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科技真的在“進步”嗎?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打造了令人矚目的現代文明。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娛樂文化組成了美麗新世界中。在美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股市、購物、NBA、超級碗和Facebook;在中國,人類離不開微信、阿里巴巴、抖音、TFboy和楊超越。注意,我並不是說這些不好,也不是要批判誰,但總是覺得,似乎人類失去了一些向上、向遠方的東西,更痴迷於內部的繁榮和熱鬧,忘記了本來的追求。

二戰結束,冷戰開啟,人類的科技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美蘇爭霸中,蘇聯第一次把人類送入太空,而美國第一次讓人類踏上月球,數十年過去了,我們就被當年土星五號和阿波羅計劃的氣勢恢宏而震撼,當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時候,當他說出:“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時,全世界都為之動容,那才是人類該有的樣子!

科技真的在“進步”嗎?

說起來你不信,不要覺得現在移動互聯網亂花漸欲迷人眼,但上世紀60年代,才是人類科技的巔峰,1963年,人類有歷史上飛的最快的偵察機“黑鳥”,1969年人類飛的最快的客機是“協和式”和圖144,1959年,人類擁有史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土星5號,1969年,人類擁有航行得最遠的載入航天器。然後直到50年後的今天,這些記錄都沒什麼變化。

科技真的在“進步”嗎?

幾天前,2018年11月8日的時候,中國科幻小說家、《三體》的作者劉慈欣獲得了“克拉克獎”,他在獲獎感言中說道:

科技真的在“進步”嗎?

世界卻向著與克拉克的預言相反的方向發展。在他的小說《2001:太空漫遊》中,在已經過去的2001年,人類已經在太空中建立起壯麗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動力飛船已經航行到土星。而在現實中的

2018年,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人類的太空中航行的最遠的距離,也就是途經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車兩個小時的里程。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網絡覆蓋了整個世界,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於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願意在VR中體驗虛擬的太空。這像有一句話說的:“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Facebook(You promised me Mars colonies, instead, I got Facebook)。

克拉克對太空的瑰麗想象已經漸漸遠去,人們的目光從星空收回,現在的科幻小說,更多地想象人類在網絡烏托邦或反烏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關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廣闊和深遠,變成賽博朋克的狹窄和內向。

........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大劉說的這種現象,其實我們都有同感,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整個社會,都不在關注宏大的命題,不再關心星空和宇宙,不再關心人類和文明的未來。而是變本加厲地執著於日常的消費、娛樂和八卦資訊。其實這個現象,不是今天才發生的,當美蘇爭霸結束,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失去了它最大的對手,那麼整個人類的精神,就開始從擴張進取,轉變為內卷和消耗。

電影《阿波羅13號》就曾有這樣的反思,有人問阿波羅計劃的宇航員:“既然我們已經登上了月球,在太空競賽中打敗了蘇聯,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勞民傷財,繼續搞阿波羅計劃呢?”宇航員回答道:“當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之後,如果沒有人沿著他的足跡繼續走下去,那麼哥倫布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基礎科學已經停滯很久了,我們的技術也沒有本質的突破,能源利用還是燒開水,通信溝通,還需要聲帶和耳朵的信號轉化,學習還需要通過文字來理解。這一切,效率都很低。

最恐怖的是,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都開始使用核能、探索宇宙了,然而我們的大腦和十萬年前原始人的大腦並沒有什麼區別。

人類科技確實有過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我們依然在使用原始人的大腦,我們在用原始人的大腦思考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另外,人類學習知識的效率太低了,我們不能遺傳或者繼承知識,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花上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去重複學習前輩留下來的知識,一個博士生讀完 也快接近30歲了,但人類最具思維創造力、想象力,腦筋最強大的時候是20歲。特別是在理論物理方面,你研究著研究著,忽然一天腦子就不行了,甚至離死亡就不遠了。

鎖死人類科技的,不是智子,而是我們原始簡陋的大腦和短暫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