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竇大夫祠

竇大夫祠位於中北大學正門西側的小路上,正是汾河從呂梁山脈流入太原盆地的節點所在。竇大夫祠所祭祀的是春秋時期被趙簡子鞅所殺害的晉國大夫竇犨。竇犨的封邑在太原盆地最北部的陽曲一帶,這裡既是汾水出平川的地方,也是當年晉陽通往汾河上游谷地以及滹沱河上游盆地(忻定盆地)的要害——石嶺關之所在。

剛剛出平川的汾水經由竇犨開渠,惠澤太原盆地北部的陽曲狼孟地區,民間因此形成了對竇犨的信仰,這便是竇大夫祠及其“功能性”的源起;竇犨封邑的要衝位置,則直接導致了剛剛營建晉陽城並準備北上的趙簡子,對竇犨動了殺心,竇犨因此而死於晉陽城的始建者之手,竇犨之死也進一步催化了陽曲地區對於竇犨的供奉,這便是竇大夫祠的來歷。有趣的是,趙簡子與竇大夫,一個被視為晉陽城的始建者(太原城建史的開端者),一個是晉陽城及其後裔太原城的水神/雨神,相互之間,卻既存在治理理念之爭,又存在要衝地利之爭,是實打實的政敵。

遊訪曾經駐馬看,竇氏遺像在林巒——李頻《留烈石》

竇大夫祠最早見於記載的時代是唐代,唐祠原址位於今址南邊,由於宋元豐年間被汾水淹沒(大水衝了雨神廟),才在今址建祠,並敕封竇犨為英濟侯,竇大夫祠由此也有英濟祠之名。如今祠內遺留最早的建築是元代重建的猶存宋金風貌的正殿、獻亭、山門,獻亭內的藻井,雖無任何裝飾,但純木的元代工藝還是別有一番韻味的。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竇大夫祠山門正面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山門內側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竇大夫祠山門內側匾:霖雨鄉邦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竇大夫祠正殿前的獻亭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竇大夫祠獻亭匾:靈濟汾源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獻亭藻井

竇祠正殿左手有明代保寧寺及近代趙戴文墓,右手祠外則為烈石寒泉。從祠內碑文來看,竇大夫祠在明清兩代,一向是太原城附郭縣陽曲縣官民遇到旱災之時的祈雨之地,一來祠堂恰好位於汾水入平川處,二來竇大夫確有引水修渠之業績,三來太原地處乾旱多發之地也有現實需要,三個因素綜合導致了竇祠的雨神祠地位。

土堂村淨因寺

土堂村與中北大學及竇祠相距不遠,對稱分佈於在此處東西向流動的汾水兩岸,有一漫水橋可供通行,淨因寺位於土堂村西,靠山而建,始建於北齊、重修於金代,現存主要為明清建築。全寺看點主要在於寺西高達九米的明代土堂大佛及其附屬的左右二菩薩,還有位於靠山大佛右手(北側)的一處明初大雄寶殿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高達九米的土堂大佛及左右二菩薩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明代大雄寶殿一處


崛圍山多福寺

多福寺位於崛圍山主峰北側,即可順著崛圍山登山道步行抵達,也可順著崛圍山上山公路自駕或步行抵達,體力不足的話,推薦第二條線路直接開上去。該寺始建於唐代貞元二年,原名崛圍教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之一,唐宋兩代香火旺盛。宋末毀於戰火,明洪武年間重建,是駐蹕太原的晉王宗室的重要禮佛場所之一,弘治年間改名多福寺,後又多次重修。現為三進院,現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殿宇7處,大雄寶殿為明代建築且內有明代壁畫及塑像,寺內還有當年傅山隱居的霜紅龕遺蹟。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多福寺山門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多福寺明代大雄寶殿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多福寺三進院落側視

太原北郊的三處國保級古建巡禮

多福寺大雄寶殿塑像

由於三座寺廟位於太原北郊風景名勝崛圍山山麓,而崛圍山的秋景最為好看,所以建議各位想要訪古的朋友,選擇太原地區秋葉正濃的10月上旬、中旬自駕前往一併遊覽,訪古、賞景兩不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