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啥《史记》里感觉李广比卫青霍去病厉害,实际“战绩”却不如那二位?

用户3815676998628


李广乃汉初名将,一生戍守我国北方,抵抗匈奴侵犯。因骑射精妙,行动快㨗,敌对双方都誉称其为"飞将军"。卢纶《塞下曲》赞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可见其射术之精,弓力之强。司马迁更在《史记》中,以专门的《李将军列传》,记述他的历史,可见其声名之显耀。但终李广一生,他实际上却只打过一些小仗,仅戍边有功,平定吳楚之乱有功,战绩远不如卫青之七次出击匈奴,更不如霍去病之直捣龙城,"封狼居胥"。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李广从军之时,是在汉初的文帝时期。当时的我国,刚经历秦末战乱,生灵涂炭,百废待兴,国力疲惫,民力财力都不堪再战。其时的统治者尚算明智,对内实施黄老之策、无为而治,轻傜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对外则实施和亲政策,忍辱求和,韬光养晦、戍守边关,限制出击。在这种情况下,李广求战无门,当然难有理想战绩。但他的戍守边关,威慑匈奴寇边行动,为国内的休养生息争取了时间,却是有深远意又的。所以,后人给了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诸多赞美。所以,汉文帝说他"惜乎,子不遇时"。所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更是慨叹:"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到了汉武帝时期,多年的"无为而治",积累了大量民力、财力、国力,府库有了"不食之粟"和"朽贯之钱"。汉武帝又釆纳董仲儒的献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训炼了敢战之士,储备了可战之马,作好了战争的一切准备。于是,卫青的七次出击匈奴、霍去病的直捣龙城、"封狼居胥"也就应运而生了。


跛翁


我认为《史记》里记载是非常客观的,并没有故意夸大李广和贬低卫、霍的成分,如果把《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三章对比阅读,就不难发现,造成李广实际战绩不如二位,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时代悲剧。李广最年富力强的时期在文帝、景帝时代,也是匈奴最强盛的时代—冒顿单于时代,汉朝还不具备与匈奴决战的实力。正如王勃《藤王阁序》所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确实生不逢时,运气不好使然。

(二)好战受谗。李广生性好战,又常孤军深入,这是匹夫之勇,兵家大忌。因此在当上谷太守时,孙昆邪向景帝哭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后来分别到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都以好战出名。

(三)人格缺陷。杀降,从古至今都属于反人道的,是为人所不齿的。李广在陇西当太守时,曾诱降八百羌兵,并且全部杀死。

(四)名气太大。由于常年与匈奴作战,名声在外,一旦遭遇战常引来匈奴重合击,惨遭失败。

综上所述,因战绩不佳等原因,造成李广难封,乃至失败自杀是必然的。





骑马的牧羊人


其实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官方记载,一个是私人转述。


《史记》的资料来源

《史记》虽然是正史之首,但毕竟是太史公凭借他和他父亲个人的努力完成的,其史料主要来源一方面是官方记载,另一方面则是他的实地走访和他人转述。所以《史记》当中,会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史料,这也是因为来源不同造成的,太史公对一些无法确定的史实,采用的办法是都加以保留,记叙了下来。


还有一种现象是,《史记》中有些人物,实在上没有那么大的咖位,但还是被着重记传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司马迁可以得到这些人的第一手资料,作传可以让人更清晰了解那个时代的一些史实。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广和冯唐了。

差别原因

后人常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实在上,我们再深一层想,既然他们都没有得到该有的官爵,为什么会被史书单独立传呢?原因很简单,冯唐的儿子冯遂、李广的孙子李陵,都是司马迁的好友,他们能够提供关于自己祖辈、父辈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史记》之中,李广的很多战争规模都不大,但是却活灵活现的,仿如在现场一般,反而卫青、霍去病的战争,虽然规模很大,但是却显得很枯燥,多是从哪出发、到哪里去、拿住了多少人、杀死多少人之类的描述。这就给很多人感观上造成,好像卫青、霍去病不如李广的假象,实际上,没有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最后说句题外话,号称跟李广齐名的程不识将军,号称“不败将军”,看起来也明显比李广战绩要好一些,但其名气却远不如李广,原因也在于此。


水一白聊历史


李广是将门之后,英勇过人,常常冲锋陷阵,文帝曾説:“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出生在高祖时代,封侯挂印不值一提。”

与堂弟李蔡同时担任朝廷的中郎,俸禄八百石,但李蔡能力和水平比起李广却相差甚远,后来李蔡青云直上,被任命为相,封侯。李广则一直在将军职位徘徊。

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我手下的军中校尉以下的人,他们的才能还不及一般人,可他们建立军功被封侯的就有几十个,而我却没有尺寸之功得到封邑,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王朔说:“将军仔细回想一下,曾经有什么悔恨的事吗?”

李广说:“我担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引诱他们投降,结果八百人来降,我下令把他们全杀掉了。”

王朔说:“这就是将军不能被封侯的原因了。”

《史记,卫将军列传》:卫青之父是个小吏,让卫青放羊,同父异母的都把他当奴仆看,有个脖子上戴着铁枷的囚徒精通面相,对他说:“你额骨峥嵘,他日可封侯。”

卫青笑一笑说:“我是奴仆命,能不挨打受骂足矣,安敢奢望封侯?”

后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武帝宠幸,并有身孕。皇后陈阿娇无子,心生妒忌,逮捕了卫青等人想杀掉,后逃脱。

武帝知道后,重用了卫青及所有兄弟,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生了个男孩,被立为皇后,此后卫青是扶摇直上,封万户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相继封侯。

人生无常,很多事都在冥冥之中被定局,正是:

人有凌云之志,

非运不能腾达。

正如吕蒙正在他的《寒窑赋》中所感慨的那样:“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李布衣国学


李广是汉朝名将,将门之后,精于骑射,一生立过很多战功,论打仗感觉确实非常厉害,但为什么论战绩却不如卫青、霍去病呢?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李广的能力得到了过誉。司马迁专门为他立《李将军列传》,描述了李广的杰出才能和高尚品行,写出了李广一生不幸的遭遇,也对他的悲惨结局给与了深深的同情。因为司马迁结合自己的不幸遭际,对李广的不得志感同身受,因此在传记中对李广极尽推崇。千百年来,这篇名文给人的感觉就是李广能力很强却不被重用,甚至被逼自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李广单兵作战能力超强,作战勇敢。“为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但他作为军队统帅能力有所欠缺,在军事指挥方面,缺乏大规模调动部署能力,小规模战役打的还行,大规模战争就往往失利。

二是李广运命不济。历史并不是没有给李广机会。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四路出击匈奴,卫青第一次领兵打仗就直捣龙城,斩杀敌人700余人,首战告捷而归。虽是小胜,但却是四路之中唯一打胜仗的。而李广也在另一路出兵夹击匈奴,但他自视有与匈奴多次作战经验,进而领兵急进,遭遇敌方主力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俘虏,后来才侥幸逃回去。另外几次也无功而返,最后一次甚至于迷路,致使军队没有赶到指定地点。后来汉武帝也认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数奇是指李广命不好。

三是李广生不逢时。史记记载:“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对匈奴作战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年轻强健的体力是难以胜任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儿子李敢都是非常年轻,战功卓著。李广年轻时,没有仗打,不能大显身手。汉文帝曾对李广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后仅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立下战功。

四是李广有自身缺陷,气量不足。李广闲居在家期间,曾遇“霸陵尉醉,呵止广”,李广记恨于心,后“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李广连一个喝醉酒的小官骂他都睚眦必报,比之韩信受胯下之辱仍善待仇人,差之千里。这也是李广和大将军的差距。后来,李广迷失道路,大将军卫青派人去调查此事,李广承担所有责任,但称“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连情况都没有弄清楚就愤愧自杀,也是气量不足的表现。

综上所述,李广虽然有很多值得同情之处,但一生战绩平平却是不争的事实。


何用牛刀


《史记》之前的史书如《尚书》、《春秋》、《左传》等都是多体裁文献汇编,属于编年体史书,只记载历史事件,很少进行情感的代入。而《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融入了司马迁很多个人的观点和喜好。题主说感觉《史记》中李广比卫青、霍去病厉害实际战绩却不如二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李广确实很厉害,并且获得司马迁的认可。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朝,从行伍起身,汉文帝时因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匈奴不敢进犯。武帝时又多次出战匈奴,最终因迷路自刎而亡。他当时是有名的飞将军,勇猛过人、爱兵如子、公正廉洁,缺点是心胸狭隘。后来再加上《史记》中司马迁表达的敬仰和惋惜之情使李广更是留书青史扬名后世。

第二卫青、霍去病战绩惊人却不受司马迁认可。李广在文帝和景帝时和匈奴的战争大多是防御战,而汉武帝时期由防御战到了攻击战。此时的李广已经年老体衰,因此汉武帝启用了自己新一代的将领。这批年轻的将领更是以意想不到的战果消灭了威胁华夏六十余年的匈奴,而这批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青年军人,战绩卓著,因军功官职达到了西汉的顶峰。

第三李广同卫青霍去病的出身不同。李广同司马迁一样出身于贵族阶层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家族世代接受仆射这一官职,司马迁是继承了父亲司马谈太史令的官职。卫青和霍去病则是奴隶出身,根本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因为西汉的官场还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和世袭,而卫青和霍去病却战绩卓著彪炳史册,在内心里司马迁是看不起他们的。

综上所述,就是为什么《史记》中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誉多些,对卫青和霍去病的功绩较少提及的原因了。








山高水长先生


从一某方面说,即在斩杀匈奴首级方面和缴获物资方面,李广的战绩不如卫青和霍去病。

但从整个捍卫汉朝,抗击匈奴方面,李广的功绩又大于卫青和霍去病。

远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就以勇武出名,被文帝称赞道,你要是赶上高祖打天下时,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呢?

汉景帝时,李广曾参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战争,立有功劳。

早在卫青霍去病之前,李广就一直战斗在抗击匈奴的第一线,先后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害怕他,好几年不敢来犯。

到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时,李广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了。

正是因为李广几十年奋战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所以他死时,很多军人和老百姓都哭了。

也正因如此,司马迁才在《史记》中为李广单独立传,并排在卫青霍去病列传前面。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模糊,若是比谁的人生更失败的话,霍去病和卫青比不过李广。但是,若是比为国家建功立业,打匈奴来说,那霍去病和卫青的功劳可以甩李广一条街。

这很容易看到出的,从他们头衔上来看,霍去病和卫青都被封了侯,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耀就是被封侯。而李广到死还只是一个将军而已。

将军和侯怎么可以比呢?

要知道侯爵是有封地的,而且这个封地可以世世代代的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当然前提是这个王朝不会被灭亡。而将军就不一样了,只有一个头衔,没有任何其他的实惠可言。

当然。李广虽然没有被封侯,也不能说没有任何功劳。

这要怪就怪李广的运气不怎么好,他其实是完全有被封侯的实力的,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他竟然完美的错过了封侯的机会。

汉文帝时期李广就以骁勇善战为闻名,而且汉文帝还知道李广很能打。可惜的是汉文帝时期,国家没有战事,他们对待唯一的敌人匈奴,是选择的和亲。

这样对匈的国策,就导致了李广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汉文帝因此还为李广的怀才不遇发过一阵感慨。

汉文帝说李广生错了年代,他若是生在高祖刘邦时期,肯定会被封万户侯的,毕竟高祖时期是个乱世,正是用人的时候。

到了汉景帝时期,国家有了战乱,那就是平叛吴楚七国之乱。这一次对于李广来说是难得的封侯的机会。

而且这个机会他也遇上了,去了前线平叛吴王刘濞去了。

但是,因为这次李广的表现太过于积极了,他虽然立了能被封侯的大功,可是,到头来汉景帝并没有封他。

原因就是他在平叛过程中听了梁王刘武的调遣,你说你李广吃的是皇粮,拿的是国家的俸禄,你怎么能听一个地方诸侯王的调令呢?

这就是汉景帝不封李广的原因,因为他干了汉景帝不想让他干的事。

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的机会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可是,汉匈之间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李广竟然没有一次立过大的功劳。

在他参与的这些对匈作战的战役中,李广不是迷路了,被打败了,就是找不到匈奴。最后,好不容易知道了匈奴主力的所在地,还是因为误了和大将军卫青汇合的期限,而被卫青追责了。

最后李广不得不带着没有封侯的遗憾自杀了。

回过头来再看看霍去病和卫青,那个不是战功赫赫,金光闪闪的人物,那时候只要匈奴听到他们的名字,就会吓的四处逃窜。

所以说在建功立业上李广比卫青霍去病还是差了一些,也就是一条街那么远的距离吧。



天下热文


原因一:《史记》专门给飞将军李广立了传,出于对李老将军的自杀及其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杀的悲剧及同情,司马迁都详细做了描述,当然也有他自己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他们是同时代同命运的典型人物。原因二:和卫青,霍去病用兵特点不一样。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和文景吋代的策略有所改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击,要打到匈奴腹地,要快恨准,有勇有谋,我想在这方面年迈的飞将年李广不如年轻的霍去病也正常,一改原来对匈奴用兵的方法,年轻的霍去病勇往直前!再则汉武大帝的战略目的是要彻彻底底打败匈奴,那就一定要打歼灭战,兵团做战,可这不是李广的强项,而卫青展现了自己大将军用兵统筹的能力。原因三:当然最后一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李广运气也差了点,迷了路,让人心生同情!如果说原来四:汉武帝对李广的信任也打了折扣,是有所顾虑的,临行前给卫青的交待体现出来了。总之,司马迁笔下一位位历史人物,那给我们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让我们能够回忆二千多年的驰骋沙场的历史画面,也能体会到我们这个民族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


为社会正能量发声


《史记》的作者个人感情色彩是很浓的,这个不同于其他史书。比如李广,司马迁是非常喜爱李广的,他们是同时代的人,是李广的个人粉丝,所以可以看到司马迁在李广身上的浓墨重笔,相反卫青霍去病的成就寥寥几笔带过去,只陈述事实。

而李广本人在那个时代确实是大明星一般的人,他去哪个郡做郡守,匈奴人就会避开哪个郡,不是因为别的,李广这个人太猛了,尤其打匈奴。

但是李广只适合小股部队奔袭,他打仗从来随心,根本不做战前侦查,带上部下到处游荡打匈奴小股部队,遇见匈奴大军照样得撤。

性格原因使他不具备大兵团作战能力,凡是带大部队出去打仗,打一次输一次。

但是这不妨碍他自己是个猛人,也为司马迁等人崇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