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背水一戰為何只有韓信能贏?

梅益冬


這次戰役叫井陘之戰,名氣不得了。因為它為中國文化創造了兩個成語,一個是“背水一戰”,還有一個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故事情節你肯定知道。我們簡單複習一下。

公元前205年,韓信以3萬人的兵力,擊敗了趙軍20萬人。怎麼贏的呢?過去知道的情節是這樣的,韓信讓軍隊在水邊列陣,面對敵軍,也就是說,後面是河,前面是敵人,沒有退路,於是激發起了部隊的士氣,一戰而勝。

這一仗打贏了,事後他手下人就問了:兵法上都講,列陣要在山前和水後,你偏偏在水前列陣,居然還能贏。這是什麼神奇的搞法?韓信就教他們了:“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這事兵法上有,只是你們不知道而已。所謂“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只有當所有人都沒有退路的時候才能打仗嘛,有退路,人都跑了。大家都說,服!

那韓信說的兵法上的話,有沒有錯呢?沒有,《孫子兵法》上確實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奇怪的事情來了。後世所有想學韓信的人,沒有一個成功的。比如三國時期的徐晃,也是搞背水一戰,結果被趙雲殺得人仰馬翻。

想想也是,大多數人如果身臨絕境,那恐怕第一反應是驚慌失措,得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拼死一戰啊?

實際上,冷兵器時代,打仗拼的不僅力量,更重要的是士氣。有句話叫兵敗如山倒,一千人的士氣高昂的隊伍完全可以屠殺幾萬人的士氣崩潰掉的軍隊。我就曾經聽一位研究冷兵器戰爭的朋友講過。古代的守城戰,如果兵力不是特別弱勢,守城的時候,往往是倚城而戰,就是軍隊開到城外,背後是城,和敵人開打。我方知道自己還有後手,大不了退回城內,敵方知道很難消滅我們,在士氣上就拉開差距了,我方更容易贏,這才是古代城牆真正的價值。情況真要演化到城頭爭奪,那我方的士氣反而就瀕臨崩潰了,其實城是很難守得住的。

你看,這個原理豈不是和韓信的背水一戰正好相反嗎?到底是身臨絕境的人,還是有希望的人有士氣呢?那麼哪個對呢?

我們來看一下具體過程:戰爭的背景,我們就略過了。直講核心戰場。背水一戰,總有個水,就是一條河。這條河當時叫“綿蔓水”,今天叫“綿河”,位於太行山井陘口。

韓信的部隊在河西,趙軍在河東。隔水對望。韓信做的第一件事,是半夜悄悄地派了2千名輕騎兵,脫離大部隊,在另外的地方,悄悄渡河,到了河東,在趙軍大營北邊的山上埋伏了起來。請記住這顆棋子。後面有妙用。

第二天,韓信的大軍3萬人,先派出了1萬人的精銳部隊渡河。在河邊列陣,也就是背水列陣。趙軍一看,什麼?韓信背水列陣,這是不是傻?都笑。這一笑,也就錯過了這場戰爭中趙軍唯一的機會:這時候該出擊,把韓信的軍隊趕下河。

我囉嗦一下,幫你再整理一下戰場上這個時候的形勢。

自西向東,最西邊是韓信的2萬人的主力部隊,然後是那條河,然後是韓信1萬人的先頭精銳部隊,然後是趙軍的大營。然後在趙軍大營背後的山上,還有韓信的一支2千人的伏兵。當然了,這隻伏兵的存在,趙國的軍隊是不知道的。就是這麼個形勢。

然後就是奇蹟上演的時刻了。

韓信壓陣,帶領主力2萬人渡河。那豈不是和那1萬人的先頭部隊會合了嗎?並沒有。這2萬人過河之後,沒停,繼續前進,到趙軍的大營前列陣求戰。那先過河的那1萬人呢?沒動。還在河邊。這顆棋子,後面有妙用。

趙軍將領一看,那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偏來,你捨得死,我就捨得埋。我這裡是20萬大軍,你韓信帶了2萬人就到我營前叫板,而且你還背河列陣,身陷絕地,犯了兵家大忌。那好吧,出營打它!

兩軍開始正面硬剛,殺得天昏地暗。趙軍相對漢軍,數量上佔優勢,所以漸漸的,漢軍就落了下風。打不過,就且戰且退,一直退到了河邊上。

這時候發生了什麼?韓信留在河邊的那一萬精銳部隊,這個時候已經休息得差不多了,以逸待勞,加入了戰團。兩軍就在河邊開打,這個時候,韓信喊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退無可退!諸君何不奮力而戰!”

我們把眼光從河邊這個局部先拿開,看整個戰場,這時候,戰場上誰最難受?不是激戰中的軍隊,而是在趙軍大營中看家的那部分軍隊。畢竟20萬人,肯定要留一部分看家的。算是趙軍的預備隊吧。他們一看,只要再加把力,韓信肯定完蛋啊。再說了,這功勞,再不搶就沒了。於是趙軍傾巢而出,下山摘桃子來了。

你應該想到這個時候該發生什麼了。還記得我們前面講的那顆棋子嗎?韓信提前埋伏在趙軍大營後山上的2千輕騎兵上場了。趙軍大營這個時候已經幾乎是一座空營,2千人足夠拿下了。拿下之後,迅速拔下趙軍的旗幟,換上了漢軍的旗幟。然後大喊,趙國已滅,趙王已成俘虜。這當然是虛張聲勢。

現在你再看20萬趙軍,本來好好的優勢,突然自己被包了餃子,老家被佔了,前方還有如狼似虎的韓信主力。趙軍軍心就亂了。前面我們講,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士氣是關鍵。一旦軍心不穩,軍隊越多,崩潰得就越厲害。後面的事就發生得很自然了。趙軍主將被斬,趙王被擒,韓信一戰成名。

我們回顧這個過程,不得不感慨,韓信真是一個心理大師。

他要經營的,其實就是趙軍心理崩潰的那個瞬間。20萬大軍一旦軍心崩潰,後面就是屠殺了。那怎麼讓它崩潰呢?要讓趙軍意識到自己被前後夾擊。怎麼才能前後夾擊呢?畢竟趙軍有絕對的人數上的優勢啊。3萬人怎麼夾擊20萬人啊?關鍵是把他們騙出大營。怎麼騙出大營呢?必須讓趙軍看到全殲韓信的希望。所以,前面的什麼短兵相接,什麼且戰且退,什麼背水列陣,都是為了讓趙軍走出大營而演的戲。

當然這麼做,也是有風險的,萬一自己退兵的時候,韓信這邊的軍隊士氣不穩,先崩潰了怎麼辦呢?所以先過河,背水列陣的一萬精銳就是保險。以逸待勞的一萬精銳生力軍,就像一塊鋼板一樣,穩住了自己這一方的局面。

你看,環環相扣,算無遺策。韓信真名將也。

今天我給你介紹這篇文章,是想說兩個感慨。

第一,不要相信什麼精神勝利法。表面上看到的那種用一兩句話、一兩個口號激發出來的精神力量,如果真的能贏,那背後一定還有一些深藏不露的東西。打雞血、喊口號,不是沒有作用,而是要在精心規劃的佈局上才能起作用。

第二,永遠不要相信那些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經驗。韓信並沒有說謊,“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是如果沒能深入現場,深入細節,怎麼個置之死地?又是怎麼個後生?只聽了一句,我們就什麼也學不到。


蕭立誌


樓主你好,很榮幸為你解答。

背水一戰為何只有韓信能贏?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誤解。大家都以為韓信打的是士氣戰,其實是錯的,韓信真正打的其實是心理戰。

題目中用了“只有”,說明除了韓信還有其他人用過背水一戰,但是都輸了,只有韓信是贏了。為什麼同樣的操作會有這樣不同的結果,其實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韓信真正打贏不是靠著背水一戰的勇氣。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情況,在公元205年,韓信以三萬人的兵力擊敗了趙軍20萬人。過去我們所瞭解的情況都是,韓信讓軍隊在水邊列陣對敵,前有敵人後無退路,由此激發起部隊的士氣來絕地反擊。


但實際上這是跟兵法相反的,都說列陣要在山前和水後,而韓信水前列陣居然打贏了。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拼的不僅力量,士氣更重要。如果一隊失去士氣的軍隊,即使是十幾萬的兵力也有可能被幾千人給屠殺。

而古代的守城戰,往往都是倚城而戰,正面對敵,背面靠城,打輸了打不了退回城裡,而對方知道難以消滅我們,往往士氣上都會更低,這才是城牆的重要性,而韓信的背水一戰卻是相反的。

前面說過,韓信打的是心理戰。我們來看看韓信是怎麼操作的,韓信先是半夜偷偷派了兩千名輕騎兵,悄悄渡河,埋伏在趙軍大營北邊的山上。


第二天,韓信先是派出一萬人的精銳部隊渡河,在河前列陣,然後自己帶著主力二萬部隊渡河,去趙軍大營求戰。趙軍一看,在河前列陣,斷了自己的後路。然後現在還敢帶著區區兩萬兵來叫板,既然你想找死,那我就成全你,然後帶著大軍殺了出去。

韓信的2萬部隊當然不是趙軍20萬大軍的對手,韓信只能且戰且退,一直退到河邊和自己先前的部隊會合,之前在河邊的一萬部隊也休息得差不多了,這時加入戰團,幫助穩定軍心。

這時我們再來看看後方的情況,趙軍畢竟有20萬大軍,肯定會留下一部分看守大營。此時他們一看,韓信軍隊已經被逼入絕境,此刻不出動,功勞都搶不到了,於是就傾巢而出。


這時韓信之前埋下的棋子就該上場了,對於一座空營,兩千兵力也足夠拿下了,再將趙軍的旗幟換拔下,換上漢軍的旗幟。然後大喊趙國已滅,生擒趙王。

這時再看看戰場的局勢,本來具有優勢的趙軍,面對韓信的主力,大本營被端了,軍心一下就亂了。即使是遠大於對方的兵力,一旦軍心崩潰,又被前後夾擊,趙軍立馬成了一堆散沙,被韓信的軍隊隨意屠殺。

先自斷後路來麻痺對方,引對方全軍出動,再端了對方的大本營,前後夾擊,亂了對面的陣腳,這些計策都是環環相扣的。所以韓信打的根本不是士氣戰,而是心理戰。


時間的合流


1、首先刺探軍情,明白陳餘沒有使用廣武君的計策才繼續行軍,這叫謀而後動。

2、戰爭中因為對方人數上佔優勢,想要自己隊伍拼命的幹那就只能做出視死如歸的態度,讓士兵們沒有退路可選,橫豎都是死,所以士兵們一個個視死如歸,戰鬥力超強,不說以一敵十,一個打三四個的戰力也被逼了出來。

3、韓信的攻心戰也使用的非常好,他趁著趙軍出動大軍進攻的時候,派了兩千輕騎闖入敵營中,將趙國旗幟都換上了漢軍的旗幟!

4、趙軍勢必會軍心渙散,而漢軍則是更加英勇殺敵,一個個更是像開了掛一樣在戰場上大開殺戒。


風塵濁酒


在古代所有名將中,我最欣賞敬佩韓信!沒打過敗仗,而且每次戰鬥,都是以最小的損失來戰勝對手,最值得敬佩的是,韓信不殺俘虜!這個應該得到尊敬!喜歡韓信,還因為雖然他作為兵仙,卻為中國文化課堂供獻太多的成語:胯下之辱,一飯千金,推陳出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抜旗易幟,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十面埋伏,多多益善……韓信可以說是成語製造者,當然這還得歸功於太史公司馬遷的文筆牛🐮!韓信的每場戰鬥都值得深究,也都能發現其中有不同的玄妙,下面讓我們從史料中復原這場經典的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韓信向劉邦提出: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戰略。對項羽實施戰略包圍的目標。劉邦同意了韓信的趙略,於是韓信領兵三萬北上,負責攻取趙地。趙國軍為首的是成安君大將軍陳餘,集齊兵馬二十萬駐紮在井陘,抵擋擊退韓信來犯之軍。

井陘就是今天河北鹿泉市獲鹿鎮西邊的土門關,是太行山著名的關隘之一,地勢險要,只有一條狹窄的小道可以通往太行山,可以說是易守難攻。韓信只有三萬兵力,是攻擊方。而作為防守方的陳餘,卻號稱兵力二十萬,這裡或許有水份,但是兵力肯定在十五萬以上。不過韓信打仗從不靠兵力多取勝,所以在距離井陘口三十里處紮下大營。雙方開始戰前準備階段:互相偵探對方軍情,研究戰鬥方案。陳餘的副將李左車建議:韓信能征善戰,士氣旺盛,我們處於有利地形且人多勢眾,只要守住此地,給我三萬軍兵,我去抄了韓信的糧道,將軍你再堅守不出,韓信求戰不得,守無糧草,必定退軍回走,我們再隨後追擊,必定大勝!

但是李左車的建議遭到陳餘的反對:《孫子兵法》雲:十則圍之,倍則攻之,韓信只有三萬兵力,且遠道而來,士卒疲憊,我有大軍二十萬,如何堅守不出?若此,他人以我為弱,皆來攻之,若何?

主帥陳餘的反駁有理有據,更有權!李左車的建議只是個建議就沒有了。於是趙軍在陳餘帶領下,前出到韓世大營對面立下營寨,兩軍隔綿蔓水(今綿河)相望。

韓信連夜部暑戰鬥任務,兩千人從另外一個地方偷偷渡過河,埋伏在趙軍大營後的山坡裡,一旦趙軍出營交戰,這兩千人迅速衝入趙軍大營,拔去趙軍旗幟,立起韓信軍旗。剩下的兩萬多人馬,分兩匹過河,以防趙軍趁半渡出擊,兩萬人先過河,剩下的八千精銳兵力,過河以後立在河邊,作為預備隊,當前方第一梯隊兩萬人擋不住攻擊,退至河邊時,預備隊再馬上出擊。韓信不愧是兵仙!雖然兵力不多,但是有謀,有勢,有氣!派伏兵拔旗易幟,是為謀也!可以亂敵軍心敗其士氣,分批過河,兩萬人置前,八千精銳置後,戰鬥留有餘步,保持兵力士氣,前方攻擊部隊抵擋不住後退到河邊,第二梯隊迅速補上奮力拼殺,同時高呼趙軍大營失守,只要有一部分趙軍驚荒後退,韓信就贏了。所謂兵敗如山倒,沒有啥能擋住!

一切都如韓信所料,大軍第一批過河時,陳餘沒有發動攻擊,想等韓信三萬人全過河以後,一次全殲。結果韓信得以兩次渡過全軍,戰鬥打響以後,趙軍全力進攻,韓信兩萬前軍拼命抵抗,但還是擋不住衝擊,於是後退至河邊,而趙營留守的人馬看到韓信軍敗退了,覺得機不可失,再不出去追殺敗逃敵軍就沒有功勞了,於是全部衝出大營追擊韓信軍馬,而此時敗退到河邊的韓信大喊:當此絕地,諸君何不奮勇向前?於是近一萬士氣旺盛生力軍加入戰鬥,擋住了趙軍的攻擊,這個時候韓信埋伏的兩千人,迅速衝入趙軍大迎拔去趙軍旗幟,立起了韓信大旗,之後兩千人馬衝出,從後方攻擊趙軍,並大喊趙軍敗了,漢軍勝利了!趙軍在前後夾擊中回頭看到大營丟失,後邊的人馬上掉頭逃跑,所謂兵敗如山倒就在此時,韓信率兵追擊大獲全勝!

這就是井陘背水一戰的經過,後世雖有戰將模仿,但都沒有韓信的經典,所以韓信才有兵仙之稱。





JSDD


背水一戰,為什麼能打贏?戰爭結束後,當將領們問韓信這個問題的時候,韓信的解釋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韓信的意思是,當把人放入絕境的時候,為了求生存,他們身上往往會爆發出巨大的能力,從而以少勝多,打出不可思議的戰爭。

韓信的話,雖然對,但是,韓信的話其實並沒有說完。“陷之死地”其實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而後生”,一種是“而死”。

如果別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味地生搬硬套這種戰術,可能就會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而失敗。

那麼,韓信是如何做到“而後生”的呢?

有幾點我們可能沒有太注意。

第一,韓信的對手,趙國統帥陳餘,是一個只能打正規戰的傳統軍人。當時從春秋戰國傳下來的所謂“正規戰”,是一種交戰雙方把軍隊開到一個開闊地,硬碰硬地打仗。也就是所謂的“君子戰”。當時有個叫李左車的謀士,曾給陳餘提了建議,說韓信遠道而來,最困難的問題是糧草問題,所以最好偷襲他的糧草。但陳餘不同意,認為自己兵多,而且地勢好,所以打韓信很容易。因為遇到這樣一個只能打“正規戰”的人,他看見韓信背水列陣還嘲笑他,最終才會鬆懈。如果陳餘聽了李左車的,韓信可就倒黴了。所以戰爭結束後,韓信千金懸賞捉拿李左車,最後把他抓來,成為自己重要謀士。

第二,韓信瞭解對方的主帥是個什麼人。《史記》中記載:“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也就是說韓信的情報工作做得好,對敵人一舉一動都很清楚。如果韓信不瞭解,他也不敢打這種仗。

第三,配合背水一戰的是,韓信派了兩千輕騎兵搞後方突襲。這兩千輕騎兵每人手拿一面漢軍的旗幟,在衝進趙軍營地後,拔掉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旗幟。這一點非常關鍵。趙軍在和背水的漢軍作戰的時候,因為漢軍激發了巨大的能量,所以,雖然趙軍人數眾多,依然打不敗漢軍。但是,就算打不敗,他們可以圍而不攻。漢軍缺乏糧草,這樣圍困,過不了多久就把漢軍困死了。而漢軍輕騎兵在趙營“易幟”後,讓趙軍產生恐慌心理,主動撤退,這樣背水列陣的士兵才會找到反敗為勝的機會。

第四,配合背水一戰的,還有後續的埋伏。韓信前往攻打趙國的,總共是幾萬人,背水一戰列陣的,只有一萬人。除了這一萬人,除了拔營的兩千人,剩下的人,都用來埋伏了。《史記》上並沒有說埋伏的事情,但是做了這樣的記載:“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擒趙王歇。”這裡說了夾擊,顯然是剩下的軍隊埋伏起來夾擊,不可能是那兩千人,畢竟趙軍是二十萬人。所以,這埋伏的軍隊非常重要。

第五,背水一戰要成功,一定要把漢軍陷入死地。怎麼陷入死地呢?一是人數不能太多。二是韓信只讓士兵早上吃了很少一點食物,並說:“今日破趙會食。”也就是打贏後才會餐吃飯。士兵們都餓著肚子,要想吃飽飯,唯有賣力地打。所以,韓信對尺度的把握是非常好的。

正因為有這麼多的配套條件,因此,雖然大家都知道韓信這是妙計,但條件不具備,後世再也沒人使用過。


橫店老大哥


關鍵是 司馬懿(張合)不是 陳餘有勇無謀 ,更何況 韓信在決戰前 故意遺棄了大量的物資與裝備,陳玉軍(趙軍)亂成一團,沒有了陣型。之後韓信 戰前動員,擊潰陳軍!遺棄物資,擾亂敵軍,戰前動員。這些馬謖都沒有做。另外,陳餘如用李左車之計,韓信也不能勝。所以,背水一戰是險中求勝。敵將必須是無謀之輩才行。而馬謖面對的卻是百戰名將 張合(猜忌多權變的司馬懿) 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