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把藝術列為高考必考科目有必要嗎?

SlowModern


個人認為,有必要把藝術列為高考必看科目,如同體育。目前孩子的文化課壓力已經很大,沒有必要增加更多的學習壓力。但是,我們很有必要在平時正常學習美術,美術的基礎性知識教學還是不能缺少,就如同體育有及格線,這是對每個孩子 德,智,體,美,勞的多方面培養,如果我們一味的只知道加強文化課的學習,忽視對藝術的培養,孩子將來缺乏生活的精神需求,一味的知道追求物質享受,這樣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大家可想而知。這都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就好比,我們現在都很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一樣,所以最起碼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體育及格,這是身體健康的最低標準。藝術上的追求,就是精神上的健康,我們一樣需要有一個最低標準,是身心健康的一部分,不可缺少!

目前小學已經將美術和音樂列入小升初,這是一大進步,標誌著國家已經重視藝術教育。書法進課堂,讓人多孩子的書寫有了很大提高。讓每個孩子體會到,美給自己他人帶來了的樂趣和享受。我們都喜愛有藝術氣質的人,他們清新脫俗,不拘小節,淡泊名利,善於發現美。為什麼我們讓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受別人喜愛的人!?






容尚v繪畫


非常有必要!


當前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日常生活已高度依賴信息化,而製造業則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大部分重複性勞動和非創造性的工作都可以通過機器去完成,由此產生的情況是人類體力勞動將逐漸減少,社會產業結構出現自動調整,第一、第二產業佔比逐漸減少,而帶有情感的溝通和服務的第三產業佔比將越來越大,2018年第三季度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第三產業產值的GDP佔比超過51%,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會佔到GPD的60-70%。也就是說,通過人類服務的工作將會產生越來越大的貢獻價值,這就要求個人綜合素質需要全面提升。除專業技術的提升外,個人的審美、情商、價值觀、文化藝術等就需要全面提升。所以,將藝術列為高考必考科目個人覺得非常有必要。


提升審美的需要

藝術與美是息息相關的孿生姐妹,藝術需要審美的眼光,美感需要藝術區表現,只有提升了藝術修養,個人審美觀才能提升,而面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類生生不息的追求。美的實物,從內到外會透露出不同的藝術品味。如果將藝術作為一門基礎文化課程提升到高考必考科目,所以適齡學生勢必會“從娃娃抓起”,全面而深入的、系統的對藝術進行學習,這將是目前語文、數學、外語的學習所無法取代的,也必將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面鏡子!▲一張唯美的圖片,能體現出創作者的什麼藝術(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提升情商的需要

經常會聽人講起,人的情商和智商往往能決定一個人的社會貢獻,智商高的人,往往在專業技術領域取得很高的成就(如科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等);而情商高的人,則往往在管理類領導崗位上能如魚得水。而如果一個人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那一定是個藝術家!藝術家必須具有非常高的情商,洞察世間一切因果緣由,還能通過非常專業的藝術方式表達出來(請原諒我至今沒看明白蒙娜麗莎的微笑到底代表什麼,原來是因為我情商低!)。

▲達芬奇的傳世名畫《蒙娜麗莎》(圖片來源:頭條免費圖庫)


引導價值觀的需要

陽光的社會價值觀是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但在青少年時期,我們被太多的“語文、數學、英語”束縛了,現在的孩子們,為了跨入高等學校的大門,不得不將一切可能的學習時間都花在那幾科必考科目上,這就是長期以來被人詬病的中國式“應試教育”。解決應試教育弊端的最好方法,就是將藝術列入必考科目,同學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同時,系統化學習個人藝術修養,即使不會人人都成為藝術家,但通過高考必考科目檢驗,從小學一年級算起,至少需要通過12年的學習,這12年,足以培養新一代人的藝術價值觀,到12年後,每個人都會藝術的穿搭、藝術的享受音樂、藝術的理解和融入新生活!

▲從小開始孩子的藝術培養(圖片來源:頭條免費圖庫)


文化傳承的需要

藝術不僅僅是繪畫,琴棋書畫都屬於藝術範疇,穿搭、娛樂、音樂也同樣是一門藝術,藝術是一種生活,藝術也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需要傳承,而傳承的最好方式就是所有人都會,要達到藝術文化的傳承,就需要全民學習,全民學習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全國普通高等教育的檢驗!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藝術傳承(圖片來源:頭條免費圖庫)


據報道,馬雲在退休後就積極倡導教育,而他對教育核心理念的重點闡述就是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情操,通過對藝術的培養,可全方位提升孩子的個人素養、情商、價值觀等,這是新時代發展對人類“進化”的要求。


IT駱駝


首先回答是不必要!

這個問題仔細想想,裡面有一些不容忽視的觀念問題需要弄清。

一、高考的目的是選拔人才,高考的內容決定了教育培養人才的方向。

這個問題,可能是站在個人興趣愛好的立場上提出的,忽視了高考對於國家和全社會的意義。如果把藝術當做高考的必考內容之一,這就意味著國家把藝術確定為人才目標和方向的主要內容之一,會把全民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向藝術。試想一下,人人都學藝術,人人想當演員、明星、藝術家,國防誰來保衛?就像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以後,如果沒有國家的力量,沒有全體醫務工作者,尤其是那些不顧生死而戰鬥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學習再多的藝術能解決問題嗎?如果這樣,國家教育的導向就會出現偏差,其結果是對國家不利。

二、教育是國家戰略,從根本上說教育的內容服從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需要。

教育目的是國家培養什麼樣人才的總要求,反映社會成員在教育上總的需要。簡單的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對於所有學校來說,教學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學校的根本任務就是育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教育功能的內在要求就是教育內容的設計。教育內容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是國家發展體系中的一部分,體現了國家的總要求和社會成員的需要。

三、高考內容,體現了生產力要素的客觀要求。尤其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主要有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包括自然物經勞動加工後的原材料)。顯然,科學技術被勞動者掌握,便成為勞動的生產力;科學技術物化為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就成為物質的生產力。管理也是生產力。現代科學為生產管理提供了嶄新的科學理論、方法和手段,使生產力諸要素更有效地組成一個整體,從而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社會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學,必然包括在社會生產力之中。科學技術一旦滲透和作用於生產過程中,便成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同它們融合。

高考為國家選拔人才,高考內容應該體現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的要求,尤其是科學技術。要在高考中體現,而且在全社會倡導尊崇科學的風氣,引導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用科學技術為建設強大的中國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四、藝術對人類社會固然重要,但是不能過分的誇大藝術的作用。

藝術有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宣傳功能、交際功能、疏導功能、個性塑造功能和促進身心健康的功能。審美功能是藝術的首要功能,藝術的其他社會功能都是建立在審美功能之上的。但是要清楚,藝術的功能是作用於勞動者的精神層面上,沒有直接參與到生產力的形成,因此,不能片面誇大其作用。

每年高考,關乎國家大事,關乎千百萬青少年未來的發展,所以,重中之重要在全社會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


莊子之水


沒有必要把藝術列為高考必考科目:

第一、藝術是多元化的,不能以少數人的標準尺寸衡量藝術的合格度,這樣反而制約了藝術的發展。

第二、高中學生剛從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走過來,需要系統地和較深層次地掌握知識,需要紮實地學好文化課,加強文化底蘊和理論知識,這都是藝術所必備的,藝術的道路走的多遠和文化素養以及道德修養有著直接的關係,而把藝術作為高考科目,無疑是逼著學生把主要精力花在藝術學習上,文化課成績自然而然很差,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你讀過高中就知道,特長生上文化課就是睡覺,因為他們目標很清楚呀,只要特長好,文化課差不多能過關就行了。更糟糕的是有的學生把藝術和文化課都沒學好,這顯然是捨本求末,違背了藝術的本質,藝術需要德藝兼備的同時也需要興趣與鑽研的精神,並不是為了考試或為了有出路才學藝術。我鄰居的孩子當年說他要學美術,我問他喜歡藝術嗎?他說他不喜歡,但他看到某某畫家一幅油畫賣了幾百萬,他覺得學畫畫很有前途……幾年後,他美院畢業了,但是目前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我問他為什麼沒有從事藝術行業,他說畫畫的太多了,自己的作品像大海里的一粒沙子,沉下去連痕跡都沒有!問題來了,為什麼這麼多畫畫的,成功的有幾個?他們真正喜歡藝術嗎?他們的初衷是藝術嗎?都不是,絕大多數是為了考試而考出來的!

第三、我們倡導的不是素質教育嗎?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全面發展不可或缺,不可厚此薄彼!考大學的時候再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把藝術放在大學,因為大學裡有更好的藝術環境,更好的資源,天高任鳥飛!


霸浪四海不回頭


藝術生考試科目有哪些

1、美術院校(系)

大多數美術院校(系)的專業考試有素描、寫生、色彩、速寫、創作設計和麵試等。不同的專業招生考試有不同的考試科目和不同的要求,比如報考油畫、壁畫、雕塑等專業的考生必須用素描或色彩方式完成創作試題;報考中國畫等專業的考生多用白描(即線描)完成創作試題;報考裝潢藝術設計等專業考生用工藝設計手法完成創作試題;報考美術學專業的考生一般考美術史知識、寫作、面試等;報考中國畫、書法的考生一般考書法、篆刻、古漢語、國畫基礎等。

點擊查看:高考藝術生考試科目有哪些

2、音樂類

表演藝術專業,主要考4門:主科(聲樂、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二胡、手風琴擇其一)、視唱練耳、音樂知識、素質面試等。音樂教育專業(師範類),主要考5門:聲樂、鋼琴、視唱練耳、音樂知識、素質面試等。

3、舞蹈類

考試的主要內容有形體素質測試;舞蹈基礎:自備小節目表演;樂感:聽音樂即興表演;基本功測試,如柔韌性,彈跳,轉翻等;自備舞蹈表演;舞蹈藝術常識測試。

4、播音主持類

要求有標準、規範的普通話語音;發音器官正常、健康、有效;清晰的口齒和圓潤的嗓音條件;較好的語言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敏銳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比如指定稿件朗讀、即興評述、改編主持等;較好的形象、氣質和綜合文化素質。

5、表演類

考試的主要內容有表演(即興表演)、朗誦、演唱(自備歌曲1-2首)、形體(自備舞蹈、武術或體操)、命題表演、藝術特長展示、面試(綜合素質)等。

6、導演類

考試的主要內容有朗誦(詩歌、散文、故事、寓言皆可)、自備節目(戲曲、武術、體操、樂器、演唱、舞蹈等,任選一項)、命題表演、作品分析、命題編講故事、口試等。

藝術類高考文化課考都考什麼

和高考沒區別,考試科目一樣,試卷一樣。藝術類高考是指學習藝術類專業並且參加普通高考。藝術類高考區別於普通高考不僅要學習文化課還需要學習藝術專業課,藝術類高考要求的文化課分數相對較低,而錄取的院校多以藝術類院校為主,也包括211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

一樣一樣的,文化課考試是一樣的,只是藝術類院校或者開設藝術專業的大學或學院,錄取分數低,所謂專業考試,有兩種,就是省統考和校考,只有校考才會要求你專業考試的分數線,而文化課是沒有最低錄取分的,只有一個最低控制線,就是和重點線,普本線一個道理的,不過線報不上名。


陳老師愛畫畫


個人認為有必要把藝術列為高考必考科目,和語數外一樣,讓大家重視起來,為什麼這樣說,首先我們看中高考而去什麼考,就重視什麼,這樣是不是很多人都是一些書本是的知識分子,書本外的審美文盲分子,對生活沒有審美觀念。對事物都沒有一定的藝術判定。

其次,現在藝術對於學生考生來說還是冷門,有一少部分人會選擇,而絕大部分都不懂。這是不是慢慢就把思維退化了。把老祖宗的傳承都丟了,不要一直把知識和藝術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自我安慰話掛在嘴上,即使對藝術沒有深刻了解,也得做到大致對藝術稍微懂點,能知道國畫是有什麼,舞蹈,音樂,武術等都是有什麼內容。這樣才能瞭解我們自己的文化和傳承藝術。往往大家不重視藝術的培養,所以只能在電視裡見到極少數人在搞藝術。並佩服他們叫他們大師,但回想一些,我們自己是不是出了很大的問題。如果大家都重視起來,是不是對我們的文化影響會很大,整體素質會更加提高.

為什麼現在藝術少,而且學藝術的需要付出高額的經濟代價才能學習,很多孩子想學就是沒有經濟條件而不能學習,就是因為沒有得到普及,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大家都接觸了還會貴嗎?。我認為有必要把藝術列為高考必考科目,而且也有必要把藝術納入普及教育。這只是個人觀點。大家都用審美的眼光去欣賞事物是多好呢。





折騰中成長775


藝術和思想是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很難學習和訓練出來的,因為沒有公式和認知方法來判別。

藝術和思想都是有生命力的,就比如人工智能最終會統一一種語言交流,這樣就很難表達出人類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行為展現方式。

思想及思維方式也是如此,像哲學、儒家思想都是人工智能難以企及的。

科幻小說作者劉慈欣在創作長篇小說《三體》的作品時,是通過思想及探索的思維模式實現的。人工智能按人類的三維認知及感知做不到,除非像《三體》科幻小說裡的另一個超級文明有可能會做到?

我們回到問題,把藝術列為高考的必要?

首先藝術本身已經是一門學科了,是因為其特殊性未被納入高考必考科目有三點:

第一、報考基數不大,就像讓唐朝的人學英語一樣,沒有應用場景,藝術還和經濟發展有關,俗話說盛世古董,亂世黃金的道理也是,如果在亂世,一副名畫可能就值一隻羊的錢,活下去,正熱播的電視劇新世界孫紅雷送給沈世昌的畫應該很值錢,但是這畫給一個農民他就不值錢。

第二、藝術和人工智能如何發展以及把藝術列入高考科目不會有什麼關係,一句話,藝術是有基因的,這種基因,就像你和窮人談藝術一樣,他會認為那都是Jobs這些人的事,與他無關。

第三、藝術的社會價值並不高,中國的藝術及藝術作品也不具備很大流通性,藝術品都在國家藝術館,故宮裡的寶貝多,沒有價格,無價。

也希望能把藝術作為一門重要的科目來發揚,逐利的社會,人的精神反而空虛。



MoFei在線


藝術是美的教育,是直擊靈魂的,它來源於生活,而且生活中的美是最大的學問,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美育沒有談論的價值。學習各專業門類知識,取一技之長立足,最終還是要回到生活。只是,這是會有一雙敏感的眼睛,細膩的洞察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生活中從不缺乏美,缺乏的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王某人畫畫


個人感覺沒有這個必要,初高中自身的強弱項基本都表現出來了,比如培養一個美術生,也不是一年兩年那麼簡單,課堂雖然統一的課本,同一個老師授課,但每個人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是都能理解美術,它沒有固定答案,更沒有方程式解答。通常好不容易發現培養幾個特長生,現實其中又不下於一半隻是為了考試加分。真正把美術或其它藝術,做為一生興趣愛好的更少。術有專攻,美術要有濃厚的興趣感受能力,舞蹈體育音樂都有自身形體發音體質限制等等。高考正是人生吸收重要知識決定方向的時候,把大把精力時間用無法統一的事上,不現實,如果那樣豈不是成績落差懸殊,考試它失去意義。



AH艾畫


我覺得有必要,但我不認為這裡所說的“藝術”就是單純的畫畫、跳舞和唱歌,我覺得列為高考的必考科目應該是美育

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通過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等。

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是審美與教育結合的產物,它的本質特徵就是情感性。由於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時代制約於不同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又由於美育的本質在於情感性,而美感是內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終價值還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養的審美意識及其倡導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育既通向人類歷史文化的最大縱深,又關聯著人類社會的未來,它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對話的橋樑。美育的加強與否,也就不僅3關係著一個民族的興衰,亦關係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質量。 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比如文學、音樂、圖畫、戲劇、電影、舞蹈、自然中美、生活中的美和勞動美。通過藝術進行的美育就是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佔有重要地位。

我覺得真正的美育到來時,恰恰是人工智能普及,機器代替人的絕大部分工作之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