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在喧嚣的世界中的一片净土:学习拆解《我与地坛》

2019年我开始尝试写作,为了积累更多的素材,我开始大量看书,从写书评开始。可是我发现有的时候,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文章只能远观而不能近看,其中的逻辑和思想深度都经不起推敲。

我想作为写作新手,一心想要提高自己,就必须要首先找到自己的领域,找到最适合自己去写的文体,发现与自己内心有共鸣的东西,才能发表出有鲜明有特色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那么我还是脚踏实地从拆解大师的作品开始去学习这些作品中的写作亮点和技巧。

于是我决定从史铁生的文章开始拆解学习。史铁生是我从高中时以来就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与心灵一样明净。他对生活的解读、对人生的诠释,让我当时很躁动的心走向平静。

《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文感情深厚汹涌、哲理含蓄又感人至深。

在喧嚣的世界中的一片净土:学习拆解《我与地坛》

文章是史铁生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它带给人许多的心灵慰藉。他的文章其实已臻化境,语言炉火纯青。尤其是他的这篇文章,思想深刻又富有哲理。让人不由地惊叹:“与当时,于现在,尚无出其右者。”

史铁生的文章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更多的是散文随笔。最近宅在家中心情有些烦躁,于是重读《我与地坛》。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对人性、对当今生活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想法。读完后,我有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未有过的心静如水的感觉。

同时被他高超的写作手法深深地折服了,文章浑然天成,天然隽永,自有一种韵味,又饱含着深刻的内涵。

布瓦洛说:“ 你心里想得透彻,你的话自然明白,表达意思的词语自然会信手拈来。”

史铁生的文章便是如此。

可要想写好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写出的文章清汤寡水、索然无味;人物形象差强人意、模糊不清。

可怎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触动人心的文章呢?那么就让我们现在来拆解史铁生的这篇《我与地坛》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拆解,分别是立意、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在喧嚣的世界中的一片净土:学习拆解《我与地坛》

一、千古文章,立意为上。

古人云:“意在笔先,如风行水上。”“意”是文章的灵魂。

庄子有言:“语之所贵者,意也。”还有人说:“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决定了一篇文章的高下,所以很多作者立意花的时间远比写作本身花的时间要长。也难怪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花了四年时间去准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是没有把应当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就不该动手。"

意在生活细微之处,意在动人动情之处,意在清悟明了之时。

立意源自于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在于我们内心情感的发酵,当我们静下心来感悟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史铁生对生活的感悟和融入他生活中的事物观察细致入微、体会深刻。他与地坛的长久融合,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沉思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自身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寻生命、死亡的意义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天地间的生生不息。

《我与地坛》中写到:“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们先来看一下史铁生的创作背景: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

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十七年的时间。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

在活得最灿烂的年纪却瘫痪了,这种打击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所以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样的状态下,人需要的是什么,地坛展现出的又是什么,“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看到的最多的是沉寂和虚空。

在喧嚣的世界中的一片净土:学习拆解《我与地坛》

当一个人心里承受不了时,想得最多的就是死亡这个话题。

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蒋子丹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种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在他与地坛一次次的融合交流中,他认识到死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因而对生死的理解获得了些许超脱。生是毋庸置疑的,死却不是瞬间可以想透的问题,然而他从地坛中各种各样景物的四季变化中认识到:人既然活着,就应该开开心心地活。

可如何立意,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苏东坡有言:“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与口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就是说,要把握住事物的微妙处,真像捕风捉影那样难。心中能把事物彻底弄清楚的,大概在千万人中也找不到一个,而何况是要用口说和手写把事物表达清楚呢?表达清楚的,这就叫“辞达”。语言要做到能够表达思想情感,那么文章自然就会有文采了。当然,这里说千万人之中没有一人明意倒是有点夸张,不过也点出了我们在作文时的一大弊病:没想明白要写什么就动笔了,结果导致文章就像是一盘散沙。

那么如何更好的立意呢?

罗兰说;"写作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发表,当然更不是为了稿费和虚名。它实际上是一个人认识真理后的独白。"

由此,要想写好的文章,深远的立意是基石,我们就需要细心观察、感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学会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更广阔的天地,体察纷坛的外部世界。

在文章中史铁生看似在写花草树木、一年四季、车辙脚印,但是其实写的是对生活最深切的感悟和最诚挚的热爱,以及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

文中他的一段话令人感动:“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就是我从中拆解的最主要的一点,也是这篇文章写作的基石。文中写的他在得病后去地坛,母亲的一次次寻找,都让作者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苦难,母爱的无言、坚忍和伟大。从而把对地坛的感情转而对母亲的怀念,升华文章的主题。

在喧嚣的世界中的一片净土:学习拆解《我与地坛》


二、巧妙构思,创设意境,寓情于景

文章总体上来说,结构很宏大。第一节写自己和地坛的缘分,第二节写母亲的爱,第三节写地坛的四季,第四节写坚持来地坛的人的故事,第五节写人生的缺憾,第六节是总结。

各个段落过渡自然,看不出一点斧凿的痕迹。都是围绕着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春一秋、一朝一夕,伴随着作者心理上、认知上的成熟和变化,对人生的深刻领悟来写的。

整篇文章就具体表现手法而言,十分丰富。

第一节主要是拟人手法,把地坛人化,文中的我与地坛交流,把一个因病致残人的心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史铁生将地坛中的景物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从浮夸炫耀到苍幽、自在坦荡。呈现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虽残破却并不颓废,并处处展现其生机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第二节写母亲是文章的重点。在这里既通过正面描写母亲的语言动作,又有借助侧面描写出母亲的心理活动侧面烘托表现出一个母亲无私的爱。

1、动作描写

写母亲无声的行动,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我上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从不问我为什么。

2、侧面烘托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3、心理描写

如借“我”的口侧面描写出母亲的心理活动,“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中间作者又反复自责,从来没有替母亲想过。“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只有在母亲去世后才体会到母亲当时的心有多苦。

在饱含自责的回忆里,给读者呈现出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第三节大量运用排比,来描写地坛的四季。

第四节描写坚持来地坛的人。通过外貌写出了一对夫妇,通过语言描写写一位歌者,通过动作写一位酒徒,用对比描写一位有天赋的长跑家。

第五节写在地坛中来过的一个弱智姑娘,写人生的遗憾。

这就是我从我与地坛中拆解的第二点,写作需精心构思,文辞考究,真正做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才不愧为名家名作。

在喧嚣的世界中的一片净土:学习拆解《我与地坛》

三、锤炼语言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炼准确、朴素自然。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每篇散文的语言都有着作者的独特的个人风格,尤其能真切地表现出作者的“眼中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

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谁也无法复制,但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对于我们写作大有益处。

现在我就从修辞、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上来进行分析。

史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贾平凹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其实整个第三节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类比,把一座荒原写得有声有色。分别从时间、乐器、园子里的响声、园子里的景物、心绪、艺术形式和梦多个角度来描写一年中的四季。这部分用多种事物来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这部分将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进行排比铺陈,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和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排比使文章句式整齐而又富有韵律,类比使人浮想联翩,读起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整篇文章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表达方式水乳交融,有生活场景,有生活哲理。

文章的第五节写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弱智姑娘,先是用大量笔墨描写大栾树上的“小灯笼”,接着叙述初见三岁时小姑娘的情形;再接着写再见长大了小姑娘的遭遇;然后是作者的心理描写“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最后就是对人生缺憾的议论。这里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法,所描写的环境越优美,烘托这个女孩的单纯可爱,就越发衬托出小姑娘可悲的命运,她的遭遇就更引发读者的同情。

“文学更要紧的是生命感受的交流,是对存在状态的察看,是哀或美的观赏,是求一条生路似的期待迷途的携手或孤寂的摆脱”。

史铁生散文的语言是心曲的叹唱,是心语的直接流动,他情感上毫不做作,坦诚而意蕴深刻又自然地以其慧达启人心性。

第三节中“春天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等话语表面上不太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它们都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的真挚情感与感悟,是作者在地坛经历的“四季”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所指其中“四季”特定的情境,隐含着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与咀嚼。

“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泥土的气味”等平常的字眼,在该文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想象,浸泡着作者那种希望、坚定、神往的情绪,即因古园虽经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表现对于生命永恒的感叹与对于生活的信心。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韩少功

思辨对于他来说不只是一种文风,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语言,终究来说,就是表情达意。它既有传递情感的功能,又有思维塑造功能,让读者能从语言中领悟到我们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我们需要不断锤炼的地方。

在喧嚣的世界中的一片净土:学习拆解《我与地坛》


结语

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 ——王又平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存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在我们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拆解名人名作时不断地去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才是我们需要不断追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