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之一曹操。你們有喜歡的嗎?為什麼?

風塵一布衣1


Hello,大家好、我是L先森[可愛]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喜歡

《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卻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

曹操在許縣,計劃迎接天子(獻帝)。眾人都認為:“崤山以東還沒有平定,而且韓暹(音先)、楊奉等人自認為護駕有功,驕橫跋扈,不能迅速制服。”荀彧(音域)說:“以前晉文公重耳接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身穿孝服,使得天下百姓誠心歸附。自從天子流離在外,將軍率先倡導義軍,只因崤山以東局勢混亂,來不及遠行迎接聖駕。如今獻帝返回舊京,但舊都洛陽荒廢,忠義之士希望能保全根本,黎民百姓也懷念舊的王室,為之悲傷。真該藉此時機,奉迎天子以順從民心,這是最合乎時勢的行動;用大公無私的態度使天下心悅誠服,是最正確的策略;扶助朝廷,弘揚大義,招攬天下英才,是最大的德行。這樣一來,儘管四方還有叛逆的賊臣,他們能有什麼作為?韓暹、楊奉之輩,有什麼值得顧慮!如果不及時決定,使別的豪傑們捷足先登,以後儘管再費心機,也來不及了。”於是曹操派遣揚武中郎將曹洪率兵向西,到洛陽迎接天子。但董承等人扼守險要阻攔,使曹洪不能西進。

研析

自漢末以來,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漢朝的江山分崩離析。在近百年裡,烽火在神州大地燃燒著,多少叱吒風雲人物,馳騁殺場,鬥志逞勇。最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峙的局面。

曹操憑著他的文才武略,廣羅人才,逐步擴大勢力範圍。公元196年聽取智囊荀彧等人建議,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昌(早在曹操舉兵之前,袁紹智囊就建議他迎接獻帝,但袁紹遲疑未決,所以被曹操搶得先機),在政治上取得優勢地位。於東漢建安五年(公元二00年)官渡之戰打敗北方強敵袁紹後,逐步統一中國北部。他南征北討,確立了北方霸主的地位。然後實行“天下平,禮儀興”、“得人才得天下”、“論功行賞,唯才是舉”、“建銅雀臺招賢納士”等策略。關中一戰,更顯示曹操的雄才大略。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率軍南下,在赤壁和劉備、孫權的聯軍交戰,被打敗。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他曾在北方興修水利,開墾農田,為發展農業生產作出貢獻。他在軍事理論和文學創作上,均頗有成就。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資治通監》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操有十勝:“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而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則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卻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








L先森的影單


我之前在不瞭解曹操的情況下,我對他並無半點好感。畢竟在三國演義中和流傳於世的形象,曹操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竊國賊,一個生性殘暴好殺的奸臣,一個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好色之徒。但是,隨著瞭解得越深入,會發現曹操這個人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有很多。慢慢地越來越覺得曹操是真的有能力,有氣魄,有包容等等。會慢慢喜歡這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

我可以簡單介紹曹操幾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各位看客,肯定也有心目中的曹操,有一句話不是這麼說的麼,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在這裡就借用一下,一千人有一千個曹操。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

1.曹操的求賢若渴。在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謀士英才將才如雨後春筍般一下子迸發出來,神機妙算的郭嘉,料事如神的賈詡,盡職盡責的諸葛亮等,仿若繁星各自閃耀屬於自己的光輝。每位君主都渴求賢士能臣,曹操也不例外。許攸來投,鞋子都不穿,光腳迎接許攸。從這個小例子可以看出曹操對於謀士的的渴求。曹操不僅對於敵方陣營走出的謀士看重,即使,曾經背叛過的人,也能放下之前的仇恨,非常歡迎加入。張繡宛城叛變,在這場戰役中,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逝世。張秀而後又再次投降曹操,曹操仍然接受。由這些可以看出曹操對於能臣的渴求。

2.曹操的知人善任。每一位謀士都希望自己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謀略。每一位將才都希望征戰天下或者固守一方。曹操的知人善任,讓每一位手下的將才謀士發揮了最大的作用。曹操這一點可以和曾坐擁十萬兵馬,四世三公的袁紹比較一下。許攸給曹操帶來了烏巢信息,帶來了官渡之戰的轉折,而張郃也是在這場戰爭中投奔曹操。而在郭嘉更是在官渡之戰前從袁紹處投奔曹操。為什麼他們都投奔曹操,郭嘉曾給出過答案,因為他們在曹操處可以發揮他們的最大才能。這就是曹操知人善任。


3.曹操的自我反省。曹操在每次戰役後,都會做一次總結。不是各位看官想的那樣,戰敗了殺人解氣,戰爭勝利就自我誇獎自己。而是,戰勝了歸功於他人,戰敗檢討自己。這樣的領導實屬罕見。在官渡之戰後,袁紹死亡,兒子袁尚,袁熙逃到烏桓,為了真正剷除袁紹勢力,曹操北征烏桓,慘勝,回來後,大獎曾經勸阻自己徵烏桓的人。作為一位統一北方的首領,可以做到這樣,真的不容易。

曹操在晚年可能是一個奸雄,多疑,暴虐,嗜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前半生是一位不折不扣 的英雄,平定中國北方,結束了北方群雄逐鹿,農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悲慘。我感覺曹操和秦始皇有很多相似之處,前半生,雄才大略;後半生,過大於功。


隱泉


三國人物中,曹操是最令我尊敬的人。一是其人有英雄本色,敢於擔當。他在二十來歲時,曾約起袁紹一同半道搶劫中常寺張讓的兒媳,因為聽說新娘子非常漂亮。搶劫不成,被衛兵追殺,兩人落荒而逃。很快追兵將至,實在跑不動了,袁紹嚇得面如土色,曹操卻立馬橫槊,大聲抗辯:不就是青年人偶做孟浪之事嗎?何至於追殺不捨?來,來,今天與你拼個你死我活。追兵見其勇猛,竟自顧而去。所以,曹操與袁紹後來的結局,從這件事上已看出端倪。曹操"任人唯賢”,心胸寬闊。官渡之戰,那些曾給袁紹寫過“自薦信"的臣僚很是擔心腦袋搬家。而曹操卻把那些信件附之於炬,不予追究。縱觀曹操一生,無論文學才華、政治抱負,軍事智慧等均在三國人物之顛。當然,喜歡他還因為他有個性,有個性之人一般表現在人性上都會令人覺得有赤子之心,單純可愛。比如"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就是這樣的表現。"求賢令"寫得直截了當,無視儒家的存在也是這種表現。


施東方


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為什麼最喜歡他了,主要喜歡他的詩歌,因為本人從小就特別喜歡詩歌散文類文化。

那我們今天就來分享一下他其中的幾首佳作。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辭·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最初的古辭已經失傳。樂府裡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這首。這種樂曲怎麼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豔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裡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求賢若渴,希望人才都來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佈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詞就不用說了非常的膾炙人口,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非常的磅礴氣勢。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裡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風塵一布衣1


喜歡曹操的人基本上都是有主見的人。曹操是一個被演義小說和戲劇黑慘了的人。在歷史上,曹操怎麼看都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可謂文武全才。在當時,以曹操的力量,他能逐漸強大,打敗袁紹等,統一北方,足以說明他並不像小說說的那樣似乎不得人心。無論政治,軍事,還是經濟,文化,曹操都做得可圈可點。所以我也比較喜歡曹操。



性命幽觀


最喜歡諸葛亮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子》: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雅兒達的朝陽


曹操,這個治世之臣,不光治國好,更讓我佩服的是他的寫詩的才能。從《觀滄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中,我體會到了曹操那奇特而又豐富的想象。彷彿此刻的我就站在那碣石山上,賞那足可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茫茫滄海;從《短歌行》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我感受到了曹操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和那積極上進的精神;從《龜雖壽》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中,我讀懂了他那永不消沉的勃勃雄心,永不停息的對宏偉理想的追求。在《世說新語》中曾記載:晉朝王敦每次在酒後吟詠《龜雖壽》的“老驥伏櫪”四個字,便情不自禁的用鐵如意敲擊壺為節拍,以致壺邊盡缺,難道這種種的一切,不都體現了曹操詩的巨大魅力了嗎?


娛樂第七空間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左宗棠,因為他是民族英雄!

左宗棠戎馬一生,才能出眾,一直在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在那個風雨飄搖、四處糜爛、內憂外患嚴重的晚清,左宗棠能夠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收復新疆(並設省建制),實屬不易。如果沒有他,我們如今的祖國領土可能只有800多萬平方公里,所以左宗棠是實實在在的民族英雄。

要知道的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很多領土都被割讓了出去,如果當時再失去了新疆,那麼陝西甘肅等地也必然會遭殃,國家領土可能會被列強進一步瓜分。這麼一大塊地給了俄國,指望現在能夠要回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1867年,在英國的支持下,阿古柏在新疆自封為王,自立國號哲德莎爾汗國(七城之國),宣佈脫離清廷。俄國趁機就佔領了伊犁,英國也虎視眈眈的意圖瓜分西北。160多萬平方公里的新疆,就這樣成了列強們的囊中之物。

當時朝廷就對新疆事宜展開了大討論,分為兩個派別。李鴻章等人主張放棄新疆,覺得西北塞防並不重要,不如把有限的經費投入到東南海防上去。

李鴻章原話是:

“新疆乃是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貧瘠,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裡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

李鴻章的意思是就算收回來也沒什麼用,那裡土地貧瘠,人又少。不要也罷,伊犁最好是給俄國人,一來是給俄國人示好,二來李鴻章本身就十分害怕俄國人,所以主張不收回伊犁。他這些說辭在現在看來,完全就是笑話。當時東北三省差點就被俄國佔領了,與虎謀皮,後果可想而知。俄國人你給他賣好他也不會給你好臉,只會更加得寸進尺。

左宗棠於是立馬反駁了李鴻章,首先是從經濟方面:

“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

左宗棠說的話,從現在來看,也是事實。新疆的牛羊遍地,本身又是資源大省,瓜果質量更是沒的說。

而後又從新疆的軍事意義方面:

“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意思就是能夠保住新疆,就能夠保住蒙古,就能夠保住京城。海防跟塞防同等重要。

經過一番討論,最後統治者採納了左宗棠的建議,並任命他為欽差大臣,批准他前去收復新疆。

左宗棠自然是沒讓統治者失望,1876年,左宗棠率領西征軍,花了7個多月的時間,就收復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北部地區。1877年-1878年,又收復了南疆地區。至此,除了伊犁以外,收復了新疆全境。

但是左宗棠此時並不知,懦弱的投降派崇厚已經去了彼得堡,簽訂了一份不平等賣國條約。左宗棠聽說後,簡直氣的要吐血。於是他向朝廷陳奏,說道:

“武事不競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茲一矢未加,乃遽議捐棄要地,饜其所欲,譬由投犬以骨,骨盡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異日之憂曷極!此可為嘆息痛恨者矣!” 並提出:“為今之計,當先之以議論,委婉而用機,次決之以戰陣,堅忍而求勝。臣雖衰慵無似,敢不勉旃。”

他認為只靠外交不可能收回伊犁,應

“先之口舌,繼以兵戎,事無不濟”。

這次朝廷也沒讓他失望,首先就是治了崇厚的罪,然後派出了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前去俄國談判,同時左宗棠再次率兵西征,和俄國僵持了四個月。最後俄國屈服,在談判中讓步,並與於1881年2月24日訂《中俄改訂條約》,成功收回了伊犁地區。至此,新疆全部收復。

梁啟超評價左宗棠是

“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

曾國藩說

“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當年林則徐跟左宗棠一見如故,二人秉燭夜談,林則徐十分欣賞左宗棠,並將自己的心血:新疆的資料及地圖給了他。後來,西征新疆之時,左宗棠帶著的正是林則徐的地圖。愛國將士惺惺相惜,林則徐空有一腔愛國熱血,可是壯士暮年,加上屢遭誣陷,早已力不從心。於是將禦敵治疆的重任託付給了左宗棠,歷史證明,左宗棠的表現並沒有讓他失望。

左宗棠收復新疆,打擊了當時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是晚清在戰爭史上唯一一次閃光點。不僅捍衛了國家的領土完整,保衛了160萬平方公里的新疆土地,也彰顯了泱泱大國的民族氣節和不服輸的氣勢,“民族英雄”稱號實至名歸。所以,我左宗棠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史之鑑


曹操…是三國時名聲最高…最受尊崇的王侯…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碧露朝露:…去日苦多…慨當次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為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坤吟關今…悠悠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皎晈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希…鳥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二o一九年十二月廿四曰


詠渡歲月


我最喜歡霸王項羽!因為項羽既叱吒風雲又柔情百轉,既神勇無比又重情重義。

項羽是女人心中的“愛神” ,一個非常有女人緣的男人。生前不僅有一個叫虞姬的女子和項羽生死相隨,死後一千多年還有個叫李易安的才女,為項羽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情深意切的詩句。二千多年後,在十七歲的大才女張愛玲筆下,項羽亦是個相貌英武的偉丈夫。項羽凜然風骨,浩然正氣,驚天地泣鬼神,慷慨赴死以報江東父兄的氣節和人格的魅力,流傳千年,摧人流淚至今。無論在歷史或小說,還是在戲劇或電影裡,項羽都是一個具有美感的男人味十足的男人。

少年時代的項羽曾見過秦始皇的陣仗,豪氣沖天地說:“彼可取而代之”!英雄的鋒芒在年少時便初見端倪。項羽從來就是直截了當,絕不故作姿態。項羽部下的士兵受傷或者生病,項羽會流淚,會親自送去湯藥。臨到項羽最後一刻,項羽的身邊僅剩二十六騎,這些和項羽同生共死的戰士們猶奮起殺敵,沒有一個人棄項羽而去。

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別姬時,項羽唱起《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書記載,“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項羽這麼一個硬漢子在告別虞姬的時候哭了,而且哭得很悲痛,感染得周圍的人全都哭了。

英雄已經走到末路,而項羽心裡惦記的不是成敗興亡,而是自己心愛的女人和烏騅馬和“不能過江,再過江亦不知天下還會有多少生靈塗炭。”。剛烈和柔情,在項羽這個男人身上矛盾地統一著。都知道人世間有百媚千紅,但項羽獨鍾愛的卻是她那一種。

這種男人就是男人心中的偶像,女人心中的男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