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魏长生:他是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因演“粉戏”被赶出京城

魏长生:他是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因演“粉戏”被赶出京城

缠头金玉相,名独殿群芳

我是不是有魔症了,每到一个地方,无论来过几次,必然会联想起此处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及人物,前几天去博友花在丛中的博客,看见她写的一篇塞班岛游记,评论时别人看见的都是美景,而我眼前总是出现美日夺岛之战时,那爬上悬崖纵身一跳的日本女人身影及海中的一片浮尸。于是我的评论自然换来了一阵的安抚。

在深圳带孙女儿,每年乘放暑假可回成都小住几天,家在双庆路,每及路口时,总会想起一个词,“双庆班”,继而又必定联想到这班子里的一个大名人,他是开中国男旦之先,名誉京都的巨腕儿,他叫魏长生。

这个名字可能对大家来说有些陌生,这很正常,因为不是在戏剧界混,如果是这行当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魏长生,就如同是中国人,就应该知道梅兰芳一样。

魏长生:他是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因演“粉戏”被赶出京城

魏长生,字婉卿,四川金堂县人。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清乾隆时着名秦腔旦角演员。

幼时家贫,13岁来西安学戏,曾几度赴北京演出,尤其是乾隆年间在京演出滚楼一剧,引起轰动。“一时观者而六大班既无人过问,或至散去。”后又去苏州、扬州演出,1802年返京演出时死于后台。时年58岁。

我喜欢戏剧,尤其喜欢昆曲,戏迷谈不上,虽说常自嘲是“昆乱不挡”,其实也就是一杂货铺,水平也很低,是属于能大致听出哪个流派,什么唱腔的水准。加上这金堂现属成都,自然这魏长生也算是我老乡了,因此也就特别的研究了一盘。毕竟我不是专业,请行家些就不要拍砖了哈。

魏长生:他是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因演“粉戏”被赶出京城

清初,京城舞台上是昆曲一枝独秀,我想这大概同满清贵族沿袭当时东林党爱好家乡戏曲之传统而为吧,这马上夺得天下的勇士们,亦俱以听昆曲为高雅,一时附之者甚众。

及至后来“四大徽班”进京,昆曲式微,到了清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省的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因为剧种很多,为了“正名”,戏曲开始被分为“花雅”两大部分。“雅部”专指昆腔,“花部”专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戏曲剧种。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北京梨园中“花部”以京腔最为盛行,王府戏班皆演京腔,兼演昆腔,后这外来的“京腔”逐渐演变为京戏,成了京城一枝独秀。

魏长生:他是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因演“粉戏”被赶出京城

上述说明看似简单,其实里面的水很深。魏长生是四川人,最初接触的定是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川剧,何以他又是秦腔演员呢?我们从他的经历能知道其大致的走向,但其中在表演上的传承,怕是专家也难说得清楚,我是看了很多参考资料,到头来却也还是一头雾水。

据说魏长生的秦腔是西秦腔,不是今天我们所听到的秦声。

他里面有很多川剧的弹戏元素。他在13岁时曾流浪到陕西同州,入‘梆子乱弹班’学艺。同州蒲州一河之隔,同州梆子与蒲州梆子一母同源,这也就是京师人称的山陕梆子。不管怎么说,当时的魏长生就是以这乱弹的唱腔,他给当年的剧坛带入了一股新鲜空气,赢得了京城一片的喝彩,红遍大江南北,他开启了我国花旦戏盛行的时代,技压群芳。

魏长生:他是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因演“粉戏”被赶出京城

顾颉刚先生在《九十年前的北京戏剧》中说:“清代初叶是苏州人演昆剧的全盛时代;乾隆间,安徽和四川两派的戏剧的势力侵入了北京,安徽派夺取苏州人的正统地位而有之,四川派以艳冶博得民众的欢迎。后来安徽派引进了湖北派,四川派引进了山陕派,就成了近数十年的二簧和梆子对峙的局面。”

好复杂好复杂,不说这些了哈。反正魏长生娆丽的扮相,娓婉的声腔,优美的身段,让京城人几近疯狂。他不但在剧目和词句上大胆创新,并且在化妆上亦有所突破,现在旦角的化妆、水发等都是魏长生发明的,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我不知道顾先生所说“四川派以艳冶博得民众”一语,是特指魏长生还是指整个四川之剧种,但这魏长生在京城所演,其“粉戏”比重太过当是实情。所谓“粉戏”就是含有色情成分的戏,也就是这一点,魏长生被人抓住了把柄,成了“名教罪人”,最后还被官家下文逐出了京城。

魏长生:他是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因演“粉戏”被赶出京城

魏长生的窜红自然引起同行的大为不满,而他忘乎所以的“粉戏”也让京城的正人君子们侧目,上表指谪他靠那个“裸体”的形式登场来吸睛,这肯定是有伤风化而被官方所不容。

不过,我始终没弄明白,魏长生是男旦,这“裸体”上台是如何一个场景?我曾听《东周社》节目主持人周东先生说过魏长生的“粉戏”,说是借用帷幕,薄纱等道具来表演。但我还是想象不出来,依我估计是这魏长生穿着少些,薄些,扮相妖些,身段柔些,唱腔媚些而已,至于为他扮戏的女子是不是能“裸体”出台,至少可如现代那些所谓京剧模特般,一切只能臆测中了,因为毕竟没有影像资料留下来。

魏长生:他是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因演“粉戏”被赶出京城

这魏长生真是得不偿失,他忘了他那草根唱法的服务对象了,在京城这“文人学士”集中之地,要的是阳春白雪,不是下里巴人。他那套做法,跟所有生长于乡村间的地方戏一样,天生是给普通民众看的,不是给文人学士看的,所以,尽管他红极一时,但最终被指为“野狐教主”,难逃被逐的命运。

据说魏长生常在京城的四川会馆演堂会,他对四川罗江籍名士李调元为四川会馆撰写的佳联很是欣赏: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魏长生:他是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因演“粉戏”被赶出京城

对联描绘蜀中名山胜景、地灵人杰,眷恋故乡热土的情怀,这使得在外飘零的魏长生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魏长生的横空出世,使中国戏剧出现开放性发展的新局面,使戏曲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是这些新局面、新现象产生的关键性人物,魏长生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魏长生在整个戏曲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对戏曲由古典迈向近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所创新或改良的艺术表演方式,如梳水头、踩高跷等,被剧界广泛借鉴与继承,活跃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戏曲舞台上。他为我国戏曲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

魏长生:他是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因演“粉戏”被赶出京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