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謹防過度消毒!專家論文闡明哪些方法無效且有害,或誘發遺傳變異

地板一天反覆多次使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明令禁止的霧化消毒設施也被應用於人體消毒。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人們對於環境的消毒,很容易落入過度的誤區。29日晚,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規範和加強行管肺炎流行期間的消毒工作。

消毒應該科學地進行 要避免過度

根據該通知,各地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為依據,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等方案和標準開展醫療機構、病例居住過的場所、轉運車輛等特定場所的消毒。工作場所、公共場所、社區和學校等場所的預防性消毒方法參照《關於依法科學精準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聯防聯控機制發〔2020〕28號)和《消毒劑使用指南》(國衛辦監督函〔2020〕147號)進行。

方案已經明確後,各地要精準施策、科學消毒,真正做到切斷傳播途徑,控制傳染病流行。無明確傳染源時,做好預防性消毒,增加醫院、機場、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的物體表面消毒頻次,加強高頻接觸的門把手、電梯按鈕等清潔消毒,做好垃圾、糞便和汙水的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做好個人手衛生。有明確傳染源時,加強隔離病區、病例居住過的場所和轉運車輛等的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

與此同時,各地要防止過度消毒,不對室外環境開展大規模的消毒,雨雪天氣不開展外環境消毒;不對外環境進行空氣消毒;不直接使用消毒劑(粉)對人員全身進行噴灑消毒;不對水塘、水庫、人工湖等環境中投加消毒劑(粉);不在有人條件下對室內空氣使用化學消毒劑消毒。

要確保消毒效果,做好消毒質量控制。所用消毒產品要合法有效,並嚴格遵循產品說明書使用。對消毒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的預防性消毒和影響大的終末消毒,各級疾控部門要做好消毒效果評價。

專家詳解:不少土辦法消毒無意義

谨防过度消毒!专家论文阐明哪些方法无效且有害,或诱发遗传变异

公共衛生專家王鳴。

對於疫病流行期間的消毒問題,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公共衛生專家王鳴一早就給予了關注。就在日前,他參與撰寫的《關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的過度消毒》問題就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熱帶醫學雜誌》上。

“過度消毒一般是指在很少受到病原體汙染的地方、沒有必要消毒的地方,反覆消毒,或者某種消毒方法根本就起不到消毒效果,卻堅持在用。過度消毒不但不能取得應有的消毒效果,相反有可能造成人體健康損害和環境汙染。因此,在當前全民注重防疫的熱潮中,有必要防止消毒行為中出現過猶不及的效應”,王鳴表示。

據悉,在當前的消毒方法中,既有使用含氯消毒劑、75%酒精等消毒劑進行的規範消毒方法。比如利用蒸氣、煮沸法對耐熱物品或衣物消毒;紫外線對物體表面、室內環境消毒這些都是規範的消毒方式。

但在民間,利用醋燻方式進行“土消毒”也不在少數。“實際上食醋中的醋酸含量一般較低,遠不能達到殺菌消毒的作用。最近又流行調高室溫、或洗熱水澡來殺滅病毒,但實驗證明,新冠病毒要在56度的水中保持30分鐘左右才可滅活,調高室溫或洗熱水澡(水溫處於40度以下),並不能滅活新冠病毒”。

比較讓人擔憂的還包括“即興消毒”法,這一類消毒使用噴霧通道對普通人員直接進行消毒劑噴灑;用車隊噴灑消毒城市普通街道;無人機噴灑消毒室外環境和綠化帶;對過往車輛表面和車輪噴灑消毒劑等等。“消毒措施無法達到消毒效果,對切斷傳播途徑作用有限,且外環境過度噴灑化學消毒劑,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對環境造成汙染”。

不科學的消毒會讓人身安全反受其害

王鳴表示,不規範,或者不科學的消毒方法,除了不能達到防控疫情的目的,還有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公共衛生問題。

比如直接對人體噴灑化學消毒劑,可能會引起眼睛、皮膚刺激、吸入性肺炎、皮膚炎症、過敏反應等,嚴重的會導致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的復發,兒童哮喘發作。使用通道對人體進行噴霧(淋)消毒一般用於生物恐怖襲擊等事件,需完全噴溼全身並作用一段時間,而現行的短暫時間通過噴霧通道沒有消毒效果。普通民眾日常外出,全身被病毒汙染的可能性較低,完全沒有必要全身消毒。

從化學與生物科學角度看,含氯消毒劑在消毒過程中,主要靠次氯酸的強氧化性來殺滅微生物。長期大量使用消毒劑、滅菌劑,會使微生物產生抗藥性,滅菌效果大大降低,而且殘留在環境中的化學物質越來越多,成為新的汙染源。有證據顯示,多種消毒劑殘留物對身體健康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它們會長時間滯留在環境中,如土壤、地下水、植物等,並進入食物鏈,通過生物富含作用,產生危及人類健康的潛在危害。

研究表明,2003年“非典”期間,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期間也存在過度消毒的現象。消毒劑在消滅冠狀病毒的同時,也能大量地殺死有益微生物。比如過氧化物類消毒劑,由於它們具有強氧化能力,可將所有微生物殺滅。所以,從生態平衡角度看,濫用消毒劑將會抑制這些有益而不可缺少的微生物的正常生長,打破生物鏈各環節的平衡關係,破壞空氣、水體、土壤等環境介質的生態平衡。

“大多數消毒劑是有毒化學品,這些物質具有複合化學汙染的隱蔽性,即消毒劑產生的環境汙染危害及影響可能目前難以預見,只有一段時期後出現相關的環境問題或事件,人們才能從中得到反饋”。他表示,用消毒劑對空氣消毒,一定要無人環境。如果人吸入消毒劑,或身上反覆噴灑消毒劑是有潛在風險的。

消毒劑長期殘留可能誘發生物遺傳變異

更讓公共衛生專家擔憂的是,消毒劑在土壤、河流、植物中難以分解,有害因子在環境中長期存在,並擴散、遷移、轉化,使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對人類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長久影響,並有可能持續至子孫後代。

現已證實,新型冠狀病毒屬於β屬的冠狀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 30 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新冠病毒主要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和糞—口也是潛在的傳播途徑。

消毒是切斷傳播途徑、控制傳染病流行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消毒一定要有針對性,科學的消毒非常重要。

“專業的建議是在開展消毒工作期間,定期對疫情防控形勢進行評估,根據不同的階段疫情的流行病學的特點,如本地傳播風險的大小或範圍,適時調整消毒策略,做好分類指導和消毒效果監測評價,加強重點場所、重點部位的消毒。新冠肺炎目前防控階段,一般不需要對室外空氣、綠化、道路進行消毒,更不需要使用消毒通道對人體進行噴霧消毒”,王鳴表示道。

採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