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谨防过度消毒!专家论文阐明哪些方法无效且有害,或诱发遗传变异

地板一天反复多次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明令禁止的雾化消毒设施也被应用于人体消毒。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人们对于环境的消毒,很容易落入过度的误区。29日晚,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管肺炎流行期间的消毒工作。

消毒应该科学地进行 要避免过度

根据该通知,各地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为依据,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等方案和标准开展医疗机构、病例居住过的场所、转运车辆等特定场所的消毒。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社区和学校等场所的预防性消毒方法参照《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发〔2020〕28号)和《消毒剂使用指南》(国卫办监督函〔2020〕147号)进行。

方案已经明确后,各地要精准施策、科学消毒,真正做到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无明确传染源时,做好预防性消毒,增加医院、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物体表面消毒频次,加强高频接触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清洁消毒,做好垃圾、粪便和污水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做好个人手卫生。有明确传染源时,加强隔离病区、病例居住过的场所和转运车辆等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与此同时,各地要防止过度消毒,不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的消毒,雨雪天气不开展外环境消毒;不对外环境进行空气消毒;不直接使用消毒剂(粉)对人员全身进行喷洒消毒;不对水塘、水库、人工湖等环境中投加消毒剂(粉);不在有人条件下对室内空气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

要确保消毒效果,做好消毒质量控制。所用消毒产品要合法有效,并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使用。对消毒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预防性消毒和影响大的终末消毒,各级疾控部门要做好消毒效果评价。

专家详解:不少土办法消毒无意义

谨防过度消毒!专家论文阐明哪些方法无效且有害,或诱发遗传变异

公共卫生专家王鸣。

对于疫病流行期间的消毒问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公共卫生专家王鸣一早就给予了关注。就在日前,他参与撰写的《关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过度消毒》问题就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热带医学杂志》上。

“过度消毒一般是指在很少受到病原体污染的地方、没有必要消毒的地方,反复消毒,或者某种消毒方法根本就起不到消毒效果,却坚持在用。过度消毒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消毒效果,相反有可能造成人体健康损害和环境污染。因此,在当前全民注重防疫的热潮中,有必要防止消毒行为中出现过犹不及的效应”,王鸣表示。

据悉,在当前的消毒方法中,既有使用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消毒剂进行的规范消毒方法。比如利用蒸气、煮沸法对耐热物品或衣物消毒;紫外线对物体表面、室内环境消毒这些都是规范的消毒方式。

但在民间,利用醋熏方式进行“土消毒”也不在少数。“实际上食醋中的醋酸含量一般较低,远不能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最近又流行调高室温、或洗热水澡来杀灭病毒,但实验证明,新冠病毒要在56度的水中保持30分钟左右才可灭活,调高室温或洗热水澡(水温处于40度以下),并不能灭活新冠病毒”。

比较让人担忧的还包括“即兴消毒”法,这一类消毒使用喷雾通道对普通人员直接进行消毒剂喷洒;用车队喷洒消毒城市普通街道;无人机喷洒消毒室外环境和绿化带;对过往车辆表面和车轮喷洒消毒剂等等。“消毒措施无法达到消毒效果,对切断传播途径作用有限,且外环境过度喷洒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对环境造成污染”。

不科学的消毒会让人身安全反受其害

王鸣表示,不规范,或者不科学的消毒方法,除了不能达到防控疫情的目的,还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公共卫生问题。

比如直接对人体喷洒化学消毒剂,可能会引起眼睛、皮肤刺激、吸入性肺炎、皮肤炎症、过敏反应等,严重的会导致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儿童哮喘发作。使用通道对人体进行喷雾(淋)消毒一般用于生物恐怖袭击等事件,需完全喷湿全身并作用一段时间,而现行的短暂时间通过喷雾通道没有消毒效果。普通民众日常外出,全身被病毒污染的可能性较低,完全没有必要全身消毒。

从化学与生物科学角度看,含氯消毒剂在消毒过程中,主要靠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来杀灭微生物。长期大量使用消毒剂、灭菌剂,会使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灭菌效果大大降低,而且残留在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越来越多,成为新的污染源。有证据显示,多种消毒剂残留物对身体健康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它们会长时间滞留在环境中,如土壤、地下水、植物等,并进入食物链,通过生物富含作用,产生危及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研究表明,2003年“非典”期间,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期间也存在过度消毒的现象。消毒剂在消灭冠状病毒的同时,也能大量地杀死有益微生物。比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由于它们具有强氧化能力,可将所有微生物杀灭。所以,从生态平衡角度看,滥用消毒剂将会抑制这些有益而不可缺少的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打破生物链各环节的平衡关系,破坏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的生态平衡。

“大多数消毒剂是有毒化学品,这些物质具有复合化学污染的隐蔽性,即消毒剂产生的环境污染危害及影响可能目前难以预见,只有一段时期后出现相关的环境问题或事件,人们才能从中得到反馈”。他表示,用消毒剂对空气消毒,一定要无人环境。如果人吸入消毒剂,或身上反复喷洒消毒剂是有潜在风险的。

消毒剂长期残留可能诱发生物遗传变异

更让公共卫生专家担忧的是,消毒剂在土壤、河流、植物中难以分解,有害因子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长久影响,并有可能持续至子孙后代。

现已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新冠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也是潜在的传播途径。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消毒一定要有针对性,科学的消毒非常重要。

“专业的建议是在开展消毒工作期间,定期对疫情防控形势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阶段疫情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如本地传播风险的大小或范围,适时调整消毒策略,做好分类指导和消毒效果监测评价,加强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消毒。新冠肺炎目前防控阶段,一般不需要对室外空气、绿化、道路进行消毒,更不需要使用消毒通道对人体进行喷雾消毒”,王鸣表示道。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