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五脏性能全揭秘,辨证选穴不再难

本 期 导 读

身体不适自己如何辨证?又该如何对症调理呢?


相信不少中医爱好者一定知道,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论体系中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分析机体表现出来的不同症状,从而明确病变的本质,然后得出相应的治疗思路。


五脏性能全揭秘,辨证选穴不再难


要想更好的治疗疾病,首先要善于分析症状和辨别疾病。


其实,咱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和脏腑密切相关,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更是能间接反映是五脏六腑中哪个脏器出了问题,脏腑各自的功能和特性也决定着不同的症状。


因此,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了某些症状,我们最先要做的就是思考这一症状到底与身体的哪个脏器相关。


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我们只有正确的掌握了这些症状到底归属哪个器官,才能透过这些外象看到脏腑内部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调理疾病。


而藏象学说,就是研究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门学说,我们只有了解藏象学,才能自己分析与判断疾病。


五脏性能全揭秘,辨证选穴不再难


所谓的藏象,就是藏在机体内的脏腑,表现在体表外的病理现象。


其中,藏又包括了五脏中的「肝、心、脾、肺、肾」,六腑中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和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虽同为人体内脏,但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只有了解了五脏六腑的特性,才能更好的判断人体表现出来的症状的根本所在。


五脏

「五脏」是以藏为主,是贮藏精、血、津液的。五脏所藏的精气是人体机能活动的根本。因为它藏的是精气,故虽充分的储备,也不能聚积成实的状态,故有「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之说。


五脏性能全揭秘,辨证选穴不再难


六腑

「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主食物的消化,吸收,传导,排泄。因此,当饮食入胃,则胃实,入肠则胃空肠实,它不能有满的情况,满则不能消化传导。所以古人认为「六腑者,泻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那么,不同病因所致的不同症状,与五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曾言道: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


五脏性能全揭秘,辨证选穴不再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


这是早期《藏象学》中很关键的内容之一。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千年历代医家又将自身的对于脏器的理解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藏象学》体系。


疾病诱发的因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无论何种病因,也不论邪气从何处侵入,都会对内在的脏腑产生一定的影响。


外邪致病,邪气由表入里,波及脏腑;内伤发病,则邪气直损脏腑。所以,临床辨证、处方用药、将养调摄,也无不以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基础。


找到了症状所对应的五脏,那解决这个症状就不难了。


五脏性能全揭秘,辨证选穴不再难


无论是针、灸、砭、药、導引按蹻哪种方法,有了准确的五脏症结所在,自然可以做到「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