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宪法之路上的艰难一跃

有一期脱口秀《官僚为什么当骗子》:里面讲了鸦片战争时期,前前后后跑的清朝官员,除了逃跑的余步云,其他的都没什么事,一个没杀,然后慢慢启用。

UP主给的解释如下:培养一名官员在当时的官场混经验,不仅要费很长的时间,而且很花银子———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另一期节目甚至举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面的小账本论证,所以当时皇帝要留着他们。

UP主讲这些话的时候,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本是以外族身份融入的清朝政府,为了赢得人心,获得认可,除了请名儒大学士背书族人血脉源起上古黄帝一支,早期除了轻徭减赋等宽容政策,更是对损害权威的任何违法犯罪用重刑:以早期的文字狱为例,身为公爵的年羹尧,被赐死抄家。涉及重罪,涉及重罪的满族封疆大吏一样毫不留情地查抄、放逐、处斩。

任何一个管理层,只有到用不起人、快没人用的时候,才会采取能不动尽量不动的策略。鸦片战争时期的晚清,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历史书上写着,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清政府一直有一个心态,防着以汉族为主的原住民不跟自己一条心,找机会造反复国;第二、华夏民族从上古黄帝时代就崇尚武力,不少入主的王朝起初都是依附的外族,靠拳头打上去的;清政府自己靠着武力入主中原,吸取元朝几十年被灭的经验,苦心经营统治了三百年,如果武力强大的英国人有样学样,拉拢原住民,打垮清朝政府,入主中原,也是有可能的。这样的清政府,被这样的船坚炮利轰开大门,已经不止是觉得权威受到挑战,更可能是觉得自己被撼动了。

宪法之路上的艰难一跃


不信任,被威胁,甚至感觉可能时日不多,踢掉这些人,再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时间已经不允许。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对这些官员,能留着尽量留着是最好策略;然而即便如此,无论是仍然要树立权威,还是维持战斗民族的荣耀,余步云这样的将领是必须处斩的。

再回到解放初期,满清灭了一百多年以后,新中国建立了属于人民自己的政府,满族已经彻底融入中国,犯下巨案的刘青山、张子善,一样被判了死刑。

此次抗击疫情,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面对滔天灾难,坚定地走法治之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例子数不甚数,此处不再详列),群策群力,万众一心;朝有国士,野有凤鸣,在法治之路上进行了艰难的一跃。

宪法之路上的艰难一跃


宪法之路上的艰难一跃


宪法之路上的艰难一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