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背水一战为何只有韩信能赢?

梅益冬


这次战役叫井陉之战,名气不得了。因为它为中国文化创造了两个成语,一个是“背水一战”,还有一个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故事情节你肯定知道。我们简单复习一下。

公元前205年,韩信以3万人的兵力,击败了赵军20万人。怎么赢的呢?过去知道的情节是这样的,韩信让军队在水边列阵,面对敌军,也就是说,后面是河,前面是敌人,没有退路,于是激发起了部队的士气,一战而胜。

这一仗打赢了,事后他手下人就问了:兵法上都讲,列阵要在山前和水后,你偏偏在水前列阵,居然还能赢。这是什么神奇的搞法?韩信就教他们了:“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这事兵法上有,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只有当所有人都没有退路的时候才能打仗嘛,有退路,人都跑了。大家都说,服!

那韩信说的兵法上的话,有没有错呢?没有,《孙子兵法》上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奇怪的事情来了。后世所有想学韩信的人,没有一个成功的。比如三国时期的徐晃,也是搞背水一战,结果被赵云杀得人仰马翻。

想想也是,大多数人如果身临绝境,那恐怕第一反应是惊慌失措,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拼死一战啊?

实际上,冷兵器时代,打仗拼的不仅力量,更重要的是士气。有句话叫兵败如山倒,一千人的士气高昂的队伍完全可以屠杀几万人的士气崩溃掉的军队。我就曾经听一位研究冷兵器战争的朋友讲过。古代的守城战,如果兵力不是特别弱势,守城的时候,往往是倚城而战,就是军队开到城外,背后是城,和敌人开打。我方知道自己还有后手,大不了退回城内,敌方知道很难消灭我们,在士气上就拉开差距了,我方更容易赢,这才是古代城墙真正的价值。情况真要演化到城头争夺,那我方的士气反而就濒临崩溃了,其实城是很难守得住的。

你看,这个原理岂不是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正好相反吗?到底是身临绝境的人,还是有希望的人有士气呢?那么哪个对呢?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过程:战争的背景,我们就略过了。直讲核心战场。背水一战,总有个水,就是一条河。这条河当时叫“绵蔓水”,今天叫“绵河”,位于太行山井陉口。

韩信的部队在河西,赵军在河东。隔水对望。韩信做的第一件事,是半夜悄悄地派了2千名轻骑兵,脱离大部队,在另外的地方,悄悄渡河,到了河东,在赵军大营北边的山上埋伏了起来。请记住这颗棋子。后面有妙用。

第二天,韩信的大军3万人,先派出了1万人的精锐部队渡河。在河边列阵,也就是背水列阵。赵军一看,什么?韩信背水列阵,这是不是傻?都笑。这一笑,也就错过了这场战争中赵军唯一的机会:这时候该出击,把韩信的军队赶下河。

我啰嗦一下,帮你再整理一下战场上这个时候的形势。

自西向东,最西边是韩信的2万人的主力部队,然后是那条河,然后是韩信1万人的先头精锐部队,然后是赵军的大营。然后在赵军大营背后的山上,还有韩信的一支2千人的伏兵。当然了,这只伏兵的存在,赵国的军队是不知道的。就是这么个形势。

然后就是奇迹上演的时刻了。

韩信压阵,带领主力2万人渡河。那岂不是和那1万人的先头部队会合了吗?并没有。这2万人过河之后,没停,继续前进,到赵军的大营前列阵求战。那先过河的那1万人呢?没动。还在河边。这颗棋子,后面有妙用。

赵军将领一看,那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来,你舍得死,我就舍得埋。我这里是20万大军,你韩信带了2万人就到我营前叫板,而且你还背河列阵,身陷绝地,犯了兵家大忌。那好吧,出营打它!

两军开始正面硬刚,杀得天昏地暗。赵军相对汉军,数量上占优势,所以渐渐的,汉军就落了下风。打不过,就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河边上。

这时候发生了什么?韩信留在河边的那一万精锐部队,这个时候已经休息得差不多了,以逸待劳,加入了战团。两军就在河边开打,这个时候,韩信喊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

我们把眼光从河边这个局部先拿开,看整个战场,这时候,战场上谁最难受?不是激战中的军队,而是在赵军大营中看家的那部分军队。毕竟20万人,肯定要留一部分看家的。算是赵军的预备队吧。他们一看,只要再加把力,韩信肯定完蛋啊。再说了,这功劳,再不抢就没了。于是赵军倾巢而出,下山摘桃子来了。

你应该想到这个时候该发生什么了。还记得我们前面讲的那颗棋子吗?韩信提前埋伏在赵军大营后山上的2千轻骑兵上场了。赵军大营这个时候已经几乎是一座空营,2千人足够拿下了。拿下之后,迅速拔下赵军的旗帜,换上了汉军的旗帜。然后大喊,赵国已灭,赵王已成俘虏。这当然是虚张声势。

现在你再看20万赵军,本来好好的优势,突然自己被包了饺子,老家被占了,前方还有如狼似虎的韩信主力。赵军军心就乱了。前面我们讲,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士气是关键。一旦军心不稳,军队越多,崩溃得就越厉害。后面的事就发生得很自然了。赵军主将被斩,赵王被擒,韩信一战成名。

我们回顾这个过程,不得不感慨,韩信真是一个心理大师。

他要经营的,其实就是赵军心理崩溃的那个瞬间。20万大军一旦军心崩溃,后面就是屠杀了。那怎么让它崩溃呢?要让赵军意识到自己被前后夹击。怎么才能前后夹击呢?毕竟赵军有绝对的人数上的优势啊。3万人怎么夹击20万人啊?关键是把他们骗出大营。怎么骗出大营呢?必须让赵军看到全歼韩信的希望。所以,前面的什么短兵相接,什么且战且退,什么背水列阵,都是为了让赵军走出大营而演的戏。

当然这么做,也是有风险的,万一自己退兵的时候,韩信这边的军队士气不稳,先崩溃了怎么办呢?所以先过河,背水列阵的一万精锐就是保险。以逸待劳的一万精锐生力军,就像一块钢板一样,稳住了自己这一方的局面。

你看,环环相扣,算无遗策。韩信真名将也。

今天我给你介绍这篇文章,是想说两个感慨。

第一,不要相信什么精神胜利法。表面上看到的那种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口号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如果真的能赢,那背后一定还有一些深藏不露的东西。打鸡血、喊口号,不是没有作用,而是要在精心规划的布局上才能起作用。

第二,永远不要相信那些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经验。韩信并没有说谎,“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如果没能深入现场,深入细节,怎么个置之死地?又是怎么个后生?只听了一句,我们就什么也学不到。


萧立誌


楼主你好,很荣幸为你解答。

背水一战为何只有韩信能赢?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误解。大家都以为韩信打的是士气战,其实是错的,韩信真正打的其实是心理战。

题目中用了“只有”,说明除了韩信还有其他人用过背水一战,但是都输了,只有韩信是赢了。为什么同样的操作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其实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韩信真正打赢不是靠着背水一战的勇气。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况,在公元205年,韩信以三万人的兵力击败了赵军20万人。过去我们所了解的情况都是,韩信让军队在水边列阵对敌,前有敌人后无退路,由此激发起部队的士气来绝地反击。


但实际上这是跟兵法相反的,都说列阵要在山前和水后,而韩信水前列阵居然打赢了。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打仗拼的不仅力量,士气更重要。如果一队失去士气的军队,即使是十几万的兵力也有可能被几千人给屠杀。

而古代的守城战,往往都是倚城而战,正面对敌,背面靠城,打输了打不了退回城里,而对方知道难以消灭我们,往往士气上都会更低,这才是城墙的重要性,而韩信的背水一战却是相反的。

前面说过,韩信打的是心理战。我们来看看韩信是怎么操作的,韩信先是半夜偷偷派了两千名轻骑兵,悄悄渡河,埋伏在赵军大营北边的山上。


第二天,韩信先是派出一万人的精锐部队渡河,在河前列阵,然后自己带着主力二万部队渡河,去赵军大营求战。赵军一看,在河前列阵,断了自己的后路。然后现在还敢带着区区两万兵来叫板,既然你想找死,那我就成全你,然后带着大军杀了出去。

韩信的2万部队当然不是赵军20万大军的对手,韩信只能且战且退,一直退到河边和自己先前的部队会合,之前在河边的一万部队也休息得差不多了,这时加入战团,帮助稳定军心。

这时我们再来看看后方的情况,赵军毕竟有20万大军,肯定会留下一部分看守大营。此时他们一看,韩信军队已经被逼入绝境,此刻不出动,功劳都抢不到了,于是就倾巢而出。


这时韩信之前埋下的棋子就该上场了,对于一座空营,两千兵力也足够拿下了,再将赵军的旗帜换拔下,换上汉军的旗帜。然后大喊赵国已灭,生擒赵王。

这时再看看战场的局势,本来具有优势的赵军,面对韩信的主力,大本营被端了,军心一下就乱了。即使是远大于对方的兵力,一旦军心崩溃,又被前后夹击,赵军立马成了一堆散沙,被韩信的军队随意屠杀。

先自断后路来麻痹对方,引对方全军出动,再端了对方的大本营,前后夹击,乱了对面的阵脚,这些计策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韩信打的根本不是士气战,而是心理战。


时间的合流


1、首先刺探军情,明白陈余没有使用广武君的计策才继续行军,这叫谋而后动。

2、战争中因为对方人数上占优势,想要自己队伍拼命的干那就只能做出视死如归的态度,让士兵们没有退路可选,横竖都是死,所以士兵们一个个视死如归,战斗力超强,不说以一敌十,一个打三四个的战力也被逼了出来。

3、韩信的攻心战也使用的非常好,他趁着赵军出动大军进攻的时候,派了两千轻骑闯入敌营中,将赵国旗帜都换上了汉军的旗帜!

4、赵军势必会军心涣散,而汉军则是更加英勇杀敌,一个个更是像开了挂一样在战场上大开杀戒。


风尘浊酒


在古代所有名将中,我最欣赏敬佩韩信!没打过败仗,而且每次战斗,都是以最小的损失来战胜对手,最值得敬佩的是,韩信不杀俘虏!这个应该得到尊敬!喜欢韩信,还因为虽然他作为兵仙,却为中国文化课堂供献太多的成语:胯下之辱,一饭千金,推陈出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抜旗易帜,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多多益善……韩信可以说是成语制造者,当然这还得归功于太史公司马迁的文笔牛🐮!韩信的每场战斗都值得深究,也都能发现其中有不同的玄妙,下面让我们从史料中复原这场经典的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韩信向刘邦提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的目标。刘邦同意了韩信的赵略,于是韩信领兵三万北上,负责攻取赵地。赵国军为首的是成安君大将军陈馀,集齐兵马二十万驻扎在井陉,抵挡击退韩信来犯之军。

井陉就是今天河北鹿泉市获鹿镇西边的土门关,是太行山著名的关隘之一,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狭窄的小道可以通往太行山,可以说是易守难攻。韩信只有三万兵力,是攻击方。而作为防守方的陈馀,却号称兵力二十万,这里或许有水份,但是兵力肯定在十五万以上。不过韩信打仗从不靠兵力多取胜,所以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处扎下大营。双方开始战前准备阶段:互相侦探对方军情,研究战斗方案。陈馀的副将李左车建议:韩信能征善战,士气旺盛,我们处于有利地形且人多势众,只要守住此地,给我三万军兵,我去抄了韩信的粮道,将军你再坚守不出,韩信求战不得,守无粮草,必定退军回走,我们再随后追击,必定大胜!

但是李左车的建议遭到陈馀的反对:《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攻之,韩信只有三万兵力,且远道而来,士卒疲惫,我有大军二十万,如何坚守不出?若此,他人以我为弱,皆来攻之,若何?

主帅陈馀的反驳有理有据,更有权!李左车的建议只是个建议就没有了。于是赵军在陈馀带领下,前出到韩世大营对面立下营寨,两军隔绵蔓水(今绵河)相望。

韩信连夜部暑战斗任务,两千人从另外一个地方偷偷渡过河,埋伏在赵军大营后的山坡里,一旦赵军出营交战,这两千人迅速冲入赵军大营,拔去赵军旗帜,立起韩信军旗。剩下的两万多人马,分两匹过河,以防赵军趁半渡出击,两万人先过河,剩下的八千精锐兵力,过河以后立在河边,作为预备队,当前方第一梯队两万人挡不住攻击,退至河边时,预备队再马上出击。韩信不愧是兵仙!虽然兵力不多,但是有谋,有势,有气!派伏兵拔旗易帜,是为谋也!可以乱敌军心败其士气,分批过河,两万人置前,八千精锐置后,战斗留有余步,保持兵力士气,前方攻击部队抵挡不住后退到河边,第二梯队迅速补上奋力拼杀,同时高呼赵军大营失守,只要有一部分赵军惊荒后退,韩信就赢了。所谓兵败如山倒,没有啥能挡住!

一切都如韩信所料,大军第一批过河时,陈馀没有发动攻击,想等韩信三万人全过河以后,一次全歼。结果韩信得以两次渡过全军,战斗打响以后,赵军全力进攻,韩信两万前军拼命抵抗,但还是挡不住冲击,于是后退至河边,而赵营留守的人马看到韩信军败退了,觉得机不可失,再不出去追杀败逃敌军就没有功劳了,于是全部冲出大营追击韩信军马,而此时败退到河边的韩信大喊:当此绝地,诸君何不奋勇向前?于是近一万士气旺盛生力军加入战斗,挡住了赵军的攻击,这个时候韩信埋伏的两千人,迅速冲入赵军大迎拔去赵军旗帜,立起了韩信大旗,之后两千人马冲出,从后方攻击赵军,并大喊赵军败了,汉军胜利了!赵军在前后夹击中回头看到大营丢失,后边的人马上掉头逃跑,所谓兵败如山倒就在此时,韩信率兵追击大获全胜!

这就是井陉背水一战的经过,后世虽有战将模仿,但都没有韩信的经典,所以韩信才有兵仙之称。





JSDD


背水一战,为什么能打赢?战争结束后,当将领们问韩信这个问题的时候,韩信的解释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韩信的意思是,当把人放入绝境的时候,为了求生存,他们身上往往会爆发出巨大的能力,从而以少胜多,打出不可思议的战争。

韩信的话,虽然对,但是,韩信的话其实并没有说完。“陷之死地”其实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而后生”,一种是“而死”。

如果别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地生搬硬套这种战术,可能就会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而失败。

那么,韩信是如何做到“而后生”的呢?

有几点我们可能没有太注意。

第一,韩信的对手,赵国统帅陈余,是一个只能打正规战的传统军人。当时从春秋战国传下来的所谓“正规战”,是一种交战双方把军队开到一个开阔地,硬碰硬地打仗。也就是所谓的“君子战”。当时有个叫李左车的谋士,曾给陈余提了建议,说韩信远道而来,最困难的问题是粮草问题,所以最好偷袭他的粮草。但陈余不同意,认为自己兵多,而且地势好,所以打韩信很容易。因为遇到这样一个只能打“正规战”的人,他看见韩信背水列阵还嘲笑他,最终才会松懈。如果陈余听了李左车的,韩信可就倒霉了。所以战争结束后,韩信千金悬赏捉拿李左车,最后把他抓来,成为自己重要谋士。

第二,韩信了解对方的主帅是个什么人。《史记》中记载:“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也就是说韩信的情报工作做得好,对敌人一举一动都很清楚。如果韩信不了解,他也不敢打这种仗。

第三,配合背水一战的是,韩信派了两千轻骑兵搞后方突袭。这两千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汉军的旗帜,在冲进赵军营地后,拔掉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旗帜。这一点非常关键。赵军在和背水的汉军作战的时候,因为汉军激发了巨大的能量,所以,虽然赵军人数众多,依然打不败汉军。但是,就算打不败,他们可以围而不攻。汉军缺乏粮草,这样围困,过不了多久就把汉军困死了。而汉军轻骑兵在赵营“易帜”后,让赵军产生恐慌心理,主动撤退,这样背水列阵的士兵才会找到反败为胜的机会。

第四,配合背水一战的,还有后续的埋伏。韩信前往攻打赵国的,总共是几万人,背水一战列阵的,只有一万人。除了这一万人,除了拔营的两千人,剩下的人,都用来埋伏了。《史记》上并没有说埋伏的事情,但是做了这样的记载:“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这里说了夹击,显然是剩下的军队埋伏起来夹击,不可能是那两千人,毕竟赵军是二十万人。所以,这埋伏的军队非常重要。

第五,背水一战要成功,一定要把汉军陷入死地。怎么陷入死地呢?一是人数不能太多。二是韩信只让士兵早上吃了很少一点食物,并说:“今日破赵会食。”也就是打赢后才会餐吃饭。士兵们都饿着肚子,要想吃饱饭,唯有卖力地打。所以,韩信对尺度的把握是非常好的。

正因为有这么多的配套条件,因此,虽然大家都知道韩信这是妙计,但条件不具备,后世再也没人使用过。


横店老大哥


关键是 司马懿(张合)不是 陈余有勇无谋 ,更何况 韩信在决战前 故意遗弃了大量的物资与装备,陈玉军(赵军)乱成一团,没有了阵型。之后韩信 战前动员,击溃陈军!遗弃物资,扰乱敌军,战前动员。这些马谡都没有做。另外,陈余如用李左车之计,韩信也不能胜。所以,背水一战是险中求胜。敌将必须是无谋之辈才行。而马谡面对的却是百战名将 张合(猜忌多权变的司马懿) 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