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韓信奪陳倉從而攻取天下,為何諸葛亮因為糧草問題數次北伐?

上岸的小天


不要相信所謂的成功學,因為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這句話套在歷史、軍事上亦然。

前人用某種方式成功了,後人卻不可以,因為時過境遷了。所以韓信可以暗渡陳倉,幾百年後的諸葛亮就不行,因為一切的形勢都不一樣了。

暗渡陳倉成功的前提是“明燒棧道”,沒有“修棧道”做幌子,諸葛亮難以實施偷襲

韓信能夠順利通過陳倉,出兵還定三秦,前提條件就是劉邦當年聽從張良的建議燒燬棧道,斷了自己的後路,用來表明自己安心在漢中久住,再無爭奪天下的野心。

故而,當韓信暗渡陳倉之時,負責防範劉邦的雍王章邯,將兵力都佈防在棧道正面,根本沒有想到漢軍會從陳倉小道突然殺出,以至於被殺了個措手不及。

項羽為了防範劉邦,將秦朝降將章邯和他的兩個副手董翳、司馬欣分封為雍王、翟王、塞王,抵擋劉邦。

結果三人中最強的章邯,因為被偷襲瞬間崩潰,董翳、司馬欣順勢也就歸降了劉邦。於是漢軍一路高歌猛進,一口氣平定了整個漢中。

再看諸葛亮北伐,陳倉已經不存在暗施突襲的條件。作為漢中翻越秦嶺通往關中的五條小路之一,曹魏對陳倉設有足夠的防守,諸葛亮很難突襲得手。

劉邦面臨的是各自為戰的諸侯王,諸葛亮面臨的是強大統一的曹魏,防禦力量不可同日而語

劉邦能夠順利從漢中出兵平定三秦,以關中為基地與項羽爭奪天下,是和當時的天下格局息息相關的。

反秦聯盟滅秦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己也只是做了一個西楚霸王,回自己的西楚國去了。

這十八個諸侯王都只負責自己的國家的軍政,項羽也不是天子,只是個盟主,對其他國家的事務都不予直接干涉。

共同防禦劉邦的章邯、董翳、司馬欣三人,也是三個國家的君主,而不是三個受共同主帥節制的將領。這三個人沒有統一的調度,也就給了劉邦逐個擊破的機會。

後來劉邦打敗了這三王,其他諸侯王也是各懷鬼胎,有的和劉邦結盟,有的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袖手旁觀看楚漢戰爭的熱鬧。這才是劉邦能奪得天下最關鍵的因素。

而諸葛亮北伐時,三國鼎立,統共只有三個國家,北伐的對手曹魏更是最強的一方。

天下十三州,曹魏獨佔九州,蜀漢只有個益州,這樣懸殊的國力差距,蜀漢北伐能有幾分勝算?這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無功而返的最重要原因。

諸葛亮不是沒有試過攻打陳倉,但曹真、司馬懿有先見之明

雖然沒法像韓信那樣“暗度”,但諸葛亮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從陳倉進兵。第二次北伐,蜀軍的路線就是出散關,包圍陳倉。

但結果很不理想,蜀軍圍攻20余天,直至兵糧耗盡,依然沒能撼動陳倉分毫,諸葛亮無奈只得退兵。可見曹魏軍事決策層很有先見之明,防線既全面又穩固。

與小說中描繪的不同,諸葛亮前三次北伐的對手都不是司馬懿,而是曹真。曹真也不像小說中描繪的那樣只是依靠身份上位、愚蠢無能,實際上曹真是真正難得的帥才。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真就命張郃猛攻街亭,擊敗馬謖,奠定勝局,而他自己也在箕谷打敗了趙雲、鄧芝的偏師。要不是諸葛亮快速退兵,說不定魏軍就要進入漢中,從後面截斷蜀軍主力的歸路祁山道,將諸葛亮活活困死在隴右狹小的地帶。

蜀漢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又是曹真料定諸葛亮必攻陳倉,於是命郝昭、王生修築城牆,多加防範。

情形果然如曹真所料,當年冬天諸葛亮就帶兵圍攻陳倉,只因曹魏早有防備,蜀軍損兵折將後無功而返。

接替曹真的司馬懿,素來奉行以守為攻的對蜀戰略,對蜀軍所能經過的各條路線都摸得一清二楚,諸葛亮無論走哪條路,都達不到“暗度陳倉”那種神兵天降的效果。


劇透歷史


導語:

諸葛亮不是沒有打算從陳倉道走過,第一次北伐以馬謖丟了街亭而宣告失敗,第二次北伐,諸葛亮便直奔陳倉而來。

三國時期的陳倉,已經是一座城池,曹魏派遣大都督曹真鎮守。諸葛亮久攻不下後,因為彈盡糧絕就撤了。

所以說諸葛亮曾經嘗試過學習韓信,從陳倉道進入中原,然而宣告失敗了,那麼他為什麼無法取得韓信那樣的成功呢?

第一,三國時期,該防守的通道都被曹魏堵死了。

為什麼項羽分明要對付劉邦,還偏偏要把漢中之地封給劉邦呢?那是因為包括項羽在內的世人,都認為漢中是個不毛之地,而且出漢中只有棧道這一條路。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

所以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把最有可能壞事的劉邦封到了這麼一個閉塞的不毛之地去,就是希望他再也別出來。

可是蕭何厲害啊,他早就從秦王宮裡獲取了天下文冊,得知漢中境內有沃野千里,是秦國昔日的糧倉重地。

此外出漢中也並非只有棧道這一條路,所以蕭何才勸說劉邦入漢中,不要跟項羽死磕。此後劉邦從陳倉小道殺了出來,從而奪取了天下。

  • 從這個時候開始,其實陳倉小道就被天下人所熟知了,距離三國四百年多的時間。四百多年以後,出川的幾條路早就被世人給摸熟了。
  • 也就是說諸葛亮知道的所有出川的路,曹魏那邊也都知道,而且知道的更加詳細,畢竟人家掌握著漢朝朝廷的府庫,有最充足的第一手資料。
  • 諸葛亮再牛,他拿不到朝廷的第一手資料,自然就無法找到其他出口。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街亭顯得非常重要。

通過街亭這個出入口,蜀漢大軍可以從祁山山脈直奔關中腹地,雖然有點繞路,但是蜀漢可以搶佔先機。司馬懿當然也知道這個出口,但是速度上畢竟不是蜀漢的對手,所以慢了一步,讓馬謖先佔領了街亭。

可惜的是,馬謖碰上了老將張郃,結果兵敗街亭。從此以後,諸葛亮再也找不到一條完全沒有防備的道路出川了。韓信出川是在三秦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才成功的,所以諸葛亮跟韓信沒有可比性,條件艱苦太多。


第二,蜀漢糧草不濟,諸葛亮為了保持實力。

我們看諸葛亮多次北伐,每一次基本上都因為糧草不濟所以才半途而廢。即使戰況出現轉機,諸葛亮也不敢在前線片刻停留,為什麼?他怕戰士們餓急了引起兵變,到時候可能直接導致蜀漢滅亡。

  1. 首先,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再次出散關,直奔陳倉而來。
    結果曹真帶領大軍防守,諸葛亮與他僵持了一陣,因為缺少糧草而退了回去。
  2. 其次,第四次北伐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發明了木流牛馬作為運糧工具,這一戰中與曹魏大將張郃項羽,結果斬殺張郃。卻因為糧草短缺而不得不退兵。
  3. 再者,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從斜谷出川,在武功五丈原處於司馬懿對峙,這個時候諸葛亮採取了分兵屯田的制度,希望能夠長期駐紮在這個地方。可見諸葛亮多缺少糧食。

諸葛亮軍隊的戰鬥力是比較強悍的,否則強大的曹魏也不可能只有防守沒有進攻的份。可是諸葛亮大軍最短缺的,那就是糧草。

每次北伐壞事的都是糧草,沒有糧草就沒辦法打仗,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所以諸葛亮只能不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先是打算從祁山出川,這樣可以通過水路運糧,節省時間。後來則用木牛流馬作為運輸糧草的工具,走山路比較方便。再者就想出了分兵屯田的辦法。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徵,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勳顯然。---《三國志》

可以說,該想的辦法都想了,山路實在是太難走,運糧的人員在路上可能就要吃掉一半的糧食,實在是划不來,所以說這在當時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諸葛亮已經很不容易了。

第三,諸葛亮過分小心,沒有魏延鄧艾這類人的勇氣,錯失了良機。

諸葛亮知道蜀漢軍隊來之不易,能夠積攢這麼十萬人馬,那是他翻本的最大籌碼了。所以諸葛亮處處都體現得十分小心。

所以說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智謀出眾,但是不敢用奇謀。奇謀的確是兵家必備的良方,可是用奇謀必須要有本錢才行。在三國後期提出和實施奇謀的有兩個人,一個魏延一個鄧艾。

  1. 魏延建議諸葛亮給他一萬人馬,從子午谷小道直奔長安而去。當時鎮守長安的還不是魏明帝,而是庸才夏侯楙,魏延充分有把握滅了夏侯楙奪取長安。
  2. 鄧艾則是在鍾會20萬大軍於劍閣堵住姜維的時候,自己從陰平小道出發,帶領三萬人馬翻山越嶺,進入川地,從而滅亡了蜀漢。

這兩個方法的確是奇謀,魏延之所以這麼想,其實是為了立下奇功。他拿下長安以後,諸葛亮的大軍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跟他會合的,而曹魏大軍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包圍長安。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

這麼一來魏延手裡的一萬人馬豈不是報廢了?再說鄧艾的奇謀,人家是有本錢的主,曹魏有20多萬大軍在鍾會手裡,就算鄧艾失敗了,鍾會還是有實力滅亡蜀漢。

鄧艾本人就是為了建功立業,所以才打算冒這個險,即使他失敗了,曹魏的損失也不是很大,可是成功了,那就建立了蓋世奇功了。

由此可見,諸葛亮不敢用奇謀,不是他想不到這些奇謀,而是他結合了自己的綜合實力,覺得奇謀不適合當時的蜀漢大軍而已。

總結:韓信的對手太散太弱,諸葛亮的太強。

為什麼諸葛亮沒有像韓信那樣橫掃天下呢?之前已經提到了無路出川的事情,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彼此的對手完全不一樣。

韓信的對手是三秦、是趙魏韓齊燕這些重建的諸侯國,非常弱小,壓根就不夠韓信打的。最多一個項羽,最後還是被群毆之下才把人家擊敗。

而諸葛亮的對手就強大太多了,韓信所有對手集中在一起,都沒有當時的曹魏強大。因為曹魏是擰成一股繩的中原王朝。

曹魏掌握著最多的人口、賦稅、兵馬、錢糧,也有最優秀的戰將、謀士包括總指揮。這些最強王者的配置都給了曹魏,你讓諸葛亮帶著一幫青銅怎麼跟人家打呢?

《三國志》


江湖小曉生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和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當項羽返回時,張良認為如果人民安定下來就不會再想變動,說服劉邦追擊項羽,最後取得了勝利。

現在魏國國內部有缺陷,我們趁機出兵攻擊其邊境,是不是能增加它的麻煩而戰勝他呢?”

”曹魏的時候,王綱堅固,社會安定,人民習慣於當時的統治階級,要是在那個時候,劉邦怎麼可能杖劍鞭馬、奪取天下呢?反觀秦朝末年,天下土崩瓦解,王侯遞嬗,年年月月都改變統治者,老百姓均不知所措,所以豪強並爭,力量強的收穫便大,遲慢的便被吞併。

現在我們國家和魏國、吳國都已經立國很久了,不是秦朝末年動盪不安的時候,而有多國並立的形勢,所以可以用周文王無為而治的方法,而不可以像劉邦那樣南征北討,如果人民疲勞,國家就會瓦解,俗話說‘與其射出很多箭沒有命中目標,不如謹慎發箭,不要輕易出擊。”

不過,用諸葛的話說: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麼耽在那裡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我是不理解的。

看起來,諸葛和譙周都是有道理的。諸葛的說法天天打仗和不打仗費用是一樣的,就不如打仗;譙周得意思是,與其你天天打仗,毫無效果,還不如積蓄力量,瞅準機會給敵人致命一擊。”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

然而,譙周得這篇文章也遭到歷代中國正統儒家學者的強烈批判,認為這是在為投降主義鳴鑼開道,喪失了民族氣節。😄!大家自己看吧。


公明淏


蜀漢時期整個對魏戰爭,北伐中原。與其說是對魏戰爭,不如說是對秦嶺進行作戰。千年後的李太白曾經寫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不論是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以及諸葛亮後來六出岐山,用兵隴西,陳倉。用以運輸糧草,保障後勤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部隊出入都必然翻越秦嶺。而秦巴之間南北寬度在400公里左右。



終南山先生喬俊傑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1.韓信攻取陳倉之後的戰略目標

陳倉,即今天的陝西寶雞。從地理位置上看,奪取陳倉之後,下一個戰略目標只能是咸陽,即今天的西安。

《史記。淮陰侯列傳》“且三秦王為秦將。。。。。。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從記載可以看出,韓信的戰略目標是出漢中入關中,則陳倉是必取之地,取得陳倉之後的韓信,則率軍擊潰章邯三人,這三個人在關中不得民心,而劉邦當年入咸陽“約法三章”,民心歸附,這樣以後就可以佔據關中,作為與項羽戰鬥的出發陣地了。

《史記。淮陰侯列傳》“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

後面的作戰也證實了這一點,劉邦在暗度陳倉之後迅速擊敗了三秦王,平定關中,隨即出函谷關與項羽爭奪天下了。

2.曹魏政權與項羽之間的區別

那麼,諸葛亮能不能複製韓信的這一戰略呢?答案從顯然是否定的。這要從曹魏政權與項羽之間的區別來進行分析。

三國時期雖然天下三分,但是每一個國家都是獨立且統一的,曹魏可以隨時調動各地的兵馬,在諸葛亮攻克陳倉之後對陳倉進行圍攻或堵截,或將諸葛亮趕回去奪還陳倉,或將諸葛亮的蜀軍阻擋在陳倉到長安的路上。

而項羽則不同,秦朝滅亡後,項羽並非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君主,只是天下各路諸侯中勢力最大或者說軍事實力最強的一路諸侯而已。

他的統治範圍也神經兮兮的選擇在了自己的老家彭城這樣一個四面受敵無險可守的地方,理由是自己功成名就了不能錦衣夜行,得回家顯擺。

因此劉邦才能夠在攻克陳倉後迅速攻克關中,原因就是其他諸侯不會聽項羽的命令去援助關中,而項羽的主力第一是遠,第二是正在討伐齊地,這就給了劉邦足夠的時間,以強凌弱的擊破章邯三人,奪取關中。

政權性質的區別決定了韓信出陳倉可以從容展開自己的軍隊來達到戰略目地,而諸葛亮即使拿下了陳倉,也是進退維谷,面對曹魏迅速的增援,進無法奪長安,退無法守陳倉。

3.諸葛亮六出岐山的戰略目標

那麼,諸葛亮唯一的選擇就是甘肅了,所以他只能是“六出祁山”,其戰略目地是奪取西涼之地,佔據一個進取關中的出發陣地,要知道蜀漢的地盤是險要,防守起來相對容易,但是缺點是你想打出去,也同樣不容易。

不但部隊行軍困難,而且糧草供給也是大問題,這在諸葛亮“六出祁山”中多次可以看到“缺糧退兵”。

如果可以奪取西涼地區,則可以從容地在西涼地區屯田以及積攢糧草,時刻威脅長安地區,尋找突破的機會。

其次,西涼地區居高臨下,一旦奪取,易守難攻,在冷兵器時代,這種地利尤其重要,蜀漢就將佔據戰略上的優勢和主動權。

第三,西涼地區是優良的養馬地,藉以時日,可以訓練一支精銳的西涼鐵騎,從董卓時代開始,西涼鐵騎一直是中原軍閥的惡夢,無論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期,還是後來的馬超逼的曹操“割須棄袍”,擁有這樣一支鐵騎,足以彌補蜀漢長於山地作戰步兵多沒好馬的缺陷。

最後一點是人口,東漢末年由於連年戰亂與瘟疫,人口損失了四分之三,三國均缺人口,蜀漢巔峰時期人口不過才94萬,這樣的人口基數,根本沒有滅國之力,只能在大家都虛弱的時候自保。

這也是諸葛亮執意北伐的原因,而同樣原因的曹魏則進入了防禦為主的休養生息,恢復人口。

結語

綜上所述,在三國時期,喪失了荊襄的蜀漢北伐,選擇六出祁山而不是奔著陳倉死磕無疑是正確的選擇,用兵之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綜合考慮的得失進退,生搬硬套前人的經驗是不可能勝利的。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年劉邦進入漢中後,派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才奠定了一戰入主中原的漢家基業。韓信珠玉在前,再加上陳倉向來是糧草囤積之地,這就導致後代統治者都對陳倉比較重視。

不過要指出的是,陳倉並非是蜀國領土。也正因如此,諸葛亮在北伐之戰期間,也數次受到糧草問題的制約。當然,除了陳倉之外,還有兩點原因也阻礙了蜀軍糧草的補給。一是街亭丟失,二是蜀道險峻。

先來看第一點原因,馬謖丟失了街亭。儘管街亭不大,還易攻難守,但它的確是蜀國運糧要道的咽喉。蜀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兵出隴右,向天水三郡發起突然襲擊,並如願將此地攻佔。為了迫使諸葛亮退兵,曹魏大將軍曹真將目光放在了街亭之上。為了畢其功於一役,他派出大將張頜,成功將言過其實的馬謖擊退。如此一來,蜀軍糧草的供給,便直接被魏國切斷了。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好將隴右三郡的百姓遷徙回成都,然後率軍返回蜀中。

對此,諸葛亮沒法做出補救措施,畢竟蜀國如果重新奪回街亭,將會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而以蜀國的兵力來看,諸葛亮顯然賭不起。所以在第二次北伐之戰期間,諸葛亮便直奔陳倉而去,希望能將此地佔領,以緩解蜀軍的糧草問題。但曹真依舊早有準備,陳倉守將郝昭甚至動用了“火箭”,這才歷史上可是頭一次。

正因為諸葛亮在街亭、陳倉的接連失利,這就導致第二個原因——蜀道險峻,變得更加突出。換句話來說,街亭和陳倉歸於魏國後,諸葛亮便只能從蜀中運糧。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見蜀軍押運糧草,需要消耗極大的物力財力和人才。

為了解決蜀道險峻的問題,諸葛亮開創性地發明了木牛流馬,有效緩解了糧草短缺的窘境。可即便如此,蜀國當地人也還需要糧草生活。為了減輕蜀中負擔,諸葛亮開創性的在漢中之地大舉屯田。這麼一來,即減輕了蜀國的壓力,也有效解決了糧草的運輸問題。

經過多年北伐,諸葛亮雖然沒能打下多少城池,但他卻將漢中打造成了一個天然的軍事基地。他的繼任者蔣琬、費禕、姜維等人,在掌權之時,也曾冒險來到漢中督促軍務。就這樣,蜀國的糧草問題才算有了一個完美解決方案。


憑欄軒


韓信派人修棧道時,項羽、章邯都笑他,因為要幾年時間才能修好,所以疏忽大意。韓信暗渡陳倉,出其不意,平定三秦。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屬於出其不意,雍涼四郡都是望風歸順,但諸葛亮沒有抓住時機,儘快佔據長安,而是徐圖緩進。曹魏反撲,馬謖又丟失了街亭,後路被斷不得不退,從而使四郡得而復失,北伐也就失敗了。之後曹魏一直提防,魏蜀之間成為持久戰,也暴露了蜀國糧草運輸的短板。

諸葛亮長於謀劃,而不善於抓住時機,作為一個主帥是一大缺陷,這也是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


太宗歷史


演義

西蜀盆地髙山林立易守難攻。諸葛亮授託孤任重,他保劉禪策略:躹窮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所謂北伐是給曹魏的疑兵之計,即堅守陳倉,陳倉易守難攻,曹魏無法入川。

。大家試想:劉備己古,劉禪愚昧,自已不可稱帝,北伐,即使能改城略地,要它何用,後來人經常在為諸葛亮北伐,出謀劃策談假定,不要費心,諸葛亮沒有北伐的打算,他的總目標生前不讓劉禪失國,死而後已(即是古世了劉禪何去何從)他沒責任了。所以莫要希望諸葛北伐勝利,他自已亦不想北伐,請看魏延有很好的北代之策,他為什麼不同意,這很明顯不想北伐。


老龔166916589


韓信走過的路,大家也都知道啊。諸葛亮知道,魏國就沒人知道了?要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魏國已在陳倉修建城市關卡。從這裡過去比其他道路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泥封老酒


韓信當年運糧有的是水路,後來河流改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