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曹操為什麼到死也沒能統一全國?

非想


曹操為什麼到死也沒能統一全國?

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三點原因:

1.曹操有才能,也有缺點

在曹孫劉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之時,三分天下,曹操獨佔其二,可謂實力相當雄厚。但是地盤大了,曹操也得分散兵力去駐守,所以,每場戰鬥中能夠參戰的軍隊並不是他所有人馬,這也就不能發揮他的絕對優勢了。其次,曹操本人雖然是治世之能臣,但是疑心特別重,他的屬下並不都是誠心歸順的,只是畏懼他的勢力而已,並不會替他賣命,他所能依靠的只能是他的宗親而已。後期他自立為王,篡漢之心昭然若揭,因此從實力和社會影響上來看,都不能夠成他發動統一戰爭的條件。所以一直到死他都沒有統一全國。

2.劉備和孫權實力也很雄厚

劉備佔領蜀地,物資富饒,文有諸葛亮,武有五虎上將,可謂兵強馬壯。孫權盤踞江東地區多年,基業根深蒂固,更有強大的水師。因此,就算孫劉地盤很少,但是兩者聯合起來的話,曹操攻打他們並沒有多大把握,只能等待孫劉兩家產生隔閡,他才有可趁之機。但是在曹操有生之年,他並未找到這樣的機會,因此至死也沒有統一全國。

3.赤壁之戰損失大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本是曹操發動的統一全國的大規模戰爭,這次可謂是勝算最大,無奈由於他的驕傲輕敵,使得他在這場戰爭中遭受慘敗。此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由於他實力大減,他短期內已經不能再發動統一全國的戰爭了,只能使自己的百姓休養生息,重新積聚實力。之後在他的有生之年內,他又打了幾次小規模的戰爭,無奈孫劉聯盟的實力也很大,曹操並沒有佔到太大的便宜。直到曹操65歲去世,他都沒有完成統一全國的夢想。

所以,就曹孫劉三家的實力關係以及當時的社會條件來看,曹操都不能夠統一全國。


歷史之味


一、親族不給力

曹操對外姓將領的軍權向來是很控制的,曹操期間的兵權主要仍是會集在夏侯氏與曹氏諸將手中。

1、夏侯惇擅軍政,親屯田,但是交兵不僅把自個的雙眼弄瞎了,還變成了三國史上僅有一位被綁票的名將,肉票將軍瞎猴蹲。

2、夏侯家形似對劉備軍沒什麼免疫力,夏侯淵不僅侄女被張飛給收編了,本身的莽撞戰術給了習氣集火的老兵油子劉備一個很好的機會,一炮就給轟死了。

3、曹仁曹洪朋友還算是比較給力,曹洪儘管軍事通常,但打打輔佐或許都督一下軍隊仍是沒疑問的,儘管後來由於小氣開罪了丕公子差點丟了性命。

4、長子曹昂由於自個睡了張繡嬸嬸而死於宛城,而其時年歲最大的兒子曹丕才十一歲。

5、滿認為年輕一代的夏侯尚曹真曹休能夠給力一點,沒想到兩位姓曹的儘管才能蠻強,都是在敗仗以後就去報到了,夏侯尚則是由於愛妾被曹丕弄死而鬱鬱而終,真尼瑪多情公子。

二、職工不放權

不能說曹操對外姓將領不信賴,但肯定是沒有大用的,究竟家族尚在——都是在曹姓夏侯姓都督的統轄範圍內。

1、本來咱們從天主視角來看,好像張遼張郃徐晃等人的實力雖說不能與天人神將曹仁相拮抗,但至少是能夠跟上夏侯淵的節奏,在交兵方面比曹洪夏侯惇高出的也不只是一點點,但曹操即是沒有盡其所能。

2、比方關於合肥重鎮,但同時讓張遼樂進李典三位外姓名將率七千人守合肥,總讓我有一種曹操真的很窮逼的幻覺。

3、再看三國論題下排名疑問區出現的策士,荀攸賈詡看似在曹操底下即是噹噹智囊,但這兩位以資向來說明顯就能夠變成一名大將。

三、內部不穩定

曹操所謂在征討烏桓以後的一致北方,本來有相當大的水分,這不僅僅是說要康復經濟發展生產之類。

1、西涼有馬騰韓遂亂糟糟的,還有楊秋、李堪、成宜這一大幫看似不算很牛逼的小軍閥,但鍾會他爹即是搞不定,故而曹操在赤壁之前把馬騰召入京城——夏侯淵田豫牽招在邊境刷的經歷也不少。

2、青州徐州地區的豪強一貫不穩定,儘管曹操形似很信賴臧霸同學,但曹操逝世後青州徐州那兒確實是亂了的,曹丕期間才算正式穩定下來。

3、對自個帶兵過來的外姓將軍或許當地豪族,曹操一貫不是很信賴——李通李典表示我把老婆孩子都放在老曹底下了。

4、所謂朝廷內部更是不穩定,耿紀韋晃之亂,魏諷案,時不時獻帝還整出伏後這麼的么蛾子;另外還有稱公稱王遭到的某些阻力。

四、對手太強壯

劉大耳身為東漢末年十萬劉氏家族中的落魄人士,發家時分簡直毫無資本,一個黑社會靠商人的贊助得以參加平定黃巾起義的活動,以後官位一貫遊走於縣長與縣公安局長的等級。

當年近半百的劉備旅居在劉表下轄下的新野縣時,落魄如斯,他仍是在慨嘆壯志未酬,不愧是老曹口中僅有與之比肩的人物。

孫十萬儘管說軍事渣,十八歲掌握江東,知人善任,江東之士族儘管對孫氏有所不滿,但也沒誰對孫權的才能有所置疑。

個人認為,第二點和第四點是最主要的。

第二點,曹操對有才能的外姓將領不行重用,夏侯氏曹氏這些他肯定信賴的將領卻大多數體現並沒有到達希望。

第四點,當對手與自個都是人中英傑且不犯致命過錯的時分,也只能信任是上天讓魏蜀吳全國三分了。


多爾袞愛新覺羅


漢祚已傾、魏祚尚萌,天下還未形成統一的法統。豪族做強、地方做大,天下還沒有形成強力中央。三分天下、博弈均衡,天下進入到一個分裂的納什均衡。北方未定、南方正強,天下統一有賴北方整合。

這就是大勢,曹操就是再強,也無法逆天改命,只能認命。

但是,曹孟德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挾天子以令諸侯,稱霸北方。其功績足以彪炳史冊。他的人生也沒什麼遺憾了。

01.天下沒有統一的法統

法統,可以簡單理解為合法性。政治的合法性,並不是現代政治學有了之後才有的。它一直存在,且一直在發揮著作用。簡單說,法統就是一套共識系統,政治活動只有在這套共識系統下才能名正言順,國家秩序或統一秩序才能建立。否則,即便拼命輸出暴力,也建立不了秩序,國家還是立不起來、天下還是統一不了。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這個“名”,就是法統。

東漢末年,漢祚已傾。

當然大廈傾倒也不是轟然而塌,總是有一個過程的。豪族做強、地方做大,中央逐漸控制不了地方,甚至地方還要反噬中央。這時候,大漢江山就已經面臨危機。為了遏制豪族、控制地方,皇帝和朝廷就要加強集權,也就逐漸形成了兩支龐大的力量,一個是外戚集團、一個是宦官集團。這就是所謂的親小人而遠賢臣,掌握話語權的是豪族士大夫,這夥人自謂賢臣;而小人則肯定是那些太監和外戚了。但是,太監和外戚之所以能做大,沒有皇帝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所以,小人做大,是因為皇帝要權力。

但是,袁紹的一套騷操作,把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太監十常侍全都幹掉了。這時候,老袁家自以為可以豪族賢臣們領政了。誰成想:大軍閥董卓殺了進來,又是一頓操作猛如虎。然後,大漢這座大廈就只能轟然倒下了。

曹操挾天子了,但在曹操去挾天子之前,天下諸侯可沒有一個去挾,更別想著誰去忠君了。諸侯們巴不得皇帝趕緊死,然後自己當山大王。所以,漢祚已傾,也就是大漢失鹿也失名。大漢不行了,曹操和曹魏就行了嗎?

也不行。赤壁之戰就是證明。劉備和孫權這夥南方勢力,不僅不認大漢,也不認曹操。甚至,關中、涼州以及稍有點兒勢力的諸侯,也是這種想法。因此,曹操時代,魏祚只能算萌芽。

02.天下進入分裂的均衡態

孫劉聯合,然後劉備入川。劉備一連串的逆襲雷霆,又把漢中給佔了。這時候,三分天下的形勢已成,亂世進入博弈的均衡態。

這是一個納什均衡,均衡的聚焦點是三分天下,然後三國的最優策略都是擴軍備戰,但誰也消滅不了誰。

曹操,也改變不了這個局面。

天下九州,曹得其六。曹操地盤最大、人口最多、人才最優,自己還是一個雄主。他怎麼就不能改變這個博弈局面?一戰滅劉備、再戰滅孫權,然後一同天下,難道不可以嗎?

之前已經證明的一個問題:漢祚已傾、魏祚尚萌,曹操沒有統一的合法性,所以政治活動就只能是戰爭手段。也就是,曹操指望說服、招降等低成本的手段實現統一,根本不可能。孫權和劉備,都不答應。

另外的一個問題就是豪族做強。曹操要發動戰爭,就得集中資源。但是,在豪族當政的情況下,曹操無法實現資源的集中。這不僅是曹操的問題,也是孫權和劉備的問題。孫權坐擁二十萬精銳,為什麼在曹操死了、劉備死了,他也攻不到淮河。江東豪族就想窩在南方看山看水看風景,孫權有雄心、豪族無壯志,你還怎麼搞北伐?曹操也是如此,他能把六州地盤整合好,讓大家都認可他們曹家當老大,就已經不錯了。

再一個問題就是你曹操無論打哪一方,都會招致另一方的積極參與。三,這個數字,本身就是一個聚焦點。你曹操是強,你打劉備,孫權肯定在淮南搞事情;你打孫權,劉備肯定要出兵關中。而曹操真的沒有兩家一起打的實力。

03.北方天下尚需整合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但亂的主要是哪裡?

所謂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遭遇了戰事,但主要是河北、山東、河南這些北方天下。所謂千里無雞鳴,只是北方。而南方呢?當然也有波及,但影響都不大。黃巾起義之後,又有董卓作亂、天下討董,再之後就是官渡之戰曹袁爭霸以及曹操的中原兼併戰。這些大戰,基本都在北方。

而南方呢?

南方不僅受到的波及最小,而且還引來了一波人口紅利,就是北人南遷。所以,孫氏家族才能僅憑江東一隅就能做大。而在孫策、孫權之前,淮南袁術第一個冒出來稱帝。雖然袁術這步棋走得太糟糕,招致天下群起圍攻。但是,袁術敢稱帝,其底氣就是實力。而荊州劉表呢?劉表死得早、後嗣人又慫、豪門不給力,所以直接投降了曹操。否則,劉氏的荊州足以跟曹操幹上一場。

因此,從漢末到三國這段時間裡,北方打得國破山河在,而南方卻在悶聲發大財。所以,北方要統一南方,就得休養生息,否則真心幹不動。

那麼,南方統一北方,可以嗎?南方是悶聲發財了,但北方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南方要統一北方,首先是經濟上要碾壓。只有到了安史之亂後,再一波北人南遷,南方才實現徹底開發,在經濟上超越北方。經濟上超越了還不行,因為北方形勝,南方只有趁北方大亂,才能憑藉經濟碾壓剋制北方形勝。而這個要到元末朱元璋時期才能實現。所以,漢末以及三國時代,南方統一北方,想也別想。

所以,歷史的大趨勢只能是北方統一南方。但是,北方已經殘破,自己還搞不定自己,也就真心無法統一南方了。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但是,他在有生之年也沒能徹底完成北方整合,只是把北方那些敢鬧事的軍閥給搞定了,但豪族真心搞不動。

只有到了魏晉之交,魏祚已興、豪族合作,北方才算完成整合,也就有了統一南方的可能。而這些事情,都需要時間。曹操在有生之年做不到。

但是,必須要肯定的是,曹孟德憑一己之力雄霸整個北方,已經著實不易。特別是曹操對待豪族的態度,很進取。簡單說就是:我曹孟德要唯才是舉、論才不論德,也要親小人遠賢臣,重寒門而弱豪族,要用這種方式整合北方。曹操算是看得更長遠,認識到階層固化下的豪族擔當不了大任,只是絆腳石。但是,人改變不了局面,往往都是局面改變人。豪族不是絆腳石,而是一個歷史趨勢的階段高峰。曹孟德改變不了。


減水書生


首先亮明我的觀點——曹操之所以未能統一全國,並非是他能力不強或曰運氣不好;實際上,身處他的時代,誰也統一不了中國。

也許有人看到我這個觀點會駁斥我——你是在胡說八道,曹操死後六十年司馬炎不就統一天下了嗎?是的,西晉確實統一了中國,可問題是,這種統一維持了多久呢?自司馬炎死後不久,天下就再次大亂,先有八王之亂,後有五胡亂華,再後來就是南北朝對峙。細細算來,從司馬炎去世(290年)到隋朝統一(589年),天下竟分裂了差不多剛好三百年!

實際上,從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到589年隋滅陳這405年裡,分裂是主旋律,統一才是小插曲。而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大分裂、大動亂,絕非當時的英雄如曹、劉等才德不夠,實在是由於歷史的必然所決定。

回到我們的問題——儘管後世把赤壁之戰作為三足鼎立的起點,但是曹丞相在餘生的十二年裡卻並沒有放棄對南方的企圖。實際上,他在江淮之間與孫權數度鏖戰,又向西平滅了馬超和張魯,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還震服了南匈奴和鮮卑人。

可以說,身為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曹操是真正做到了一生戎馬的。那麼為什麼曹操就是沒有統一天下呢?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討論。

一、曹操的環境

與孫、劉等人的幕府裡一片基本和睦的情況不同,曹操的身後並不是一片安寧,反而暗流洶湧。因為他不僅是一個軍事集團的領導,更是大漢的司空、丞相。朝堂之中,既有忠於他本人的人,也有忠於漢室的人。而且,這兩種性質並非不可同時出現於一個人身上,比如早期死心塌地追隨曹操、後來又因維護漢室而神秘死去的荀彧。


這樣的政治環境就為曹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一方面,作為漢朝的丞相,他可以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徵辟天下英才而用之;但另一方面,那些來到許昌的賢才,卻又未必願意為他所用。更有甚者,還有一大群人在暗地裡等著看曹操的笑話,甚至打算在他出現危機的時候置之於死地,比如著名的衣帶詔案。

因此,這樣的政治環境就成了限制曹操事業的瓶頸,使他在南征北戰的時候總是要提防自己後院起火。後來曹操封公建國甚至稱魏王,就有這方面的考慮——畢竟,把能為自己所用的人納入一個獨立的國家體系,架空那些和自己唱對臺戲的人,才能儘可能地把屋子打掃乾淨。

二、曹操的年齡

從個人層面上來看,曹操在打赤壁之戰時已經五十三歲了,按當時的標準來說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人的雄心壯志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被消磨的。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時候,曹操的志向也許就會被漸漸磨去,可能就會產生一種“我就做到這一步挺好,剩下的交給兒孫去幹”的懈怠感。

例如曹操在徵張魯後,主簿司馬懿向其建議應該一鼓作氣繼續進攻,直搗劉備老巢。曹操卻不以為然地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人苦不足,既以得隴,何復望蜀?”

三、時代的背景

以上兩點,都只談到了曹操的個人問題;而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背景,才是真正掣肘他沒能統一天下的底層原因。

中國的社會主導階級,從東漢開始就已經逐漸從貴族社會過渡到了豪族社會。劉秀聯合南陽其他豪族起家定天下,而後又主動將權力與諸豪族之間進行分享。豪族們在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後,漸漸變成了通過掌握文化從而控制官場的士族。

這些世家大族通過大量的兼併土地,從而成為了帝國農村的主人。在漢末的亂世之中,士族們紛紛建立塢堡以自衛,這一個個自給自足的小城市成功地抵禦了軍閥們的鐵蹄,卻也成為了三國統治者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最終,士族成功地戰勝了軍閥們所建立的三國,締造了屬於自己的晉朝。

然而士族階級的腐化和墮落是極其迅速的,他們馬上就在一片紙醉金迷中迷失了自我,並且丟掉了大半國土,只能在南方苟且偷生。這些人不僅阻礙了祖逖的北伐,甚至就連本就是桓溫、謝玄的北伐也因士族內部的鬥爭而虎頭蛇尾。就連此後的劉裕,也不得不因為這些士族的牽制而班師回朝,留下了一個永恆的遺憾。

綜上所述,曹操統一天下之志的未遂,既有他個人的原因,更有時代的無奈。魏武何嘗不英雄?只是時勢不我與也!



青言論史


曹操勘稱亂世之梟雄,身邊能人異士眾多,荀彧、許攸、賈詡這些心腹謀臣,在當時都可說是響噹噹的大人物!但有一位謀士,在他還在曹操身旁時,曹操可說是攻無不克,可惜英年早逝,讓曹操深感惋惜,而這位厲害的謀臣就是郭嘉!他若沒死,曹操可能早就完成統一大業。

▲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他若不死,三國局勢有可能因此改變。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郭嘉在三國中的知名度雖沒有很高,但初期曹操得他幫助,總能料敵制勝!早在劉備依附於曹操時,郭嘉就曾提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才使劉備有機會壯大!

劉備劇照

▲郭嘉總能洞燭先機,精準預測敵人想法,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

公元198年曹操東征呂布,呂布固守城池,曹軍疲乏,無計可施,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與荀攸都認為必敗呂布,建議用水計強攻,果然攻克呂布。官渡之戰前,曹操擔心勢力不及袁紹,郭嘉與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間的十勝十敗,令曹操信心大增。開戰後,兩軍於官渡對峙,江東之主孫策有意北上,攻擊曹操根據地許都,曹營眾人皆感恐懼,但郭嘉研判孫策喜歡輕騎單出,必為刺客所害。果然,孫策在一次狩獵中被仇敵許貢的食客所殺。官渡之戰結束後,郭嘉又預測出袁紹的幾個兒子將爆發內鬥,勸告曹操佯攻劉表,以誘導袁紹的兒子們內鬥。果然袁紹的兒子自相殘殺,曹操趁機奪取了冀州,穩固了在北方的霸權。

官渡之戰

▲郭嘉死後,讓曹操深感惋惜!

郭嘉擅長軍事謀劃,每一次總能洞燭先機,精準預測敵人想法,郭嘉在世的時候,曹操的軍隊幾乎戰無不勝,一統天下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然而在郭嘉去世後,曹操出現了多次戰略失誤,尤其在赤壁之戰慘敗,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讓曹操大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後也經常懷念起他,說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心聲。


有史記載


應該是開局太晚,曹操是35歲的年紀,從中原腹地的兗州開局的,這是個四戰之地,周圍強敵環顧,需要先打破局面,才能開創事業。而歷史上能順利統一天下的,比如秦始皇劉邦劉秀李淵,無不是先控制邊角,無後顧之憂後,才去爭奪中原的,曹操初始的基地選的就不是太好,不時需要遠交近攻多線作戰。

此外曹操因為出生閹宦家庭,初始人才不足,爭霸實力也偏弱,除了宗親和有識之士,大多數人都不看好曹操,等他把漢獻帝弄到手裡後,局面才得以改善,這樣曹操已經40多歲了。然後陸續消滅了北方的勢力,遠征烏桓穩定局勢,等到跨馬長江時,曹操已經50多歲,所剩的精力歲月都已經不多了。

而南方沒有經歷太多的戰事,相對發展穩定,相比於北方的百廢待興,南方則是生氣勃勃,用遊戲比喻就是曹操氪血瓶通了關卡後發現,南方那些玩家已經氪金建完了設施,這玩的就是二種路線。

另外以秦漢的慣例統一北方的曹操,只需要學習始皇和劉邦那樣,出兵南征傳告天下國家就能一統,而且曹操的優勢是代表了漢庭,南方勢力本來應該擁護中央,表示歸順,至少劉璋劉琮是如此做的。但曹操沒想到劉備孫權居然不服,聯合反抗曹操的統一,又逢疫病爆發,曹操南征失敗。後來孫劉繼續聯合,吞併南方北抗曹操,等到曹操與劉備孫權打了一圈車輪戰後,他已經60多歲了,身體心境都可以說,很難再和南方二大勢力,繼續幹耗了。

最後要說的曹操勢力的內部也不很穩定,漢帝就多次密謀除掉曹操,奪回他皇帝的權利,200年有國舅董承之亂,209年又有國丈伏完之亂,還有楊彪孔融金瑋魏諷等,前後數次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也就是說曹操勢力,在內有皇帝與士族集團這二大勢力的掣肘,這些都極大的牽制了曹操的精力,讓他無法全力南征。


唐明國亮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

曹操20歲出仕,戎馬45載,基本統一九州大地,雖然未能最終統一全國,但是也為後來為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為中國歷史作出了卓越貢獻。


一 曹操的性格原因

曹操的性格乖張,曹操愛才如命,禮賢下士,他也是一個缺點和優點同樣明顯的人,他有點好色,喜怒無常,多疑,視人命如草芥。這一切都讓他很難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雄主,曹操經常偏離正軌,經常根據自己的好惡行事,如夢中殺人,酒後殺人,隨意殺自己的小妾。因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影響了他的決策。這對他的統一大業是有很大影響的。

二 赤壁之戰影響太大

赤壁之戰是曹操的滑鐵盧之戰,它是後來三國鼎立得以出現的直接原因。如果沒有赤壁的戰敗,那曹操的實力比於孫劉兩家來說是非常恐怖的,赤壁之戰讓曹操的百萬雄師死傷過半,水軍幾乎全軍覆沒,還因此失去了荊州這塊重要的戰略要地。

三 曹操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謀士

討伐烏桓使曹操失去了他的首席謀士——郭嘉。郭嘉被稱為三國鬼才,善於用奇險之計。正是因為在郭嘉的幫助下,曹操才能那麼順利的統一北方。郭嘉在曹魏的地位,就像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可見郭嘉對曹操的重要性。

四 曹操失去了民心

戰勝烏丸,平定遼東後,曹操的實力和聲望達到了一個高峰。本來曹操是以東漢中興之臣的面目出現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來是站在正義的一面,弔民伐罪,討伐不臣,和之前的權臣何進,董卓,袁紹都不一樣,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

五 那時候英雄太多了

在我看來,因為有孫權,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這一類英雄人物出現,在那個時代,神人倍出,群人爭雄,儘管曹操很厲害,但是在這麼多青年才俊的戰爭中也是不相上下,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還有這麼多人和曹操爭,我想,如果曹操晚個幾十年出生,那麼他就能夠統一中國。

六 未能培養統帥人才

曹操自兗州發家開始,基本所有戰役都是他指揮的,鮮少交給別人指揮,直接導致了他手下很多將軍雖是猛將,卻不是元帥。才一個統帥忙東忙西,怎麼能忙得過來,又怎能統一天下?事實證明曹操部下的夏侯淵張遼等人都是統帥人才,就是曹操不怎麼給他們機會發揮。

七 未能用好群眾的力

量曹操一生也不是一個為民眾而戰的革命者,而是一個軍閥性質的封建統治者,他雖然有遠見,雖然有才能,但由於不能得到民眾真心的支持和幫助,而無法很好地統治他的人民,無法獲得真正的內部穩定、凝聚力以及由此帶來的戰鬥熱情,從而無法以更加強大的姿態對待他的敵人

八 經濟上的原因

經濟上,傳統的小農經濟重心依舊在北方,但是商品經濟開始隨三國的人口遷移逐漸向南方轉移,曹魏經濟實力被削弱,雖然總體強,可是無可避免現實,而吳蜀的經濟實力也在不斷增強,進而保證其有國力抵禦曹魏的南侵。

九 軍事上原因

軍事上,曹魏雖擁有最大最強的軍隊,但是兩線作戰,北抗遊牧民族,南與吳蜀抗衡,而且吳蜀佔據地利優勢,分別在孫權與劉備的領導下,聯盟抗曹,總體軍事實力大幅度上漲,曹魏不敢輕視。

十 政治上原因

閹人之後的曹操,其家族雖然豪富,雖然自詡為漢開國元勳曹參的後人,但實際遠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楊家那麼具有威望。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不求人的三腳貓


很多人都奇怪,曹操這麼大能耐窮極半生的努力,為什麼就沒有能夠統一天下呢?

其實,在曹操的同齡人當中,如果有人能夠統一天下,不會是曹操而是劉備。

如果劉備的起點和曹操差不多,東漢末年可能天下已經被他統一了。

曹操的父親叫曹嵩,是曹騰的養子,後來曹嵩繼承了曹騰的爵位還當上了太尉。所以,曹操的背景極為硬核。


早在20歲的時候,他就被舉為孝廉當了郎官,沒多久就到朝廷做了議郎。在黃巾軍大起義的時候,他已經成為羽林騎兵統領,隨後又當上了濟南國的國相。後來董卓禍亂朝綱,那時候董卓也很欣賞曹操,甚至打算和他共商朝政。如果曹操同意,他早在漢靈帝時期就已經是朝中掌權的二把手了。漢獻帝初平三年的時候曹操已經擁一支極為精銳的部隊青州兵,本來這是一支幾十萬人的隊伍,但曹操認為並不在多而在精,所以只保留了其中的精銳,兵力估計得有數萬人,已經是當時天下數得著的大軍閥了。


劉備和曹操相比起點可是低到了塵埃,劉備雖然是漢景帝之子中山王劉勝的後人,但等到他這一代已經是家道中落,只能和母親靠賣草鞋維持生計。

所以,當曹操和長安城的貴族子弟們嬉戲玩耍的時候,劉備卻為吃飯發愁,靠編草鞋過日子。當董卓願意和曹操共商國政的時候,劉備還在寄人籬下,身邊只有張飛、關羽等少數人追隨,對漢朝沒有任何影響力。

由於劉備的低起點,讓他沒有把握住鎮壓黃巾軍大起義這個風口趁機坐大,也決定了在東漢末年軍閥爭霸中他一直沒有能力發展出自己的力量。

直到赤壁之戰前,劉備才勉勉強強達到十幾年前曹操那樣的實力,統帥數萬兵馬。

雖然起點低,一旦發展起來就讓曹操感到了巨大的威脅。

劉備和曹操早就認識,兩人曾經青梅煮酒論英雄,那個時候曹操就很看得起劉備,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成為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

但當時劉備手底下兵少將寡,掌握的力量無法和超級巨頭曹操相比。直到赤壁之戰前才有了和曹操較量一下的能力,但如果沒有和東吳聯軍,他也得敗。

好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很快奪取了四川,並且佔有了荊州,擁有兩個州的劉備開始讓曹操感到了真正的威脅。


因為,曹操發現他打不過劉備。

赤壁之戰曹操輸給了孫劉聯軍,算是兩家合力之功。漢中爭奪戰可是曹操和劉備單打獨鬥,而且劉備還得防著孫權在背後搗亂(後來確實搗亂了)。

漢中爭奪戰打了兩年,劉備硬生生把已經佔據了漢中的曹操從這裡趕走,並且殺掉了他手下大將夏侯淵。

漢中之戰的失敗僅僅是個開始,因為很快鎮守荊州的關羽就率領荊州兵北上攻打樊城的曹仁。

曹仁是曹操手下大將,多次立下汗馬功勞,在討伐張繡的時候,曹仁陷陣克敵為軍中第一猛將;官渡之戰,曹仁負責了截擊袁紹後勤補給的重任,讓袁紹深受其苦。


這員勇將在關羽面前被殺的連連後退,于禁所率領的援軍也被關羽使用水淹七軍的計策全殲。

整個北方深受震動,梁、郟、陸渾一帶的豪強武裝隨時準備迎接關羽,以至於曹操都想從許昌遷都了。

可見,面對關羽的北伐大軍,曹操認為靠正面交戰的方式擊敗他是不可能的,並且認為關羽遲早會殺到黃河流域。

而且,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曹操調集主力軍隊在淮河流域和關羽大戰,就得防備劉備率領主力軍隊從漢中攻打關中地區。

但是,如果曹操不派主力南下抵禦,關羽所率領的荊州兵馬很快就會突破曹軍防線威脅他的都城許昌了。


對曹操來說,幸運的是,當時天下三分,他可以利用東吳和劉備之間的矛盾阻擊關羽。

關羽所鎮守的荊州是孫權借給劉備的,但劉備一直不還,孫權很生氣,就派出軍隊打算通過武力將荊州奪回。孫權畢竟在荊州地區有很強的人脈基礎,再加上當時劉備正在和曹操爭奪漢中地區,荊州地區兵馬不多,所以東吳軍隊打的非常順。

為了避免被曹操和孫權夾擊,劉備只好同意在荊州問題上好好和孫權談,於是雙方決定平分荊州一帶,荊州暫時安全了。

不過,隨著漢中之戰的勝利、關羽北伐又如此順利,孫權心裡邊也是忐忑不安,不敢肯定變得更強大的劉備會不會同意他們此前的約定。

而此時,曹操在司馬懿等人的建議下派人來會見孫權,陳述利害希望孫權和曹操結盟前後夾擊關羽。

曹操使節的到來正中孫權下懷,和曹操結盟擊敗關羽就能避免劉備坐大。於是,公元219年10月孫權派人來到許昌見曹操,希望能夠一起攻打關羽以顯示自己的忠心。曹操非常高興,發動大軍南下配合孫權。



還沒等曹操大軍到達前線,關羽就因為孫權在背後的襲擊全軍崩盤了,荊州也被孫權奪回。

漢中之戰和關羽的北伐證明,一旦劉備的勢力和曹操相差不是特別大,曹操就不是對手。並且天下豪傑已經發現,照這個趨勢進行下去劉備大概率會擊敗曹操建立大漢第三王朝!

劉備差就差在背景不行,假如把曹操的背景移到劉備身上,讓劉備能夠藉助黃巾軍大起義的風口發展起來,一統北方的就會是劉備。

奪取北方之後,在赤壁之戰劉備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孫權,憑孫權依靠東吳一隅無力抵禦劉備大軍,大概率會聽從手下人建議向劉備投降。

然後,劉備順長江而上拿下四川。那麼,整個天下就握在他手中了!

而曹操最有可能的歸宿就是在劉備手下擔當丞相。

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良臣,如果是劉備當他的領導,他很可能和先祖曹參輔佐劉邦那樣去輔佐劉備。

這個時候最大的問題的是,漢獻帝怎麼安排!

所以,有劉備和他的團隊在前邊攔著,曹操就統一不了天下。


歷史風暴


一、親族不給力

曹操對外姓將領的軍權向來是很控制的,曹操期間的兵權主要仍是會集在夏侯氏與曹氏諸將手中。

1、夏侯惇擅軍政,親屯田,但是交兵不僅把自個的雙眼弄瞎了,還變成了三國史上僅有一位被綁票的名將,肉票將軍瞎猴蹲。

2、夏侯家形似對劉備軍沒什麼免疫力,夏侯淵不僅侄女被張飛給收編了,本身的莽撞戰術給了習氣集火的老兵油子劉備一個很好的機會,一炮就給轟死了。

3、曹仁曹洪朋友還算是比較給力,曹洪儘管軍事通常,但打打輔佐或許都督一下軍隊仍是沒疑問的,儘管後來由於小氣開罪了丕公子差點丟了性命。

4、長子曹昂由於自個睡了張繡嬸嬸而死於宛城,而其時年歲最大的兒子曹丕才十一歲。

5、滿認為年輕一代的夏侯尚曹真曹休能夠給力一點,沒想到兩位姓曹的儘管才能蠻強,都是在敗仗以後就去報到了,夏侯尚則是由於愛妾被曹丕弄死而鬱鬱而終,真尼瑪多情公子。

二、職工不放權

不能說曹操對外姓將領不信賴,但肯定是沒有大用的,究竟家族尚在——都是在曹姓夏侯姓都督的統轄範圍內。

1、本來咱們從天主視角來看,好像張遼張郃徐晃等人的實力雖說不能與天人神將曹仁相拮抗,但至少是能夠跟上夏侯淵的節奏,在交兵方面比曹洪夏侯惇高出的也不只是一點點,但曹操即是沒有【盡其所能】。

2、比方關於合肥重鎮,但同時讓張遼樂進李典三位外姓名將率七千人守合肥,總讓我有一種曹操真的很窮逼的幻覺。

3、再看三國論題下排名疑問區出現的策士,荀攸賈詡看似在曹操底下即是噹噹智囊,但這兩位以資向來說明顯就能夠變成一名大將。

三、內部不穩定

曹操所謂在征討烏桓以後的一致北方,本來有相當大的水分,北方一貫很【多務】,這不僅僅是說要康復經濟發展生產之類。

1、西涼有馬騰韓遂亂糟糟的,還有楊秋、李堪、成宜這一大幫看似不算很牛逼的小軍閥,但鍾會他爹即是搞不定,故而曹操在赤壁之前把馬騰召入京城——夏侯淵田豫牽招在邊境刷的經歷也不少。

2、青州徐州地區的豪強一貫不穩定,儘管曹操形似很信賴臧霸同學,但曹操逝世後青州徐州那兒確實是亂了的,曹丕期間才算正式穩定下來。

3、對自個帶兵過來的外姓將軍或許當地豪族,曹操一貫不是很信賴——李通李典表示我把老婆孩子都放在老曹底下了。

4、所謂朝廷內部更是不穩定,耿紀韋晃之亂,魏諷案,時不時獻帝還整出伏後這麼的么蛾子;另外還有稱公稱王遭到的某些阻力。

四、對手太強壯

劉大耳身為東漢末年十萬劉氏家族中的落魄人士,發家時分簡直毫無資本,一個黑社會靠商人的贊助得以參加平定黃巾起義的活動,以後官位一貫遊走於縣長與縣公安局長的等級。

當年近半百的劉備旅居在劉表下轄下的新野縣時,落魄如斯,他仍是在慨嘆壯志未酬,不愧是老曹口中僅有與之比肩的人物,【今全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孫十萬儘管說軍事渣,十八歲掌握江東,知人善任,江東之士族儘管對孫氏有所不滿,但也沒誰對孫權的才能有所置疑。

個人認為,第二點和第四點是最主要的。

第二點,曹操對有才能的外姓將領不行重用,夏侯氏曹氏這些他肯定信賴的將領卻大多數體現並沒有到達希望。

第四點,當對手與自個都是人中英傑且不犯致命過錯的時分,也只能信任是上天讓魏蜀吳全國三分了。



國版老酒張美娜


在《三國演義》裡曹操可謂是一代梟雄,他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色彩,這個人能文能武,不僅是個軍事家,也是個政治家,他一生對東漢末年造成的亂世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深惡痛絕,在他的詩裡有這樣對時代的描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可以看出曹操在自己的作品裡對這個時代的真實觀點。對於這個雄才大略的梟雄來說,沒有統一全國是不是有點遺憾。曹操到死之所以不能統一全國,有以下幾點可能。

《第一點》就是曹聰這個人的性情問題,曹操是個特別愛惜人才的人,但是此人非常的多疑,又非常的貪戀女色,反覆無常,這個人特別愛走極端,對人好的時候特別好,不好的時候恨不得殺了別人,他的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充分顯示出曹操這個人的極端與跋扈的一面。

《第二點》之所以沒有統一全國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曹操窮兵黷武,發動了赤壁之戰,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敗仗,以至於曹魏好幾年沒有緩過勁來,曹操的有生力量在這場戰鬥中幾乎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同時也使得孫權和劉備走到了一起,這是曹操統一全國,所不願看到的。

《第三點》還有就是曹操心腹智囊郭嘉的英年早逝,對於曹魏來說可謂是一個不小的損失,郭嘉可謂是曹操身邊的頭號智囊,因為他的出謀劃策,使得曹操順利實現了北方的統一,而且戰勝了幾百年來都沒有戰勝過的北方的遊牧民族。郭嘉的作用居功至偉。如果有郭嘉的存在,赤壁之戰也不會打得一塌糊塗。

《第四點》就是曹操沒有很好的運用好人心所向,曹操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敗筆,因為槍打出頭鳥,正是因為曹操控制了漢獻帝,才使得曹操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奸臣,曹操這步棋走得很差,過於張揚的後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第五點》就是曹操身邊人才的流失,正是因為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天下的謀士棄他而去,三國時期一些著名的謀士能人,紛紛倒戈,投靠了孫權,劉備的手下,再加上孫權和劉備都很有威望,而且很得民心,又都精於社稷,所以曹操顧不過來,這兩家的崛起,只能使天下呈現出三足鼎立的穩定格局。

要是當時曹操統一了全國,現在會怎麼樣。那就不了了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