以来就是被世人所不耻的行当,盗墓贼在道德上受人谴责,伤天害理;盗墓在法律上更是违法犯罪惩罚相当严厉。


小姐姐讲史


古今第一人秦始皇,生前丰功伟绩,死后阴间逞威,这位千古一帝的陵墓到底藏有多少机关秘术,就连胡八一这种盗墓英雄都不敢觊觎,且让小编带你领略一二。

  盗墓文化风行,尤其以《鬼吹灯》为代表的摸金校尉,更是被陈坤演绎的帅到没朋友,不过盗墓一行,可并不像是天下霸唱说的那样,始于曹操!

  真正的盗墓祖宗,应该是西楚霸王项羽才对。当初他率领三十万雄兵,踏破咸阳城,纵火阿房宫三天三夜,不过他最想做的,还是盗掘千古一帝的旷世皇陵!

  阿房宫之蔚为大观,唐人杜牧已经歌赋之中,极尽骄奢之能事,而皇陵之盛况,更在阿房宫之上。

  司马迁有载,开郦山皇陵,聚天下劳工七十余万人,在前后五十年多年的时间里,穿三泉,破九荒,收天下奇器珍宝,集世间伟物神藏,皆屯于地宫之中。又令巧匠作机弩矢箭,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布水银为百川,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英豪楚霸王,见到始皇帝陵冢之时,亦瞠目结舌,欲以人力掘之,收墓中珍宝,可惜三十万军众费尽心力,愣是寻不到入口,摸不得法门,悻悻然之下,只好放火烧了陵寝地表的百幢琼楼玉宇,以泄私恨!

  地下瑰丽之所藏,半点未动。

  躲过楚霸王项羽一劫,秦始皇陵摇曳千年,终于走到了现代。

  华夏历史惶惶百变,何以始皇帝如此声名显著,竟还能得以保全,那数数代代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卸岭力士、搬山道人,可都是技能攀天、术能下海的主儿,为什么就不敢对始皇帝下手呢?

  其一,秦始皇陵布局实乃精巧。若个盗墓夫子,哪个敢与大名鼎鼎的楚霸王相提并论,人家都下不去嘴的东西,又有谁敢自取其辱呢?

  其二,始皇帝名声太甚,谁敢掘他的墓,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纵然是能掘的进去,侥幸不被精巧机关所伤,爬得出来,也恐怕难逃天下攻讦之目标,再者,你摸得到冥器,销的出去赃吗?

  其三,后世历代皇帝,都晓得江山更迭,人力无法企及,所以对前朝之物能体恤就体恤,尤其是皇陵。你占了江山就去掘人家坟头,这太不地道了,尤其为以后考虑,要是后人把你家江山夺了去,岂不是连自家坟头都保不住了,所以为了表率,历朝历代对始皇帝的陵墓都有所保护,下驻羽林卫兵,周围百姓亦不可接近。如此保护手段,哪个敢盗?

  如此种种,这千古一帝的皇陵便走到了近代。其中1974年,骊山下的一位老农,一个不小心,就把举世闻名的兵马俑给刨了出来,这时,秦始皇陵的地下面貌才得以窥探!

  始皇陵到底有多牛逼,不可想象,但单单以陪葬坑兵马人俑之大观,便可以谓之世界第八大奇迹,可见端倪。若是秦始皇陵全貌被挖掘出来,必将成为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观,永载人类史册!

  想来不少朋友都对秦始皇陵充满了猎奇之心,兵马俑都挖掘三十几年了,主陵墓怎么还迟迟不动手啊?不会是那秦始皇陵里真有什么怪力乱神的说道吧?

  怪力乱神的说道还真不少。比如就有,秦末虽大乱,却仍有百万雄师,但在与反秦主力项羽大战的垓下,章邯只统帅六十万大军,称全国兵力尽皆集结于此,虽然小编的数学不是太好,但这明显有个四十万的窟窿啊!

  野史有载,帝国余下的四十万勇猛大军,全都被秦始皇埋葬在自己的陵墓里,让他们永远做千古一帝的忠诚卫士,为嬴政在阴曹地府里继续开疆扩土!

  四十万活人,不比四十万陶俑,他们虽忠臣对君,但却不愿意蒙尘永埋地下,相传掘开始皇帝陵墓之时,便是那四十万秦军锐士破土重生之日!

  像是此种耸人听闻的说法,比比皆是,不过大都是无稽之谈,当不得真。国家考古部门之所以不对秦始皇陵进去挖掘,只因为皇陵目前保存尚好,不存在挖掘必要。

  那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考古保护的原则了,人家不是盗墓贼,见一个挖一个,人家是文物保护部门,只有在地下文物遭到破坏或永久损伤之时,才会组织人力进行抢救挖掘。

  秦始皇陵里的无尽珍宝,看来只能永埋在地下了。作为炎黄子孙来说,放在下面,比挖掘出来放在博物馆里要好,毕竟考古挖掘,对文物的破坏,十存一二!



秦始皇号称始皇帝,生前便有着其他人所不能的丰功伟绩,被后世人尊称为千古一帝。其陵墓中更是葬有雄伟的宫殿,无数的佳丽,壮丽的山河,威武的军队等等无数珍贵的随葬品!似乎他要组建一支幽冥军队,继续守卫着他的江山社稷!秦始皇逝去距今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不论是盗墓者还是考古学家甚至是平民百姓都希望看一看秦始皇陵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宝贝!然而,秦始皇陵被发现近百年时间,为什么无人敢挖?难道真的有传说中的水银么?是什么原因让得人们止步于秦始皇陵墓前?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

秦始皇号称始皇帝,生前便有着其他人所不能的丰功伟绩,被后世人尊称为千古一帝。其陵墓中更是葬有雄伟的宫殿,无数的佳丽,壮丽的山河,威武的军队等等无数珍贵的随葬品!似乎他要组建一支幽冥军队,继续守卫着他的江山社稷!秦始皇逝去距今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不论是盗墓者还是考古学家甚至是平民百姓都希望看一看秦始皇陵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宝贝!然而,秦始皇陵被发现近百年时间,为什么无人敢挖?难道真的有传说中的水银么?是什么原因让得人们止步于秦始皇陵墓前?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天下途观


秦始皇的陵墓不是没人敢盗,是这项工程太大了。没有三五年的时间,是根本挖不到秦始皇埋葬的宝贝和棺椁的。

当然了我们说的是在古代,没有现代化机器帮助的情况下。

要知道秦始皇当时是动用了七十万劳力,三十多年的时间,才把陵墓给修好的。想要盗取他的陵墓,真的就如同愚公移山一般。可想而知,这个难度有多大。

还有就是盗墓,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被严令禁止的一件事。

一般军阀或者盗墓贼,都是选择比较容易盗的墓来挖掘。

若是选择秦始皇这种大墓来盗的话,宝贝还没有挖掘到,就已经暴露,被人知道了。或者是早就被人发觉,抓起来灭族了。

还有就是,盗秦始皇的墓,风险也是很大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有明确的记录,说秦始皇的棺椁,是穿过了三层地下水,而埋葬的。可见这个深度,真的可以用十八层地狱那么深来形容。

平地上的小山丘,再加上庞大的地宫,这样的高,想要挖掘秦始皇的陵墓,想想是不是让人不寒而栗。

还有就是,即使秦始皇的陵墓被别人盗了。里面的宝贝也未必能取走。

因为他的陵墓里是放有大量的汞的,大家都知道,汞都是有毒的,经过几千年的尘封,里面已经是真空的了,万一在暴露的时候,接触空气的那一刹那,释放出来的能量,也是不能小觑的。

最主要的是里面还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机关安卡。各种各样的弓弩,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导致盗墓的人直接死亡的。

所以说综上原因,就是秦始皇陵墓没有被盗的原因。

当然了我们现代,想要挖秦始皇的陵墓,就容易的多了,毕竟机器化早就普及了。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秦始皇的陵墓,一直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一直都是被国家保护的对象。

所以,无论是谁,想要挖秦始皇的陵墓,都是不可能的。

还有就是,专家们已经对秦始皇的陵墓,进行探测了。他的陵墓保护的还是比较完整的,因为在他的墓室里,专家们确实探测到有汞,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墓室从来没有被破坏过,一直尘封的很好。

希望秦始皇的陵墓,永远都不要被挖,就让他随着历史的传承,而传递下去吧。毕竟他已经是中国的一座隗宝了。


汉史趣闻


至于说秦始皇陵为什么一直没被挖掘,我想应该是一开始汉代有保护,安排得有人专门守陵,只是后来动乱,估计就没人知道秦始皇陵的位置了,不然曹阿满不会放过这么大一笔军费的。

再说历经两千年,秦始皇陵已经被风吹雨打得更本不像一座皇陵,土层加厚,让一些摸金校尉洛阳铲打不到。而且秦始皇陵占地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没有一万人去一寸一寸的找,很难找到地宫入口。就像以前孙殿英挖慈禧墓不是炸了几天都没找到入口,最后还是守墓人交待了位置才得以进入地宫。

就算是现在发现的兵马俑陪葬坑也是解放后当地村民打井才偶然发现的,而且埋葬得相当深,超出了人们想象中墓葬的深度。解放前当地也曾偶尔挖出来过兵马俑人头,但是当地老百姓以为是邪煞,称其为雷公,并建了座佛龛供奉。后来传说被一外国人偷走,至今下落不明。这些种种因素才使得秦始皇得以不为人们所知,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埋葬的较深的缘故,才使得秦始皇陵得以保全。

秦始皇陵如果挖开,应该能找到很多纠正历史偏差的文物,说不定还能推翻我们之前的很多史书上的历史。而这些历史的承载物就是竹简,竹简在地里埋了两千年,如果没有成熟的保护措施,可能在打开墓葬的同时,就会有很多竹简和帛书迅速碳化,这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探索将是一场浩劫。


古今历史观文


严格说不是没人敢挖,而是很多人挖了。

先说说都有哪些人挖过秦皇陵。

  • 项羽

项羽攻入关中之后,大肆破环秦始皇陵的地面结构,并向下挖掘了皇陵,至于结果,史书未表。

  • 赤眉军

新莽末年,赤眉军挖掘帝陵,取出铜棺炼铜,古文中“水经注:渭水”有记载,但我个人分析挖出的应该是陪葬的墓穴,而不是秦皇陵内部。

  • 军阀刘镇华、孙连仲

民国期间,军阀刘镇华在执政陕西时,秘密盗挖帝陵。孙连仲更加离谱,嘴上声称要挖战壕,却在秦皇陵的上方大肆挖掘。

这些是有考证的事情,至于很多小打小闹的挖掘和野史暂且不述。虽然他们都很努力的挖掘秦陵,但没有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大家请看秦皇陵的结构图

  • 地宫挖掘极深

秦始皇陵东西宽度392米,南北长460米,总面积18万平方米。据史籍记载,地宫挖到深不可入时,才向两边扩开三百丈。这地宫究竟有多深?号称穿三泉,也就是说穿过三层的地表水脉。考古学家曾经在地宫边缘钻到26米深度时,还是封土层。战国时期的竖井已经能打到50米深,以秦朝的技术而言,秦皇陵绝对比50米深的多,有华裔物理学家研究称地宫深度在500-1500米之间。如此深的地宫,从上面应往下挖,短时间内很难挖通,所以挖“战壕”就更不可能了。

  • 地宫由巨石构成

将巨石筑成宫殿,整个外围都是由石块包裹而成,如同金字塔一样,只是埋在了地下。就算把封土堆挖穿,遇到石块那一层也很难往下挖。

  • 虽然有墓道,但墓道机关密布

史记上曾表述,墓道中有外羡门、中羡门、内羡门,三道石门。很长的墓道中遍布机关弩,进入者必死无疑。

建国后,技术部门曾对地宫的汞含量进行检测,越12000平方米处有汞含量强度异常区域,这也间接的证明了地宫的完整性,如果被挖掘,水银会挥发,不会有这么大面积的汞含量区域。

以现代的科学技术,挖掘地宫已经不是难事,为什么国家没有挖掘呢,有如下几点原因:

1、国家挖掘文物的基本准则是不是主动挖掘帝王陵墓,挖掘即破坏,能不挖则不挖。只有在自然破坏、施工人为破坏后,才会进行抢救性挖掘。

2、帝陵已经几千年了,内部早已形成平衡的生态环境,人工挖掘后,打破平衡,以现有技术根本不能保护文物完整的状态,对文物只有损坏。

所以,秦皇陵建国前是无人挖得动,建国后是无人可以挖。


弘毅说历史


开墓,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考古。考古,从字面上说就是考察古代,我们处于三维空间之中,是不可能从时间上走回过去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古人有意识无意识残留下来的东西里面发现古代社会的遗迹。考古使我们可以和我们的前辈们面对面的交谈,了解他们当时发生的事情,以古为鉴,照亮我们前进的路。这就是考古的价值和意义。


为何我们现在对文物的挖掘都如此的谨慎,甚至没有万全的把握坚决不开任何一座墓,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郭沫若。

郭沫若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在他看来,想要更好的了解历史,开挖陵墓无疑是最直接的方法,其中以帝王陵墓为最,因此郭沫若看中了永乐大帝的陵墓,想要进行挖掘,但永乐大帝的陵墓太过于珍贵了,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反对,认为当时的技术条件严重不足,因此,郭沫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相对好挖掘一些的明定陵。经过考古人员的艰苦奋斗,最终明定陵打开了,没想到越担心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由于技术条件的不足和准备的不充分,定陵里面的无数宝藏顿时灰飞烟灭,特别是其中精美的丝织品、三口金丝楠木棺椁,就连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体成了一把灰尘,这个损失太大了,根本就不能接受,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损失。

这件事情传到了周总理那里,周总理果断下令,不能够让定陵的惨痛教训重演,拒绝了郭沫若想要挖掘长陵的计划,这个决定可谓是利国利民,要不国家的损失更大。

因此,今后考古界都以此为戒,没有足够的能力绝对不开陵墓,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珍贵程度不言而喻,特别是经过探测之后发现里面有海量的水银,一旦打开,水银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想要开秦始皇陵,那一定要等到我们将陵墓万全探测完毕,有了万全的把握之后,才会开启了,不知道我还能不能见到这一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