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曹操到底喜不喜欢杨修?为什么?

偉大的時代


不喜欢,常有杀他之意

事件一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

事件二

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事件三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个晚上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事件四

曹操的三儿子曹植,,爱慕杨修的才华,经常邀请杨修谈论,,终夜不休息。曹操与众人商议,想要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这件事情后,秘密地邀请朝歌的长官吴质到他家里商议,因为怕有人觉察到,于是把吴质藏在大簏子中,只对外说里面是绢匹,运到曹丕府中。杨修知道这件事情后,直接来告诉曹操。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门口观察。曹丕知道后惊慌地告诉吴质。吴质说:“不要担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装上绢匹,还运进府中来迷惑他们。”曹丕按照吴质的话,又用大簏子载了一些绢运进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绢匹,就回报曹操,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诬陷曹丕,更加讨厌杨修。

事件五

曹操想要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命令他们各出邺城的城门;却私下里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他们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就把他们斩首就行。”曹植听信了他的话,等到了城门,士兵阻拦住他,曹植大声叱骂他说:“我奉王命出门,看谁敢阻挡!”随即就斩了拦他的士兵。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这么干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了。

杨修又经常教曹植十多条怎么回答的好,只要曹操问他问题,曹植就依照杨修教他的地回答。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曹植对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后来曹丕暗地里买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偷着来告诉曹操。曹操见了大怒说:”匹夫居然敢来欺骗我!”那时就有了杀杨修的心思。

事件六

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稳入睡,因此便手提起钢斧,绕着军营独自行走。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营帐中召集夏侯惇问是其原因。惇回答说:“主簿杨祖德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曹操大怒的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影视小窝轶事


、曹操除了美女之外,最喜欢就是人才。

他的《短歌行》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的爱心,只是由于你的原因啊,让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谁?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

那我们就要问了:杨修是不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

不是。

很多人可能说了:杨修聪明绝顶,才华横溢,怎么会不是人才?

不错,杨修聪明绝顶,机敏过人;可是杨修有真本事吗?他是能够帮助曹操成就霸业的“王佐之才”吗?

杨修四处炫耀自己那点儿小聪明,这就是轻浮。权谋和轻浮是不能兼容的。轻浮的人必无权谋,而权谋之士也一定深沉。因为深沉才有城府,有城府才有权谋。轻浮的人,一眼就能被人看穿,还想搞阴谋诡计?笑话。

——应该说,杨修,聪明有余,却智慧不足;才华横溢,却缺乏城府。

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曹操甚至提出:只要是有真本事,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我都用。

这样看来,华而不实的杨修,就显得不合曹操的胃口了。

2、杨修与曹操的关系

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聪明人,杨修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绝顶、极有才华的人,连狂妄冠军祢衡也承认他还算个人物,呼他为“小儿”。杨修又是一个谦恭的人。他的死,并不因为得罪了谁谁谁。史家一般认为,杨修是死于立储之争。当时曹丕和曹植争当太子,而杨修是帮曹植的。曹操决意立曹丕为嫡以后,为了防止杨修给曹植出坏主意,同曹丕对着干,惹麻烦,弄得兄弟相争,祸起萧墙,便在自己临终之前一百多天,把杨修杀了。

此说甚为可疑。杨修确实是帮过曹植,但杨修并非曹植死党。曹丕被立为太子后,杨修就想疏远曹植。曹植却一再拉拢杨修,杨修“亦不敢自绝”。曹植毕竟是曹操的爱子,即便当不上太子,也是得罪不起的。杨修虽然出身名门,四世太尉,和袁绍兄弟一样也是“高干子弟”,父亲又是当朝太尉,但此刻连皇帝都成了曹操的玩偶,太尉又算什么东西?杨修对曹氏兄弟不巴结着点,又能怎么样呢?

何况杨修和曹丕的关系也不坏。杨修曾把一把宝剑献给曹丕,曹丕十分喜欢,经常把它佩带在身上。后来曹丕当了皇帝,住在洛阳,也仍佩带这把宝剑。有一天,曹丕从容出宫,忽然想起了杨修,便抚着宝剑喝令停车,回头对左右说:这就是当年杨德祖说的王髦之剑了。王髦现在在哪里呢?及至找到王髦,曹丕便赐给他一些粮食和衣物。俗话说,爱屋及乌。曹丕这么喜欢这把宝剑,喜欢到连王髦都要赏赐;提起杨修时,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都说明曹丕对杨修还是有些感情的,至少不那么反感。曹丕自己都不想杀的人,曹操替他杀什么!

曹操是为自己杀杨修的。

杨修这个人,虽然大家都公认他聪明,其实不过小聪明。他辅佐曹植,多半因为揣度曹操会立曹植。所以尽管两兄弟都和他交往,他还是倒向了曹植。曹植失势后,他又想开溜,这都是小聪明的表现。他给曹植出的那些点子,也都是小聪明。有一次,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各出邺城门外办事。事先又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事先告诉曹植说,万一门卫不放侯爷出去,侯爷身有王命,可以杀了他。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但曹操的这一安排,是对兄弟俩的综合考察,既要察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表面上赢了这场比赛,却给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印象,实际上输了。杨修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得并不远,所以是小聪明。

这种小聪明常常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杨修喜欢揣度曹操的心思,常常替曹植预先设想许多问题,并写好答案。每当曹操有事询问时,便把事先准备好的合适答案抄录送上去,希图给曹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一来二去,曹操便起了疑心,心想曹植再聪明,也不至于如此之快呀!派人一查,就查出了原因。从此便对曹植有了看法,对杨修则更是厌恶之极。

可惜杨修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常常要卖弄小聪明。他身为曹操主簿,却又不肯老老实实坐在办公室里,老想溜出去玩。可是又怕曹操有问题要问,于是每当外出时,都要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写出答案,按次序写好,并吩咐侍从,如果丞相有令传出,就按这个次序一一作答。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一阵风吹来,纸张的次序全乱了。侍从按乱了的次序作答,自然文不对题。曹操勃然大怒,把杨修叫来盘问。杨修不敢隐瞒,只好老实交代。曹操见杨修这样对付他,心中自然十分忌恨。

更糟糕的是,杨修还要在众人面前卖弄这种小聪明。有一次,曹操去视察新建的相国府,看后不置可否,只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便令人将门拆掉重建,说:“门”中“活”,就是“阔”,丞相是嫌门太大了。又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个“合”字交给众人。众人不解,杨修却接过来就吃,并说:不是“人一口”吗?如果说这尚属雕虫小技,无伤大雅,那么,他在军中的表现就会让曹操大起杀心。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从长安出斜谷,进军汉中,准备和刘备决战一场。谁知刘备敛众据险,死守不战。曹操欲攻不得进,欲守无所据,战守无策,进退两难。有一天部下向他请示军中口令,竟答应以“鸡肋”。杨修听了,立即收拾行装。大家忙问何故,杨修说:鸡肋这玩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

这一回又叫杨修猜中了,可这一回只怕也就要了他的脑袋。果然,不到半年工夫,曹操就杀了杨修,罪名是“露泄言教,交关诸侯”,大约相当于泄漏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和妖言惑众罪。

据说,杨修临死前曾对人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但如果他以为他的死,是像《三国志》《后汉书》理解的那样,受曹植的牵连,那就是死都不明白。杨修不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之中,而曹操又是这种体制下罕见的几个“雄猜之主”之一。这类人物,猜忌心和防范心都是很重的。他们最忌恨的,便是别人猜透他们的心思。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一人专政的独裁统治,就必须实行愚民政策和特务政治。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却不能让别人知道,除非他有意暗示、提醒你。总之,独裁者必须把自己神秘化,才能显得“天威莫测”,让别人战战兢兢,自己得心应手。杨修对曹操的心思洞若观火,而且连将要提问的次序都能猜到,这实在太恐怖了。有这么个像X光机一样的人物守在自己身边,曹操还能玩政治吗?如果杨修猜出来了却并不说出去,也许还好一点。他又偏要到处张扬,这就至少会显得曹操城府不深,不过如此,就会启动一些人的不臣之心。因此,杨修这颗钉子,非拔掉不可。可以说,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对曹操而言,你杨修不但把我的心思猜透了,你还到处嚷嚷,至少也显得我曹某人没有城府,我这么小儿科就让你杨修一眼看穿了,你连我要问几个问题的次序你都猜着了,这样的人还得了啊?肯定要杀他。

3、总结

换言之,曹操杀死杨修,与其说是政治路线问题,不如说是曹操个人对杨修的厌恶。

所以,曹操不喜欢杨修,或者说,厌恶之情远远大于喜欢。

当然,杨修之死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谜案,当时就说不清楚,我们现在更加搞不清楚。鲁迅先生说,但是我们不能去问曹操,我们如果去问他,他把我们也杀了。



雲飛影视


曹操到底喜不喜欢杨修,那先从杨修的出身说起。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杨修是曹操又爱又恨的一个人,,他从小饱读诗书,聪慧敏锐,深得曹操的器重,都知道曹操是个惜才之人。而被曹操所杀的原因恃才放旷,太嚣张,而且犯了政治上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杨修卷入了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立谁为世子可关系到曹魏政权的未来,曹操在这件事上绝对是费尽心思的。当曹操决定曹丕做世子后,是绝对不会允许曹植做大的,而杨修是曹植的谋士,曹操不可能杀掉曹植,就只能剪除其左膀右背了,从而消弱曹植势力,以成就曹丕,因此杨修必死无疑。而曹操为了辅助曹丕上位,却留下了更阴险狡诈的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是曹丕的谋士。这一杀一留才是曹操正真的用心所在。

因此,杨修之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政治方面要站好队,这才是最大的启示,队站错了,再聪明的人也不会有好下场。




古今牛人汇


曹操到底喜不喜欢杨修?为什么?

我认为是不喜欢的。

1.从出生来看,曹操是阉宦之后,起事初期,世家大族大部分看不起曹操。而杨修是顶级世家大族之人。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2.从政治地位看,曹操青年时期曾任济南相,了解世家大族兼并土地,把持政权(有一说法说黄巾起义是世家大族的纵容)世家大族可以说是曹操的敌人。

3.从曹操的执政态度看,曹操扶持寒门,打压世家大族。求贤令的颁布,“唯才是举”的态度。





小灰学历史369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三国群雄争霸的时代,就拿现在来说都是一定的争论。下面我们就讨论下这个问题,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二,其一背景: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其二让其陪伴三子曹植身边,古代君王对于臣子得有多大的信任才能教自己的孩子,首先是宠臣非常信任,其二才学渊博,出身书香门第,从这两点曹操非常信任和喜欢杨修的,为什么后来曹操杀掉了杨修,原因有三,曹操生性多疑,并且又是君王,在君王身边肯定不喜欢一个强出头的人,另外加之旁人的煽风点火导致了杨修之死,所以说伴君如伴虎,功劳和名声都是君王的,火候拿捏很重要






明天你想


曹操喜欢杨修,喜欢杨修出生官家子弟,且名望高,有才学,善管理。但他不喜欢杨修卷入政治,为立储之争而出谋划策,因曹操决意立曹丕为嫡之后,而杨修还在给曹植出点子,这样和曹操对着干,曹操怕出乱子,当然不喜欢杨修,就借口斩而杀之。其次杨修喜欢卖弄小聪明,没有自知之明,而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不能让别人知道,这样才能显得“天威莫测”。而杨修偏要自作聪明,觉得自己比曹操强,这就惹怒了曹操,当然不喜欢。




张权656546857


1、曹操除了美女之外,最喜欢就是人才。

  他的《短歌行》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的爱心,只是由于你的原因啊,让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谁?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

  那我们就要问了:杨修是不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

  不是。

  很多人可能说了:杨修聪明绝顶,才华横溢,怎么会不是人才?

  不错,杨修聪明绝顶,机敏过人;可是杨修有真本事吗?他是能够帮助曹操成就霸业的“王佐之才”吗?

  杨修四处炫耀自己那点儿小聪明,这就是轻浮。权谋和轻浮是不能兼容的。轻浮的人必无权谋,而权谋之士也一定深沉。因为深沉才有城府,有城府才有权谋。轻浮的人,一眼就能被人看穿,还想搞阴谋诡计?笑话。

  ——应该说,杨修,聪明有余,却智慧不足;才华横溢,却缺乏城府。

  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曹操甚至提出:只要是有真本事,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我都用。

  这样看来,华而不实的杨修,就显得不合曹操的胃口了。

  2、杨修与曹操的关系

  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聪明人,杨修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绝顶、极有才华的人,连狂妄冠军祢衡也承认他还算个人物,呼他为“小儿”。杨修又是一个谦恭的人。他的死,并不因为得罪了谁谁谁。史家一般认为,杨修是死于立储之争。当时曹丕和曹植争当太子,而杨修是帮曹植的。曹操决意立曹丕为嫡以后,为了防止杨修给曹植出坏主意,同曹丕对着干,惹麻烦,弄得兄弟相争,祸起萧墙,便在自己临终之前一百多天,把杨修杀了。

  此说甚为可疑。杨修确实是帮过曹植,但杨修并非曹植死党。曹丕被立为太子后,杨修就想疏远曹植。曹植却一再拉拢杨修,杨修“亦不敢自绝”。曹植毕竟是曹操的爱子,即便当不上太子,也是得罪不起的。杨修虽然出身名门,四世太尉,和袁绍兄弟一样也是“高干子弟”,父亲又是当朝太尉,但此刻连皇帝都成了曹操的玩偶,太尉又算什么东西?杨修对曹氏兄弟不巴结着点,又能怎么样呢?

  何况杨修和曹丕的关系也不坏。杨修曾把一把宝剑献给曹丕,曹丕十分喜欢,经常把它佩带在身上。后来曹丕当了皇帝,住在洛阳,也仍佩带这把宝剑。有一天,曹丕从容出宫,忽然想起了杨修,便抚着宝剑喝令停车,回头对左右说:这就是当年杨德祖说的王髦之剑了。王髦现在在哪里呢?及至找到王髦,曹丕便赐给他一些粮食和衣物。俗话说,爱屋及乌。曹丕这么喜欢这把宝剑,喜欢到连王髦都要赏赐;提起杨修时,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都说明曹丕对杨修还是有些感情的,至少不那么反感。曹丕自己都不想杀的人,曹操替他杀什么!

  曹操是为自己杀杨修的。

  杨修这个人,虽然大家都公认他聪明,其实不过小聪明。他辅佐曹植,多半因为揣度曹操会立曹植。所以尽管两兄弟都和他交往,他还是倒向了曹植。曹植失势后,他又想开溜,这都是小聪明的表现。他给曹植出的那些点子,也都是小聪明。有一次,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各出邺城门外办事。事先又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事先告诉曹植说,万一门卫不放侯爷出去,侯爷身有王命,可以杀了他。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但曹操的这一安排,是对兄弟俩的综合考察,既要察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表面上赢了这场比赛,却给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印象,实际上输了。杨修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得并不远,所以是小聪明。

  这种小聪明常常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杨修喜欢揣度曹操的心思,常常替曹植预先设想许多问题,并写好答案。每当曹操有事询问时,便把事先准备好的合适答案抄录送上去,希图给曹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一来二去,曹操便起了疑心,心想曹植再聪明,也不至于如此之快呀!派人一查,就查出了原因。从此便对曹植有了看法,对杨修则更是厌恶之极。

  可惜杨修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常常要卖弄小聪明。他身为曹操主簿,却又不肯老老实实坐在办公室里,老想溜出去玩。可是又怕曹操有问题要问,于是每当外出时,都要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写出答案,按次序写好,并吩咐侍从,如果丞相有令传出,就按这个次序一一作答。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一阵风吹来,纸张的次序全乱了。侍从按乱了的次序作答,自然文不对题。曹操勃然大怒,把杨修叫来盘问。杨修不敢隐瞒,只好老实交代。曹操见杨修这样对付他,心中自然十分忌恨。

  更糟糕的是,杨修还要在众人面前卖弄这种小聪明。有一次,曹操去视察新建的相国府,看后不置可否,只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便令人将门拆掉重建,说:“门”中“活”,就是“阔”,丞相是嫌门太大了。又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个“合”字交给众人。众人不解,杨修却接过来就吃,并说:不是“人一口”吗?如果说这尚属雕虫小技,无伤大雅,那么,他在军中的表现就会让曹操大起杀心。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从长安出斜谷,进军汉中,准备和刘备决战一场。谁知刘备敛众据险,死守不战。曹操欲攻不得进,欲守无所据,战守无策,进退两难。有一天部下向他请示军中口令,竟答应以“鸡肋”。杨修听了,立即收拾行装。大家忙问何故,杨修说:鸡肋这玩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

  这一回又叫杨修猜中了,可这一回只怕也就要了他的脑袋。果然,不到半年工夫,曹操就杀了杨修,罪名是“露泄言教,交关诸侯”,大约相当于泄漏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和妖言惑众罪。

  据说,杨修临死前曾对人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但如果他以为他的死,是像《三国志》《后汉书》理解的那样,受曹植的牵连,那就是死都不明白。杨修不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之中,而曹操又是这种体制下罕见的几个“雄猜之主”之一。这类人物,猜忌心和防范心都是很重的。他们最忌恨的,便是别人猜透他们的心思。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一人专政的独裁统治,就必须实行愚民政策和特务政治。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却不能让别人知道,除非他有意暗示、提醒你。总之,独裁者必须把自己神秘化,才能显得“天威莫测”,让别人战战兢兢,自己得心应手。杨修对曹操的心思洞若观火,而且连将要提问的次序都能猜到,这实在太恐怖了。有这么个像X光机一样的人物守在自己身边,曹操还能玩政治吗?如果杨修猜出来了却并不说出去,也许还好一点。他又偏要到处张扬,这就至少会显得曹操城府不深,不过如此,就会启动一些人的不臣之心。因此,杨修这颗钉子,非拔掉不可。可以说,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对曹操而言,你杨修不但把我的心思猜透了,你还到处嚷嚷,至少也显得我曹某人没有城府,我这么小儿科就让你杨修一眼看穿了,你连我要问几个问题的次序你都猜着了,这样的人还得了啊?肯定要杀他。

  3、总结

  换言之,曹操杀死杨修,与其说是政治路线问题,不如说是曹操个人对杨修的厌恶。

  所以,曹操不喜欢杨修,或者说,厌恶之情远远大于喜欢。

  当然,杨修之死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谜案,当时就说不清楚,我们现在更加搞不清楚。鲁迅先生说,但是我们不能去问曹操,我们如果去问他,他把我们也杀了。


玄心收藏


如果按照演义的来说,曹操这个人,心细如发,察言观色,玩弄人心,都很擅长,手下文臣武将大部分都是出他之手,也就是驾驭的了的,对于杨修这样的人,聪明是聪明,不过是小聪明,到处显摆,怕你不知道我聪明,导致处处让曹操不爽,真正聪明的人,像荀彧郭嘉等,都知道主子的意思,但也要装傻充愣,还有个跟杨修成鲜明对比的人,那就是司马懿,司马懿什么经历,不用看书,电视剧就能了解一下,所以,做人不要净耍小聪明,要么憨厚耿直,要么就胸藏锦绣,这样的人才会招人喜欢


一天到晚飞来飞去的鱼


事件一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

事件二

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事件三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个晚上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事件四

曹操的三儿子曹植,,爱慕杨修的才华,经常邀请杨修谈论,,终夜不休息。曹操与众人商议,想要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这件事情后,秘密地邀请朝歌的长官吴质到他家里商议,因为怕有人觉察到,于是把吴质藏在大簏子中,只对外说里面是绢匹,运到曹丕府中。杨修知道这件事情后,直接来告诉曹操。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门口观察。曹丕知道后惊慌地告诉吴质。吴质说:“不要担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装上绢匹,还运进府中来迷惑他们。”曹丕按照吴质的话,又用大簏子载了一些绢运进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绢匹,就回报曹操,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诬陷曹丕,更加讨厌杨修。

事件五

曹操想要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命令他们各出邺城的城门;却私下里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他们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就把他们斩首就行。”曹植听信了他的话,等到了城门,士兵阻拦住他,曹植大声叱骂他说:“我奉王命出门,看谁敢阻挡!”随即就斩了拦他的士兵。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这么干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了。

杨修又经常教曹植十多条怎么回答的好,只要曹操问他问题,曹植就依照杨修教他的地回答。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曹植对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后来曹丕暗地里买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偷着来告诉曹操。曹操见了大怒说:”匹夫居然敢来欺骗我!”那时就有了杀杨修的心思。

事件六

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稳入睡,因此便手提起钢斧,绕着军营独自行走。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营帐中召集夏侯惇问是其原因。惇回答说:“主簿杨祖德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曹操大怒的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亿吴反故


曹操原本是很喜欢杨修的,不然的话,也不会让他当仓曹属主簿,也就是第一秘书,当然,杨修真的很有才,除了演义中说的聪明,过目不忘等优点之外,重要的是: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说白了,政治上也很有才华,说话办事很的曹操欣赏,一度将其当成自己最重要的帮手,然而,众所周知,曹操很爱才,否则的话也不会“唯才是举”,也不会“周公吐哺”,官渡之战时,许攸来投奔他,他开心的连鞋子都顾不上穿,举止如此失态,不是发自内心的爱才,是无论如何都装不出来的。

然而,问题是,既然曹操如此爱才,为什么后来又要把杨修杀掉, 真是因为“一盒酥”、“阔”以及“鸡肋”等小问题,不得不说,以上,或者有,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杨修自己的取死之道。

杨修是怎么取死的?自古,君王对人才,就有“不为我所用,即为我所杀”的传统,早期,杨修跟曹操的时候,是没这个问题的,因为他会忠心耿耿的帮助曹操,可后来,他就犯曹操的忌讳了,什么忌讳?

历来君王都很忌讳的“储位之争”,曹操很有几个儿子,但深得他喜爱的,除了那个会称象,却又早夭的曹冲之外,还有两个, 曹丕、曹植,这两个儿子当中,尤其以天下才一石,子建独占八斗的曹植为最。

曹植聪明,文学修养也很高,深得曹操喜爱,原本是打算百年之后,将魏王之位传给他的,然而,长子曹丕不干,他是个有野心的人,怎能心甘情愿的屈于人下,哪怕亲弟弟也不成,于是哥俩就这么一个看一个不顺眼,明里暗里的斗开了。

当然不是一个人战斗,而是有一群帮手,其中,杨修帮曹植,曹丕呢,他的帮手很了不起,后来始终跟诸葛亮战斗,并培养出司马师、司马昭的司马懿。

这两个人物一出场,我们就知道,杨修跟司马懿,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最明显的一次,曹操出征,俩儿子送行,曹植只知道写诗,曹丕呢,听了司马懿的话,当场痛哭失声,因此,从孝顺的角度讲,曹植是输了的,做人就是这样,那么,理政呢,小事都是这样,大事更不用说,所以,曹植后来输了,在曹操的心目中,地位越来越低,相反,曹丕却越来越高。

但还没到曹操完全放弃曹植的时候,最让曹操失望的一次,是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当时关羽顺便包围了樊城,且不说樊城地位如何重要,单说樊城,曹仁,曹操就放弃不得,于是打算派兵增援,可派谁领军呢。就这么想来想去,曹操决定给其时已经失势的曹植给一个机会,一来有军功个,以后也好说话,二来得到曹仁这位宗室忠臣的感激,可以加强曹植的势力。

主意拿定,曹操就任命曹植当了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任命下达之后,还担心曹植难以承担重任,所以,特地派人,传曹植进宫,以便面授机宜,教他一些方法。然而,使者到曹植府上之后却发现。

原来曹植,根本没把任命当回事,当天就喝了个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至此,曹操彻底失望了,国家大事视如儿戏,把江山交给这样的人,以后能靠的住吗。

至此,曹植在曹操心中,彻底失去分量,曹丕呢,便理所当然的凸显出来,成了曹操的太子。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曹操开始不允许任何人撼动曹丕的地位了。

然而,杨修呢,还在曹植身边,帮他出谋划策,他固然有忠的可能,然而,曹操不干,正因为杨修非常聪明能干的缘故,曹操是越想越不放心。

不放心什么,这么能干的人放在曹植身边,以后江山还能稳定吗,出于这个原因,就随便找个茬,把杨修杀掉。

而之所以杀杨修, 其实就是因为曹操很喜欢杨修,很看重杨修,所以不允许他捣乱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