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未知的一切對於人類有意義嗎?

一塊醜石


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人類不是對於未知的一切充滿好奇,對未知的一切的積極探索,社會的文明不會發展成現在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的模樣。牛頓不會發現萬有引力,哥倫布不會發現新大陸,工業革命不會發生,信息時代不會到來,所有基於人的需要發展起來的東西都不復存在,甚至人類都不可能主宰這個世界。再想想,如果人類從現在開始停止對一切未知的探索,我們也就停止了思考,活著是沒問題,可是沒有了思想,我們為了什麼而活,意義又何在呢?如果是這樣,我們和其他動物還有區別嗎?和鹹魚又有什麼兩樣呢?就像是我們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到了那一天一定會死去,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嗎?正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會死,卻不知道哪一天會死,才能這麼心安理得的活著。未知的一切,是一種可能,一種希望,也是一種美好。


人生航海家華安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西湖大學校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施一公多次在演講中指出:到目前為止,人類只能瞭解和感受到4%的宇宙存在形式,還有96%是人類既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的,那就是人類未知的世界。

作為一名研究結構生物的科學家,他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敬畏。在題為“我們瞭解的世界是客觀的嗎”的演講中他說:“你以為我們瞭解的世界是客觀的嗎?不,它不是……我們用來感知世界的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其中嗅覺、味覺和觸覺只不過是人體600種蛋白組成的結構所產生的作用;視覺是視網膜對電磁波的感受,這種電磁波的波段非常窄,只有390納米到700納米,超出這個範圍的,我們是看不到的,現在你還相信眼見為實嗎?聽覺靠的是聲波和空氣,正常情況下,我們只能在地球上聽到聲音,而且因為波段非常窄,聽到的微不足道。而我們所處的宇宙平均密度是每4立方米一個氫原子,所以宇宙中的存在形式你是聽不到的。”

施一公在演講中經常做這樣的科普,他說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瞭解人類認知的侷限,激發探索對未知世界的興趣。

“未知的一切對人類的意義”是一個非常具有廣度和深度的話題,我的認識肯定無法面面俱到,只能是管中窺豹了。

人類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一直髮展到今天,衣食住行的改善,就是人類積極探索未知世界並不斷成取得成就的真實寫照。

從草簾、布衣、綢衣到今天各種面料、各種功能的居家服、運動服、休閒服以至防火服、防彈服、太空服……

從茹毛飲血到食不果腹,從聽天由命的靠天吃飯到如今人類完全掌控的水培作物、大棚種植和轉基因作物……

從樹洞、山洞、木屋到別墅高樓,廣廈萬間……

從步行、推行到騎行,從馬車、火車、汽車、到舟船、飛機……

人類正是通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了解,基於對未知技能的熟悉和掌握,才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變;通過顛覆原有認知的三次工業革命,才達到了人類如今前所未有的文明高度。

如果沒有對於物質構成的探索,就不會有元素週期表的誕生,不會有原子、電子、質子的發現,不會有石油、電力、化工、冶金等基礎工業的產生,也就不會有生活中為我們處處提供方便的一切;

如果沒有對宏觀世界的探索,我們就不知道“天高地厚”,無法瞭解我們身處的地球以及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無法理解多維空間的存在,會把人類當作宇宙的主宰;

如果沒有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就不會有治療各種疾病的靶向藥、近乎無限的核能和我們離不開的手機、電腦等的發明和使用,無法理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不經意的問自己:我從哪裡來?會到哪裡去?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正是由於對這類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才讓人類用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視角,不斷擴大有知的範圍,不斷觸碰未知的臨界,在挑戰不可知的道路上跨步前行,奮勇前進,努力為人類開拓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我想,這就是探索未知對人類的意義吧。


為知踐行


未知的一切對於人類有意義,但對於廣大普通的民眾意義不大。

人類探尋未知的一切需要科技的力量和科技的人材。比如:

  • 央視網消息:今天(27日),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發表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該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四號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這一研究成果對於瞭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等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未知的一切對於人類有意義,科學家們運用掌握的知識和高科技的設備,為人類解開一個又一個未知的秘密,並追尋其規律為人類服務。比如,即將到來的5G時代。

廣大普通的民眾,對未知的一切認知度不夠,順其自然的發展觀念佔據大部分人生。比如,多數人都能遵循人生法則,循規蹈矩、踏踏實實地為人處世。

所以,未知的一切由科學家去解密吧。廣大的民眾只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遵紀守法,維護社會穩定,做一個愛國敬業之人,做一個誠實守信之人,我們的國家就能更加富強民主,我們的國家就能更加和諧穩定。


羅名花


簡單點說人類探索一切未知事物都是為了更好的活著,也是人類的一種本能體現,探索一切未知事物可以使人類精神和物質上得到滿足,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這種探索精神.

具體點說科技也是道的一部分,道是大自在,是大逍遙,是如來,是上帝,是組成宇宙的最本質的法則,人類也是道的一部分,探索一切未知事物就是人類不停的補充自己的道,完善自己,讓道在人類身上得到圓滿的體現,是的自己成為道,完整的道,這也是人的一種本能,本能的補充自己缺少的部分,使得自己變的完整.不光是人類自己,我相信萬事萬物都有這種本能,不管是有生命的還是沒生命的.

但是我又相信萬事萬物都不可能變的完整,因為完整也意味著毀滅,這是一個矛盾,也是一種無奈,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偉大的裴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儘管千百年來,人們努力去探索,但仍然更多的是未解之謎。

對未知的世界,我們要努力去探索它的奧妙,發現其規律,掌握可以為人類服務的地方。

對未知的世界,我們要懷敬畏之心!人類,也只是這個地球的一個普通生靈,我們要以普通的姿態,保護山水,愛護生靈,構建和諧世界。

天意不可違,自然不可毀。未知的一切,只能是我們愛護世界的理由,掌握其規律,為我們服務,而不能讓我們姿意妄為。



張家沖人


肯定有的,很多科學家研究的項目,也有的只是後來的進程中的雛形。很多真正成功,發展的起來的都是在他們之後的未來世界,人類中才真正發楊光大,福澤萬代的。比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比如現在提倡的植樹造林。古代發明的四大發明只是現代工業的基礎,當時的人們誰也沒到今天都的火箭上天,植樹造林會不會真的讓霧霾永遠遠離,地球不再生溫,有的可以預測,有的也未知吧,

總之只要是往好的方面努力的就一定不會錯吧。





遠方西沙


當然有意義。人類活在世上他就嚮往著未來的美好,也許未知是對人的驚濤海浪,災難重重,也許未知是對人充滿無現美好遐想的真實成現,未知的一切等著我們去探究與經歷,因為我們在這裡。



聲音清憶


因為未知,所以畏懼崇拜。考問靈魂下才有一步步的探尋探索。

古人對天象的成因神化,對未知神化,其本能來源是消除內心的恐怖,從未知到知的過程上下千年來許多人樂好其中。


y逸然r


我想大家一定不會否認,未知的世界遠比已知的世界更加廣袤、深邃,而我們現在已經瞭解的東西也遠遠比未知的要少得多。

宇宙是如此有秩序,如此有規律,也許他是由一種偉大又神秘的力量創造的,而人也是由它創造的,但是人類具有靈魂,具有智能,所以我們也許可以超越它. 我們人類存在的終極目標就是用自己的智能找出這種神秘力量.

我們存在這個世界的目的就是要不斷地探索它。人類所有行為都必須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如果某個行為推動了探索未知世界,解放了思想,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是進步的;否則若某個行為阻礙了探索未知,束縛了思想,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是落後的、必須淘汰和譴責的。

人類存在的目的就是探索一切未知。否則,存在無意義。


星火文娛天地


未知的啊 5G啊 馬上就要噠 太有意義啦 能讓我們所有人 更方便生活 太幸福了 智能生活 就要開啟了 我們不會開車 沒讀駕校 也能實現夢想了 感謝 我們的 科技人材 [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